2000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

 野力:农业产业化新探索
  韩俊 马晓河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巡礼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单靠农业和农民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河北秦皇岛市野力集团通过“龙头”企业的介入,在葡萄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过程中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为我们制定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提供了经验。
  野力模式的特点和效应
  土地反租倒包。野力集团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同农民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集团从昌黎县农民(以村民委员会为代表)手里租用1万亩土地使用权,租期10年。公司获得土地使用权后,进行改造平整,再将种植葡萄的28个环节订出劳务定额,以合同形式反包给农民,公司委派专家和管理者实行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农民严格按要求操作,并按承包土地的数量、农活质量和产品产量获得报酬。
  产加销垂直一体化经营。野力公司的做法是利用“反租倒包”,将农业变成企业的“第一车间”,将农民变成“工人”,然后把“第一车间”与加工、销售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既相互分工又互为依托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公司对葡萄的基地建设、原料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实行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化管理。
  工农关系双赢格局。野力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吸收了4000农户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公司和农民“双赢”格局。灵芝顶村农民马汉启,全家3口人,1998年将2.5亩地租给野力公司,又反包2.5亩,除公司付给的土地租金1250元,还获得劳务收入1750元。
  野力模式的启示
  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野力公司的1万亩葡萄种植园分布在两个乡,涉及到约4000个农户。多年来,由于农户缺乏资金,特别是销路没有保障,制约了葡萄种植的发展。野力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投巨资仅用10个月就建立了一座年产量2万吨的现代化葡萄酿酒企业,建立了种植葡萄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引进了世界名种葡萄种苗。他们的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在不动摇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增长的新动力。依法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是我们的一项基本政策。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但有的地方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强行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造成了严重后果。野力集团采取的“反租倒包”模式,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格局,实现了区域的规模化种植;既充分发挥公司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农户家庭分散劳动的优越性。野力经验说明,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将呼唤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结合起来,将为农业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建立优质化、专用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优劣,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原料的品质。90年代以来,我国红葡萄酒消费迅速升温,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红酒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一些地方在原料无保障的情况下纷纷投资上项目,致使原料严重短缺,葡萄收购价格大幅度上升;野力集团将葡萄种植变成企业的“第一车间”,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关键。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认识到了建立加工基地,实行产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性,但与农民的关系仍很松散,削弱了加工企业和农户双方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野力集团实现了公司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关键在于他们是按照平等、自愿、等价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将农户纳入自己的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中。
  创立和保持民族品牌,是开放条件下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野力经验说明,创立民族品牌,首先应在原料优质化上下功夫。其次,必须在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题图:深圳全天候蔬菜生产基地。(附图片)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不断放大的变革
  ——得利斯集团经营之启示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别看1984年得利斯还只是山东省诸城市西老庄村的一个村办面粉厂,可是,15年后的今天,得利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资产6.2亿元,年实现利润6800万元的“大个儿”企业。
  得利斯的成长史所折射的就是中国农民闯市场的成长历程。得利斯在经营中不断探寻变革,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企业定位,对世纪之交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很多启发意义。
  启示之一:主业围绕地方经济资源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西老庄粮食单产达到752公斤的历史高水平,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大。到1984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是400多元,村民收入仅够穿衣填肚子。但现有土地资源量在种植上已经开发到极致,再要谋求新的发展和新的增收渠道,只能是另外开辟经济战场。
  1983年的冬天,后生郑和平同村支书郑钦农一起,蒙着棉被,挤在一辆130货车车厢中,风餐露宿,来到胶东考察先富起来的农村。“我们要办企业,”郑和平说,“要充分利用地方经济资源,搞农副产品深加工。”
  西老庄的干部群众东拼西凑,凑出了13万元。依靠这点微薄的资金,1984年,郑和平等人在老支书的支持下在村里办起了一个面粉加工厂。
  立足当地经济资源,产品有市场,生产方式的粗放性又符合当地劳动力素质的特点。因此,小小西老庄面粉厂从一产生,便激发了生产力诸要素的活力,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成长性。到1984年底,面粉厂纯利润达到22.5万元。他们接着建起了第二面粉厂。1985年,两个面粉加工厂加工小麦1400多万公斤,完成产值500万元,实现利税26万元。
  郑和平在琢磨,企业发展的兴奋点必须是自身的优势同当地经济资源优势的巧妙结合。山东猪源丰富、原料新鲜、下脚料容易处理,要兴建冷藏加工厂,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
  这样,一座高标准150吨库位的冷藏加工厂仅用了116天时间便落成了。1986年11月1日,西老庄食品工业公司诞生了。开始,他们只是生产整猪肉,品种单一。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分割肉销路好,于是将整肉分割,分类包装,结果,受到消费者欢迎。投产当年,他们宰杀加工生猪1.6万吨,牛1000头,盈利45万元;增加分解肉后,第二年盈利72万元。
  企业资源的丰富,为企业拓宽经营范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们先后建起了年加工能力850万公斤的饲料厂、年饲养20万只鸡的饲养厂。面粉厂、饲料厂的下脚料麦皮和骨粉作为饲料厂的主原料;饲料厂的产品供给饲养厂,家禽家畜供冷藏厂宰杀加工,在整个公司内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由此,西老庄面粉厂揭开了向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中国得利斯集团迈进的序幕。
  启示之二:市场决定企业生产布局
  1988年初,郑州粮食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郑和平,5月份北京将举办一个西式肉食品研讨会。郑和平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郑和平初次接触到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的“西式低温肉制品”的新概念,他敏锐地意识到,西式快餐食品将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这年10月,国际食品机械包装展示会在上海举行。在展销会上,他终于找到了德国产的低温肉制品生产设备。1989年夏天,价值250万元的进口设备到货,经过紧张的安装、调试,9月份正式投产,形成了年产500吨的生产能力,并向市场推出了我国第一批低温肉制品。
  郑和平迅速组织人员,奔赴青岛、烟台等城市,得利斯的产品迅速在山东各城市打开了消费市场。仅在山东形成消费市场,郑和平并不满足。他想,得利斯要把眼光投向全国。但是,低温肉制品保质期短,必须实行地产地销,即市场到哪儿,企业就办到哪儿。
  为了打开全国市场,得利斯采取了以点带面的经营战略。先选择几个重点地区突破,然后带动整个市场的全面推进。
  首先,得利斯选择了北京这个在全国最具有消费先导和示范作用的特大城市作为突破口。1992年6月1日,北京昌平得利斯联营肉制品厂正式成立。经过8个月的艰苦努力,得利斯产品稳稳地占住了北京的市场。1994年,为了满足首都市场的需要,他们在该厂的基础上与外商合资,建起了一座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北京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的试点成功,坚定了得利斯人让低温肉制品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的决心。1995年,得利斯分别投资500万元,在长春、西安、深圳建起了子公司。得利斯向城市扩张的成功,使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尧乡儿女绘新图
  ——临汾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本报记者 王锦鹄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临汾地区所辖的侯马、曲沃、洪洞、襄汾等市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只见汾河滩上,人声鼎沸,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在已建成的项目区内,田林路渠配套成网,绿油油的冬麦地平展展地连成片;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碧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令人赏心悦目。见到这种情景,怎能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盐碱茫茫、芦荻萧瑟的荒河滩和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的中低产田呢?正是农业综合开发,给临汾农村面貌带来了新的变化。
  临汾地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农业在全区经济结构中比重占70%以上,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全区609万亩耕地,旱涝保收的水田面积仅150万亩,其余都是中低产田。从1990年开始,临汾地区在侯马、洪洞等市县,开始了农业综合开发试点、示范工作。
  临汾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8个县市。地区确定农业综合开发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科学合理规划,集中连片开发。4年间全区新打配套机电井1457眼,新建机电灌站55处,新开整修田间道路1378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534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9.93万亩,还发展了水产养殖基地6400亩、良种繁育基地14.4万亩,建设农田林网9.5万亩。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临汾地区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侯马市在项目区修建了砂石化道路112公里,植树40多万株,建起了一条20多公里长的防护林带,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2%,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他们还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51%提高到92%,使亩次灌溉成本降低1/3。
  为使项目区实现高效益,临汾地区在开发中按照种植区域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各项目区的不同条件,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菜则菜,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曲沃县推行大田粮改蒜和小麦—油葵、小麦—玉米—大豆、大蒜—西瓜—玉米等套间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县建成80个节能温室,温室区亩产黄瓜1.5万公斤,收入1.5万元,是开发前仅种植一茬小麦收入的几十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8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68.8亿元,粮食总产17.1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38元,1999年又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周口地区行署专员 王平
  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必须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低级化主要表现为一、二、三产业间配置不合理。特别是作为农业大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这就形成了“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的落后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由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所决定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为其他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供应,还是其他产业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的供给产业,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比重必须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的比重顺序是三、二、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通常是二、三、一。作为内陆传统的农业大区,必须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大功夫,通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顺序的逐步调整,使农村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发生质的改善。在实施地方经济宏观决策时,出发点不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更应该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真正实现农民既有饭吃,又有钱花。要始终把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调整取得实效。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和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合理的结构应有稳定性
  中共安徽省委政研室 晁新
  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调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市场变化太快,农民一家一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疲于奔命,很难获得好的效益。合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长期性。笔者认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关键要和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做到一业带百业,从而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安徽的一些地方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十分注重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金寨县位于皖西大别山区,山场面积430万亩,这些年来,他们大力发展板栗生产,全县形成了一条长140公里的“板栗带”,其中100到500亩连片板栗550片,500到1000亩的连片栗园81片,板栗总产达1.1万吨,板栗单项收入超3万元的农户达300多户。合肥市郊的长丰县围绕城市大市场,积极发展草莓生产,目前全县草莓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一部分草莓经过加工冷冻后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产品,不能受一时市场的波动影响,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乡镇应设国库券兑付点编辑同志:
  近期,笔者调查发现,一些乡村群众前几年所购的国库券,因遗忘或不知兑付期限,致使部分到期国库券至今尚未兑付。一些金融部门基于多种原因,一般不在乡镇设点办理兑付业务,持券群众只好到县城办理兑付。因往返路途较远,费时又费钱,给群众兑付带来诸多不便。他们期盼有关部门能在乡镇设立兑付网点,开办兑付业务,切实解决乡村群众兑付国库券难的问题。
  湖北襄阳县法龙镇财政所 郝志中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
  宿迁8万经纪人搞活农产品大流通
  本报讯江苏省宿迁市440万农民不再为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发愁。当地活跃的8万名农民经纪人,帮他们解了愁,也为政府分了忧,被称为“农副产品和市场的好媒人”。泗洪县年产商品蟹7000多吨,许广法等当地一大批特种水产品经纪人,不分白天黑夜,一车接一车地把商品蟹运往外地销售。蟹农感到卖蟹不再难,而且卖出了好价钱。尝到新鲜河蟹的城里人则感到方便又实惠。(刘朝文)
  长春市政府率企业京城拓市场
  本报讯春节前夕,吉林省长春市政府率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北京举行优质农副产品推介展示活动,德大、皓月、粤海银瀑、绿色食品等20多家公司的百余种优质农副产品受到京城100多家宾馆、饭店、企事业单位采购人员的青睐。此次进京推介优质农副产品,是长春市政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次尝试,由政府带企业推介农副产品在长春尚属首次。(刘峰丁 显富)
  农民科技信息开发部红火
  本报讯“安徽省枞阳县官桥镇科技信息开发部”是1989年创办的,经理是现年37岁的农民许钤云。目前,这个信息开发部已与国内1000余家科研院校、信息网络建立了网络关系,11年来,小小的个体信息部已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百家企业及个人提供了不同的科技信息和致富门路,使他们走上了致富与效益之路。(谢平)
  无棣“合作井”涌出“效益水”
  本报讯山东无棣县政府扶持、鼓励农民参股打井或购买水利设施,使千眼“合作井”涌出“效益水”,给高效农业带来了活力。
  地处渤海岸边的无棣县,浅层地下水苦咸,饮水和灌溉均不能使用。县里制定每打一口深机井补贴6万元、打一口浅机井补助千元的特殊优惠政策,鼓励采取联户、集体、个体等多种形式打机井。
  合作打井使水资源一步跨入市场,调动农民个人投资水利的积极性。一部分农民根据自己的耕地远近或亲情关系,合资合作打井,实行联户或单户管理,解决了一家一户打井耗资大、重复投资造成浪费的问题。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专做水生意的“水老板”。
  (李政)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

  配送蔬菜热销京城
  临近春节,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下属企业生产的配送蔬菜供不应求,北京超市上摆满了各式小包装、轻便、卫生的配送蔬菜。图为北京北太平庄超市一角。
  阿才 摄


第5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龙头企业担重任
  阿江
  年初,参加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碰见熟识的农业厅厅长,总是特意问问农村结构调整的情况。大家都说,农业结构是该调,不调不行了,可是真调起来难度也很大。
  我国有2亿多农户,平均经营规模只有6—7亩地,面对纷繁变幻的大市场,他们能不难吗?农民也许并不懂得什么叫结构调整,可是他们面临的问题很现实、很具体:种什么作物、什么品种,卖到哪里、卖给谁才能卖出好价钱?种什么什么多,卖什么什么贱,眼下的市场环境真让农民手足无措茫茫然。
  但是,无论怎样闭塞、落后的穷乡僻壤,只要当地有一两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形便大不相同。农民完全按照企业对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要求,调整生产结构,产品不愁销,收入有保证。这样的调整,比任何行政命令的指挥更有序,也更有效。因为这些龙头企业是要在市场上讨生活的,广泛收集信息,不断调整结构,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得到稳定、优质的原料,企业会仰仗自身的种种优势,设法把最好的品种、最先进的技术、最周到的服务提供给农民。这样,企业赢利了,农业结构调整了,农民也增收了。搭上了“龙头企业”这艘大船,农民心里能不踏实吗?!
  科迪、蓝田、野力、得利斯、银广夏……全国各地已经成长起一批这样的龙头企业。实践证明,它们连接起小农户和大市场,在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可以担当重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为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正是推进农村的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