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科技)
专栏:

  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急剧起伏
  客观看待“洛桑报告”
  赵明 王学健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每年一期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1999年度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25位。这一结果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杨起全、吕力之两位研究员,请他们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排名下降与指标调整有关
  两位专家认为,洛桑报告的指标数量和内涵各年度之间常有变动,1999年度该报告中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大幅下降,与新增的6项指标我国排名靠后有很大关系。新增指标中,除“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属专家调查数据外,其余5项都是统计结果。“1950年以来人均获诺贝尔奖人数”、“人均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人均研究与开发人数”、“人均企业研究与开发人数”4项指标,我国分列第41、39、33和31位。
  排名不等于实力
  两位专家指出,不管科技竞争力排名有多大的波动,我国的科技实力还是比较稳定的,排名应该在世界前10位之内。而且只要仔细研究洛桑报告中的核心科技指标就会发现,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状态。
  两位研究员说,上一年度中国科技竞争力由第20位上升至第13位,“我们当时就有比较冷静的分析”,新增的两项指标“研发设施重新配置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法律环境制约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程度”均是软指标,前者中国排第二,这表明了外界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效果的认同程度;后者排名第15位。这两项当年新增指标对中国的排名起了部分拉动作用。
  两位研究员说,洛桑报告的指标体系仍处于研究完善阶段,作为科技竞争力的参考评价体系,该报告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目前还不能以一年的排名升降作为判断国家科技发展状况的唯一根据。尽管别的国家也在发展,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绝没有报告显示的波动那么大。
  洛桑报告的启示
  杨起全和吕力之认为,尽管可以为科技竞争力排名下降找出各种理由,也可以不理会这一排名,但我们不能不重视各项基本指标排名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1999年我国科研开发经费总量位居第13,比上年上升了4位,这是近年来国家增加科研开发经费的客观反映。但我们也应看到,美国、日本用于开发与引进费用的比例是1∶0.04、德国是1∶0.3,而中国是1∶12。一些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往往只是专利、许可证和核心技术,而中国引进的多是设备和工厂。
  杨起全认为,我国目前正进入以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到2010年,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目前只有0.65%左右,列第33位。为增强科技实力,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仍须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1999年度我国的排名比上年提升了16位,位居第17,表明这方面的情况大为改善。此外,在“基础研究支持长期经济、技术发展程度”、“义务教育阶段科技教育程度”、“青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企业间技术合作充分程度”、“企业与大学间技术转移的充分程度”和“技术开发资金充分程度”等几个方面,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一栏,我国居倒数第一位,“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我国居倒数第二位,反映出这两类人才的严重缺乏。
  两位专家还说,从报告的各项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企业的通病。


第4版(科技)
专栏:

  中国科技期刊迎接挑战
  任胜利 梁平 祖广安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许多科学家和编辑人员却愈加感觉到,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我国的科技出版正承载着过多的科技期刊和对国外评价系统过于强调的双重压力。
  目前我国约有4300种科技期刊,几乎每一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专业学会都有一种或几种刊物,有限的投入和稿源的分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科技期刊落后于国际期刊的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有些科研管理部门对国外评价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过于强调。许多科研部门对科研人员的考评,常不加区分地把一篇在国外发表的论文等同于两篇或多篇在国内发表的论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把中国的学术论文引导到国外发表。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学引文光盘版(SCICDE)为例,它在1983年和1997年分别收录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学术论文3475篇和10033篇,其中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分别是1502篇和1708篇。这就是说,15年间,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相对论文数下降了26.2%。
  对国外评价系统的过分强调,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这是因为,ISI引文索引体系的编辑出版旨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其中的条目都不直接涉及论文的具体内容,作为一种统计分析产物,影响因子本身并没有学术评价含量,不应作为评判学刊价值高低的权威性依据。此外,ISI数据库中的来源期刊数量存在着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入选ISI数据库的源期刊数并不与各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与综合实力相一致。
  我们之所以认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因为作为显示科研成果的窗口,科技期刊担负着同行交流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如果我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大多发表于国外科技期刊,而由于费用、流通渠道等诸多因素,这些成果就难免不能为国内同行首先获悉。
  针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客观实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杂志部于1999年4月组织召开了“提高中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国际研讨会,与会的科学家和期刊界人士大多认为,将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一定要“计划生育”,重在提高质量。此外,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协开始联合对约100种优秀科技期刊给予一定强度的经费资助,这必将促进这些期刊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就提高刊物的显示度而言,中国科技期刊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外很多学术期刊在因特网上建立专门主页,不仅提供即将出版的每期内容,有的甚至还与庞大的资料库链接。这些做法无疑会扩大刊物的影响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同时也会增加一些订户。在这方面,国内目前只有极少数科技期刊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加强。
  此外,我国的科技期刊应充分重视海外的宣传和发行工作。与国外出版商完备的销售网络及先进的促销手段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发行工作水平还相当落后,这在现有的148种英文版科技期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外的订户只有十几份,甚至几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海外发行渠道不够畅通。中国的英文版科技期刊联合起来,在海外寻找合适的、高效率的伙伴,可能是在近期内比较可行的、有效的海外发行途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科技期刊要提高整体质量、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不但需要编辑部门的艰苦努力,更需要科技管理部门和科学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附图片)


第4版(科技)
专栏:

  科学家发明治理盐碱地新方
  我国目前盐碱地面积达9913万公顷,本已十分紧张的农业耕地因盐化、碱化引起的减产日益严重。根治盐碱地一直是农学界不懈追求的目标。可是几十年来,通常的做法都是以水利灌排、种植改良和客土回填为主,因耗资巨大,工程周期长,难以遏制盐碱地扩张的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张青文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找到了一种快速脱盐、提高作物抗盐碱能力的廉价而有效的新方法。他们发明的新型土壤改良剂以柠檬酸和其他乳化剂为原料,在调节土壤PH值的同时,通过其他的生物化学反应,有效降低了植物根系附近钠离子的浓度,对被束缚的钙、镁离子进行活化,因而使土壤中的水分更易流动,大大改善了作物的根系环境。试验表明,将改良剂随灌溉水施入土壤,可使小麦、玉米、棉花增产20%以上,土豆增产50%以上,洋葱增产100%。(叶铭)


第4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技创业慎做“盖茨梦”
  阿仑
  近来,大学校园科技创业气氛正浓,搞到不少风险投资,休学创业的比尔·盖茨成了学生们崇拜的偶像。进而有云:“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新成份。中国的大学正在和全球大学一样,把创业融入到校园本身的运转中。”
  殊不知在美国,正规大学属于非商业和非盈利机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从商,是个人自由,但是必须到校外自己去搞,不能使用校园的设施、场地和人力,哪里有什么“全球大学……把创业融入校园本身的运转”?至少正规大学就不允许、也没有这样的融入和运转。
  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很强的,可是,美国政府从来没有颁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相反,一直把帮助全体公民完成大学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以我对美国大学的了解,他们的研究资金没有一个源于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外来科研项目在学校自身里面的运作是非商业性的。如果能“把创业融入校园本身的运转”,盖茨为什么要退学?在学校里创业不就行了吗?
  同时,盖茨退学办微软公司成功,也并不像某些报刊文章鼓吹的那样,有个聪明的编程脑袋就行了。他不仅得到了当律师的父亲在市场运作和法律事务方面的帮助,而且赶上了IBM等大公司在发展方向上的调整。以为有了聪明的编程脑袋就能变成巨富,那是不切实际的“盖茨梦”。
  在这里,我想向校园里的青年们说几句心里话:创业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你们的人生还处在学习阶段,这个黄金阶段是一去不复返的。目前,你们的正业是学习。
  在当今的美国信息产业界,代表新技术发展方向的领衔科学家大都是三十刚出头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是从在校学习的黄金阶段开始的,而不是来自休学创业。因此,你们的创业活动应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不应该为神化了的“盖茨梦”服务。
  休学创业的例子毕竟只是个案,连比尔·盖茨本人在清华大学演讲时都提醒学生们,不要盲目地放弃学习深造的机会。如果大批大批的青年学生为比尔·盖茨本人都不提倡的“盖茨梦”所误导,它所造成的伤害将是难以估量的。


第4版(科技)
专栏:

  “白大褂”的变迁
  艾笑
  外科手术的作用人所共知,但在19世纪中叶外科手术发展的早期,几乎100%的手术都存在伤口感染,它甚至成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伤口感染主要源于手术环境中的微生物。检查发现,手术室里每一名工作人员身上每分钟大约会掉下1万个细菌,医护人员竟成了对病人的威胁。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外科手术普遍使用消毒器械和洁净的手术衣。此后,术前术后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又使感染率降低到5%以下。
  然而,随着药物的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逐渐显现出来。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怎样进一步在医护人员和伤口之间构筑一道预防性的隔离屏障,又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终于,人们把目光投在了20年前美国杜邦公司的一项发明专利———无纺布上。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一种叫做“胜特龙”的新型无纺布面料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认可,用来缝制一次性手术衣和手术洞巾(手术包)。据统计,全世界迄今已有1.25亿例手术中采用了这一材料制成的手术衣。我国从去年起,也有医院开始采用以这种面料缝制的国产一次性手术衣和手术包。
  无纺布的魅力究竟何在?它在制造中采用专门技术,先将55%的木浆和45%的聚酯织成纤维网,然后用射流技术将这些纤维网缠绕成织物。由于工艺中不用任何粘胶物,所以它的成分非常纯净,而且透气性能是棉织物的10倍左右。同时,它在任何环境中都具有高强度、抗分层、不开线的阻挡覆盖性,几乎不产生微小落毛。所有这些特点,都提高了手术衣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双向保护功能。尽管价格较贵,但它省去了清洗、灭菌、库存和检查的成本,所以总的说来还是划算的。据专家介绍,这种新型手术衣将很快在国内各医院推广,原来手术室里的“白大褂”恐怕很快就要成为历史了。


第4版(科技)
专栏:

  网上购票圆你回家梦
  春节前夕,在北京工作、籍贯四川的蒲小姐在其办公楼外拿到了三天前在网上订购的火车票。春运期间,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的网上售票让市民足不出户便完成了归乡的心愿。 新华社记者 徐显辉摄(附图片)


第4版(科技)
专栏:

 不明飞行物与外星人无关
  对于去年底今年初全国多个城市上空出现的“不明飞行物”(UFO)事件,国家权威科研机构日前终于有了明确说法:综合来自北京、上海的目击者报告以及天文学界专家的意见,近期我国出现的UFO仍然属于人类活动或地球大气活动或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不久前组织专家撰写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近期在我国出现的UFO事件,虽然目击者描述的现象互有差异,但其中还是有某些规律性存在。比如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般都在傍晚或清晨这两个时间段,这时天空背景比较暗,但所处位置较高的物体却能被太阳光照射到并反射一部分太阳光。这说明这些对象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否则它们在深夜也能被观察到。而且它们距离地面不会很远,大约在10千米左右的量级上。这些都显示出它们并非很神秘的东西,更不是可能对人类和地球环境造成某种威胁的恐怖物体。
  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和上海都有目击者证明,他们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些UFO现象是由飞机等人造飞行器造成的。
  (李斌)


第4版(科技)
专栏:

  “科学万花筒”吸引两代人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被收入《世界科普名著精选》,最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伊林早期的4部成名著作《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几点钟》和《黑白》组成,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它现在这个广为人知的书名,取自英国作家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在这套书中,诸多互不相干的内容,看似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在作者的精心编织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浅显易懂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讲述。正如一家国外报纸所评价的,“伊林有使普通事物变成有趣事物的技巧,他的故事充满了热情,不仅吸引着儿童,也吸引着成年人。” (英杰)


第4版(科技)
专栏:

 寻找知识经济的灵魂
  同样作为生产要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新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一书探讨了这一问题。该书同时指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使知识创新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持续性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是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基础性、条件性和根本性课题。作者李云才在其新著中提出,社会文明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基本形态,只有充分发展制度文明,才能实现“游戏规则”的完善,在激励、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方面获得更高的效率。 (石峰)(附图片)


第4版(科技)
专栏:

  “第二次现代化”浮出水面
  千年之交,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第二次现代化”丛书提出,在21世纪,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何传启等在丛书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大致分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是前者的主要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则是后者的典型表现。他们认为,虽然我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但我们必须尽早实现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战略转移。 (辛琪)(附图片)


第4版(科技)
专栏:

  探寻中关村的核心价值
  ——中关村“村长”谈科技园区定位
  本报记者 杨健
  这世间之事,很多时候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见到四通集团董事长、中关村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段永基时,关于“联想、四通部分持股人出售认股权证,中关村出现千万富翁”的消息正传得沸沸扬扬,“段永基得了3000多万元”的报道赫然纸上。尽管副手们觉得这当中有不少问题需要澄清,段永基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他现在更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价值。
  以“打造中国的硅谷”为目标,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建设自去年底启动以来,成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一大热点。“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的口号让人怦然心动。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关村创业的先行者之一,段永基被人戏称作中关村的“村长”。10余年的摸爬滚打、磕磕绊绊,给他留下一条经验: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决不应该再走15年前“电子一条街”的老路。
  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当然要有宽阔的道路、蓝蓝的天空、明亮的办公室,“可是光有这些就够了吗?如果这些东西都有了,但‘明亮的办公室’根本就没有人去用,或者只是一些外国人在用,我们究竟会做何感想?”段永基不否认修路盖楼对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但他更关心的是园区的软环境。
  “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北京建高科技园区最有条件。每年30万流动的知识分子,平均每5年时间换一次班,这样好的人才环境到哪里去找?但是———”学化学出身的段永基接着打了一个比方:化学反应的速度,不仅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也取决于它的活度系数。要死不活的粒子浓度再高,凑在一块儿也很难发生反应。“这个活度系数,要靠政策来提高,要靠政策的法制化来保障。北京有这么多知识分子,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50年也没完全发挥作用,就是因为激励机制等配套政策和措施没有到位。”
  扳着手指头,段永基开始清点目前进入中关村的国外风险投资,粗粗一算也在50亿美元以上,这当中有些公司甚至是不惜工本。“像卖洗头水的P&G,它在清华创业园付的租金比东方广场还贵。为什么要这样做?清华的人才太好用了。一个电话打过去,要什么开发什么,还不用替他们掏工资、房租和水电、器材的费用。人家已经敏锐地看到了中关村的核心价值,用国外的风险投资和激励机制在和我们争夺人才,咱们可别蒙在鼓里。”
  段永基说,这些并非高谈阔论,而是与他领导的公司密切相关。他去年“应征”担任总经理的中关村科技发展公司,被北京市政府视为中关村的形象,但由于历史原因,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中几乎没有“科技”二字,当然也就无法代表中关村。公司成立半年多来,段永基一直在谋划让公司“名副其实”的举措,这也是他潜心探求中关村核心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复衡量之后,“中关村科技”终于在春节前夕亮出了它设计已久的组合拳。在这套组合拳中,介入移动通信的运营特别引人注目。原来专门从事CDMA移动通信的长城移动通信总公司,是继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之后的国家第三移动通信网,目前面临改组。“中关村科技”积极介入,有望成为这个新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紧接着是进入生物制药行业。“中关村科技”正在进行清产核资,打算整体收购北京四环制药厂。不过段永基不满意它只做化学类药品,希望介入生物医药这个利润更高的领域。目前,“中关村科技”已经与第三军医大学签订了技术创新协议,要以四环制药厂为核心,组建技术创新基地。
  同时,“中关村科技”还专门注册成立了中关村青年创业投资公司,目标是中关村地区各名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巨大创新潜力。公司计划注入大量资金来开发和转化创新成果。用段永基的话来说:“过了春节,我们就会跑到清华、北大的学生宿舍里去,挖掘其中的财源。”(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