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影公司表明态度——
  电影票可以降价
  一边是市场的持续低迷,一边是电影票价格的居高不下。这些年,电影界的有识之士和一些媒体不时呼吁“电影票该降价了”。然而在不少垄断经营局面尚未改观的地方,经营者们仍我行我素,导致电影离观众越来越远。不久前,在成都、郑州和乌鲁木齐的电影市场上,终于有经营者做出了大幅度降低票价的惊人之举。这犹如一石入水,在沉寂多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此时,作为全国进口影片和国产影片最大的发行机构——中影公司的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日前,中影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表明了立场。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失去了观众就失去了电影存在的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我们的宗旨。”中影公司总经理、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童刚开宗明义表明态度:“我们始终认为电影票价的制定要有群众观点,脱离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电影票价,是违背了电影行业的宗旨的。”“根据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对电影票价改革所进行的任何探索、尝试,只要有利于电影市场的整体繁荣,中影公司都表示欢迎并予以积极支持。”
  电影票的价格问题实际上是市场问题,市场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电影票价的制定要根据市场规律,遵循市场调节的原则。童刚介绍说,计划经济时期,电影票价由政府部门管理。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多数地区电影票的定价权已逐步下放到电影企业。因此,电影票价的制定和调整,应该由制片、发行和放映三方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本着有利于电影事业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看好电影的原则,以放映单位为主体共同协商。他认为,票价的制定,“应以电影院为主体,因为电影院处于市场的前沿,直接服务于观众,对于市场的变化最了解,对于价格的反应最为灵敏,对于票价的调整也最有发言权。”事实上,由于不少地方影片发行权的垄断,作为市场最前沿最有发言权的电影院,只能看发行公司脸色行事,从来不敢对电影票价说三道四。
  实现影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电影经济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观众请进电影院,应该是电影行业的共同追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影票价体系,是电影全行业追求的目标。童刚认为,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电影票价结构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统一的定价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不同档次的影院,不同的放映时间,如日场与夜场,不同的观众群体,如团体、学生等,不同的放映地区,不同的影片质量,应该有不同价位的票价来对应。而发行放映工作的着力点仍应放在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促使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
  其实,票价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愿中国电影发行体制的改革,能以此次的“降价风波”为契机,向前推进一步。让电影市场早日走向良性循环,让电影重新回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西边)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追星族”我想对你说句话
  韩建中
  最近,明星们在电视中作广告的现象比比皆是,内容不外乎某某产品质量好,“他”喜欢。于是,又有一大批人对此产品产生了兴趣。看过这类广告之后,笔者不禁对当前的“追星”问题生出了几分感慨。
  “追星”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虽然历史并不久远,但是其发展势头之迅猛,是所有的人都始料不及的。眼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追星”的“档次”越来越高,从单纯模仿其表演打扮、言谈举止,进而发展到模仿其生活方式等等。曾听人讲,竟然有人在“星”们的一些生活小节,诸如吃什么零食,喝什么饮料,打什么样的喷嚏,用什么牌子的卫生纸之类上大做文章。真是让人难于理解。
  说句实在话,影星、歌星用自己的劳动,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算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但是,不要忘记,社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进步,除了这些影星、歌星外,千千万万个并不被追星族们追逐的“奉献之星”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并不反对“追星”,但是我们所说的“追星”,并不是要“追”星们的全部,甚至包括其缺点及错误,也不是要死搬硬套地去追逐“星”们的一些外在表现。我们要说的“追星”,是追“星”们的闪光点,去追“星”们那种献身艺术、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要的“追星”,也不仅仅是追那些影星、歌星,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科技之星、见义勇为之星,他们才是我们更应该尽力去“追”的“星”。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别拿大话压我们了,我们崇拜明星,有什么错?的确,你追你的星,又不花我的一分钱,也不吃我的一顿饭,关我何事?不过,我还是要多嘴地说上一句:不要忘了,你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追”那些歌星、影星而活着的。如果由于满足于追逐某“星”而失去自我的话,你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了,这与一台只会重复人类动作的机器人还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追星族们在“追星”时,一定要有所选择。对于“星”们人生中那些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对于那些能够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干净起来的方面,我们不妨去追;而对于那些毫无意义的部分,还是不去追的好,免得耽误了大好的人生年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看台人语
  “主持”后继有人
  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主持人大赛,不断闪出亮点。参赛的主持人不但女孩一个比一个靓,男孩一个比一个帅,更可喜的是其中不乏综合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的佼佼者。专业考核是事前准备好的,未免有点程式化;艺术阐释和英语测试却是硬碰硬的较量:看一幅画面,听一段音乐,他们略加思索就能准确到位地阐释出其中的意境、抒发出自己的感受,能把几个词组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足见他们丰富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他们流利的英语应答,往往使多数评委——“老主持”落入“云山雾海”之中时,也使我们看到新一代主持人的优势和挑战。欣喜的是“主持”后继有人,遗憾的是,和体坛一样“阴盛阳衰”。
  新疆石河子高炯干
  “那么”太多了
  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复赛,我一连看了四场,觉得这些参赛选手形象不错气质不错内涵不错口才不错英语水平也不错,但是,“那么”用得太多了!在现场采访和自我简述中,我记录了一下,三十九位选手共用了“那么”一词五百六十八次,人均十四点五八次,太多了。“那么”是口语中的转折助词,偶尔用之无可厚非,但用多、用滥了,就有理屈词穷之嫌,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大忌。
  湖南衡阳市邓湘源
  《综艺大观》路在何方?
  本来以为,改版后的《综艺大观》能一改过去老面孔,吹来一阵清新的风,使之再度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又一文化营养快餐。然而看过几期之后,顿觉失望、索然无味。《综艺大观》从大西北乌鲁木齐转游到山城重庆,所谓的“大观”,无非就是地方文艺、风俗民情和特色文化的展播,甚至办成了地方专版,哪里还有什么“大观”?简直混同于一般的娱乐性晚会。在“综艺”节目已近于泛滥的今天,《综艺大观》的编导们真该好好动动脑筋:如何既保持自己的品位,又能吸引观众?
  河南平顶山竹庆喜
  “特型演员”当自律
  近日,笔者参加当地一家企业赞助的专场文艺晚会。晚会高潮是几位知名度颇高的“特型演员”陆续走上舞台,扮演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现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期间,演员们插科打诨,对赞助商一味奉承,令观众大倒胃口。
  在屏幕里,“特型演员”们饰演的领袖人物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然而,社会生活中,一些“特型演员”却丝毫没有“领袖”的风范。今天参加开业剪彩,明天参加竣工庆典,整日价忙得不亦乐乎。只要有钱,有请必到。这种借“领袖”之名“沾光”,说到底,是对领袖的亵渎,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特型演员”既为“特型”,当时刻自警自律。
  江西南昌市刘上峰
  演员要多一点内涵
  看着荧屏上《蓝色妖姬》中王思懿饰演的小学教师赵卓雅,温柔的外表下掩藏着野性和杀机,脑海中浮现出前一时期播出过的《江湖行》中的女主角,原来是把两部戏搅到了一起。演员的表演本色有余,个性不足,因而难免给人雷同的印象。尽管剧情错综复杂,但看后只记住了人物艳丽的外表。
  由此想到,一个演员要多一点内涵。像赵丹、孙道临等一些老艺术家,常让人记起他们演过戏中的一段情节、一种境界以及深入人心的风采。时下一些电视剧热衷于“炒作”,请出“大腕”领衔,但总给人一种不满足感,这就是因为气质的缺乏而造成的艺术软骨症。
  《蓝色妖姬》之所以反响平平,盖因明星不“亮”。
  上海市 俞鸣洪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12月10日全球同步看“太空”
  12月10日晚,我国上海、广州、西安等二十三个省会城市有线电视台的观众,将与全球一百五十个国家的观众一道,在荧屏上看到一套名为《人类太空站实录》的大型科技节目。
  国际太空站最早的两个部件于1998年12月成功对接,从此,每隔九十分钟,太空站就会在三百五十四公里高的空中轨道上绕地球运行一周。正在建设中的太空站一旦到2005年完工,将成为夜空中亮度排在第三位的物体,人类凭肉眼就能看见。近距离观察太空站,它就像一只巨型金属蜻蜓,翱翔于宇宙之中。它是有史以来人类在太空建造的最大的建筑,由十六个国家倾力合作,可谓史无前例的国际项目。
  “探索频道”依赖高精度的画面拍摄及先进的电脑动画技术,将在《人类太空站实录》中为观众详细描述宇航员在太空站的生活与工作,展示太空站完工后,整个多舱太空平台及研究设施的内外将会是什么样子。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与科技奇迹,国际太空站将引导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太空探险时代,太空站内的六个实验室将提供其他任何航天器都无法比拟的研究空间。太空站的研究领域包括:模拟复杂外科手术的科学造影术,可用于培训新一代外科医生;在微重力的环境下测试未来的癌症治疗方法——而且不用冒产生副作用的危险;改善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开发新的太空石油来源。北京有线台将在12月17日开始播出这套节目。(向边)
(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收获》小说朗读会 知名作家成“读”者
  黄昏,上海作协那幢三十年代的欧式建筑,忽然热闹起来。一条由《收获》杂志铺就的弯弯小路,跃入眼帘的金纱、麦穗等立体装饰物,引导着来宾步入底楼大厅。在走过“收获之路”的人群里,人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当红作家余华、王安忆、苏童、莫言、马原、张炜、陈村、格非、孙甘露等人。别开生面的《收获》首届小说朗读酒会开始了,作家们轮番登台,兴致勃勃、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作品,正儿八经当了一回“读”者。
  张炜首先出场,朗读了他刚在《收获》上刊发的长篇小说《外省书》片断。随后,莫言朗读他在今年《收获》第一期上刊出的《司令的女人》,四字一句,悠扬顿挫,幽默有趣,引来阵阵会心的笑声。陈村、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彭小莲也纷纷用自己的声音诠释自己的作品,穿插电台主持人和戏剧学院的学生朗读的一些当时轰动一时的《收获》名篇片断,几个小时里,与会者重走了四十三年的《收获》之路,其实也重温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构件。
  除小说朗读会外,《收获》还举行了名为“收获在金秋”的系列活动。举办了“走向新世纪小说研讨会”,批评家和作家共同探讨新世纪小说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为跨入二十一世纪,重铸文学辉煌提供理论上的准备。在复旦大学举行“面对面——《收获》·作家·大学生”对话会,则重在三者的交流,在杂志、作家和年轻读者之间形成互动,让大家都来关心当代文学创作。
  即将迈入的2001年,《收获》在专栏上也有新动作。明年新辟的专栏有阿城和陈村联袂主持的专栏,将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上,与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艺术家对话,熔人生感悟、事业追求和文化品位于一炉,进一步拓展文学空间,扩大读者的视野。贾平凹明年将以“丝绸之路”专栏连续推出他的“行走文学”。浸淫于传统文化的贾平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收获,相信同样会传达着古色古香又不乏现代的韵味,把历史的沧桑和今天的思索真诚地奉献给读者。
  (巴人)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九州揽胜

  领略满城
  范福生 路焕银
  在满城大地游走、驱驰,领略纯朴的风土民情和广袤多姿的自然风光,即使你五音不全,你也想引吭高歌。
  距京、津、石三大城市均为一百二十公里左右的满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在这块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土地上,有多处古墓葬、古遗址和碑刻,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遗址。我们一到这里,热情的主人安排我们先到陵山,观看闻名中外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穴。在出土的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广东南越王墓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汉墓中,唯满城汉墓为岩墓,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出土文物之多,举世罕见。出土文物一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四千多件,精妙绝伦,令人称奇。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金缕玉衣、朱雀衔环杯等,不仅轰动了中国考古界,而且使世界上各种肤色的人士都为之赞叹。
  我们感到,这座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古城,质朴安静中似乎还具有一种更接近人类精神的文化品质。
  要庄、夜借商周遗址和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铜器、动物骨骼等大量遗物,使我们看到了满城远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辉煌。修建于西晋时期(公元309年)的方顺古石桥,蕴涵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远古的尧帝见自己年老体衰,想把帝位传给贤达之人,以免百姓受苦。他遍访民间,终于在满城西南二十公里处的金线河边访到了勤劳善良贤达的舜。经过多方考察慎重考虑,最终将帝位传给了舜。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美丽的传说,修建了这座石拱桥,取名方(访)顺(舜)桥。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虽历经洪水、地震等侵袭,主体依然完好。
  满城第一名胜———抱阳山,让我们流连忘返,山上有托山树、上天梯、一亩石、滴水塘等八大景观。滴水塘似两乳溢奶,滴水成塘,久旱不涸。古人有诗赞道:何人手凿石室漏,万古清泉滴不干,洞口阴云长欲雨,潭中疑有老龙翻。
  当我们浏览白云山裂瓣缝时,当地百姓告诉我们,缝是清道光十二年四月二十三裂开的。有民谣为证:四月二十三,突然崩了山,大缝有几条,小缝有数千。望眼看去,缝壁悬崖陡峭,如同刀削一般,雾气从缝中喷出,呈云头,徘徊于山顶,堪称一大奇观。
  木兰溶洞有着美丽的传说。当年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曾率大军驻扎此洞,将来犯之敌一举全歼。洞内的石花石树石锥石柱,胜似南方的喀斯特景观,像质地上乘的美玉一样流光溢彩,清亮透明。尤其石瀑的气势,简直能与黄果树瀑布相媲美。
  龙潭风景区由龙门湖、龙潭峡谷、龙门、一线天、龙潭等组成,山水相连,有“北方小桂林”之称,是夏季消暑最理想的好去处。
  满城人十分好客。主人把我们带进热情的农家,让我们吃具有满城传统特色的烙饼煎腊肉,野菜馅儿菜团子,贴饼子咸菜炖小鱼儿,马勺菜合子,山药面饸饹,韭菜鸡蛋馅儿饺子。临走前,我们兴致勃勃地提着特制的竹篮,在田园诗般的意境中,在绿叶、白花、鲜红的果实映衬下,边说边笑边采摘草莓,和农民兄弟们共享大自然赐给的欢乐和喜悦。
  大自然向朴素的满城贡献财富,满城因聪明智慧而富庶。娇美俊秀的满城,你这雕刻在大地上的诗行,让我们永远激情如火地吟诵您!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心意卡

  月儿身后是故乡
  吴圣杰
  月儿身后是故乡
  古老的传说激扬我甜美
  的遐想
  凝视亘古的话题
  心儿飘荡在故乡的原野上
  灼热的红土地
  曾养育了无数的英豪
  今天
  又托出了无限希望
  用军刀裁一段柔柔的月光
  和着军号声声嘹亮
  一万次摸爬滚打
  屹立起中国的脊梁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艺坛人物

  舞坛育灵童 艺苑慈母心
  赵化
  “木勺、木勺咚咚响,土神爷爷快起床;快起床,春耕忙,秋天打下万担粮……”在金湖县实验小学排练厅内,一群穿着苏北农家娃服饰的小姑娘翩翩起舞,一丝不苟地反复排练。一位举止干练的女教师认真细致地观察她们的一招一式。这群可爱的“农家娃”,就是“金湖娃”艺术团的孩子们,而那位女教师就是江苏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金湖娃”艺术团团长万建华老师。
  “金湖娃”根植于校园、受益于社会,在众多家长和孩子心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她们的身影活跃在苏北。几年来,“金湖娃”艺术团自编自导的少儿舞蹈节目多次获得文化部、江苏省文艺比赛创作、表演金奖。
  1987年,省第一届音乐舞蹈节在南京举行,而整个淮阴地区却没有一个节目,这深深地触动了前去观摩的万建华。当时她还只是一名三十二岁、爱好舞蹈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就是在那一年,她改教音乐,并组建了一支小小的舞蹈队。
  不说也能明白,三十二岁的年龄对从事舞蹈事业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她是一个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困难挡不住万建华对少儿舞蹈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懂,她就以电视为师,以生活为源泉,仔细揣摩,认真模仿;一有学习的机会,更是苦心钻研。为了节省开支,她自己动手做道具、服装,利用节假日组织排练。这些年来,她到底牺牲了多少节假日,流了多少汗,只有万建华和她的那帮孩子们心里清楚。
  要想使一个县城小学的舞蹈队登上全国的大舞台,并非易事。万建华精心选拔队员,每个年级建一个队,每个队制订一套严密的训练计划,形成梯形训练模式。平时教学中,她把学科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紧密结合,训练中突出形体基本功和情感训练的有机糅合,以促进两种素质的良性互动和稳步提高。在她的严格要求下,一批批艺术新苗迅速成长。几年来由她培养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已达一百余人。
  万建华是严师,又像一位慈母。1997年8月在南京演出,彩排走台时,领舞队员的脚被台上的钉子戳破了,当时没有任何药品,万建华就用嘴吸出孩子伤口里的脏血,在场的演职人员都被她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哭着说:“老师,明天我们一定好好跳!”数年来,每次演出归来,无论时间多晚,无论身体多累,万建华总要亲自把学生们一个一个地送到家。
  在全社会注重对孩子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金湖的人们庆幸,这里有了一位万建华,有了一个茁壮成长的“金湖娃”艺术团。愿这朵稚嫩的花蕾在万建华和孩子们的汗水浇灌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2000年敦煌·2000年故乡马军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画展由安徽省淮北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主办。
  马军1958年生于淮北。曾在敦煌工作了八年,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方法和宣纸的特性,创造出一种别具风格的绘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先后在日本、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巡回画展。
  本次马军画展有新作近百幅,其中既有气势恢宏的大幅作品,也有精彩别具的风情小品。
  (王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