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三强携手 打破壁垒 科室联通
  首都组建“医疗航母”
  本报北京12月6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由北京同仁医院、安贞医院和积水潭医院组建的首都联合医疗集团今天成立。这是北京市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强强联合的医疗集团。
  本次联合的三家医院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如同仁医院的眼科和耳鼻喉科,安贞医院的心脏内、外科和小儿心脏科,积水潭医院的骨科、创伤外科和烧伤科。同时,三家医院具有很强的学科互补性。组建医疗集团,旨在进一步发挥特色学科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使患者在一家医院即可享受其他两家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三家医院实行“三通”,即通院、通科、通诊。医院之间打破壁垒,学科之间加强合作,诊室之间渠道畅通。集团成立后,三家医院将更多地承担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诊治和高技术的攻关。医疗集团的首任执行主席为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
  首都联合医疗集团向社会作出以下承诺:集团成员相互提供各自医院重点科室专家号,并由专人负责提前三天通知对方医院,方便病人就医;集团成员相互开放各自的高新技术设备项目,以利于患者检查;相互承认对方的化验和检查结果,减少患者负担;定期相互组织专家对疑难病历会诊,相互提供病人有关病历资料,以利于病人治疗;针对患者不同医疗需求,集团内部通过专家出诊、手术、转院等合作方式,满足病人特需服务;在病人自愿的基础上,依据手术难度实行统一的专家点名手术收费标准;在病人就诊医院无手术条件时,依据病情可将病人转到其他两家医院,使病人得到尽快治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余短论

  强强联合显优势
  晓白
  北京三家著名医院强强联合,组建医疗集团,这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可喜可贺。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广大群众迫切希望用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此,许多医院都瞄准市场需求,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之路。首都联合医疗集团的组建,就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此举不仅实现了卫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造了质量、服务、价格的联合竞争优势,而且为百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同时也可以得到其他两家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免去了辗转奔波和重复检查之苦,从而大大节约了时间和费用。愿更多的医院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接投资最大的高教项目
  “211工程”实施顺利成果丰硕
  本报北京12月6日讯 新华社记者尹鸿祝、本报记者董洪亮报道: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跨世纪重大建设项目“211工程”,实施顺利并取得重大成果。国家计委已批复96所高校立项,共安排600余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这96所高校已完成建设资金150多亿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今天在新闻通气会上说,这个工程的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动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11工程”作为“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直接投资最大的高等教育项目。“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是: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方面有较大提高,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211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部分,所需建设资金由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96所高等学校和两个公共服务体系的“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为110.37亿元,另有配套建设资金73.32亿元。据统计,截至2000年8月底,已完成建设资金计划的82%。安排的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覆盖了人文社会、经济政法、基础科学、资源环境、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医药卫生和农业七大领域。
  据介绍,“211工程”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了部门与地方的共建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促进了院校调整和合并;“211工程”把为国家、地区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其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了办学思想的变化;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学校校园网信息平台和公共实验室系统也日趋完善,使全国高等学校普遍受益;“211工程”建设学校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据悉,按照教育部的初步设想,“211工程”在“十五”期间将继续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同时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改善部分重点学科学校的基础条件。还将加快建设教育和科研高速计算机网络、数字图书馆、仪器设备共享环境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体系。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黑龙江斥巨资治理环境污染
  环保投入占全省GDP的百分之一点四三
  本报哈尔滨12月6日电 记者胡斌报道: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来黑龙江省检查验收,该省的环保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1996年到1999年,全省环保投入110多亿元,其中1999年投入40多亿元,占全省GDP的1.43%,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老工业基地来说实属不易。省环保局局长李维祥告诉记者,到今年10月末,全省工业污染企业已达标2776家,达标率为92.8%,预计到年底全省可基本实现达标。
  也许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马家沟是哈尔滨的龙须沟,过去河上有140多个排污口,每天排到河里的污水多达40多万吨,河水污浊,臭气弥漫,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和两岸环境,经过三年治理,这里成了哈尔滨的风景线。在马家沟边住了30年的孟庆才老人过去家里的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每天来这儿遛弯、聊天、晒太阳。过去马家沟两边的楼房每平米1000元左右还没人买,现在环境好了,房价涨到了3000元还是抢手货。大庆市关掉了1300多个小炼油厂,天空又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
  变化不光在城市,也在农村。庆安县拔掉了100多个小烟囱,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0多万平方米。呼兰县双井镇光荣村的农民采用秸杆气化技术后,不仅解决了做饭、取暖的燃料问题,还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
  变化,还体现在决策层的环保意识上。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黑龙江省规定,对新建项目,环保部门要行使“第一审批权”。今年黑龙江省招商引资引来了一个9亿多美元的大项目,在项目论证时,省领导指示环保部门先行审查,并表示不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就不能匆忙上马。大庆市环保局还与市招商局联合发文,在招商引资中专门对环保问题做出规定,坚决避免引进污染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庆市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就有20个,金额达5亿元。
  为使“一控双达标”落到实处,黑龙江省各级环保部门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确定一厂一策达标方案。佳木斯环保部门向13家重点企业派出了驻厂员,逐户帮助查找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黑龙江省还把达标工作与行业管理结合起来,如建材行业,不达标不再发放生产许可证,而对污染严重、达标无望的企业则按照法律程序,予以坚决取缔和关停。
  通过环保“绿色工程”的实施,使龙江大地重现了天蓝水清,到1999年底已完成了国家下达的12种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目前,全省建起了115个自然保护区和96个生态示范区,一个“绿色”大省的轮廓正逐渐清晰起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紧扣时代脉搏
  ——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本报记者 杨雪梅
  在新闻传播事业以一日千里之势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学研究更应与时俱进。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百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机制创新,多方吸纳人才、多方筹措资金、共同承担重大课题,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新闻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
  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86年10月,现有专职研究员15人,包括方汉奇、童兵、喻国明、郭庆光、涂光晋等学术带头人,是我国新闻学领域科研力量最强的学术团队之一。中心主任童兵教授为中心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说,人文学科尤其是新闻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不但在基础研究方面进展缓慢,而且明显滞后于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新闻学的研究缺乏系统与规划,教学与研究两张皮。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力图为新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平台,在政策扶持资金相对宽裕的环境下,将分散的人才并拢凝成拳头,开展一些整合性的、比较性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目前中心已经按教育部要求,为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起草了“十五”科研规划,并选择了两个与现实紧密相关的课题,一是由童兵教授主持的《中国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使命和操作机制研究》,一是由中心媒介经济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媒介经济运行特征及媒介经济政策研究》。
  童兵教授说,这个中心虽然依托在人大新闻学院,但它并不仅仅属于人大,而是开放的、流动的、面向全国的。凡是对新闻传播学有研究兴趣的、有具体研究项目的都可申请到中心做研究,充分利用中心所拥有的资源、资料优势。目前已有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向中心提出申请,也有多家媒体有意委托中心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制定规划。
  童兵教授表示,经过3至5年,中心将争取建设成为全国传播学科研、国家新闻政策与重大决策研究的基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记者精神境界的生动见证
  专家研讨电视片《重返巴格达》
  本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重返巴格达》不仅是中国记者全程报道重大国际事件的大胆创新,更是新时期记者精神境界与素质的生动见证”。12月5日,数十名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领导在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举办的“《重返巴格达》学术研讨会”上,被记者伉俪唐师曾、王淳华新近拍摄的这部20集纪实片深深打动,人们由此谈到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谈到了21世纪记者的责任和义务。
  10年前海湾战争爆发时,身为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唐师曾主动请缨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冒着生命危险向国内发回大量第一手图片,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战地记者。10年后,唐师曾拖着因在那场战争中受到“贫铀弹”的辐射而日益虚弱的病躯,携夫人、北京有线电视台著名电视编导王淳华自费重返伊拉克,在十分艰苦困难的环境里,采访这个被封锁十年的战区。20集电视纪实片通过很多独家珍贵的镜头画面和鲜为人知的事件,真实记录了海湾战争后遭遇10年封锁和禁运的伊拉克人民的生存现状,蕴含了对战争与和平、生存与尊严、文明与人性的思考。
  全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外交学院院长杨福昌、阿拉伯使团副团长萨瓦日尼以及众多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
  陈学武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黄土高坡青山梦
  ——马思汉和“马家园林”小记
  本报记者 赵永新
  “自己栽了5年树,才体会到什么叫‘救星’!”站在延川县城西面的圆峁山上,那一棵棵活活干死的枣树苗让59岁的马思汉疼得揪心,又黑又红的脸上写满无奈。是啊,自从他1996年承包荒山搞绿化,老天爷就不帮忙,旱得出奇,栽了10万多株树,活下来的不到5万!
  为及时掌握天气变化,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半,马思汉一天要看5次天气预报。他不在家时,就让老伴帮着看,记在纸上。5年下来,家里的天气记录就有厚厚一大摞。“你下雨我栽,你不下雨我也栽,我就不信荒山绿不了!”老马跟老天爷较上了劲。
  延川县是延安北边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马思汉是该县的人大副主任。此前历任乡(镇)长、农业局长、副县长等职。带领群众苦干几十年没有实现山绿民富,老马心里不服气。1996年,他发动4个兄弟、2个儿子和1个女儿,集资10万元,贷款15万元,承包了面积300多亩的圆峁山,决心趟出一条绿化致富的路子,给群众做个表率。
  为了对付旱魔,老马和他的“董事”们经过精心设计,在山顶修了5个大水窖、20个小水窖和13个连接池,在地下埋了1万多米塑料渗管,把水窖、连接池连接成遍布全山的地下渗灌网络。为防止水土流失,老马雇佣青壮劳力,把较缓的山坡改造成一道道内低外高的水平梯田,然后深挖坑,种枣树、梨树。在陡坡沟畔,老马种沙打旺、苜蓿、拧条,总之是要做到“黄土不露天”。老马还动用拖拉机、推土机,修了5公里盘山公路。
  五年辛苦不寻常。每天天刚麻麻亮,草草吃过早饭,老马装上两个馍,捎上一壶水就上山了。干到晌午,在山上熬点稀饭,就着咸菜凑合一顿,继续挥锄抡镐。刨土、锄草、剪枝……摸着黑回到家,老马累得饭都不想吃,洗一洗,躺下歇一歇,吃晚饭时已经十点过了。自己病倒了,老伴就“披挂上阵”。80多岁的老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不挫伤儿子的积极性,老人皱皱眉头,硬把涌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五年汗水没白流。如今“马家园林”已初具规模:15000株枣树,5000株梨树、苹果、仁用杏和30000株桑树、槐树顽强地活了下来,大一点的枣树、梨树今年已经开始挂果。苜蓿、沙打旺和野草也长了起来,阴坡基本上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沟。老马还在山上养起了小尾寒羊,建起了沼气池。这样,山上的草可以喂羊,羊粪可以喂果树、沤沼气。马思汉想得很美:以草带畜,以畜促林,把圆峁山建成种群共生、良性循环的生态园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老马和他的“董事们”早就琢磨了一副对联:荒山叠翠几代情,绿树缀玉万年青;横批是“马家园林”。因为连年大旱,荒山还没有全部“叠翠”,所以一直没挂出来。他准备等树满山、草遍坡了,就把对联制作好,大大方方地挂到山门上。那时,自己也搬到山上,看着青山度晚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师大成立教师培训学院
  本报北京12月6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今天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各级各类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为学院揭牌并致辞。
  北师大教师培训学院近期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接受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进修及从事课题研究,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面向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建立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负责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全国联考的组织工作以及我国高校教师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2000年中国农业科技论坛举办
  本报北京12月6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由大北农集团举办的“2000年中国农业科技论坛暨第二届大北农农业科技奖励颁奖大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单位的100多位领导和专家欢聚一堂,共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大计。著名农学家卢良恕院士、石元春院士等为大北农奖励基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中国农科院郭三堆研究员等10位在农业应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得由大北农集团设立的“科技成果奖”,另有10位专家获得“科技促进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研制成功
  本报长沙12月6日电 我国首台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近日在长沙研制成功,并于今天在湘江水利工地投入使用。
  由国防科技大学与江麓机械厂联合研制的这台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重达12.6吨,在外观上与普通压路机并无二致,却有着普通压路机无法比拟的优点:它能根据施工范围和要求,自主完成点火、起步、变速、转向、倒车、停车等基本操作,并能根据施工地面的软硬程度调整振动等级,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压实质量。
  据专家介绍,由于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不需要人上机操作,所以不用考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增大振动幅度,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效果,因而适合水利大坝、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大型工程施工,尤其适合危险环境和极限条件下作业。
  (李微 王握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