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拥抱多彩世界
  李默然
  金秋,赴金陵——南京参加中国艺术节。稍事停歇,转道古城——西安,参加首届中国秦腔戏剧节。中途,又转赴阔别五年有余之大上海,观摩国际艺术节,随后,再到邕江绿城——广西南宁,观看国际民歌节。从秋高气爽到初冬小雪,近两月时间,我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置身于舞台艺术花的海洋里,目睹千姿百态、生动鲜活、古今中外的艺术形象,聆听心旷神怡、动听悦耳的中外古今音乐、歌声。艺术的魅力、动人的故事,时时感染着我,激动着我。我在心底又一次吟唱:“这是我们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最好的历史时期。”
  二十一世纪即将开始,新世纪的中国戏剧任重道远。一个有三百六十余个剧种的戏剧大国,对世界戏剧活动将做些什么?思之良久,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弄清这三百多个剧种的生存条件、群众基础、发展前景,然后才好制定相关政策。为此,做些深入的调查研究,向领导部门提出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戏剧艺术战略方案,才是当务之急,切望有关部门携手努力。
  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可取。探索、实验、创新,是戏剧艺术又一重任,多年来,不乏成功之作,但亦毋庸讳言,在此问题上,思想有些混乱。探索、实验、创新定会出现色彩斑斓的多样化,这是应该的。然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不能动摇。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翘望新世纪的晨曦
  吴冠中
  大家挤在人群里,翘望新世纪的晨曦。
  我们随着祖国的命运,世界的潮流,在苦难、挣扎、兴奋和奉献的生涯中度过了二十世纪。我站在自己年龄的夕阳中回顾中国文艺走过的历程,感到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西的碰撞及传统与现代的恩怨。
  今天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有距离,新世纪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距离将大大缩小,彼此吸收对方之优,生活内容和思想意识必然趋向更流畅的沟通,无论谁对此赞赏或反感,都改变不了客观规律的进程。人们确乎无法长期保持地球上任何地区因闭塞落后而形成的独特风貌,珍贵的独特风貌只能建博物馆来保存。
  今天的中国人和老山汉墓中的中国人生活之差异比同今天的外国人的差异更大,新世纪的中国人同远古祖先的差异则将更为巨大。一味继承,模仿,不可能延续传统,相反,促使传统走向消亡。传统,只能靠创新而发扬,有出息的子孙跨过洋人和古人的肩膀,开创自己的道路。新世纪当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将创造全新的文化照耀世界。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明天更美好
  张锲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在想象着明天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模样?
  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在我们走过的二十世纪的道路上,充满着惊雷闪电,雨雪风霜。生活在这一世纪的中国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开辟出一番新天地,为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天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模样?西方一些哲人早就说过:一旦中国从沉睡中醒来,全人类都将震惊。我想,醒来的中国人所带给这个世界的,将决不只是震撼和惊讶,它还将给全人类带来喜悦、希望和信心,成为维护世界安宁、保障经济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像我们在不久前发生的亚洲经济风暴中所表现的那样。
  明天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模样?已经有了将近七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我们尝够了被欺压、被污辱、被敲诈的滋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更加富裕起来,要使亿万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安康。我相信,今天我们对明天的每一个祝愿都将会实现,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正在从脚下的现实做起。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遐想联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到来,正在到来。我相信,二十一世纪的明天一定会比二十世纪的今天更美好,而后天一定会比明天更美好!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一只小蚂蚁的敬礼
  宗璞
  时间本来是无始无终的,是人划分了日、月、年、世纪。一会过节,一会过年,一会热热闹闹地要进入新世纪。“天不生仲尼,万古入长夜”。没有人,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活着很不容易。对我这样的老病号,更是如此。我很庆幸,自己过了七十余年还是个活人。我没有什么好的医疗条件,在和疾病斗争中,却曾得到一些医生的帮助,在关键时刻搭救我。我的感谢是深厚长远的。
  我活着,就要写作。检点过去材料,有这么多的亲友帮助我。在我的记忆之井中不断地添注活水。我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有些人已经离开这世界,书夹中业已发黄的纸上留着他们的话语。大多数人仍在辉煌地生活。我们是一个割不断的群体,我想他们能感受到我发自内心的谢忱。
  还有读者,那是最有力量的支持者,从来不是很多,但从未断绝,总在延续。这延续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福分。
  二十世纪,我写完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二卷:南渡与东藏。人物在等候我写下去。他们也要生存,也要发展。我因目力不佳,写作极为艰苦,就像一只小蚂蚁,奋力搬运沙粒,衔一粒再衔一粒,堆成小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只愿安静地当好一只蚂蚁,尽伦尽职,堆好沙丘。人说,你何不用蜜蜂做比喻,究竟有一个酿造的过程。我想蜜蜂在花丛里嗡嗡地飞,那景象对于我来说是太美好了,蚂蚁的比喻也许更为合适。
  一切创造生活的人,请接受一只小蚂蚁的敬礼。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八十五岁再登台
  袁世海
  我们即将送走二十世纪,迎来二十一世纪。新世纪到来的第一天,中国京剧院将举办庆祝新世纪晚会,我将再次披挂上阵,登台演唱。这一天也正好是我八十五岁生日,我感到高兴,感到欣慰。耄耋之年还能登台庆祝新世纪,我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我经历过新旧两个时代,亲身感受到我们国家正日益走向富强,文艺工作者的地位逐渐提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艺术,京剧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发展。京剧有近二百年历史,它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新。现在的京剧越来越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过去观众主要是听戏,如今不光听,还要看戏。这要求演员的唱念做打都要过硬。到下个世纪,观众对京剧演员的要求会更高,演员如何理解人物,刻画人物,充满激情地表现人物,这都需要努力学习。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必须使演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我现在虽然不常上台了,但我还在为京剧事业发挥余热。近年来,我带了十几个全国各地的学生,我想把自己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全部奉献给他们。我既是先生,也是学生,教学相长,互相勉励,大家共同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出力。我时常告诫学生,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要立志成为名角,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现在有许多七八岁的娃娃就在台上唱大戏,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京剧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令人欣喜。二十一世纪京剧的振兴大有希望。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预备一份厚礼
  门文元
  中国舞蹈艺术如同黄河起源一样的古老,灌溉着中华文化从滥觞到恣肆汪洋,然而历史好像专门和舞蹈过不去,至解放前夕她几乎败落到连苟延残喘的余地都没有了。直至新中国诞生,舞蹈艺术才又枯木逢春,历经整整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终于创造出丰硕的成果。我从1951年迈进舞蹈之门至今,刚好赶上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舞蹈《金山战鼓》、《盛京建鼓》、《月牙五更》和舞剧《土里巴人》、《黄河水长流》、《阿炳》等等,让我感受到为新中国舞蹈艺术贡献出一份力量的自豪,同时也将我带入滚滚向前的舞蹈巨潮中去。在迈入新千年之际,我怀着充分的理由坚信,舞蹈艺术既然能在一片荒芜中建立起大厦,就更能在今天的基础上与经济腾飞同步,创造出前程无限的未来。
  尽管我的年龄已经进入夕阳,但精力旺盛,激情不减,我将以一部已经投入的歌剧和正在运作的舞剧为新世纪的开篇献份厚礼。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电影艺术家的责任
  陈国星
  新中国电影里那些英雄主义的气概、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今天,自己又做了职业导演,实现了当艺术家的理想。在经历了“文革”动乱和拨乱反正以后,更有了对信仰本质、人生意义的思考,更有了对民族觉醒、国家强盛的渴望。怎样肩负起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怎样能给广大民众奉献健康的精神食粮?怎样使我们真正在精神上凝聚起来,站立起来,不再愚昧,不再文盲,不再无知,不再落后挨打?是个困扰我下一步选择题材的大问题。是拿电影来赚钱?还是有社会责任感,用良心拍严肃影片,警醒国人?
  今天,电影是娱乐商品已没人反对,票房的好坏是衡量影片的标准之一。但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电影就不仅仅是商品,票房就不仅仅是电影好坏的标准了,它更有强化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大量低级庸俗的视听产品已严重影响了消费群体的审美水平,加上少数娱乐媒体推波助澜,使本来就不高的民族素质更有下降趋势,以至于高雅的、健康的艺术作品在市场上卖不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不能什么都是钱!
  几年来,我先后拍摄了《孔繁森》、《黑眼睛》、《生死抉择》、《横空出世》等现实主义影片,旨在弘扬人类美好的东西,揭示生命、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在电影样式、风格和观赏性上做出了尝试,赢得了广泛反响,因而我也获得不少奖项和荣誉。
  如何用电影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信息,引导观众在文化层面上审美,而不只是在娱乐上审美,让每个国民都能提高对电影艺术、对美的鉴赏水平,是每一个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肩负的重任。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选择了不为赚钱而拍电影,不拍昧良心的电影。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与电视同行共勉
  潘小扬
  儿时我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盼着过年,在那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欢乐气氛中庆贺自己走向成熟;成年后,每当新桃换旧符之际来临,望着母亲头上新添的缕缕银发,又平添一种岁月流逝的忧伤……
  岁末的一个清晨,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同志约我为新世纪的来临写一点文字——放下电话,心中一种沉甸甸的滋味油然而生:一个世纪结束了。世纪的概念对于人生来讲是一个多么遥远漫长的时空啊,而它走过的脚步却是那么急促,那么轻盈;就这样,我和生我养我的母亲,我和哺育我成长的祖国,我和给我智慧和力量的人民一起搀扶着走进了新的一年。不,是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纪。
  作为一个电视人,我执拗地认为,不能为人们的视力增添一点敏锐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家,而一个艺术家个体心灵的颤动,不仅仅是因为内心的召唤,还有一种更强烈的召唤——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求善、求真、求美的终极召唤。
  我真诚地盼望,当我们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不只是检点自己的作品数量,而是能大声向自己喝问:我们为自己迷恋的电视艺术本体增添了什么,我们为民族的精神素质增添了什么。电视艺术家应有这样的理想和气概。新世纪之初我与同行共勉。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编者寄语
  人类已经聆听到新世纪的足音。回首往昔,瞻望未来,人人自有一番感慨,自有一片想象,自有一段情怀。为此,我们特邀十几位文化界名人畅谈过去的难忘岁月,寄语新的世纪。其中有几位已入耄耋之年,还有好几位也在六七十岁,他们的经历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的历史见证。他们的文字,我们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本期大地周刊是我们奉献给读者的最后一期,明年,我们将以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改版后的文艺版有星期二的文化纵横、星期四的副刊,星期五为文艺周末,星期六是作品和读书,星期日为评论和美术。大地周刊自1998年1月创刊共出版145期。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对三年来关心支持大地周刊的读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期望读者在新的世纪继续关注我们的版面。
  告别大地周刊,我们感慨万千。此时此刻,我们恭祝大家新年愉快,新世纪幸福!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舞者心愿
  刘敏
  还有不多的时间,新世纪的曙光就将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当我们挥手告别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心中充满太多太多的留恋,留恋儿时学舞艰苦而又无忧的时光;留恋国内国外舞蹈大赛多次获得第一名的辉煌;留恋下连队、下基层演出时得到的朴实而热情的掌声;留恋“独舞晚会”成功时满台的鲜花;留恋率领选手们在第六届“桃李杯”大赛中夺得七枚金牌的喜悦……然而,时光留不住,过去的辉煌也将随着二十世纪的逝去而留在记忆之中。
  告别绚丽的舞台,走上朴实的讲坛,这的确是人生的一次大的转变。
  在一年多与解放军艺术学院老师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真正感悟到了人生价值的所在。因为辉煌远离他们,名利远离他们,金钱远离他们,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富有者。如今我为能成为这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而深感骄傲,这是我多年寻找的一片净土。
  我喜欢舞蹈。我和舞蹈之间的缘分不知从何说起,仿佛是一种使命去跳舞,去为艺术而苦役终身。汗水与泪水曾伴随我走过了二十九年的演艺生涯,如今它将继续伴随我去从事舞蹈表演、教育、创作和研究。人生中最快乐的莫过于选择了一项自己所喜欢做的事。当大幕升起,音乐环绕,我们培育出的无数个“小舞星”在那空灵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舞着,我觉得,这就是我的骄傲和幸运。
  我愿和千千万万个舞者一道,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新世纪中国舞蹈事业的太阳……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歌声悠扬 开创未来
  阎维文
  世纪之交,更好地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尽其力,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歌声确是一种别具魅力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声乐艺术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正随着时代的步伐迅速进步。不同风格、不同演唱方法百花齐放,各显其长。人们的欣赏情趣、欣赏水平也愈来愈高,而且是多层次、多元化、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水平、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相应的创作、表演的难度也加大了。我们只有不断及时地调整、提高自己,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优秀的歌曲对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新世纪,我仍将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唱出更好的声乐作品,奉献给长期关心、支持我的听众,让美好的歌声伴随我们开创未来。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