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潜心求物理 躬行益人民
  ——纪念父亲严济慈诞辰100周年
  严又光 严四光 严武光 严陆光
  今年12月29日(农历腊月初四)是我们的父亲严济慈诞辰100周年。自父亲1996年11月2日逝世4年多来,他老人家的言行、教诲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深感,他老人家所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下去。
  做学问的核心是创新
  父亲是一位科学家,终生以探索未知、发展科学为己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拼搏在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属于将现代自然科学体系引入中国的第一代科学家,参与创建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父亲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他常讲这样两句话:“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总结自己多年的心得,他反复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你最先解决了某个未知领域或事物中的难题,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所从未有过,而又能被别人重复的,得到的看法应该是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而又能逐渐被别人接受的。”作为科技工作者,他强调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甚至要有所牺牲。“对科技工作者不能分八小时内、八小时外,阿基米德是在澡盆里发现其定律的”这句话,是父亲的名言。
  父亲是位寡言的长者,但对于尊重科学、捍卫真理,他却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80年代,当“特异功能”在做各种宣传表演时,他发表的见解是:“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但发现者必须能教会别人去重复,大量重复得到相同结果,才能成为科学。‘特异功能’只有少数有‘特异功能’者会,别人学不会。我笨学不会还可以说,谁也学不会,就肯定不是科学,是魔术,骗人。”
  做造福人类的事
  “物理是实验科学之母。我们做物理,无论其为研究物理或为研习他种科学之准备,宜求有益人民造福人类。”作为一位享誉中外的物理学家,父亲活了96岁,始终以此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
  抗战时期,他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迁至昆明。在坚持进行一些研究的同时,适应战时需要,他带领全所员工制造了一批军用仪器,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实际贡献。抗战胜利后,由于经费奇缺,无法开展研究工作,他集中精力编写了《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和《初中理化课本》4部教科书。这几部书教育了我国一代人。
  全国解放令父亲欢欣鼓舞。年届半百的他热切期望继续在第一线为做出一流的研究工作而拼搏。这时,郭沫若院长亲自来看望他,动员他参加科学院的组织领导工作。父亲认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他的实验室,他的科学生命也就从此结束了。”郭老语重心长地说:“倘因我们的工作而能使成千上万的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更大的好事?”父亲想通了,愉快地开始了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为中科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8年,国家决定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年近60的父亲又满腔热情地回到了讲台,连续6年亲
  自讲授普通物理学和电动力学,深受广大同学欢迎。他曾在大礼堂为8个系700多名学生上课,盛况空前。不少同学以听过他的课为荣。
  “文革”十年浩劫,给父亲以巨大的打击,特别是爱子双光于1971年被迫害致死,让本来就寡言的他更加谨言慎行。但无论条件如何恶劣,他都没有停止事业上的追求。他重新校订了根据在科技大学的讲义撰写的《电磁学》和《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两本书稿,使之在“文革”后很快就正式出版。
  双光去世后,父亲将孙子、孙女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在家里,他像一个平常的老人,取奶买菜,砸煤劈柴,炒菜做饭,干了不少家务。中科院机关的很多同志至今还记得,1976年10月下旬,“四人帮”被打倒,他来到院部,加入了科学院的庆祝游行队伍,从三里河一直走到南河沿,和大家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科学的春天”。
  从此,年近80的父亲又重新繁忙起来。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位长者,他尽最大努力从各方面来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主编等职务,每天坚持上班,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他积极参与制订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使一批有为的知识青年重新进入实验室。在中国科技大学,他建议创办了第一个研究生院,并亲自兼任院长。从1980年起,他与李政道先生合作组织了CUSPEA,在国内招考与物理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历经10届,共选送了900多人。
  自1983年起,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像誓言一样写道:“努力去做一个不自满自足的闭门幽居以科学术士自居的人,不让自己以老一辈科学领导者自居的人,懂得老科学人员与年轻科学人员联合的意义和巨大力量的人,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登上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这成为了他晚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纲领。
  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父亲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后来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他尊重人、重友谊、重团结,坚持实事求是。他的情感很少外露,但从行动上使人感到深深的爱心。他是一个高尚的人,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和爱戴。
  作为一个科学家,父亲深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把发展科学与建设祖国,把科学家与爱国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爆发时,前后已在法国学习、工作6年,正在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他,毅然回国抗日。此后近60年里,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
  父亲在旧社会度过了前半生,走着谋求“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二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渐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科学,而中国的科学事业要快速健康地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离不开党的领导。在80高龄时,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献身。
  尊重人、重友谊和重团结是父亲做人的原则。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例如,他参加会议或与人约会,都要早到几分钟,坚持到底,静听别人的发言。他年迈时,我们曾劝他有些会到到就可以,不要过累,以保证健康。他却表示:“我要到会就该听听大家讲。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他特别尊重的是自己的老师,常讲他有几位恩师:何鲁、熊庆来、胡刚复,没有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他们在世时,每逢过年父亲都要带我们去拜年,毕恭毕敬地像个小学生。
  父亲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让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是父亲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在新世纪到来的今天,父亲的理想终于在我们的祖国得以实现了。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他做学问、做事和做人的高尚品德,遵循他的教诲,努力多作一些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十五”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确定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 记者贾西平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在京就“国际科技合作”举行中外记者发布会。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在会上表示,科技部已经通过了《“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并推出“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十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指导方针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需要,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部署,以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挥国际科技合作的先导、服务、支撑和纽带作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据悉,国际科技合作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将定位在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上。为此,我国将重点加强与世界科技发达大国的政府间合作,注重引进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积极支持企业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将放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走向世界,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向国际惯例靠拢,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
  国际科技合作将与科技兴贸战略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对亚、非、拉的合作,实施技术出口与开发国外资源与市场并重的新战略。我国还将加强部门、地方及各层次的对外合作,大力开发和利用国外智力资源,不仅积极鼓励外国研发机构在华建立中外合作研究机构或独办研发机构,而且将选择对我国科技和经济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在国外创建研发机构。国际科技合作将向西部倾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西部地区开辟国际合作渠道,开发国际科技资源,大力促进国外智力资源的西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卫生部打假
禁止一次性输液器再用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卫生部最近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大规模的打假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果。
  据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介绍,卫生部成立了打假领导小组,周密部署,对一次性输液器、化妆品等与健康相关产品展开了监督检查。检查结果表明,目前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购入的一次性输液器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进货登记等不齐全;有的医疗机构使用管理不严格,对一次性输液器用后不统一处理,或未经处理随意丢弃,造成流失,一些社会办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甚至将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卖给废品收购人员。卫生部门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三证不全”、外包装不规范及过期产品分别进行封存、销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五四奖学金和建昊奖学金颁发
本报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二○○○年度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建昊奖学金今天在人民大会堂颁发。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青海医学院等校的十名学生获得五四奖学金,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五十名大学生获得建昊奖学金。五四奖学金与建昊奖学金是由北京建昊集团出资一千万元、团中央和全国学联面向高校学生设立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六届中国人口新闻奖揭晓
本报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讯 第六届中国人口新闻奖评选今天揭晓,共有一百一十五篇新闻作品获奖。本报《计划生育三十年效益巨大》等四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晓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宏碁集团捐款百万保护母亲河
本报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著名IT企业宏碁集团代表宏碁电脑用户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绿色希望工程捐款一百余万元,用于长江上游四川乐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绿色希望工程纪念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开展现代数理教学新尝试
本报讯 北京四中等三十三所中学日前正式被命名为首批“TI现代数理教学技术实验学校”。从今年四月开始,北京市教育部门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合作设立了“TI图形计算器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课题,近百所中学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培训。(杨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批《网站名称注册证书》颁发
本报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讯 记者杨明方报道:今天上午,“焦点网”、“中青在线”等九十三个网站的代表,从北京市工商局负责人手中接过了全国首批《网站名称注册证书》和《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证书》。截至目前,北京市工商局已受理全国范围内各类经营、非经营性网站在线注册申请六千六百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两院院士座谈科技创新
  本报讯 《求是》杂志编辑部日前邀请在京的9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题进行座谈。座谈会上,院士们畅谈了近些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院士们特别指出,要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应当大力提倡和树立“摆脱浮躁情绪,脚踏实地钻研;摆脱教条束缚,重视科学实践;摆脱论资排辈,鼓励后来居上;摆脱形式主义,集中精力科技创新;摆脱不正之风干扰,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学风。(晨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都学生纪念生物多样性日
本报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讯 记者丁伟报道:十二月二十九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天,来自北京万泉小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一百多名中小学生聚会北京麋鹿苑,以聆听环保知识讲座、户外参观苑内野生动物的形式,纪念这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