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21)

  积极实施“三元结构工程”
  梅方权 蒋建科
  我国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过渡,不仅要求口粮、蔬菜的稳定供应,还要求动物性食品的稳定供应和优质多样,并符合营养科学。因此,按照小康生活的食物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建立相对稳定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积极推进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的实施,提高种植业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
  1995年,农业部将河南省郾城县和湖南省望城县列为全国“三元结构工程”试点县。几年来,课题组在试点县开展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全国其他地区的调查情况,初步验证了实施“三元结构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纵观我国粮食的生产发展情况,可以看出,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的粮食问题是口粮问题。80年代后期以来,收入增加引起人们消费结构的较大变化,口粮消费的比重在减少,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在增加,我国的粮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演变为增加饲料粮的问题。1986—1992年,城乡居民每年人均消费粮食由252.67公斤下降到235.91公斤,人均消费动物性食品则由27.79公斤上升到37.62公斤,增长35.4%。适应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上述变化,同一时期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1986—1994年,肉类产量以年均9%的速度递增。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期谷物产量年均递增仅1.7%,致使饲料粮负担日渐沉重,粮食生产日益难以承受肉类的高速增长。
  因此,必须对我国的种植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革,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将饲料作物的种植有计划地纳入农业生产,彻底解决饲料资源的稳定供应问题,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膳食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这是我国种植业宏观调整的必然方向。
  调整种植结构,实行三元种植,可直接产生四个方面的效益,即通过结构优化,使耕作制度得到改善,生态效益提高;使土地直接产出的生物量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使专业性生产的饲料粮食增加,转化效率提高;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延伸,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同时,专用饲料粮食增加,还可以减轻粮食生产的压力,促进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
  从经济学原理分析,促成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建立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基础上的需求诱导,为农业结构变革提供了必要性;另一个是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农业生产结构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并最终使之成为现实。
  几年来,郾城县立足本地实际,对现有的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进行了品种更新换代,推广了高产优质新品种,扩大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使饲料作物的生产向高蛋白作物发展;并通过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和一年多熟的种植方法,探索出粮、饲、经三元的较好复合耕作,提高了产量。到1997年,全县粮、饲、经比例调整达到了59∶17∶24,初步实现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
  实践证明,粮、饲、经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不但不影响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促进了饲料作物的发展,粮食产量在1996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1997年再创新纪录,夏粮总产实现3.19亿公斤。
  在试点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养殖业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县新增百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500座、新增千只以上养鸡场500座,总数达2000多座。
  实施“三元结构工程”,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199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5.3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4%;实现农业总产值16.1亿元,增长2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7元,比上年增长20%。
  望城县的试点证明,把饲料作物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中分离出来,逐步改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结构,不仅能够增加饲料总量,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从试点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三元结构”试点的作用是明显的,成效是显著的。
  实践证明,实施“三元结构工程”总的要求应该是,通过调整实现“结构调优,粮食调上,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在调整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①保证粮食总产不断增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有所提高;经济作物面积基本稳定,产量不断提高。②增加饲料作物产量,同时注意提高质量。③强化农牧结合和种地与养地相结合。5确保当地农民收入增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重视保护优质水源
  ——广东省河源市脱贫途中不忘环保的探索
  武树帜 李美清
  河源市位于粤东北、粤赣交界、九连山麓,濒临东江上游,解放前是东江人民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和驻扎地。60年代,广东开发东江水系,在河源境内移民修建新丰江和枫树坝两大水库。198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设市,辖1区(源城)5县(和平、龙川、紫金、东源、连平)114镇1民族乡2街道。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山区近八成,人口315万。由于种种历史和客观原因,所辖5县均为贫困县,至今仍属广东次发达地区之一。建市12年来,河源人民坚持走依法治水促环保与脱贫奔小康相结合的路子,建成绿水绕城、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I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贫困地区脱贫途中重视环保建设,确是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从严管水
  河源素有“粤东宝库”之称:列省前列的有铁矿、萤石和稀土(钇、锂、铕)等40多种矿产资源;奇特罕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菊花化石群与脊椎动物化石——恐龙骨骼、恐龙蛋及龟鳖类并存的古生物资源;猕猴桃、香菇、桂花鱼等土特产品;秀丽多姿的山峦江河自然生态与亚洲第一高喷、桂山森林浴等景观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多种资源宝藏的“宝中之宝”是蕴量丰饶的水能资源。多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又都以保护优质水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
  建市以来,河源发展经济,始终不忘环境管理、防止污染和生态保护。市里制定颁布了《河源市区饮用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依法治水,从严管水,把好上项目关,控制和治理污染源,使两大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面水Ⅰ类标准。新丰江水库每年为中下游2000多万人口提供60多亿立方米自然纯净的水源,遗憾的是优质水流到下游,受到严重污染,还得加工处理,方可饮用。
  保护水源
  为配合国家批准立项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做好保护优质水源工作,河源市采取了四项措施:
  调节水位,涵养水源。鉴于河源是全省环保示范基地,又是惠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等地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的水源地,为进一步保护好水源水质,决定在新丰江、东江汇合处修建丰江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主要是拦河筑坝,提高水位,防止东江浑浊水倒灌新丰江水库;枯水期则为东江中下游航运、供水、压咸等调节水流量。另外,在新丰江水库一带,保护森林资源,使绿化率达99.6%、森林覆盖率为70.5%以上,有利于涵养优质水源。
  处理污水,净化水源。彻底解决河源市生活污水直接流入东江问题,是保护水源的又一举措。据了解,广东省大部分城市至今没有污水处理厂。54个城市中,只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等10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河源市决定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8万吨/日处理量,投资17253万元,3年后建成。投产后可使城市污水得到集中控制治理,改善东江水系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
  生态旅游,保护水源。河源境内层峦叠嶂,青翠满目,河溪纵横,绿水长流,颇有“青山绿湖碧水城”的秀丽风光。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与肇庆鼎湖山、云南西双版纳并称“北回归线沙漠腰带上的三奇”,其“绿色生态游”现已成为河源旅游的名优品牌。1999年接待游客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旅游业注意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成为河源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强化环保,依法治水。为了保持水源的洁净,河源市从维护大局利益出发,关闭了40多家沿江餐馆,取消和更换了水库内105艘旅游快艇,关停了可能污染水源的“奇松岛”、“水月湾”、“凤岛鹿苑”等景点,撤销了库内一批网箱养殖项目以及沿江一批污染严重的厂、场、矿企业,从而确保江河碧水长流。与此同时,还通过教育和建章立制,强化市民环保意识。在旅游区,每个导游都备有一个环保清洁袋,沿途讲解,发现一个烟头、一片纸屑,随手拣起。游客见了很感动,再不忍心乱扔垃圾。
  做好“水”文章
  河源重视环境保护,做好“水”文章,保护优质水,既有巨大现实意义,又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造供水,造福下游。通过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输水至深圳,经深圳水库生物处理后,供净水至香港。该工程1999年底动工,2002年建成使用,工程预算近50亿元,届时将从根本上改善下游水质。目前广东省有关部门立项论证新丰江水库管道供水珠江三角洲的方案,开发新丰江水资源,前景广阔;还可以考虑通过立法,由受益地区承担费用,筹集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优质水源,发展养鳗。90年代以来,我国江浙、福建、潮汕及珠江三角洲地带成为养鳗基地,产品主销日本。由于一度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加之沿海赤潮、酸雨等的污染,造成养鳗亏损。近年来,养鳗业另辟蹊径,向山区进军。河源市1997年初投放欧洲鳗苗,当年10月捕鳗,成活率达98%,亩产超过5万吨,效益良好。至今已建成投产鳗场12个,面积2500亩,全市养鳗5000亩。由于欧洲鳗苗成本低(1.3元/条,本地鳗8元/条),成长快,品质优,卖价高,外销好,但生产技术条件和生态环境要求高(如水温保持27摄氏度以下的优质水)。河源具备养鳗的水质和环境优势,可以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产品和山区“三高”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养鳗,配套建厂。项目建成后,利税前景看好,可望成为脱贫奔小康的一个造血型支柱产业。目前亟待有关方面给予启动资金支持和贷款。
  开发净水,增辟财源。新丰江天然净水,是选用新丰江水库天然水,经纯物理方法精制而成,既保留了对人体有效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又兼备纯净水和矿泉水的优点,长期饮用,有益健康。它源于天然,胜于天然,是饮用水升级换代的新品种,河源市将用5年建成华南最大的饮用水基地,使之发展为脱贫奔康的第二造血型支柱产业。
  脱贫奔小康,前景在望。目前河源市正在进行一项艰巨的社会环保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争建成全国第三批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走上脱贫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瞄准国内外市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新扩种的1000余亩杞柳为加工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胡井村编了20多年工艺品的“柳编能手”徐诋霞(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因买不到白柳条,一年编的货能卖3000多元,现在增编六成产品不成问题。” 房德华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订单”:岂能摊派?
  杜冰
  “订单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各地农村纷纷采用这种做法。然而有的地方却存在着政府替农民揽取农业“订单”,把“订单”作为任务摊派给农民的现象,这种做法不妥。
  应该说,政府拥有更广泛的信息渠道和决策能力,由政府出面帮助农民寻找、洽谈农业“订单”,本来是件好事。但“订单农业”毕竟是新生事物,有些农民对此认识不够,了解不多,不敢轻易签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政府不了解农民意愿,替农民包办,农民肯定有意见。更有个别农村干部并不是从农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是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捞取个人政绩的“面子工程”来抓,不顾实效,搞形式主义,不经科学调查,就盲目地揽取与本地气候、土壤不相适应的农业“订单”,不与农民商量就强行摊派到各村组及农户头上,农民当然很反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帮助农民,反而害了农民。
  发展“订单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农民拥有自己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岂能一味地包揽包办、搞硬性摊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盼金融知识下乡编辑同志:
  笔者下乡了解到:一些偏僻山区乡村,由于村民缺乏金融法律知识,有的盲目为他人担保,被人告上了法庭还糊里糊涂。相当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知在银行开户,异地经商还背着大包现金,途中被偷被骗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农民不懂储蓄知识,出现了定期存款到期不知转存;有的怕露富,不将钱存入银行,而藏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被老鼠咬破或当“破烂”卖掉;至于村民误收假币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笔者建议,金融部门不要“遗忘”农村这片广阔天地,而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恢复与建立农村储蓄点的宣传栏、黑板报,让有关专家、学者结合农村特点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发给农民等等。
  福建南靖县 温欣 陈发星 梁勇鹏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萍乡市干部下村扶贫见实效
  胡健
  江西省萍乡市组织机关干部下农村扶贫,唱响“爱村、进村、变村”三部曲。统计数字表明: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10万人减少到2.02万人,人均收入由1994年的400多元增到1100多元;“九五”期间有8万人口脱贫,其中36%的农户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萍乡市下辖3县2区、59个乡镇、811个行政村,总人口175万。这里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革命老区。1998年起,该市每年都要从市、县(区)两级396个部门、单位抽调530多名干部下到农村基层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包扶21个乡、镇137个村,整顿基层组织,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干部下农村扶贫,要扶在点子上,帮在根本上。安源区安源镇的石板村过去穷得出了名,连写宣传标语买红纸的钱都没有。市委书记刘南方在这里蹲点扶贫以来,村里选上了女能人张慈华当支部书记,她团结党支部一班人,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抓农业,依托城郊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种养业独具特色;办企业,瞄准市场办食品加工业,田园酱鸭厂愈办愈红火,安源“源辉”酱鸭誉满城乡,并成为来萍乡安源旅游者争相购买的风味特色食品。如今的石板村面貌焕然一新,建了新校舍,修了水泥公路,农民过上了“仓里有粮、手里有钱”的好日子。
  老区莲花县坪里乡,土地革命时期有1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近300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在这块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土地上,由于交通闭塞等种种原因,到1997年仍有占人口总数20%的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上。市委派工作组进驻该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汪普生担任包乡扶村工作的挂点领导,带领工作组6名成员吃住在农户家中,除了回机关开会和双休日,其他日子大都扎根在贫困的农户家中。去年4月的一天,他们来到贫困户胡金健家中,发现他一家四口挤在一间摇摇欲坠的危房内,其妻患精神病,男孩无钱读书而辍学,小女孩外出做卖花童。工作组立即捐赠200元和一些文具书本,使辍学的男孩重返校园;接着又想办法筹资数千元帮他整修危房,还送去三吨水泥给他整修承包的鱼塘,送去鱼苗,并在养鱼技术上、市场信息上予以指导,一家四口从此安居乐业。
  干部下农村扶贫,关键是为民办实事。萍乡市“九五”以来,办了一件件让农民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事: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新建和改造公路1200多公里,修桥100多座,使大都集中在山区、老区的贫困山村村村修通了致富路;架设改造用电线路1000多公里,98%的村通了电,80%的村通了程控电话;兴修、完善水利工程300多处,受益农田8万余亩;创办了70多个农业种养示范基地,兴办了一批食品加工厂,带动了千家万户的专业生产,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现已基本建成果药茶、矿产、建材、养殖四大扶贫支柱产业,年总收入约4亿元,受益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50多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荒滩变绿洲
  ——记甘肃白银市兴电灌区
  王一娟
  对于灌区来说,杜绝水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个大课题。甘肃省白银市兴电灌区采取科学节水措施,使有效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1.83万亩。
  五年前,高级工程师万国庆带着一系列科研成果来到了白银市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之一的兴堡川电灌工程管理处,摆在他这个处长面前的是急需加固的旧渠道和供水亏本、经费紧张的烂摊子。万国庆大胆改革,打破论资排辈的框框,使35岁以下的20名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并实行“末位淘汰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为了将水推向市场,兴电管理处本着“稳步提高,逐步到位”的原则,根据灌区经济发展速度,先后两次对水价进行了调整,由1995年的0.13元/立方米调整到现在的0.24元/立方米,使水价达到了成本价的64%,为以后按成本收费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为了缓解供水矛盾,1997年试行季节性浮动性水价,即在年内总价平衡的原则下,实行“春秋低价,夏冬高价”的水价政策,利用水价杠杆作用“压夏扩秋”,使作物的夏秋比例基本趋于合理,提高了灌区的综合经济效益。
  万国庆带领一班人始终将眼光盯在科技兴水上,先后对200多名职工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他带头搞科研,找到了制约兴电灌区发展的病症,拿出了提高兴电工程综合效益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挖潜改造输水系统,增大提水量,另一方面推行节水灌溉,调整作物结构。1998年,兴电灌区被水利部列入国家大型灌区以后,工程管理处充分挖掘改造潜力,全面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999年度共完成投资1050万元,其中国家配套资金700万元,自筹350万元,解决了多年来上水不足的“瓶颈”问题。项目完成后,通过节水可使灌溉面积扩大到30.18万亩,安置贫困山区移民1万余人,实现退耕还林还草1万亩。
  在供用水改革上,兴电灌区在大力推广大块改小畦等常规节水和试验示范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的同时,积极改革灌溉模式和供水管理制度,遏制行业不正之风。首先将原来一人管一条支渠改为二人合管二至三条支渠,水管员之间配合作业,相互监督,减少舞弊行为;二是实行配水“三联单”制度(水管所一联、配水员一联、用水户一联)、“三公开”制度(流量、轮次、水量),在各所建立透明壁报和明白牌,让群众参与管理与监督,增强配水的公平性;三是建立了群众参与灌溉管理的模式,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59个、用水组368个,实现供需直接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减轻了农民负担。
  目前,兴电工程已跨入高扬程灌区管理的先进行列,泵站出水率经常保持在99%以上,能源单耗在4.43千瓦时/千吨米以内,渠系水利用率达68%,水费回收率达100%。昔日满目枯黄的荒滩已成为翠色尽染的绿洲。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原阳靠兴修水利获丰收
  本报讯 曾荣获“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的河南省原阳县,今年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和千年一遇的大涝,全县70万亩小麦、40万亩水稻仍获大丰收,平均亩产500公斤,部分地块为550公斤,大米商品率高达85%以上,农民增产增收。其原因在于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兴修水利,使人均达到一亩旱涝保收田。 (庄园平 张秋生 贺洪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怀柔农民退耕栽栗4万亩
  本报讯 入冬以来,北京市怀柔县庙城镇抓紧上冻前的有利时机,请驻地部队官兵“帮工”,共出动1600多人在孙史山板栗园栽植板栗4.2万株。怀柔这个平原面积最大的镇已有1500亩农田退耕还栗。板栗成为绿县富民“主角”的怀柔县,今年有上万户农民自愿在承包的耕地上新栽植板栗4万亩。全县板栗总产量550万公斤,收入8250万元,比去年增加750万元。 (翟明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海伦成为精选大豆绿色食品基地
  本报讯 黑龙江省海伦市的大豆种植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中,海伦市将大豆产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目前,年种植面积都在12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2亿公斤。全市农民收入的1/3、市财政收入的35%来自大豆产业,被确定为全国首家精选大豆绿色食品基地。 (阎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东营区农民联合闯市场
  本报讯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昔日靠单干做生意发家致富的农民群众,如今自发组合在一起兴办企业、从事农副业生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了生产经营中急缺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问题,创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农民群众联合起来的企业已达497家,搞畜牧、水产、承包土地的900多户,经济效益大幅度递增。(刘童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