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积极准备 趋利避害
  ———四论实现“十五”计划良好开局
  本报评论员
  认真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各项准备,是落实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明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经过14年的努力,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是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对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入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入世贸组织,正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潮流、参加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体现。入世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入世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有风险,有压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企业经营机制、经济运行规则和环境等,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某些行业和企业,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对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入世后,能否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并从中获益,归根结底取决于我国自身经济实力,取决于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下一步的“重头戏”,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入世的准备工作。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加快机制转换和结构升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上技术上质量上管理,大力提高竞争能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主动出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要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世贸组织规则相衔接的涉外法律体系;抓紧培养一大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应当研究和利用好过渡期条款,处理好按世贸组织规则办事和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系,享受我们应有的权利,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力争做到扬长避短,使入世的正面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另外,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要打破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消除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实践证明,没有国内充分而有序的竞争,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越是保护越没有竞争力。
  随着入世的步伐,我国对外开放逐渐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一是由有限范围和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二是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的开放即按承诺的时间表开放;三是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因此,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整体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具体措施包括:继续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推动国内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引导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采取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和其他沿海地区要乘势而上,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执行法规、政策的透明度;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跨国经营和资源开发,等等。
  入世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绪繁杂,难免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抗御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的经验,只要我们把握得当,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做好做细做实,真正确保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必定会有新的发展,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地位。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三下乡”活动到村头
  本报记者 陈一鸣
  12月22日下午,海口市在振东区新埠镇新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围绕着海口市科技局、农林局和市图书馆赠送科技图书的展台,广大村民一边翻看各种介绍农业栽培技术和科普知识的图书,一边向现场工作人员提问。
  “我家今年种了10亩杨桃,请问有没有介绍杨桃栽种方法的书籍?”“我想建一个塑料大棚,想先读一些棚内作物养护方面的书。”……
  海口市人民医院的义诊台前挤满了前来看病和咨询的老乡,一位70多岁的老大妈对医生说自己最近几年来经常头痛,医院原院长吴昌仁耐心地为她检查,并询问具体病情。在不远处,海口市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在给村民维修家用电器。
  在揭批“法轮功”的展板前,许多村民在看展览;在露天舞台前,村民在等着观赏文工团的演出。一位抱着小孩的老大爷对记者说:“村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的场面了,全村人连刚放学的小学生都来了,我家嫁到邻村的女儿也带着外孙赶来了。”
  新东村是海口市2000年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第一站。海口市委副书记、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符兴告诉记者,今年的“三下乡”活动旨在通过开展参与性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1版(要闻)
专栏:迈向新世纪

  鼓励企业“走出去” 招商实施“四对接”
  山东省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
  编辑点评 2000多年前,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眼光和气度何等不凡!但他当时并不知山外还有山,天外还有天。世纪之交,齐鲁儿女打出经济国际化战略,显然比先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们一心要抢占开放制高点,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具有世界眼光,是真正放眼天下。山东的这一实践正是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缩影。
  本报济南12月23日电 记者宋光茂、刘磊报道:今年以来,在山东省的报纸、广播、荧屏上,乃至老百姓日常聊天谈话中,多了一个新词:经济国际化。这是因为山东省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累计完成18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出口商品结构显著升级;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71个,合同外资金额3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69%和7%,跨国公司成为主要的外资来源。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日益加快,地处东部开放前沿的山东省把经济国际化确定为跨世纪的一大基本战略:以全球经济的视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实现生产、投融资和市场销售的国际化。
  为改变长期以来本省出口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的局面,今年山东新增了9.8亿元的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贷款;出口配额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倾斜;大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带着成套设备出口,背着“行李”闯市场;培植了一大批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出口商品结构显著提升。到三季度末,机电产品出口达到22.8亿美元,同比增加7.9亿美元,增长52.8%,比出口总额的增长幅度高16.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0.4%。
  省里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山东核电集团、水产集团、航运集团等7家大企业已整装“出海”,年内的合同额都在2000万美元以上,另外还有10家企业在海外的营业额已超过千万美元。山东龙大企业集团在南非买下7550亩农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山东水产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5000吨级捕捞加工船“泰山”轮,仅此船今年可产原鱼2万多吨。该企业正是因有以它为代表的船队开辟了远洋捕捞的新天地,成为全国水产行业的排头兵和全行业唯此一家跨入全国500家最大进出口企业行列。
  他们十分注意同跨国公司“对接”。在今年召开的全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工作会议上,省领导一再强调,利用外资要依托跨国公司。为此,山东省集中力量研究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实施了招商领域、招商项目、投资方式和投资环境的“四个对接”。省级部门直接抓与世界跨国公司前100强的合作项目,各市地抓与世界500强的投资合作。今年又有4家世界500强大跨国公司首次在山东投资;日本松下电器、瑞士诺华等一批跨国公司并对已有投资项目追加投资。日本三洋公司在东营市的投资项目,前期注入设备价值4000万美元,并供应4300万美元的周转料件,成为今年最大的外资项目。
  今年山东省开发区建设有了新的起色。青岛、烟台、威海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全省59个省级开发区合同外资和外贸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分别达到14个和21个,电子产品等一批高科技生产项目新近在开发区落户。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心思干 人心思进
  四川经济走出低谷全面回升
  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可增长9%
  本报成都12月23日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给四川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使一度徘徊不前的国民经济走出低谷,出现全面回升的良好态势。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可增长9%,比上年净增3.4个百分点。
  今年初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引导全省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思想大解放、实现新跨越的大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干、人心思进。
  四川今年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30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粮食作物面积有所减少,又先后遇到严重的旱涝灾害。全省人民奋起抗灾,农业生产仍然夺得全面丰收。预计今年农业产值可达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4%;粮食总产可保持上年水平,达357.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70元。
  工业生产加大扭亏增盈力度,全面增速回升。今年1—11月,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19.9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润总额34.65亿元,同比增长达24.18%。
  四川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8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752.9亿元,同比增长19.3%。一批重点项目如宝成复线和宝成、成昆电气化改造,成乐、成雅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全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1000公里,名列全国第三,缓解了“蜀道难”的紧张状况。消费品市场开始启动。1—11月全省实现零售总额1336.7亿元,同比增长1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天津完成国企改革脱困阶段性目标
  100户重点脱困企业全部扭亏
  本报天津12月23日电 记者陈杰报道:今年天津工业系统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全市368家国有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已有293户完成较为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其中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占改制企业的55%,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到今年9月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及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亏损面由1997年末的42.9%下降为20%以下,100户重点脱困企业全部扭亏,提前一个季度基本完成三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阶段性目标。
  今年,天津有110户企业通过破产、兼并、合并、划转下放,把有效资产向优势企业和集团集中,盘活了存量。目前,天津工业系统销售收入超过或接近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5个。天津工业系统对国有中小企业采取灵活的改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放开搞活。截至目前,在工业系统361户国有中小企业中,103户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以及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使天津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素质提高;二是国有资产在传统产业中的比重减少,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三是国有股比重减少,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提高。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提高到28.6%。以程控交换机、录像机、显示器、通讯设备为重点的电子新技术工业,以汽车、数控机床为重点的机械工业,以无缝钢管、高速线材、金属制品为重点的冶金工业等产业、产品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它们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到55%。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峡工程二期大坝第一个坝段———左岸非溢流坝段14号坝段近日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达到设计的185米坝顶高程,标志着三峡二期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按设计要求如期实现,为金属结构和机组安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图为三峡工程左岸非溢流坝段雄姿。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利用区域优势 科学组织产销
  河南沿黄优质稻米开发喜获突破
  本报郑州12月23日电 记者李杰、戴鹏报道:河南依靠母亲河——黄河赐予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沿黄优质稻米的规模生产,取得了可喜成果。如今,150万亩的种植面积不仅形成了产业化的合理规模,优良的米质和品牌,还给沿黄几十万户稻农平添了比种普通稻米多达25%的收入。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杨金亮告诉记者,优质稻规模开发的关键是选准优良品种。经过几年努力,河南沿黄稻区已形成了省、市、县、乡多层次的良种繁育体系,从种植实践中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豫粳六号”、“黄金晴”、“水晶三号”、“科引一号”等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由过去的70%提高到98%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生产质的飞跃。如今,优质米俏销,而且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米高出25%左右,仅此一项,沿黄稻区每年7.5亿公斤的优质米产量,就可多收入两亿多元。
  种植技术的革新确保了优质稻的规模开发。他们结合黄河沿岸的特殊条件,探索出了早育稀植,盘育抛秧,配方施肥,湿润灌溉等先进栽培技术,同时,总结出了一套无毒化或低毒化防治病虫害的科学做法,使种植面积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扩大,由过去的不到100万亩增至150万亩,平均亩产也由过去4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左右,实现了优质稻生产量的突破。仅此一项,就可增产1.5亿公斤,增收1.6亿元。
  畅通的销售渠道为优质稻规模开发起到了助推作用。经过几年营造,以优质稻生产基地原阳县为龙头,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稻米集散地,为沿黄稻区逐年增大的产量拓展了“出口”。


第1版(要闻)
专栏:

  筛选重点项目 加大资金投入
  咸阳打响城建攻坚战
  本报咸阳12月23日电 记者郑少忠报道:隆冬时节,寒气逼人,但古都咸阳城市开发建设红红火火:总投资1.58亿元的人民路拓宽改造工程12月18日正式建成通车;新加坡工程集团、摩托罗拉公司、索普集团及国内20多个省(市、区)的1000多名客商日前聚集咸阳,共商城市开发建设大计。
  咸阳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作为西部开发的首场战役,筛选重点项目222个,总投资670多亿元,打响了重塑古城咸阳形象的攻坚战。他们重点对城市中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化工区及渭河南经济开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按照“科学规划,保护修复,合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对明清城区进行保护利用性的开发建设。从今年3月份起,对市区最重要的主干道———人民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同时启动市区西部电子开发区、东郊石油化工区、渭河南经济开发区以及咸阳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批环保和市政公用实施项目,以提高咸阳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整体形象,迎接西部大开发的热潮。


第1版(要闻)
专栏:治本抓源反腐败①

  综合治理 整体推进
  湖北反腐败从源头抓起
  编者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00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反腐败正在逐步从侧重遏制,走上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决策和部署,探索出一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做法和经验。为配合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的召开,本报从今天起,开辟《治本抓源反腐败》专栏,陆续介绍一些地方的经验。
  本报讯 记者朱思雄从中央纪委、监察部获悉,去年以来,湖北省从管钱、制权入手,把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有形建筑市场、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会计委派、政府采购、零户统管、村账站审等7项工作,与政务、厂务、村务“三公开”捆在一起,作为源头治腐工程,统一部署,同步推进,整体实施,深化了反腐败抓源头工作。
  针对源头治腐工作单项抓力量分散、效果难巩固的问题,湖北省把有关的10项工作捆在一起,把工作力量捆在一起,把条条和块块捆在一起,实行综合治理。党委对这项工作统一领导,政府主抓,从省到市、州和县、区都建立了统一的源头治理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全省上下对口的工作专门班子。全省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由省长挂帅,常务副省长具体负责。今年3月,全省召开了源头治腐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省政府对源头治腐工作具体组织部署,对有关政策统一把关、发布,坚持省里抓条条,市州县抓块块,使源头治腐各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延伸到基层,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形成了全省整体推进的态势。
  在工作中,他们明确责任分工,全省把源头治理腐败的各项工作逐项落实到有关部门。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和政府采购、会计委派、零户统管,由财政部门负责;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由编制部门负责;建立有形建筑市场由建设部门负责;村账站审由农业部门负责;村务公开由民政部门负责;厂务公开由工会负责等。为了保证各负责部门工作的落实,他们还要求“一把手”负总责,凡是没按规定完成牵头工作任务的,既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单位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又按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经济处罚。
  湖北省纪检监察机关在源头治腐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工作。他们注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今年以来,在全省推广源头治腐的先进典型47个。同时,对5个行动迟缓,工作达不到要求的单位给予了通报批评。省纪委、监察厅上半年组织了党风廉政巡视员、特邀监察员到各地巡视源头治腐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最近又派出30个检查组,对全省治本抓源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在督促检查中,他们注重抓薄弱环节,促平衡发展,用责任追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某市有2名副乡镇长在推行政务公开中工作不力被改任他职,有4名领导干部搞假公开,年终考核时被定为不称职。
  目前,源头治腐工程已在湖北全省推开,取得了明显效果。全省有114个市、县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分别达到94.5%和99.1%;79个市州县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今年共组织采购1048次,金额5.2亿元,节约资金近8000万元;3526个单位进行了会计委派试点,11514名委派会计持证上岗;建立有形建筑市场87个,今年入市招标投标工程项目3268项,入市率为93.3%;全省80%的企业推行了厂务公开,1539个乡镇全部推行了政务公开,有31088个行政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占行政村总数的95.3%。实施源头治腐工程后,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经济管理部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意识普遍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出现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态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