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专版)
专栏:

  努力把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贾志杰
  编者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与湖北暨武汉论坛”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武汉市举行。这次论坛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湖北的振兴崛起为目标,深入研究和探讨21世纪前期湖北暨武汉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100多位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及部分大型企业代表,云集“九省通衢”,共同勾画湖北暨武汉的新世纪蓝图。本版选刊这次论坛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辐射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湖北暨武汉在新的世纪应该也完全有条件为全国的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应该也完全有条件把湖北暨武汉建成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战略定位不仅是湖北暨武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客观要求。一是全国“十”字形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使湖北暨武汉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加入WTO,使湖北暨武汉对外开放由“二传手”走向前沿,成为“主攻手”;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湖北暨武汉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四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向纵深推进、三峡工程进入投资建设高峰期,为湖北暨武汉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为湖北暨武汉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要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我们必须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与凭借改革开放“先发效应”已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相比有差距,与有“后发优势”的西部地区相比有压力。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技术的跨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
  首先,要发挥湖北的五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湖北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是我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流通枢纽和通讯枢纽。二是资源优势。湖北国土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矿产资源种类多、规模大、相对集中。湖北水资源优势突出,武汉的水资源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三是科教优势。湖北暨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力雄厚,是全国的科教大省。四是经济优势。湖北是国家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1993年以来,我省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总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九位。五是人文优势。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楚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湖北精神。
  其次,要形成湖北的五个特色。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存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唯有特色之树常青。新世纪的湖北,将着力打好“五张特色牌”:一是加快“大电力”建设,向高水平电气化大省的目标迈进,以三峡大坝为骨干,形成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基地,形成全国的电力调度中心和“西电东送”的枢纽;二是加快“大交通”建设,重塑湖北现代“九省通衢”的新优势,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公路大通道、铁路大通道、水运大通道和航空大通道;三是加快“大信息”建设,努力提高湖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与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建设“数字武汉”、数字城市,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四是加快“大水利”建设,服务三峡工程,建好荆江大堤,支持南水北调,根治长江水患,提高抗灾能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五是加快“大产业”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制造产业群、原材料产业群、水电能源产业群、现代农业产业群、文化旅游产业群,努力提高湖北经济的整体素质。
  再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五条对策。第一,坚持以大武汉为龙头,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全省加快形成和完善以“一特(武汉)五大(黄石、荆州、宜昌、襄樊、十堰)”城市为骨干,以一批现代化中等城市为依托,以一大批县级市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塔型”的城镇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城市化水平。第二,以“武汉·中国光谷”为龙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绿色生命工程、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争以局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举全省之力,按照“水平最高、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要求,高速、高效地建设好“武汉·中国光谷”。第三,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抓好武汉—鄂州—黄石的钢铁工业走廊、武汉—襄樊—十堰的汽车工业走廊、武汉—荆门—宜昌的化学工业走廊的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第四,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三大战略”扭在一起抓,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第五,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市场化进程,重点是实行三个“有进有退”,即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产业结构有进有退;政府职能有进有退。
  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湖北既定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12版(专版)
专栏:

  奋力实现中部振兴崛起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祝平
  战略定位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发展定位问题。“十五”时期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质量高于、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经过努力,使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奋力实现湖北在中部振兴崛起,为全国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战略定位最基本、最核心的有两点:
  一是要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增长极之一,这既是服从和服务于全国总体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湖北振兴崛起的客观需要和基本标志。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湖北经济发展的特色,这个增长极的内涵是:以武汉为中心,大力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和资本,快速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以金融、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水平制造业为支柱的经济增长中心。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加快武汉“五大工业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钢材生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以及“五大功能中心”(华中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建设,加速全省的产业、技术整合,加强与省外尤其是周边地区的合作联动,不断拓展湖北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力争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既面临着实现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信息化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这为我们实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省已基本具备了实行跨越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我省科教实力比较雄厚,高新技术产业某些领域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光电子信息业,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产业体系,具备参与世界竞争的基础,完全可以在电子信息等领域率先实行跨越式发展;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来看,目前,国家投资及外资进入的重点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展,东部的加快发展和西部大规模开发建设所形成的竞争格局,客观上也要求我们打破按部就班、梯度推进的跟随追赶模式,谋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十五”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加速工业化进程,尽量缩短完成工业化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更要瞄准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选择有限目标,着力抢占现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湖北地处伟大祖国的中部,被称为“荆楚大地,战略要地,工业重地,农业宝地,旅游胜地”;武汉地处中部的“心脏”,可以说是得“中”(中部)独厚,得“水”(水资源)独厚,得“光”(光电子)独厚,得“智”(科教与智力)独厚,得“楚”(楚文化)独厚。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即将加入WTO,湖北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美好。


第12版(专版)
专栏:

  服务西部大开发 实现发展新跨越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罗清泉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得“中”独厚,得“水”独优,交通、通信便捷,工业实力雄厚,科教优势明显。武汉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是:服务西部开发,强化两大功能(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支点),建成五个中心(华中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信息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实现两大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在战略步骤上分三个阶段:
  一是用5年时间,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钢材生产、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等五大基地建设,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科技教育五大中心,使之成为我国华中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二是用10—1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是用30—50年左右的时间,把武汉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为此,在新世纪初的5到10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开放先导”两大战略,切实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综合经济素质、城市整体功能、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四个方面明显提高,具体对策是:
  第一,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突出五大产业基地、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带的建设,优化经济圈层布局,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数字武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第二,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开放先导”两大战略,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开发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技术上下功夫,加快产业化进程。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三,坚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深化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着眼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一批高层次、网络化、强辐射的中心市场。努力谋求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效益、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学管理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坚持推进环境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环境创新力度,努力营造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完备严明的法治环境、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第五,坚持围绕综合经济素质、城市整体功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四个明显提高”,提升城市发展整体水平。
  压题照片:三峡大坝鸟瞰 (附图片)


第12版(专版)
专栏:

  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中部发展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21世纪与湖北暨武汉论坛”,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湖北和武汉,它实际在探讨进入新世纪后中部地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路子。
  第一,湖北和武汉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根据梯次发展的规律,21世纪,中部地区应该成为快速发展的地区。二是西部大开发近期的重点是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经过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的,会使中部地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三是中部地区在就业、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面临的矛盾比较多,大家都在积极探讨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着发展的强烈愿望。第二,进入新世纪,湖北要发展,首先要把这些国有资产盘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济的改组、改造,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做到有进有退。第三,湖北经济要加快发展,关键是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把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十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我们党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第四,要在高技术产业上力求有所突破,要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五,武汉有“九省通衢”的优势,要用现代物流业的观念来改造和发展武汉的流通业,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第六,要着力提高武汉的对外开放程度。


第12版(专版)
专栏:

  中部崛起需要武汉作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 陈清泰
  武汉在考虑城市定位时要注意:一是发挥科教优势,加速产业更新和升级,培植若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形成聚集效应。二是培育若干有较强带动力的骨干企业。三是建设开放型城市,重点发展服务业,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四是形成万商云集之势,吸引国内大公司、国际大公司等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或总部。
  实现武汉市发展目标,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是要培育好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实施政策调控,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改善政策环境。政策的稳定性和执行政策的严肃性至关重要,加之必要的基础设施,宽松的创业条件,公平的竞争机制,比优惠政策更有吸引力。三是培训和教育先行。要下功夫精心培训各级干部,特别是政府官员,帮助他们转变旧观念,增加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使他们有能力带领人民群众开创伟大事业。同时要着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以适应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建设的需要。


第12版(专版)
专栏:

  构筑大交通 促进大发展
  交通部原副部长 李居昌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政策措施保证。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是投资建设的主体,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第二,完善交通投融资的优惠政策。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要支持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第三,继续实行“民工建勤”制度,加大实行县乡交通建设“以工代赈”的力度。第四,对公路建设使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免征土地补偿费。同时,降低对公路建设其他收费标准。第五,交通建设项目在审定发展规划前提出,适度简化大中型项目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第六,加大对建设项目的科技投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第七,对负债率高但有发展前景的公路、港口、航运重点企业,应享受国家债转股的政策,发挥这些企业多渠道融资建设的作用。第八,加强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制度,抓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第12版(专版)
专栏:

  把湖北建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曲维枝
  近年来湖北省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格局,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如何促进湖北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认为:
  第一,加快优化重组,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龙头企业的低成本、高速度扩张,抓住市场机会尽快扩大拳头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第二,构建产业配套体系和增值链条,形成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以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建立起大中小企业间在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等方面相互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第三,转变观念,加速科研成果化和产品市场化。第四,重视人才,加强研发,提高创新能力。要以职工股份制、股份期权制、年薪制等灵活的激励机制吸引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第五,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重点地吸引国外电子信息行业的大公司到湖北投资,充分利用国际经营资源促进湖北信息产业的发展。第六,继续改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第12版(专版)
专栏:

  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求是》杂志总编辑 戴舟
  把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定位,符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湖北暨武汉的实际。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发展战略定位应是综合定位。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一个省和一个城市的发展也应该如此。特别是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撞击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湖北和武汉发展的战略定位应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在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湖北和武汉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智力优势,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湖北暨武汉的快速发展。


第12版(专版)
专栏:

  实施“龙型经济”战略
  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高级记者 艾丰
  湖北、武汉得“中”独厚的优势定位非常好,但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得“中”独厚的战略内涵。湖北、武汉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中”,也是东、中、西三大地带龙身的“中”。湖北暨武汉“龙”的腾飞,还要研究自身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1)“大”和“小”的关系。一谈湖北就谈到许多大项目,但是也不能忽视中小项目,实现大中小结合,利用大的项目带动中小项目。(2)骨和肉的关系。湖北的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都要根据湖北的结构调整来启动,做到有骨有肉,骨肉结合。(3)点和线的关系。像湖北这样明确形成了电力、汽车、化工产业带的省还不多,这就需要寻找启动点,做到以点带线,以点带面。(4)联和落的关系。湖北、武汉在和东西南北联合的同时,要尽量让一些项目落到这里。(5)名和实的关系。湖北、武汉的名牌企业还是太少了。只有尽量多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名与实相结合。


第12版(专版)
专栏:

  湖北暨武汉的五大优势和五大特色
  五大优势:
  区位优势——距北京、上海、香港、重庆等特大中心城市都在1200公里以内。
  资源优势——长江干、支流有1800公里流经湖北,武汉市人均地表水占有量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科教优势——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
  经济优势——是国家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特别是光电子、光通信行业更具发展潜力。
  人文优势——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形成了湖北独有的荆楚文化特色。
  五大特色:
  大电力:以三峡为骨干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
  大交通: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大通道。
  大信息:全国“八纵八横”长途通信骨干网中有“三纵两横”经过湖北,武汉是八大移动通信汇接中心之一,武汉地球站是全国第三大卫星地球站。
  大水利:将以长江、汉江干堤加固为重点,加强水利建设,彻底根治水患。
  大产业: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六大产业群。


第12版(专版)
专栏:

  湖北暨武汉二十一世纪前期的战略定位
  一个增长极: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个经济圈:武汉经济圈、鄂东经济圈
  三个经济走廊:鄂东钢铁工业走廊、鄂西北汽车工业走廊、鄂西南化学工业走廊
  四个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文化旅游基地
  五大特色:大电力、大交通、大信息、大水利、大产业
  六大产业群:以武汉光谷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汽车为中心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以钢铁为中心的原材料产业群,以水电为中心的能源产业群,以绿色食品为中心的现代农业产业群,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


第12版(专版)
专栏:

  弘扬荆楚文化 建设文化大省
  文化部副部长 潘震宙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并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湖北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应该建成文化大省。最近,湖北省政府又积极申办2006年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把文化建设纳入整个社会发展规划。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处在承东启西地位的湖北在新的世纪必将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再创新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