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拉戈斯总统希望
  智中发展全面合作关系
  新华社圣地亚哥12月14日电(记者侯耀其)智利总统拉戈斯在中智建交30周年纪念日前夕接受本社记者书面采访,表示希望两国发展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关系。
  拉戈斯总统说,自1970年12月15日建交以来,智中双方友好关系持续发展,特别是在90年代,两国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政治磋商顺利开展,经贸往来成倍增长。智利已成为中国在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在双边和国际组织中的合作也不断加强。拉戈斯说,他作为政党领袖和前政府的公共工程部长,曾于1998年访华并会见了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在访问中,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并亲身体验了智中两国的良好关系。他还说,他和江泽民主席最近在文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再次会晤,并期待明年能实现两国元首的互访。
  拉戈斯指出,智中两国在建交30年的基础上有能力也有必要继续深化双边关系,进一步拓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以便双方在政治、经贸、投资、金融、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扩大交流、互补互利、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拉戈斯强调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希望智中两国政府保持磋商、密切合作,以便争取未来的发展,在更有利的条件下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拉戈斯总统还重申智利政府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继续支持中国统一进程,支持中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会见以外长
  以官员谈巴以和平协议问题
  新华社加沙12月14日电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14日午夜在加沙会见了以色列外长本—阿米及总理办公厅主任谢尔,双方就恢复巴以和谈并推动和平进程的可能性交换了意见。这是近几周来阿拉法特首次会见以色列高级官员。
  此间巴方人士透露,双方有可能于下星期在开罗恢复和谈,以期达成解决最终地位问题的框架协议。
  此前,阿拉法特曾相继会见以方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通讯部长本—埃利泽等高级官员,商讨如何结束巴以流血冲突并恢复最终地位谈判等问题。
  据当地有关人士证实,巴以安全部门高级官员日前在加沙已就开放连接巴勒斯坦地区同埃及和约旦的边境口岸,允许巴勒斯坦人员进入以色列就业等问题进行了磋商。以国防部副部长斯内已于当日宣布,从15日起,以色列将有条件地允许1万名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打工。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14日电(记者钟翠花、戚德良)以色列总理办公室主任谢尔14日在这里说,7月份以、巴、美三方戴维营首脑会谈中所提出的设想可以作为以巴就最终地位问题达成框架协议的基础。
  谢尔当天在接受以色列电台采访时说,以巴目前正在尽力减少冲突程度,履行10月份达成的沙姆沙伊赫停火协议,双方随后将为恢复和谈做准备。
  谢尔说,以方认为仍然有可能在戴维营首脑会议的框架内达成以巴和平协议,巴勒斯坦领导人也这样认为。
  谢尔强调,以巴和平协议关系到子孙后代。如果以巴达成协议,以方将务必使第三方和巴方确保协议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落实。


第3版(国际)
专栏:

  宋健强调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据新华社维也纳12月15日电(记者林川)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近日在此间强调,不同文明对话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倡导具有不同文明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国家间并存共荣,通过对话化解分歧,避免纷争,增进合作,建立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
  宋健是在维也纳举行的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知名人士小组”会议上发言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曾出现过文明之间磨擦、碰撞和冲突,某种文明排斥其他文明、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文明等现象,这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也都是失败的。
  宋健说,世界各国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他认为,不同文明间对话要体现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以及非歧视、不排斥和不唯我独尊的原则。
  他说,联合国是唯一真正具有普遍性的世界组织。他建议联合国、联合国各有关机构及所有会员国创造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推进各种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1998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间对话年”。为此而成立的“不同文明对话知名人士小组”的任务是协助起草一份阐述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必要性、方法和前景展望的报告,并由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五十六届联大审议,作为活动年的总结。宋健与一些国家和机构的前领导人及知名人士应邀作为这个小组的成员协助起草这份报告。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智友谊源远流长
  ——纪念中智建交三十周年
  单楚
  智利位于美洲南端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在印第安人语言中意为“天尽头”,是距我国最遥远的国度,但中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的“太平洋战争”中,“华人支队”就同智利人民并肩作战,赢得了智利人民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智即开始大量民间交往,智利成为拉美地区与新中国交往最早、最多的国家之一。1952年10月1日,智利一批热心于智中友好的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智利—中国文化协会”,这是拉美国家中成立最早的对华民间友好组织。此后,双方在文化、新闻、经贸等领域的互访明显增多,万徒勒里、聂鲁达等文坛巨匠相继访华,特别是首任文协会长阿连德于1954年率团访问了中国,周恩来总理同他进行了亲切会见,两位领导人从此结下了深厚友谊,成为中智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61年,中国贸促会代表团访智,并于当年在智设立商业新闻办公室。1963年,智利外长托米奇在各国议会联盟会议上发言,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64年,智利成立“争取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委员会”。次年,中国在圣地亚哥设立具有半官方地位的中国商务代表处,这不仅推动了两国经济贸易关系,也有力地促进了双方在其它领域的友好交往,智利新闻代表团、阿连德夫人及基民党议会党团主席等先后访华,并分别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接见。
  1970年春,应邀访华的阿连德夫人及女儿向周总理传递了社会党执政后将立即同中国建交的信息,周总理表示衷心希望两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建交愿望能早日实现。10月,曾任智中文协主席的阿连德当选为智利总统,周总理迅即致电热烈祝贺,并派出了以中共中央委员倪志福为团长的中国工会代表团出席其就职庆典。
  阿连德就任总统不久,阿尔梅达外长即召见我驻智商务处代表商谈正式建交问题。双方很快在巴黎开始了建交谈判,由于双方抱有良好的政治愿望,谈判非常顺利,两国遂于1970年12月15日在巴黎签署建交公报,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对此,周总理曾评价说,智利同中国建交是一个很勇敢的行动,带了一个头。在智利榜样的带动下,同时也由于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僵局终于打破,一大批拉美国家政府在对华态度方面出现了新的动向,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同我接触,表示要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
  中智建交后,双边关系发展很快。阿尔梅达外长实现访华,周总理亲自致信阿连德总统,就发展双边关系及解决智当时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坦诚交换了看法,两国签署了多项双边协定。但1973年以皮诺切特为首的军人势力推翻了阿连德政府上台执政,两国关系发展势头受阻。
  1990年智利军政府还政于民,中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恢复全面发展势头。双方高层交往日益频繁,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在国际组织中的合作日趋密切。艾尔文总统和弗雷总统相继访华;杨尚昆、李鹏、李瑞环、朱镕基、李岚清、钱其琛等中国领导人先后访智。今年两国外长实现了互访。
  1994年以来,江泽民主席同弗雷总统先后四次在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期间会晤。上个月,江主席与拉戈斯总统在文莱再次会晤,老朋友见面显得格外亲切,他们愉快地回忆起1998年拉戈斯作为政党领袖和前政府部长访华时的情景。两位领导人就进一步推进双边关系深入地交换了意见。江主席诙谐地说,今年是中智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进入了“而立之年”,比以往更加充实、更加成熟。拉戈斯总统则高兴地说,智利人民把江主席看成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悠久的中华文化、强大的当代中国的杰出代表,并表示他期待着江主席早日访智。
  回首过去,中国和智利的友好合作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智友谊之花在双方精心浇灌下,必将在21世纪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祝中智友谊万古长青!


第3版(国际)
专栏:

  旅法华侨华人盼祖国早日统一
  据新华社巴黎12月14日电 (记者郭京花)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百余名代表14日晚在巴黎与前来访问的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举行座谈会。大家一致表示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唐树备在座谈会上就台湾问题的现状与前景,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岸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讲话。他说,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海峡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基础,也是打破目前两岸关系谈判僵局的关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最佳模式。他希望海外侨胞进一步团结起来,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法国统促会召集人杨明说,旅法华侨团体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广大侨胞热切期待祖国统一。法国统促会虽然成立仅仅半年时间,但已有30多个侨团加入了统促会,这表明中国和平统一大业是全体旅法华侨华人的共同愿望。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克林顿北爱之行
  本报驻英国记者 史宗星
  12日至14日,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了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英国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和伦敦。由于这次访问的宗旨是推进北爱尔兰和平进程,所以被舆论称之为克林顿的“北爱和平之行”。
  克林顿在临近卸任之际匆匆安排这次访问,既有北爱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有克林顿个人的某些考虑。就北爱来说,自有关各方1998年4月签署和平协议以来,落实协议的工作一直进行得非常艰难,北爱这道历史上留下来的“伤口”,不仅没有愈合,反而时常“发炎”,甚至“化脓”。前不久,对立的双方又一次翻脸,酿成新的危机。面对这种形势,不论是英国政府、爱尔兰政府还是北爱的人民群众,都希望克林顿能利用在位的最后机会,再次对北爱和平进程施加影响。
  从克林顿方面看,他显然想在卸任之前再次扮演“和平创造者”的角色,为自己,也为美国留下外交遗产。克林顿是美国爱尔兰移民的后裔,在美国有爱尔兰血统的人达4000万之多,而这个群体从历史上就一直关注着北爱的命运。可以这样说,北爱问题已不仅仅是英国的内政问题,也是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地区问题。正是出于这种观念,克林顿执政的8年期间,对北爱问题的关注和干预超过了历届任何一位美国总统。1998年的北爱和平协议就是在克林顿直接干预下产生出来的。为了这个协议,克林顿任命他的密友、前参议员米切尔担任和谈主席,和谈陷入僵局之时,克林顿还直接出面进行斡旋。对于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克林顿自然不愿看着它付诸东流,他要利用在位的最后时刻,作最后的一次努力。
  克林顿12日上午飞抵都柏林,下午就去了爱尔兰与北爱尔兰交界的邓多克小城,在那里举行的一个数万人的露天集会上,克林顿发表了演讲。他说,“北爱和平进程只能向前,不能倒退。”他敦促有关各方“不要放弃努力”。13日,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一个体育馆举行的7000人集会上,克林顿又一次发表演讲。他称,“北爱的绝大多数人民希望和平,北爱和平进程不可逆转,并呼吁对立的派别要为谋求和平共同努力,不要做破坏和平进程的事。”他还表示,美国将继续支持北爱和平进程,并将“系统地铲除恐怖主义活动,确保和平协议得到遵守”,并呼吁北爱人民立场鲜明地支持和平进程,说“和平的敌人不需要你们的赞同,只需要你们的冷漠”。
  访问期间,克林顿就北爱问题分别与爱尔兰总理埃亨、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了会谈。这两位东道主的总理与首相对克林顿为北爱和平所做的工作大加赞扬,并表示不管遇到多大的障碍,决心要按照协议在北爱实现和平。在贝尔法斯特,克林顿还分别找各政党领袖谈话,就解除准军事组织武装和北爱警察部队的改革等问题做他们的工作。
  克林顿的三天访问活动,在推进北爱和平问题上搞得声势很大,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气氛是造出来了,但他没能就打破僵局和弥合分歧提出新的建议和方案,而仅限于一般的“呼吁”和“敦促”。对于北爱这个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并夹杂着宗教斗争的复杂问题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英国《每日电讯报》14日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北爱对克林顿来说是在国际维和上留名青史的最好机会,但当他离开时却是两手空空。”(本报伦敦12月14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哥总统会见石广生
  据新华社波哥大12月14日电(记者吴瑞根)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14日下午在此间会见了出席中哥第七届经贸混委会会议的中国经贸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
  石广生首先向帕斯特拉纳总统转达了江泽民主席的问候,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混委会会议双方代表团讨论的情况。他说,双方一致认为,中哥发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很大,经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在两三年内使双边贸易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即年贸易额超过3亿美元是完全可能的。
  帕斯特拉纳总统请石广生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问候。他表示,中哥两国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往都十分通畅并富于成果。中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光明,哥伦比亚把发展外贸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


第3版(国际)
专栏:

  布什过渡班子准备权力交接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4日电(记者胡晓明、汤水富)美国当选总统布什的政府过渡班子14日从联邦政府获得了500多万美元的过渡经费和过渡办公室的钥匙,从而正式开始了权力交接的准备工作。
  当选副总统切尼说,新政府过渡班子将尽快落实内阁成员的人选,并计划在2001年1月20日新总统宣誓就职前完成新政府的组建工作。切尼没有透露内阁成员的具体人选,但表示不久将会公布部分成员名单。据报道,新政府将有6400个职位空缺有待填补,其中1125个职务需得到参议院批准。
  据此间媒体透露,布什将于下周公布首批内阁成员名单,其中包括负责国际事务和国防事务的官员。布什已经任命前运输部长卡德为白宫办公厅主任。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可能出任国务卿,布什的对外政策顾问、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专家赖斯可能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另据报道,布什当天从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打电话给民主党参众两院领导人达施勒和格普哈特,向民主党作出和解姿态,表示希望与民主党在美国内外政策上进行合作。
  布什还计划下周前往首都华盛顿,礼节性拜会现任总统克林顿,并会见一些两党议员。此外,他将于19日在华盛顿会晤竞选失败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副总统戈尔。


第3版(国际)
专栏:记者手记

  大选落幕细盘点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历时36天的2000年美国大选终于落下帷幕。若对这场耗资最多、费时最长的世纪选战作一番盘点,还有不少值得一说的话。
  共和、民主两党对今年的大选都早就着手准备。一家志在必得,一家死保江山。民主党执掌白宫已有8年,素有“老大党”情结的共和党实在难耐。他们认为,1992年大选,打赢了海湾战争的布什总统输在克林顿手里,是时运不济,正赶上前任共和党总统里根经济改革带来的阵痛,吃了经济不景气的亏。克林顿执政8年经济上升,共和党觉得,是得益于里根的经济改革,摘了共和党的桃子。因此今年大选,共和党志在必得。布什今年能筹到创纪录的竞选经费,组织、调动那么多人支持竞选,绝非个人所能,而是共和党举全党之力为他操劳。
  民主党本来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有优势。特别是近8年来经济连续增长,成了最有说服力的竞选武器。在美国历史上,一般来说,经济看好,执政党连任的可能性就大。这也是许多专家预测戈尔可能取胜的主要原因。
  戈尔和布什,个性不同,各有长短,若给总体素质打分,也难分伯仲。所以有些选民说,就像两个大小、重量和价格都差不多的东西,让人挑花了眼。还有人看到共和党财大气粗,来势凶猛,便说,布什不出大错就能取胜;而戈尔一个小错就可能致命。结果不幸而言中。戈尔在电视辩论中失去自我,已不属小错;未保住家乡州田纳西则是大错。应该说,布什和戈尔实力相当,是造成今年选战势均力敌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佛罗里达州,600多万张选票,两人的差距只有数百张,加上从选票设计到计票都出问题,民主共和两党争执不休,才使官司从县打到州,从州打到联邦。联邦最高法院两度开庭,干预大选,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美国标榜“民选总统”,这次却由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来拍板。
  美国大选,无疑是今年美国最主要的内政。它给美国立法、司法和行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长久的。美国参众两院本来就是共和、民主两党斗法的地方。经过今年大选,在参院出现了50比50的局面,众院两党议席的差距也有所缩小。角逐总统的官司战,许多议员又直接参与其中,今后在国会将更难合作共事。
  在美国人心目中地位崇高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今年极不情愿地接了个“烫手山芋”,结果真把自己的手给烫了。联邦高法12月9日下令佛州停止人工计票时,就是以5比4的微弱多数通过的。然后对立双方各发表各的声明。12日作出终审判决后,意见分歧更大。从发表的声明和言论看,9位大法官竟持6种意见。被认为是开明派的4位大法官公开表示担忧,民众可能对“捍卫美国司法公正的大法官们失去信心”。
  当选总统布什已为入主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做准备。但由于选战官司打了一个多月,组阁和新旧政府交接的时间比正常情况少了一半。而佛州那些有争议选票还是一大隐患,已有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10多家媒体提出要独立查票。一旦真的某一天有人宣布,原来是戈尔赢了佛州,那对布什来说将不仅仅是尴尬。
  美国人向来为自己的民主制度骄傲,常对别国指手画脚。今年选举出现的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正在反省并提出种种改革方案。
  (本报华盛顿12月14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连载

  小城忧患多
  ——再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于宏建
  宽广的第聂伯河曾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斯拉乌季奇。如今,用斯拉乌季奇命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卫星城已度过12个春秋。乌克兰这个最年轻的小城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休戚与共,核电站的命运也总是牵动着小城居民的心。在核电站厂区参观活动结束后,记者驱车前往斯拉乌季奇市参观。
  斯拉乌季奇位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交界处附近,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50公里,离白俄罗斯边界仅12公里,是核电站员工及其家庭生活居住的“大本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爆发后,当局很快就出台一项计划,决定建设一座替代位于“死亡区”内普里皮亚季市的卫星城。1986年11月立项,1988年3月第一批居民入住,与此同时修筑了一条连接切尔诺贝利和斯拉乌季奇的公路,这为核电站恢复正常运营提供了基本保障。
  通往斯拉乌季奇短短50公里的公路有的路段竟然从白俄罗斯穿境而过。行驶半个多小时,穿过片片丛林,汽车终于驶入斯拉乌季奇市。记者眼前豁然一亮。城边一幢幢整齐的红顶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厂房和货栈显露生机,路旁一个马术训练场设施齐备,让人吃惊。市区树木茂盛,道路宽敞,宅区整洁,尽管冬季寒冷,也显现出该城的秀美。
  据介绍,斯拉乌季奇市占地7.5平方公里,由原苏联8个加盟共和国的建筑师设计和建造,因此具有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别具民族建筑特色。全市共有住宅7000余套,其中20%为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该市商业、市政、教育、文化、医疗和体育等设施一应俱全,经常承办一些国际艺术节和展览会,堪称独联体最年轻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该市市长乌多维琴科却道出一番辛酸。他说,本市人口2.7万多人,其中6000多劳动人口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另外,该市依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每年的财政拨款1200万美元。核电站关闭将导致大批居民失业,市政府也将失去主要财政来源。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一场惨重的社会灾难必将降临该市。
  在有关方面协调下,目前已制定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员工和斯拉乌季奇市居民社会保障计划,着手解决城市发展和就业等棘手问题。乌政府还决定在斯拉乌季奇市建立经济特区,相关法律去年6月已经乌议会批准。斯拉乌季奇市去年引进外资210万美元,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专家估算,要解决斯拉乌季奇面临的社会问题,今后15年内至少需要10亿美元,依照乌克兰现有经济实力,斯拉乌季奇市的社会保障计划很难落实。毫无疑问,随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关闭,斯拉乌季奇的居民将面对一个异常寒冷的新年。
  告别斯拉乌季奇市时,夜幕早已降临,望着这座夜色中的边陲小城,记者不禁默默地在心里为她祝福:斯拉乌季奇,请多保重!(下)(本报基辅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十二月十四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庆祝难民署成立五十周年。这组难民生活展览用实物再现了当今二千二百三十万难民的真实生活。新华社记者 张凤国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菲律宾邪教组织火并死亡11人
  据新华社马尼拉12月15日电(记者陈占杰)据菲律宾通讯社15日报道,两个邪教组织日前在菲南部发生冲突,造成至少11人死亡、1人受伤。
  报道说,13日晚上8时30分左右,大约100名“普拉汉教”的成员冲进北苏里高省的一所楼房,试图将在那里集会的“菲律宾慈善传教士协会”200名成员劫持为人质。双方随后发生混战,11名“普拉汉教”成员被砍死,一名楼房警卫在混乱中被砍伤。


第3版(国际)
专栏: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
  本报基辅12月15日电 记者于宏建报道:历经14年坎坷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今天正式关闭。
  当地时间13时15分,在基辅市庄严肃穆的“乌克兰宫”,乌克兰总统库奇马通过电波向90公里之外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下达了关闭命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值班工作人员启动了核电站唯一运转的3号机组的关闭装置。


第3版(国际)
专栏:

  十二月十四日,第十八届巴黎国际青年时装设计比赛在卢浮宫时装表演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根兴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