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教育)
专栏:

  历史性的重大进展
  ——谈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
  周远清
  1992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旧的高教管理体制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高教管理体制已见雏形,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在逐步提高。这项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部门和地方高等学校“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设置,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和布局上严重不合理和高教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旧的高教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适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发展的形势
  我国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俗称“条”)和地方政府(俗称为“块”)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央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政府部门的机构和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部门所属学校的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的调整。除个别特殊情况以外,中央政府部门作为宏观管理部门,没有必要再继续直接管理学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管理和决策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极少数特殊的行业之外,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区域来规划和组织,高等教育也主要应面向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那种按条条来规划和培养人才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体制和新形势的需要了;行业、部门所需要的人才主要由其自行办学来培养的做法导致人才来源单一,且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行业内部人才近亲繁殖。
  其次,这种体制导致部门和地方高等学校“条块分割”,各自封闭办学,在低水平、低效益的基础上搞重复设置,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和布局上严重不合理和高教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外,在原有体制下我国单科性院校太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知识面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因此,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改变条块分割的状况,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大规模院校调整没出现波动,进展顺利。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新的高教管理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一批更加综合的高等学校应运而生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年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以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始。经过8年的不断推进,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1992年,原国家教委首先从打破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加强地方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入手,积极促成了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教委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此后,以主管部门共建和高校间开展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迅速展开,逐步深入。1994年、1995年、1996年分别在上海、南昌、北戴河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参加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三次会议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明确了改革的思路。
  1998年1月,在扬州召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前段改革的经验,李岚清同志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部署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进改革的任务。
  扬州会议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基本上解决了部门办学体制问题,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三次调整分别是:1998年7月,对原机械工业部等9个撤并部门所属院校的调整;1999年上半年,对原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院校的调整;2000年上半年,对铁道部等49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进行了调整,其中一部分划归教育部管理或与教育部的学校合并,大部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在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的同时进行了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一批重要大学与教育部现直属高校进行了合并,形成更加综合的学科氛围,进一步拓展了学科,增强了实力,提高了水平。特别是成功地将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医科院校并入了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医科院校独立发展的格局,对于加强医科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迎接生物技术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
  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几年来,按照“八字方针”进行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许多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或划转给地方管理后,从面向单一的某个行业服务转变为面向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服务,拓宽了学校的服务面,扩展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
  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批更加综合的高等学校应运而生。1993年由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南昌大学,经过7年的努力奋斗,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办学上效益,已逐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学研产紧密结合”的新型综合大学办学规模,产生了“1+1>2”的效果,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4年4月起开始合并的四川大学,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和锐意改革,现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并校改革的优势和效益从多方面显现出来。
  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目标明确,操作稳妥,进展顺利,每一步都经过认真研讨和精心设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正因如此,在2000年上半年进行的如此大规模的院校调整中,没有出现任何波动,整体局势十分稳定。
  巩固改革成果,确保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任务。在合并调整中,切忌盲目贪大求全搞“巨无霸”,切忌以合并为手段搞变相升格,防止异地合并和层次相差很多的学校之间拼凑合并
  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巩固改革的成果。当前,迫切需要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这次部门院校调整中以及几年来改革过程中合并的学校要抓紧做好融合工作,巩固改革的成果;
以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抓紧进行各地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抓住机构改革的时机,对省内各业务厅局所属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原则上,各业务厅局不再办学。要把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合并调整中切忌盲目贪大求全搞“巨无霸”和以合并为手段搞变相升格,防止异地合并和层次相差很多的学校之间搞拼凑合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今后3年,继续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改革的领导,确保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任务。
  (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长)


第8版(教育)
专栏:

  面向新世纪的演进
  ——访湖南师范大学
  本报记者 毕全忠
  岳麓山对于长沙来说,不仅是“风景这边独好”,更是知识密集的高文化区。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均设在此处,依山而居的大学生、教授、教师有六七万人。宋代著名的岳麓书院现在湖南大学之内,书院著名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用来形容今日的情况,依然十分恰当。
  笔者最近访问了湖南师大,深感该校的办学理念深刻,办学模式创新颇多,实际运作也很畅顺有效,对如何面向新世纪办好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很有启示作用。
以人为本
湖南师范大学是湖南省属大学,1984年前为湖南师范学院,那时学生不过三四千人。此后的10多年内,面貌大变。现在拥有15个学院,1.5万名在校生,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点有70多个,并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之列。
  笔者分别向校党委书记徐晨光、校长刘湘榕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面向新世纪怎样办好一所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他们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坚持以人为本。”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现在连商业广告也在说“以人为本”。可是在湖南师大,这却不是一句空话。90年代以来,全校开展了多次更新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形成了共同的办学理念。校领导和教师们认为,教学和科研无疑是大学的两大中心工作,但从根本上说,办大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如果不以人为本,教学和科研也做不好。
  所谓“以人为本”,最主要的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主体精神,尊重人的发展权。校党委书记徐晨光说:“首先是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他列举以下基本素质:健全、高尚的人格,全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健康的体质和心理。10多年来,湖南师大尽力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从培养模式到校园文化建设,从教师、人事工作到学生工作和师生关系,无不体现这一理念。其中教师工作最具代表性。
  “师本位”
  办好学校,关键是教师。现在各校间的教师“争夺战”愈演愈烈。很显然,湖南师大在很多方面难以与国内知名大学相抗衡。出人意料的是,10年来湖南师大竟能从国内外吸引来一大批高水平教师,包括118名博士、88位教授。他们中有中科院的教授3位,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国外著名学府的教授5位。这些博士、教授均站在学科的前沿,又年轻,他们的到来使湖南师大的数学、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英语语言学等学科的水平大为提高。湖南师大究竟有什么吸引力?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
  湖南师大早就预见到引进教师将会有激烈的竞争,因此抢先一步,从1990年起就开始引进博士、教授。更重要的是教师人事工作转变观念,破除“官本位”观念,确立“师本位”的观念。全校树立了教师是大学声誉、水平的根本的观念。各部门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开学典礼,主席台上校领导和教师相间而坐,很多重大活动由教师主持。在利益分配上不再是教师的职级比照行政级别,而是以教师职级为准,是行政级别比照教师职级。
  “师本位”正是“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在人事工作中的体现。这使湖南师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年轻化、有强盛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拥有两位院士,220多位教授,40多名副教授,全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也因此而深入发展、充满生机、成果迭出。
  综合化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几乎一直垄断着我国基础教育所需教师的培养,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垄断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非师范高校参与教师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将越来越多,而基础教育又是最能吸纳大学毕业生的领域,很多人将到学校就业。师范院校毕业生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师范教育一直强调与中学学科对口培养,学生知识面窄,综合文化科学素质不高。师范院校向何处去,成了我国当前的一大研究课题。
  湖南师大90年代初就开始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全面改革。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即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现在,湖南师大已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弘扬师范传统的前提下向综合化演进,首先办成综合性的师范大学,最终办成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确立了“自主立系”的培养模式,并已运作了几年。
  刘湘榕校长非常强调保持师范特色和传统。因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除掌握育人的知识技能外,还受到为人师表的教育,这是更高的人格修养。
  所谓综合化,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科的综合化,多样化。这既是充分发挥学校智力资源的作用,也是为了形成文化科学的综合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素质。现在全校建有二级学院15个,包括文、理、法、经济管理、旅游、外语、人民武装、国土、艺术、生命科学、化学化工、体育、职业技术,涉及到11个学科门类。非师范类专业已占40%。另一个层次的综合化是指每个学生的文化科学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这体现在“自主立系”的培养模式上。
  “自主立系”模式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培养方式、考核评价等。这个模式突出了多学科的综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平衡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平衡。课程体系的改革最为深刻,完全改变了以前与中学学科对口的状况。课程分三大类:文化课、教育类课和专业课。每个专业的主干课只有五六门,着重学习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和前沿。文化课中语文(侧重写作)、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和心理学、哲学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其他还有6个系列50门课供学生选修。“自主立系”的培养模式既符合国际上教师培养的综合化、开放化趋势,又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一模式运作以来已毕业了数届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了,受到社会的欢迎。在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湖南师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着100%。北京等东部省市每年都向该校要数量不少的毕业生去任教。


第8版(教育)
专栏:

  减负以后读好书
  徐雁
  “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才觉天地宽!”这是正在迈入新世纪的有志青年的自励名言,更是莘莘学子和芸芸园丁不约而同的座右铭。由朱永新教授策划问世的《新世纪教育文库》,在浩瀚书海中精心选择推介400种中外优秀图书,并在第十一届全国书市期间首发其中的50种,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套规范的精品图书读本和典藏本,更为“减负以后读好书”的素质教育行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装帧颇具风格的《新世纪教育文库》,以名著的原版本作为封面图案,颇具匠心。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说:“《新世纪教育文库》乃百年树人之大事业也。”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表示:“我乐意担任学术顾问,愿意把它推荐给大家。”知名学者于光远甚至说:“编好这个文库,其意义并不亚于建造一条高速公路。”
  《新世纪教育文库》具有经典性的特征。
  除了今夏由教育部最新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推荐的初高中学生30部经典名著全部收入以外,还广泛推荐了《红与黑》、《儒林外史》等优秀的中外文学史名著。
  《文库》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草房子》、《早年周恩来》、《中国资源》、《海底两万里》、《科学发现纵横谈》、《数理化通俗演义》等近10年来问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也都在库中榜上有名。
  《文库》还具有原创性的成分。如果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中华经典诵读本》和《英文名篇诵读本》还属于选本范畴的话,那么,《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新著的编入,则体现出《文库》编者为树人大计筹与谋的终极关怀。难怪著名文学史家钱钟联教授给该《文库》以八个字的评价:“嘉惠学林,泽被后世。”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8版(教育)
专栏:杏坛感言

  有感于当教师
钱谷融
我从1942年起开始工作,一直在学校里教书,到今年已经当了近60年教师了。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师生涯中,我尝遍了种种酸甜苦辣的滋味,但我仍旧非常热爱教师工作,并以能当教师为荣。
  教师工作意义的重大是世人皆知的。而教师工作的乐趣,则是很值得说一说的。古人早就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其实,何必要所教的都是英才你才快乐呢?只要受教的人能够理解你,尊重你;你的见解、主张,能为他所接受、遵行,那就是莫大的乐趣。我们常说,知音难遇,而教师在学生中却很容易得到知音。因为一般说来,学生都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的。教师的见解、主张,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你在讲课时,看到学生们都在专注地倾听你讲,那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对你表现出无限的信赖,你的心头该感到多么的欣慰啊!教师所讲的当然要包括许多知识性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要学会做人,首先必须能明是非,辨善恶。要能够知道是之为是,非之为非;善之为善,恶之为恶。然后坚持尊是贬非,崇善嫉恶。人人能够如此,那么像“文化大革命”中不分青红皂白地举起“造反有理”的大旗,狂热地高呼“打倒一切”、“横扫一切”的荒谬口号并恣意横行的事,就决不可能发生了。如果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得很好,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觉悟程度很高,十年动乱中所出现的许多荒谬绝伦的现象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近20年,我专门培养研究生,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互尊互爱的情谊更加深厚了。那种共同切磋、共同提高的乐趣,真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了。(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8版(教育)
专栏:

  从陈章良编小丛书谈起
  王娜梅
  本报曾刊登过一条陈章良为青少年主编科学教育小丛书的消息,看后甚感欣喜。作为著名生物科学家的陈章良可谓身兼重任、工作繁忙,但他能在百忙中与另外10多位生物学教授和博士执笔为青少年写科普文章实属难得,他们的行动为科学界带了个好头。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克隆”、“基因”、“病毒”等等,层出不穷的新词让人眼花缭乱。因此特别需要一些科学家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创作一些科普读物,答疑解惑,普及科学知识。六七十年代,科学家高士其拖着病残之躯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科普著作,成为青少年热爱的科学家。这些年来,一些老科普作家年迈体衰且社会活动繁多,知识也有些陈旧老化,科普创作已力不从心。年轻的一代或因对新的课题不甚了解,或因信息不畅,或因不是自己的专业,常常使创作不够成熟。因此科普创作队伍青黄不接。要想把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科学普及化,写得通俗易懂实属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讲,写科普文章比写论文要难。但是近年来不少人反映科学界对科普创作不那么重视,似乎搞科普创作是不务正业,比如评职称时科普著作就不算数等等,这也是影响科普作家创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处于生物科学研究前沿的陈章良教授及其同事们能够执笔为青少年主编一套生命科学小丛书的行动值得赞扬。愿更多的处于科学研究前沿的中青年科学家为青少年多写些科普读物。


第8版(教育)
专栏:

  迈向教育现代化
——绍兴县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乔聿
  绍兴素有历史文物之邦、名士荟萃之乡的称谓,文化积淀富甲江南。
  今天,绍兴人又在这片历史文化的热土上,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新的业绩。他们把握时代良机,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架起了一座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桥梁。
  创建教育强县
  绍兴县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经济的崛起,一方面为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绍兴县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强县要继续保持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必须以教育强县作后盾。于是,绍兴县在1995年初率先提出“创建教育强县”的口号,1998年,绍兴县新一届县委县府领导班子在制订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时,作出了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策。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是关键;建设教育强县,没有规划不行。1998年初,新一届县委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示,要尽快制定争创教育强县实施规划,采取措施抓紧实施。县教委组织专门班子,在总结近几年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了《绍兴县建设教育强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规划与实施意见》:绍兴县五年教育发展规划分两步走,前两年(1998年—1999年)使绍兴县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县;后三年(2000—2002年)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方向迈进,在全民受教育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装备水平、师资队伍水平、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和教育质量水平等方面提出了41个指标,在具体实施操作中提出了26条措施。
  五年教育规划为绍兴县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绘制了跨世纪的蓝图。规划既定,贵在落实。在抓投入夯基础上,绍兴县坚持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做到三个增长,县财政教育拨款逐年增加,并在全省第一个实行了由财税部门负责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1995年以来,全县累计对教育的投入达到13亿元,由于投入到位,极大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涌现了鲁迅中学、职教中心、柯桥中学、秋瑾中学等一大批高标准、上规模的窗口学校。可以说,现在在绍兴县农村,最漂亮的建筑群是校舍。
  素质教育是根本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加快绍兴县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强县必须是教育强县,建设教育强县的根本就是为培养一代高素质的绍兴人,为经济强县、实现现代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绍兴县教委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阐述了县教委领导班子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认识。
  绍兴县1997年被省教委确定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县教委领导深深感到责任重大。为此,他们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性问题来抓。
  从一个县的角度来说,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同时研究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措施,建构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1987年开始的国家“七五”、“八五”重点规划课题“柯桥实验”——基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历时八年,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以后全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作了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和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发表,促使他们加大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他们抓管理规范办学,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并始终把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足开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学科,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他们抓载体促进实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作为高标准普九、教育强镇、示范名校的基本要求,实行一票否决制;他们抓队伍提高素质,特别抓好校长、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他们抓投入改善条件,逐步把教育投入重点转到教学设备上来,目前全县各校已有计算机4000台,多媒体实验教室42个。
  绍兴县领导表示,今后全县要重点抓好教育条件的装备工作,一些示范学校要率先建成校园网络,全县实施教科网延伸,使教育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巍巍稽山清,浩浩鉴水蓝。绍兴县推行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将在绍兴灿烂的历史文化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8版(教育)
专栏:

  让乡村教师多一份期待
她们只是普通的乡村教师。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她们努力向孩子们传递着知识、力量和信念。你可以不知道她们在哪里,你可以不知道她们是谁,但你应该知道,像这样的角落,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你多了解她们一些,就会付出更多一份关怀。
  今年,烛光工程除了实施烛光万人助教行动,募集资金36万元,在西部12个省(区、市)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评出366名优秀教师予以奖励或补助外,又于日前实施了自考烛光工程。
  自考烛光工程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12个省(区、市)各级考委具体实施,中华慈善总会和各省分会协助和监督。工程计划募集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为西部12个省(区、市)部分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提供学习上的援助,帮助他们完成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大专)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
照片由北京晚报记者 张风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