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巴拉克辞职有文章
  本报驻埃及记者 朱梦魁
  在巴以冲突持续激化、以色列各党派开始准备提前大选的背景下,以总理巴拉克9日晚突然宣布辞职。10日上午,巴拉克向卡察夫总统正式递交了辞呈。
  巴拉克此举使竞争对手之一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大吃一惊,因为他没想到巴拉克会出此“怪招”。沙龙也在盘算提前大选,而且越早越好。这样,他可以在党内选举中对付前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竞争,也期待在提前大选中击败巴拉克,成立右翼联合政府。根据以色列法律,非议员没有资格参加总理竞选。去年5月间,内塔尼亚胡在大选中败给巴拉克之后退出政坛,并同时辞去了利库德集团主席职务,由沙龙取而代之。
  巴拉克在宣布辞职决定的当天,工党骨干曾在特拉维夫北部他的住所聚商,以便找到摆脱政治危机的灵丹妙药。巴以冲突自9月28日爆发以来,沙斯党等右翼小党退出了内阁执政联盟,使巴拉克政府在有120个席位的议会中失去了超过半数支持的地位,致使巴拉克因议会表决的掣肘,在确定内外政策,特别是与巴勒斯坦人的谈判方面难有作为。与此同时,沙龙领导的利库德右翼集团以巴拉克软硬两手举措都失当为由频频发难,发誓要推翻巴拉克内阁,提前进行大选。11月28日,以议会通过了利库德集团提出的动议,决定解散议会并提前进行大选。迫于形势,巴拉克表示工党愿与利库德集团合组内阁,建立大选之前过渡性质的紧急联合政府。利库德集团表示原则同意与工党合组政府,但巴拉克与巴勒斯坦人达成的协议须经沙龙同意。
  12月4日,以色列议会又通过利库德集团提出的一项动议,即现任总理巴拉克因缺乏议会的多数支持,他的政府和提前大选前的过渡政府均无权签署任何“国际协议”。这意味着在提前大选之前,巴拉克难以同巴勒斯坦人达成和平协议。但巴拉克要挽救他的仅有议会少数支持的政府,就必须在大选前与巴勒斯坦人达成得到以色列议会认可的和平协议。为此,巴拉克在议会通过提前大选之后,立即提出了一项分阶段解决的方案,在延期2至3年解决耶路撒冷地位和巴难民两大难题的基础上,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归还给巴方的西岸地区面积增加10%。但这一部分解决方案立即遭到巴方拒绝。
  在以色列政局酝酿重大变化的过程中,巴勒斯坦各派力量一致表示要继续起义斗争。而巴方的武装抵抗又招致以色列进一步的军事高压,使巴以冲突演变为没有止境的“游击战”和“街垒战”。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已造成巴方300多人死亡,约2万人受伤;以方死亡几十人,伤者近百人。巴以关系和地区安全形势的空前恶化,促使以民意也发生变化,大多数人开始怀疑巴拉克的和谈政策,转而支持右翼代表人物内塔尼亚胡和沙龙等人。最近以色列一些民意测验显示,沙龙和内塔尼亚胡的支持率均高于巴拉克,尤其是内塔尼亚胡的支持率甚至比巴拉克高近20个百分点。
  阿拉伯有关方面极为关切以色列政局的走向,对巴拉克宣布辞职一事纷纷置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认为此事是以色列内政,阿拉法特主席表示这并不出人意料。
  (本报开罗12月1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世界需要“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古平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新的巨大飞跃,也带来了重新描绘全球经济的历史性机遇。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新的产业革命,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
关于经济全球化,迄今依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配置的客观趋势。成熟的市场经济需要不断扩大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客观基础。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其直接动因是资本的无限增值与扩张的本性,因而它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以实行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化,因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等于接受“西化”,走进“陷阱”。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胜利”,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利弊相间的双刃剑,它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说来,它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利有弊,利大于弊。但发达国家获利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尚未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发展中国家则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和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当代,任何国家都很难在闭关锁国中求得发展。人类需要跨越地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的限制,让市场而不是意识形态主导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加速经济发展,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否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吸引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和机会;带来了走向世界对外投资的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带动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拉动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如能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就有可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实现历史性跨越。
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有负面的冲击和影响。它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的国家10年前是36个,5年前是42个,现在则增至48个。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差距,即“数字鸿沟”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已是一个严重失衡的不等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另一方面,却使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其贫困人口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的收入在全球人口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2.3%降到了1.4%。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压力和冲击。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它们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易受冲击,不仅需要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和技术上的援助,更需要官方资本的援助。实际上,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官方资本在最近的10年里明显减少。许多发达国家没有切实负起责任,远未完成国际公认的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世界银行《1999年全球发展资金》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官方资本的数量从1990年的近600亿美元降至现在的不足450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全球化,无疑加快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但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在金融体制尚不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盲目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就会凸现出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显然并不是人类的发展目标。这些后果的出现,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在世界经济的竞技场上,发达国家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就注定了在诸多的国际贸易纠纷的解决中和贸易法规的制定中,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是微弱的。
《2000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决策是在经济力量极为不平等的世界上进行的。”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真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富裕发达国家和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却共同面对着相同的竞争规则,这无疑使发展中国家在开始参与这一进程的时候,就处于不平等的、被动的地位。无庸讳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接触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但这是以本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作为高昂的代价换来的。3年前,2.2万个亚洲劳动者的年工资总额还不如美国耐克公司付给一个名人的广告费多,这种状况至今也没有得到更多的改善。目前这个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被打破,发达国家就将继续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仍将是这一进程的配角。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同在一片蓝天下,自己要发展,也应让别人发展,使大家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少数富国不应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多数穷国的贫困之上。否则,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又何从谈起?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新时代,但它不应该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为代价,也不应该以制造更多的贫困和更悬殊的两极分化为后果。正如江泽民主席指出的: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人类只有携手努力,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共同战胜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才能有人类更辉煌的未来。


第6版(国际)
专栏:

  唐家璇谈中东欧四国之行
本报罗马12月10日电 记者罗晋标报道: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在结束对中东欧四国的正式访问之后,10日回国途经罗马时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他说,这次访问是成功的,富有成效的,为双边关系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新契机。
唐家璇说,12月2日至10日,应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波兰外长的邀请,他对上述四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他与四国外长举行了会谈,会见了四国总统、总理和议会领导人,同他们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并与南、阿、匈三国签署和发表了联合公报或联合声明。唐家璇强调,他在世纪之交对四国的访问达到了加深了解、增强信任、促进合作,进而推动中国与南、阿、匈、波国家关系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唐家璇说,南、阿、匈、波四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与中国有半个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访问期间,他深深感受到,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有着深厚的基础。四国虽以加入欧洲一体化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但同时也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钦佩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愿与中国开展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四国政府均明确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与台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中国与四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共同利益。保持和发展同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中国和四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唐家璇指出,这次他与四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之一就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双边关系,使其在新的世纪里提高到新的水平。
唐家璇表示,近年来,国际形势、中国和四国国内形势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政府一贯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他向四国领导人阐述了这一立场,得到了对方的赞同。南新领导人表示,南国内政局的变化不会影响中南关系的正常发展,中南关系将不会低于历史最好水平。当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在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等方面千差万别,中国与四国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这是很自然的。在访问中,他提出这不是也不应成为彼此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双方应求同存异,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全面地发展。四国领导人均高兴地表示同意。
唐家璇说,中国与四国都愿意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彼此在各领域和各级别的交流与合作。经贸关系是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四国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愿望强烈。目前,中国与四国贸易在稳步发展,但存在着贸易额不大、合作方式不多和贸易不平衡等问题。总的来说,经贸关系还滞后于政治关系,大有潜力可挖。对此,各国均十分关注。唐家璇说,他与四国领导人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彼此的经贸合作进行了探讨。各方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经贸部门和企业界之间的密切合作,加深对对方市场的了解,探讨新的合作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推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相信中国与四国的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盟首脑会议落幕
审议通过《尼斯条约》草案
据新华社尼斯(法国)12月11日电 (记者王敬诚、郑□春)尼斯欧盟首脑会议11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在审议通过了《尼斯条约》草案之后宣布闭幕。
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会议后与法国总理若斯潘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欧盟各国领导人经过4天多紧张艰辛的会谈,终于就欧盟机构改革问题达成了协议。他希望欧盟各成员国议会在18个月内批准这个将推动欧洲一体化和东扩进程的条约草案,“以保证欧盟从2003年起开始接纳新成员国”。
尼斯欧盟首脑会议是7日下午在举行了《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签字仪式后开幕的。会议期间,与会的欧盟15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及外交部长就欧洲一体化和东扩进程中的诸多议题进行了多边和双边讨论。由于与会者对轮值主席国法国提交的机构改革方案存在分歧和争议,原定3天的会期一再延长,致使这次会议成了欧盟历史上会期最长的一次首脑会议。
《尼斯条约》草案是在欧盟《赫尔辛基条约》基础上进行全面修改后形成的文件。草案涉及欧洲一体化建设和东扩进程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机构改革问题上,草案确认了欧盟内部“强化合作机制”的原则;在欧盟委员会组成和委员名额分配上,明确了欧盟在达到27名或更多的成员以后,欧盟委员会只能设置少于27名委员的规定;在欧盟理事会内表决票数的分配上,作出了基本按成员国人口多少分配表决票数的规定,还把使用“有效多数制”表决提案的范围扩大到50多个领域,以提高欧盟的决策效率。此外,《尼斯条约》草案还确定了欧盟扩大到27个成员国后各国在欧洲议会中占有的席位数量,为今后接收新成员国做好了安排。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妥协求共识
本报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
欧盟峰会于7日至11日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尼斯举行。此次“欧洲大家庭”的聚会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历史性”峰会,也被称为“最艰难”的一次会议。经过近5天“马拉松式”的讨论、争吵、谈判、妥协,直到今天凌晨4时多,才在审议通过了《尼斯条约》草案后落下帷幕。
在争论最为激烈的表决票数分配方面,协议规定,德、法、英、意4个“大国”在欧盟部长理事会中各拥有29票,法国成功地维持了法、德平等的“历史权利”。德国总理施罗德对此评论说,在这方面的“顶牛可能会以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动摇德法关系”。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7个时,每个国家在委员会拥有1个专员(大国由原来的2个减为1个)。在扩大后的欧盟中(27国),表决总票数为346票,“法定多数票”为258票,阻止决定的少数票为89票。按照过去承诺,欧盟将于2003年开始接纳新成员。表决形式方面,原则上同意以“法定多数票”取代目前的“一致通过”方式,以避免欧盟成员国的任何一国都可以否决整体决定的局面。
对尼斯峰会取得的成果,与会各国领导人都纷纷表示肯定。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认为,无论从会议的规模,还是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来说,尼斯会议都是一次重大的峰会。尽管会议谈判复杂而艰难,但最终“获得了一个体面的、好的结果”。英国首相布莱尔对尼斯会议达成协议表示祝贺,他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它开辟了欧盟扩展之路”。
此前,尼斯会议已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比如,会议签署了使欧洲公民充分享有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的《欧洲基本权利宪章》;在经济方面,决定建立一项加快欧洲市场融合的欧洲社会法规;各国首脑根据法、英提出的建议,一致支持向巴勒斯坦派遣观察员以推动巴以和解;为遏制疯牛病的蔓延,15个成员国通过了一项声明,决定成立一个确保欧洲食品安全的权力机构;同意尽快组建一支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机;此外,各国领导人还为一些具体议题列出近期解决的时间表。
欧盟机构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委员会规模的限制;在部长理事会中“法定多数票”的扩大;否决票数的重新平衡;推进“业已加强的合作”等等。面对到2003年欧盟可能扩大到27国,而不是现在的15个成员国。届时每个国家若仍在委员会保留一个专员职务,就意味着人员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臃肿。还有,如果按现时票数分配法和表决规定,一是部长理事会的任何一个成员国都有否决权,二是“小国”完全有可能在会议表决中形成多数,以阻止不利于它们整体决议的通过。欧盟内部就会出现争吵不休,议而不决的现象。
为达成一项改革协议以便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会议期间,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在分别与各国领导人会见、协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向会议提交了多个妥协方案。然而,法国不仅受到“大国”利益平衡的压力,而且受到“小国”关于偏袒大国利益的指责。经过反复讨价还价之后,比利时在最后一刻才接受了荷、比、卢3国总票数相当于一个“大国”票数的妥协。从尼斯会议可以看出,欧盟在走向融合、扩大进程中,本国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日形困难。
此间舆论认为,欧盟峰会虽然达成了一项关于机构改革的协议,但是并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在减少欧盟委员会成员人数,保证该组织在扩大之后仍能有效运作的方案,由于各国不愿意失去发言权而无法摆脱一国一票制。其次,法、英、德等“大国”也都在文化、税收、移民和国际贸易等领域保留了自己的否决权,划出了各自不可逾越的“红线”。
正如与会代表所说,尼斯不是欧盟会议的最后一站,首脑们相聚的机会还很多。但是,欧盟今后能否从各国纵横交错的“红线”中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绿色通道”,这将是确保欧盟实现自身目标的关键。(本报巴黎12月11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揭露侵华日军暴行 提醒世人勿忘历史
纽约华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据新华社纽约12月10日电 (记者丁宝忠)在日本侵略军疯狂屠杀中国南京30多万人的惨案63周年前夕,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10日在纽约举行报告会和书籍展览,揭露当年日军暴行,悼念死难者,提醒世人不要忘记日军侵华史。
报告会开始时,与会者向大屠杀死难者默哀(见左图新华社记者张凤国摄)。联合会会长陈宪中在会上说,虽然“南京大屠杀”已过去60多年,但是日本政界至今对20世纪这一惨无人道的暴行只轻描淡写地“表示遗憾”,不肯做深刻反省,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日军侵华罪行。对此,中国人都应站出来大声疾呼,揭露真相、谴责邪恶、教育后人。
会场上展示了包括《拉贝日记》在内的记录和回顾“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多种中英文书籍。由联合会资助出版的中国画家丁品的《南京大屠杀殉难者墙》水墨画集,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是1991年成立的,它经常举行纪念活动,吸引各界人士参加,现在美国一些大城市设有分部。
(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葡共十六大闭幕
新华社里斯本12月10日电 (记者赵晓钟)葡萄牙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0日在里斯本闭幕。卡洛斯·卡瓦利亚斯在大会选出的新一届葡共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当选连任葡共总书记。
为期3天的葡共十六大的主题是“民主和社会主义是21世纪的目标”。1500余名与会代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并确定了今后四年党的思想路线与工作重心。
会议通过的决议强调,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下,葡共将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坚持将马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决议指出,葡共将继续保持该党的特性,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政党的阶级性,倡导民主集中制。
中共代表、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步正发应邀出席了葡共十六大。
葡萄牙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目前拥有党员20余万人,是葡萄牙国内较有影响的政党之一。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会见我驻美大使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0日电 美国总统克林顿10日对中国驻美国大使李肇星表示,他将继续为发展美中两国的友好关系而努力。
克林顿是在白宫新年招待会上会见李肇星时作上述表示的。克林顿请李肇星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李肇星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克林顿总统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还祝贺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当选为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对此表示感谢。
在场的白宫官员向李肇星表示,希望美中双方共同努力,让对两国人民都重要和有利的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向前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内塔尼亚胡宣布重返政坛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10日电 (记者戚德良、钟翠花)以色列反对党利库德集团前主席、前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晚在这里宣布重返政坛,并表示将争夺利库德集团主席职位和参加新的总理竞选。内塔尼亚胡是在当天从美国回国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这一表示的。他在讲话中对巴拉克的和平政策提出强烈批评。他说,巴拉克于5月仓促下令以色列自南黎巴嫩撤军损害了以的声誉,在以巴和谈中无休止的让步危害了国家安全。


第6版(国际)
专栏:

  东盟—欧盟部长级会议开幕
新华社万象12月11日电 (记者袁莉)第十三届东盟—欧盟部长级会议11日在此间开幕。东盟10国外长和欧盟15国的外长、部长级官员及欧盟代表出席了会议。
老挝总理西沙瓦·乔本潘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希望东盟和欧盟能在平等与平衡的基础上发展伙伴关系。
他说,东盟和欧盟的合作潜力巨大,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双方在经济上的合作为进行建设性的政治对话、加强地区和平与稳定开拓了道路。但所有合作必须建立在协商、合作、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和避免冲突的基础上。他说,这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东盟和欧盟相互理解,有政治决心发展双方关系,并将为两个地区未来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期两天的会议将讨论东盟与欧盟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等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谴责韩视其为“主敌”
韩美结束驻韩美军地位协定会谈
本报平壤12月10日电 记者张兴华报道: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今天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韩国在《2000年度国防白皮书》中将朝鲜作为“主敌”,称韩国此举给朝鲜和韩国间的和解、合作与统一造成了新的严重障碍。
声明说,韩国国防部12月4日发表的《2000年度国防白皮书》以朝鲜“一直在增强军事力量”、“进行长期的渗透活动”和“存在军事威胁”为由,将朝鲜列为“主敌”。
声明说,韩国当局背弃《北南共同宣言》带来的团结与统一的气氛,再次鼓吹敌视本民族同胞的“主敌”论,攻击朝鲜政治体制。这些行为是对《北南共同宣言》精神的背叛,使北南关系重新走向对抗。声明希望韩国当局珍视在《北南共同宣言》中向全民族所作的承诺。
据新华社汉城12月11日电 (记者高浩荣)韩国和美国11日宣布结束有关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的会谈,但双方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分歧依旧。
这些问题包括:美军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裁判管辖权问题、在协定中增加防止环境污染和事后处理的问题、美军用农产品检疫问题等。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联邦高法审理选战官司
本报华盛顿12月11日电 记者任毓骏报道: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今天上午11时开庭审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的上诉案。法院先进行90分钟的听证,然后作出判决。
共和、民主两党争执的焦点是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8日作出的判决是否应执行。该判决要求对佛州有争议选票进行人工重新统计。共和党方面就此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要求停止计票。双方的律师10日分别已向联邦最高法院递交了申辩书。
共和党的律师要求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佛州最高法院8日的判决,指出该判决违背了美国宪法、联邦法律的有关条款,等于“改变了选举法”。民主党的律师则要求联邦最高法院维持这一判决,允许人工重新计票继续进行。
舆论认为,由于选举法规定本月12日是各州产生选举人的最后期限,联邦最高法院也许会对此案迅速作出判决。这将可能使长达一个多月的选战纷争落下帷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