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500克梨5角,
  南瓜1元……
  ○顾兆农
  前不久,在南京的一家农贸市场买了点南瓜,每500克1元整,接着,又买了些砀山梨,每500克只有0.50元。面对南瓜和梨子的这种价格反差,令我们这些当过多年农民的“知识青年”和受过60年代初期“自然灾害”煎熬的中年人,颇有些感慨。
  想当年,能吃上一点水果,那是一种奢侈;而南瓜,至少在70年代的江南一带,则主要是用来作猪饲料的。
  20多年过去了,何以“精”的不再稀奇,而“粗”的却值起钱来了呢?
  所谓“粗”和“精”,是相对的。就种植成本看,梨子相对南瓜这种“懒汉农作物”来说,“精”似乎是绝对的。但是,市场不只依成本来定价格。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此,“粗”和“精”,还有数量的意义———多则“粗”,少则“精”。此外,即使“粗货”,也有“精制”的潜力和“升级”的空间,同样是红薯,不同的品种之间,口感和品质都有蛮大的差异;反之,“细货”也有“粗制”的。
  还有,“粗”和“精”,也是主观的,或者说,也有时代的特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意识和知识的普及,科学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为大众接受。粗粮,作为一种健康食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和欢迎。这样的背景下,南瓜价优,就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实,“粗”、“细”依然,只是人们的意识发生了某些变化。
  再说梨子的价贱。梨子和南瓜价格的倒置(相对历史而言),绝不表明,梨子就不是健康食品。应该说,梨子普及到如此的程度,本身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想当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种啥农民不能自己做主,农民的生产成果与市场是脱钩的。是改革开放,才使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这才有了城市农贸市场的一片繁荣。
  农民跟着市场走,是好事。但是,容易一哄而上,进而导致某些农产品的价值与价格背离,这时就容易“伤”农。这里,除了有关方面对农民要加强有效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外,更重要的,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也要有一点逆向的思维,有时,“歪打”或许可以“正着”。
  南京农贸市场上的南瓜价好,不知是“歪打”的结果,还是“正打”的必然。不管如何,从中似乎可以悟出点道理,也可以举一反三。对农民有用,对其他行业的经济工作,是否也能有所启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陈良宇
  ●引入竞争机制
  ●全面推行社会招商
  ●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
  ●拓宽社会融资渠道
  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在城市建设方面经历了建设起步、大规模推进、建设与管理并重三个阶段。10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累计投入超过3000亿元,使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实现了三个“三年大变样”。伴随这些变化,我们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也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深化的过程。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重点探索了集中用好政府性资金、政策性资金,建立负债建设的机制,通过组建投资公司,适度集中使用各部门预算内外各类政府资金,形成集自借、自用、自还于一体的负债经营、自我平衡的运作体系,放大了政府资金的规模效应。9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大规模推进阶段。我们重点探索了利用土地级差效应、扩大利用外资的方式和渠道,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1998年以来,上海城市建设转向建设和管理并重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着新的两大发展任务:一要让城市建设实现由市内向市外、由地上向地下转变,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二要适应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更要注重“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整治。与此同时,在建设资金上,我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是上海旧区改造和城市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更大、强度更高;二是原来的筹资主渠道如土地批租、吸引外资等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资金市场化配置程度提高以后,政府可调控的资金越来越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充分运用了市场机制,采取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
  1.体制创新。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明确了投资主体,分别组建相互独立的轨道交通投资公司、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由投资主体通过招标,分别委托建设和运营,降低建设造价,提高运营服务水平,加快了轨道交通建设的速度。
  2.政策推进。在高速公路网和越江工程建设上,通过营造政策环境,全面推行社会招商。目前已签约的三条高速公路和两条越江工程项目共吸引社会资金100亿元,投资主体中既有中央的,也有地方的,既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既有上海的,也有外地的,较充分地体现了投资“社会化、多元化”。
  3.强强联合。在磁悬浮轨道交通建设上,打破行业的界限,引导大企业集团参与投资,组成了由具备一定实力的能源、冶金、汽车、设备制造等大企业集团共同出资的项目公司。
  4.资本运作。在水、电、气等公用设施建设上,充分发挥申能股份、原水股份等上市公司的作用,通过配股、国有股减持和资产经营等资本市场运作途径,拓宽了向社会融资的渠道。
  实践证明,要提高投资效益,必须抓住融资成本和建设运营成本两个环节:
  为降低融资成本,我们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越江工程等项目投资中,改变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贴息、资本金注入,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汇聚功能。在苏州河整治、公用事业等设施项目建设中,我们努力用好国债资金和企业债券资金,优化偿债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建立长效的融资机制。
  为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实行了全面推进和完善建、管分开和管、养分开。通过项目公开招标,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有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比如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稳定的融资机制?如何健全为投资主体服务的市场体系?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今年3月7日,国家计委主要负责人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进藏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从此,进藏铁路成为一个人们关心的话题—
  进藏铁路
  勘查论证紧锣密鼓
  本报记者 江世杰
  目前,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4个省、市、自治区中,西藏是唯一没有铁路的地方。修建进藏铁路,不仅是240万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
  西藏,总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是我国藏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地域偏僻,交通不便。至今进出西藏的人员、物资,主要还靠公路和航空运输,运力低、运量小,或耗时太长,或成本过高,远远无法适应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尤其是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达4000公里以上,民族的团结、国防的巩固,都需要尽快建设畅通内地的钢铁大道。
  那么,进藏铁路建设的论证和勘查工作做得怎么样了?日前记者从兰州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铁一院)和成都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铁二院)初步了解到一些情况。
  虽然目前进藏铁路尚未“进藏”,然而,铁路却早已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西藏延伸: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的第一期工程,全长815公里,已由铁道兵于1984年建成通车。滇藏铁路的广通至大理段,由铁道部与云南省合资修建,1993年7月1日正式开工,已于1998年建成通车。
  早在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就批示铁道部对进藏铁路进行规划和线路勘测、提出选线方案。经过多年的工作,铁道部已多次研究了由青海、甘肃、四川、云南4个省进入西藏的青藏、甘藏、滇藏、川藏4条线路的方案。最近的一次方案论证会暨预可行性研究审查会,是今年9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的。
  参加论证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四个方案各具特色。
  一、青藏线方案:该线自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山口起,途经纳赤台、西大滩,翻越昆仑山,跨楚玛尔河过五道梁,越可可西里山、风火山,经二道沟跨沱沱河,经雁石坪、温泉翻越唐古拉山至安多,经错那,沿那曲而下向南至桑雄,翻九子纳垭口,经当雄、宁中,沿藏布曲穿羊八井峡谷,经德庆至拉萨,全长1080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内564公里,西藏自治区境内516公里。线路海拔高程大于4000米的地段共930公里,占全线的86.1%,最高点唐古拉山垭口为5072米。桥隧总长30605米,占全线总长的2.8%。全线约有552公里通过多年冻土区。工期需7—8年,总投资按1995年静态估算为194亿元。
  二、甘藏线方案:该线自甘肃兰州附近的永靖县引出,经广河、和政、临夏、合作、碌曲、久治、班玛、达日、石渠、玉树、杂多、索县,到那曲与上述青藏线相接至拉萨,经过甘肃、四川、青海、西藏4个省区5个自治州、2个地区、十几个县市,线路全长2126公里,其中甘肃省境内491公里,青海省境内794公里,四川省境内99公里,西藏自治区境内742公里。线路海拔高程大于4000米以上地段长1394公里,占全线总长的65%,最高点唐古拉山3号隧道进口为4942米,桥隧总长438.7公里,占线路总长的20.6%,有5段计1771公里通过多年冻土区。总投资按1995年静态估算为638.4亿元。
  三、滇藏线方案:该线自云南广(通)大(理)铁路大理站西端接出,沿点苍山东麓、洱海西岸北行,经黑惠河,跨澜沧江,穿梅里雪山进入西藏,跨怒江后经久拉垭口,下至雅鲁藏布江畔林芝附近的中沙坝,再经米林、朗县、加查、桑日、泽高、札囊、贡嘎,至终点拉萨市,线路全长1594.4公里。桥隧总长600.7公里,占线路总长的37.7%。全线总工期10年,按1997年静态估算总投资为635.91亿元。
  四、川藏线方案:该线由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站引出,向北经汶川转西,穿越邛崃山脉至阿坝州的马尔康,西行经观音桥、甘孜,在河坡过金沙江进入西藏的江达,在昌都跨澜沧江,经桑多、通拉到波密至中沙坝后,走上述滇藏线,全长1927公里。其中西藏境内1243公里,海拔3000—4000米的线路为1180公里,4000米以上的为132.5公里。桥隧总长819.24公里,为线路总长的42.5%。总投资按1995年静态估算为767.87亿元。
  上述4种方案确实各有所长,作为分阶段的远景规划,都是可行的。在路网规划和交通布局方面,也都十分重要。特别是滇藏线和青藏线,各有其修建意义和作用,不能够相互代替。铁一院、铁二院都认为,要修建这两条进藏铁路都有相当的难度,都应慎重对待。但从前期准备、工程难易、投资多少、工期长短和国家当前财力、物力的实际情况看,铁一院主张近期以首选青藏线为宜。他们的具体理由是: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线路短,地势平缓,施工较易。全长1080公里的青藏线,是目前进藏铁路四个方案中最短的,只有甘藏线的1/2,比川藏线少847公里,比滇藏线也短514.4公里。桥隧不多,投资较小。
  铁二院则主要从发展经济、巩固国防角度,强调进藏铁路应首选滇藏线方案。他们承认,滇藏铁路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工程浩大。然而,修铁路主要是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滇藏线沿线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云南大理、丽江地区号称“滇西粮仓”,又是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铁路进入西藏以后贯穿藏南谷地,所经过的昌都、林芝、山南、拉萨等地、市,都是西藏资源最丰富、经济最发达地区,全线吸引人口达1000余万人。铁二院强调,滇藏铁路的建设,将根本改变西藏和滇西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雄踞我国西南边陲的一条开拓性铁路大干线,对加速西藏、滇西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
  最后,铁一院和铁二院都表示,在进藏铁路的四个方案中,特别是青藏线和滇藏线方案的比选中,到底采用哪一个方案,他们完全服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他们相信,这最后拍板的日子不会太远了,说不定就在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附图片)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70)

  把大树养好
  下乡手记(70)
  两件西汉瓦当:一件是原物,岁月的风雨已将它剥蚀得斑驳陆离;另一件是景德镇新近的复制品,釉彩鲜亮,造型逼真。如果让您花同样的价钱选购其中一件,您选哪件?不用说,大部分人都会选原物。因为,尽管它破旧,但蕴涵了太多的沧桑故事。
  选择旅游景点,大抵也是如此。那次去海南三亚出差,闲暇想领略一番当地风情,不料却被狠劲“涮”了一把。
  按照《导游手册》所示,我们找到了那个黎族村寨。原以为,黎寨,该是黎胞世代居住的地方,充满了浓郁的黎族风情。谁料想,踏进寨门,眼前是竹篱笆圈起的一个不大的院落,一条长不过百米的路旁,竖着几座用竹竿搭成的简易草棚,一些女子倚窗而坐,见有游客走过,呼喇一声拥将上来生拉硬拽要求合影。有五六个女子同时围住了我,有拉手的,有抱腰的,一个大胖女子无处可抓,猛伸手薅住了我的衣领,憋得我差点儿喘不过气来。交了“合影费”,好不容易突出重围,又跌进了另一个陷阱。导游引领大家感受地道的黎族婚礼风情。可那是什么风情!一个壮汉背着一个盛装女子,围着宾客转了几圈,呕哑啁哳唱了一通,婚礼便算结束。然而,没完———男女新人往门口一站,挨个向游客讨要彩礼钱,不给钱不让出门。尤其煞风景的是,男的操的是东北口音,女的分明是四川口音……得了,走人吧。
  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真正的黎寨不去利用,却偏偏要建这劳什子!
  近些年走过不少地方,类似的遭遇还真不少。河南某县,历史上先后有四个朝代在此建都,可以说,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先人的足迹。如果把这些遗产充分利用起来,那是多么丰厚的一笔财富啊!可惜的是,当地领导对这些遗产并不领情,夏代先民活动的遗迹在建设小城镇的声浪中化为乌有,武则天封禅宴群臣的大殿湮没在荒草中……相反,他们对洋玩意儿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几年间,历险宫、罗马城等纷纷登场,钱没少花,游人却兴味索然。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来,在一些仿古建筑、仿洋建筑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古村古镇却在以几何级数消失。1999年10月,国际社会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强调:古建筑物及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传统文化是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任何人都必须呵护它。
  受过中国文化浸润的人,恐怕少有不喜欢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足音。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大江南北,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名村古镇。这些村镇,尽管韶华已逝,但在岁月的淘沥下,像存封已久的佳酿,历久弥香。
  随着假日的增多,旅游业空前火爆。这为农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游过了名山大川,住腻了都市高楼,人们会把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原野。乡村旅游确有其独特的优势:莺飞草长时节,秋水长天之际,在星罗棋布的名村古镇中徜徉,或把酒话桑麻,或发思古之幽情,那份超拔,那份闲适,恐怕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与其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去装饰永远长不大的假树,还不如下点功夫把前人栽下的大树养护好。这,才是明智之举!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没了福利分房,“公家”是否还要为“私房”无偿供暖?科学的收费标准,高效的新型取暖设备,能否大面积推广——
  明天我们怎么取暖
  袁仁标
  每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是我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法定”供热期。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都是实行集中供热(热电厂集中供热和区域性锅炉集中供热)的形式。集中供热的费用(即取暖费),一般是由供热企业按每平方米16元至20多元向用户收取。在住房是由单位(国有单位)福利分配的时代,取暖费也由单位缴纳。也有部分城市逐步改为由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别负担。即便是现在实行房改、公有住房已由个人购买后,单位为职工个人缴纳取暖费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问题:取暖费是单位代缴,如果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出,同样也缴不起取暖费,怎么办?而供热企业只有收取了取暖费才能生存,才能继续向用户供热。有调查说,取暖费的收缴率在75%以上,供热企业方可维持正常的生产。但事实是,几乎没有一个供热企业没遇到欠交取暖费的。供热企业的取暖费收缴率比较高的可达80%,低则只有20%左右。不少供热企业长期在取暖费欠交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的情况下负债运转。而有些城市出于环保考虑,从烧煤改为用天然气供热时,供热企业的负债率也许会更高。
  历史形成的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老建筑物要全部改造成分户采暖系统并不现实。对此,有专家建议,可在每栋老建筑物的热力接入口安装计量装置,然后每户(或单位)以建筑面积缴交取暖费。对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特困户,可将冬季取暖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予以减免。
  新建住宅或其他建筑物,都应实行城市供热分户计量。今年10月1日开始施行、建设部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用户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由于集中供热使用的安全、方便,价格便宜,如果能解决双管循环系统问题,实行分户计量收费,集中供热仍将大有市场。
  而从市场趋势来看,分户供热正方兴未艾。分户供热(供暖)可分为分户锅炉采暖(如北京回龙观居住区)、电热膜辐射采暖和家庭中央空调采暖等。虽然分户锅炉采暖的成本较高(以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为例,一个取暖季至少需两三千元,可达集中供热的一倍以上),电热膜采暖的技术尚在完善之中,家庭中央空调一次性投入较大等,但对于节约能源、清洁环境,避免类似于集中供热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无疑具有别样的优势。
(附图片)
  题图:为保证市民今冬供暖,沈阳市现已购煤81.6万吨,完全可满足全市800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用煤。王文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