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协力、群力与合力
  纪伟昕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发动大家来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局面。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协力、群力和合力。
  协力,共同致力之谓也。就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各部门之间、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
  协力来自统一思想。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大事,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职能部门肩负着重大责任,应当做到相互补台而不拆台,防止出现“你修你的渠,我种我的地”,相互之间打乱仗的现象。
  协力来自交流情况。领导班子成员认识不一致,群众就会无所适从,产生埋怨和抵触情绪,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有效性。应坚持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交流、通气制度,遇有重大形势变化和思想倾向,更应及时交心通气,摸清情况,统一思路和对策。对同样一件事,决不能出现“一边批评,一边同情”、“这面肯定,那面否定”的现象,以减少工作中的“无形损耗”。
  协力来自各负其责。在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中,上下、左右既要共同把关,又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下级不能越位,同级不能代庖,上级也不必事必躬亲。否则,就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该干的没干好,不该干的乱插手,出现“阴差阳错”。上面应多注意掌握下面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应多向上面了解有关政策要求、制度规定,做到耳聪目明;同级也要经常沟通情况,取长补短,交流经验。
  群力,集众人之力也。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仅靠一部分人来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只有注意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产生巨大的威力。
  发挥群力,应当注意调动群众的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使每个人都能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从我做起,身体力行。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某些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人没有认真尽到自己的责任,有的只动口不动手,有的既不动口也不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党的干部要成为全党的表率,党员要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切实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发挥群力,还应注意发现和培养群众骨干。思想政治工作固然依靠大家来做,但更需要有群众骨干来促进。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好人好事有人夸、有人学,坏人坏事有人问、有人管,正气就会上升,邪气就会下降。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善于依靠在思想、情感、经历、性格上具有认同性的群众骨干,来做“重点人”和“个别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并以此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无论协力还是群力,最终都是为了形成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上下同心,左右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可以相信,只要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形成了合力,就一定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全社会的巨大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政治保证。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关于内蒙古实施“增草增畜,提质提效”战略的思考
  郝益东
  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草原畜牧业经历了三次大发展。第一次是从逐水草游牧转向定居放牧;第二次是落实草畜承包到户责任制;第三次是实施“增草增畜,提质提效”战略。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前两次主要依靠对天然草场的利用,进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而“双增双提”战略则是把发展的基础放在了人工建设草原(即增草)和增加科技含量上,努力推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以求节约资源,增加产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牧区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广大农牧民完成了从依附自然、逐水草游牧向建设养畜、定居轮牧的历史性转变,牧区面貌和广大牧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牲畜头数持续增长,相当一部分草场超载过牧。面对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愿望日益迫切的尖锐矛盾,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总结各地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并实施了“增草增畜,提质提效”,即“双增双提”发展战略。通过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在强调质量和效益的思想指导下,“双增双提”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畜牧业从传统粗放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增草”和“增畜”的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既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又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明确发展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具体实施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抓住要点,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良种是实现优质高效的关键。自治区实施牲畜“种子工程”以来,全区牲畜良种和改良种的比率提高了十个百分点,为畜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提高畜群的产出能力是提质提效的基础,其重点是提高基础母畜比重和牲畜出栏率。实施“双增双提”战略四年来,自治区草食牲畜的母畜比重提高了七个百分点,出栏率提高了十八个百分点。不少地方基本上做到了当年羔羊全部育肥出栏。指标是正确引导生产的“指挥棒”。在“双增双提”战略中,“增畜”的主要内容是增产出、增出栏、增效益。为把这一指导思想通过生产指标明确地反映出来,1998年自治区修订完善了畜牧业经济指标体系,把过去以牲畜总头数为主要指标,改变为以畜牧业产值为主要指标。同时,突出了牲畜总增水平这一与总产值直接对应、决定着增加值和出栏率高低、能反映畜群周转快慢的综合指标,取消了牲畜存栏总头数的考核指标。实践证明,新指标体系促进了“双增双提”战略的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使全区畜牧业出现了低存栏、高出栏、快周转的可喜局面。
  第二,以增草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施“双增双提”战略后,自治区每年草原建设规模从一千多万亩增加到三千多万亩,建设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几年来,在全面落实以承包到户为重点的责任制的基础上,自治区制定并实施了基本草牧场保护、草牧场使用权流转、草畜平衡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把依法兴草、护草工作推上一个新的水平。在草原牧区,走出了“种改保”的成功道路,即种植一点(人工草地和灌溉饲料地)、改良一块(围封、补播、施肥、除害等)、保护一大片(对所有承包草场合理利用,防止退化),把发展牲畜和建设草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蚀沙化旱作农业地区,实施“进退还”战略,努力提高农业单产,大规模地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了农牧林协调发展;在沙漠和沙地,采取“封飞种”的措施,通过封育、飞播和种草种树种灌木,推动沙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这一切,为推动自治区草业建设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双增双提”战略实施四年多来,在促进畜牧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自治区畜牧业产值年均递增10.1%,牲畜总增头数年均递增9.3%,草原建设总规模增加近一倍,牧民年均增收二百元,而同期牲畜饲养量年均递增只有2.1%。也就是说,自治区畜牧业的发展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头数的增长,而是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在加大,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双增双提”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要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已有的成果,克服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论坛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吕政 魏后凯
  “十五”计划是我国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单纯依靠沿海地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没有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且,从经济增长的历史规律看,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永续地高速增长下去,一旦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入成熟阶段后,支撑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很有可能是新成长起来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当前,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推进西部现代化进程,必须明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发展和现代化的目标,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或者十年规划能够达到的,它至少需要几个十年规划甚至若干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在“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时期,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加上西部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不可能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而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各时期开发的战略重点,并在政策上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先行一步,率先发展起来,由此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在现有发展条件下,实施西部大开发应把战略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地沙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因此,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力度,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牧,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加快农村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新扩建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加大投入,积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环境较差,是制约西部开放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西部地区铁路和公路网的密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50%,沿海地区的20%左右。很明显,如果西部基础设施没有一个大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将缺乏“基础”。当然,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加快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还应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尤其是外商、企业和私人资本,参与西部公路、机场、桥梁、通信以及市政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西部地区观念落后,经济运行效率较低,很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缺乏竞争力。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缺乏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加快西部大开发,科技教育必须先行。特别是要加快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西部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
  优先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大力发展棉花、烟草、甜菜、特色瓜果、蔬菜、花卉、中药材以及特色养殖和林果业等,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对农林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优先扶持发展一批名、优、特、新产品,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
  积极搞好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虽然目前我国存在着“卖电难”的问题,但这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从长远发展看,利用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水电站和坑口电站,实现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加强对西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并在现有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一些精深加工制造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依托大中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现有四十四个大中城市,九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西安是我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拥有高等院校四十二所,专业技术人员约四十万。重庆、成都、兰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实力也较为雄厚。应充分利用这些城市的科技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加大投资力度,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新增长点。
  鼓励发展观光旅游和金融服务业。西部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少数民族风俗和自然风光,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同时,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档次较低,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今后应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城际快运、城市交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与全国发展的关系
  西部大开发战略,仅仅是全国区域总体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来代替全国区域总体开发战略。因此,在“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时期,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一个科学的全国区域总体开发战略,正确处理好西部大开发与全国发展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缩小两个差距之间的关系。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同时面临着缩小两个差距的问题。一个是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另一个是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国内东西部的差距。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缩小这两个差距都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处理好三大地带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工业发展将同时面临着工业化与现代化两大任务。各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不同,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侧重。沿海地区由于现有基础较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今后应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实现工业现代化上;西部地区因现有基础较差,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其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今后的重点将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处于中间水平的中部地区,其工业发展应兼顾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目标。这就是说,在今后一个时期,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更多地依靠沿海地区,而实现全国工业化的目标则要更多地依靠中西部地区。


第9版(理论)
专栏:

  企业对外竞争中的风险防范
  谢文明
  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地区和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时期,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地区和企业发展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既要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更要正确认识各种风险的存在,制定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以保证在对外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效益,求得发展。
  深化改革,为“走出去”的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建立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警示管理系统。企业在对外竞争中面临的风险,有些可以通过保险等途径转移出去,但有些则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避免的,因此,有必要建立风险警示管理系统,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服务与指导功能,给“走出去”的企业以有效的支持。其次,按照国际惯例,建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经营,政治风险难以避免。欧美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政治风险保障的官方机构和私营保险公司,以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保护本国对外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应加紧研究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出口信用保障的作用,为外经企业提供政治风险及非商业性风险保障。第三,综合利用各种经济手段予以扶持。一是设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对境外投资项目因所在地发生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扩大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商业信贷资源。国内商业银行也可以建立对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帮助企业分析风险,并以此作为提供信贷的依据。
  大胆创新,提高素质,增强企业自身规避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一方面要学会运用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规避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对外竞争的能力,更加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一要熟悉掌握有关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外投资企业既要遵守本国和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又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防范风险,减少损失。二要选好市场和项目。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和研究当地的政治环境、投资环境,并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三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企业要增强发展的后劲,必须提高外派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和大胆使用懂得外语、技术、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企业领导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和财会等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忠臣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并对如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出了具体部署。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这个部署适时而又正确。可以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主攻方向。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告别了长期短缺,农业已开始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新的发展水平上也出现一些问题:一些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尤其是低质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产不增收;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工企业对原料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日益增大;过去因农产品短缺而长期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生产要素加以重新配置,以结构优化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的迫切要求。目前,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农业名牌更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和多样化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进而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还不高: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林牧渔业比重偏小,粮食种植业比重偏大;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压力大;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顺畅。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使农业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
  农业结构调整也是迎接“入世”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赢得更多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迫切要求。总的看,我国农业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赢得竞争主动权,扩大市场的回旋余地。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须抓好几个着力点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抓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二十一世纪的农业,不仅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而且更是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世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正从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单一竞争,转变为以质量、科技含量竞争为主的全方位竞争。结构调整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把科技进步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合格劳动者。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参股、转包土地等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民间科技组织,办好各类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农村技术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优质名牌战略。
  切实抓好农产品转化加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及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在结构调整中,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更多的粮食转化成肉、蛋、奶,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通过开发更多的农业加工产品特别是精深加工产品,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工业和商业利润,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辐射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等等。不论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都应予以大力扶持。完善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内容。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结构调整要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农业资源的重新组合,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更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扩大植被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信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为结构调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大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离开土地,转向非农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多地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较多,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较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有效改变,农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搞好劳务输出,是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现实途径。应当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促进乡镇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充分发挥它们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进农村城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还必须搞好户籍管理制度等各项配套改革。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强对输出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农业结构调整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因地制宜和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原则的同时,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推进战略性调整创造适宜的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也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决不能搞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载体。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为结构调整提供正确的市场信号和市场导向。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管理,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搞好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微观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适应农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注意总结经验,以典型引路。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示范项目,总结推广结构调整典型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在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要避免忽视农业的倾向,处理好“调”与“稳”的关系。调是大方向,是大势所趋,但不能一哄而起,只顾调而忽视稳,甚至动摇农业的基础。要坚持调中有稳,稳中有调。农业若出现大的波折,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入被动,这样的历史教训一定要吸取。我们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既要增强紧迫感,狠抓落实,又要防止急于求成,工作简单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