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天水之水
  杨闻宇
  “天水”二字颇具诱惑力,很能吸引人。文化人听见这两个字,心里就感到熨帖、舒服。这个高雅圣洁的名字是从何产生的呢?人们多方研究,难得其解。
  天水作为“行政区”,这个名称开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水经注》里说道:“北城中有湖水……故汉武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传说是郡前有湖,白龙绕空行雨,致使天水这地方灵泉丰富。杜甫说是“清渠一邑传”,这清渠溪流从逶迤上下的南北两山流离而下,决不止一条两条。上年纪的人都说,过去,城南“官泉”,水源离地面仅三尺许,水量可供全城人饮用。天水的名泉有北流泉、八卦泉(又名玉泉)、甘泉、清水的小泉、武山的龙泉,现在的清水、武山、街子还都有温泉。一些有钱人解放前从咲河到渭河,自渭水东下秦川(宝鸡),不乘马不坐轿,是坐船下去的,虽然无法考证渭水两岸有没有猿啼之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味儿多少是有一些的。生于天水的岳维宗先生1998年9月21日发表在《天水日报》上的考证文章认为:“‘天水’一名之来源,确因灵泉之丰富而来……天水一词的产生,我想肯定在汉武元鼎三年以前就有了,不然,怎么突然取名‘天水郡’呢?”
  倘是秦汉以前就有“天水”二字,这二字就更值得认真追究。如今,天水市东面入口处有一座汉白玉雕像,一位女性身姿健美,长发后披,仰对苍天,这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奥运会上正扔铅球的运动员。我从汽车上瞄见之后,一下就想到了古代那个挺身补天的女娲。秦安的陇城镇有女娲氏故里,有过黑白二龙交互升天的巨石,还有一个女娲洞,使我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揣测。上古的有名传说是女娲补天,天如不漏水,女娲何必炼五彩石往天上补呢?!天若漏水,“天水”这个地名就大有来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秋季雨多,人们常比喻说“天漏了”。天水这个名字,也未必就是“天河注水”,但起码可以证实这个地方在古代雨量是很丰沛的。否则,“天水”二字就无从解释。这里是伏羲故里,伏羲时代距女娲时代,总是切近一些的。
  天水有这样独特的一笔水利资源,而且其急遽蜕化的年限并不很远,才半个世纪光景。当代的天水人在现代化与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有没有决心、能力花上十年二十年工夫,重启水源、恢复天水旧观呢?
  女娲是“补天”,当代人反弹琵琶,这叫“开天”———如果能打开秦岭山中水葫芦的盖子,在天水南北两山又种树种草,将天上地下之水重新引回来,便为天水招回了自己鲜活湿润的灵魂。天水一旦有了自己的灵魂,它将是二十一世纪出现在西北土地上的一座真正的“世外桃源”。
  日本首相去了敦煌,愿出巨资保护敦煌;克林顿到中国,第一站要求去西安。这是为什么?因为那里有值得珍惜的文化和人文资源。敦煌与西安之间有个天水,有品位极高的麦积山石窟,这二位为什么不提出在天水停一停呢?我以为天水的天时、地利都具备,问题出在天水人自己身上。南郭寺的北流泉是天水名泉,现在用“铁将军”锁上了,原因是塑料瓶之类什么都往下掉,污染了,喝不成了。人家日本、美国的客人到天水来看什么呢?看咱们伏羲的传人在“大开发”的旗号下对文物胡乱整治、肆行破坏吗?!
  我在大学时的老师千里青,去年写了篇《风尘南郭寺》的文章,说是南郭寺半山腰晚上灯火通明,那是寺院旁的开阔地上搭了许多蒙古包式的帐篷,是款爷们特地到这儿歌舞度夜、逍遥自在、销魂享受的“乐园”……
  天水是西部重镇,也是陇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城,其开发倘是朝着这么个方向大幅度倾斜,我以为无药可救,只有沉沦,也只有衰落。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黄土地上的歌
  鸣泉
  九曲黄河一路蜿蜒从青藏高原走来,到达太行山下便冲积成了一片大平原,人类始祖伏羲太昊氏眼看浩浩大河从家门前滔滔东去而不肯停歇,便从天水一路追寻直到古陈州才在此止步并长眠在这块土地上。多少年过去了,这里历尽沧桑、饱经忧患而贤才辈出。苦水中泡大的人们在黄河岸边唱出了多少动人的歌谣。星移斗转,当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也许是深受苦日子之害的缘故吧,在豫东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又崛起了一个从事甜蜜事业的金丝猴集团,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唱出了一曲动人的黄土地之歌……
  今年国庆前夕,我利用回家乡度假的机会,再次走进了金丝猴集团。一进公司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公司员工告诉我: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公司比过去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形象的塑造,不仅先后投资兴建了篮球厂、图书室、歌舞厅和文化活动室等,还不时举办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或歌舞晚会,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公司里一直充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厂区的外部环境一样清新可人。公司里的青年工人大都来自周边的农村,他们把在企业受到的文化熏陶又带回了各自的家园,推动了农村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这枝瑰丽的花朵有了一片更为肥沃的土壤,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的农村青年有了金丝猴集团这样一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用武之地,又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当你走进集团的各个办公室,你还会发现,这里和别的许多单位相比,最大的特色是:无论董事长还是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办公室里都悬挂有名人字画——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刘大为、刘勃舒、刘春华等,你尽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他们的笔墨丹青在这个公司里你都能一饱眼福。有些单位可能也搞收藏,但藏品可能大都在单位的保险柜里抑或某个领导的私宅里,而这里的字画都张挂在公共空间,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职工的情操,也美化了工作环境。
  这是一家成功的企业集团。从1996年组建以来,短短几年间已横跨七省一市,拥有包括糖果、巧克力、果冻、炼乳、饴糖、奶粉等十六个成员企业,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厂一跃而成为拥有国内外一流设备的全国同行业三大生产厂家之一,其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值、利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获得了跳跃式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成功的秘密何在呢?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领导一班人在各项工作中能够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职工中享有很高威信,因此使企业有了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保证企业经营方针、职工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如书画活动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了企业精神的贯彻落实,提高了职工素质,收到了明显效果。
  说到金丝猴的书画活动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倒是深有体会。在弘扬祖国传统民族文化、发现和推出书画新人方面,这几年通过集团董事长赵启三先生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已在国内文化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金丝猴现象”而备受各界的瞩目。企业已不单单是邀请一些国内著名的书画家、作家和文化影视界名人来公司挥笔泼墨、吟诗作画,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还承办和主办了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书画交流活动。自1997年开始,公司便先后主办了两届“我的家园中国——金丝猴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在北京和浙江上虞举办了隆重的颁奖活动,特邀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董浩、刘纯燕等亲临主持,在全国青少年中有很好的反响。颁奖会之后,书画大赛又先后在黑龙江哈尔滨、湖北十堰两个当年洪涝的重灾区和海南岛、内蒙古等地举办了巡展活动,并为灾区孩子捐赠获奖字画一千多幅,这样的活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增强了职工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又配合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市场营销。
  1999年新春佳节,金丝猴集团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都书画艺术家春韵笔会”,百余位著名书画艺术家云集北京,畅谈艺事,运思挥毫,文艺界许多知名人士为笔会助兴,艺术家们纷纷称赞这次活动是“世纪之交书画界的一次友谊盛会”。之后,公司又出资出版了《春韵——99首都书画艺术家新春联谊笔会作品集》一书,同时还组织了中韩两国青少年的书画交流互访活动,一方面主动参与国际间的文化沟通与对话,以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还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在国际交流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丰富的企业文化同样可以为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作贡献。
  “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成果,展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形象,需要文化艺术界与企业界的团结,以形成合力。”金丝猴集团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又献上了更为精彩纷呈的连台好戏——“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在这里举行了颁奖会和开展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等领导同志冒着冰雪严寒为大展剪彩,为企业颁奖,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作者代表和首都各界一千多人参加了大会。虽然外面的世界白雪飘飘,一片冰天雪地,但颁奖仪式和展览会场却是热气腾腾,展出的六百多幅获奖作品全部出自群众美术工作者、工人、农民、军人、干部、记者、教师和学生之手,作品鲜明的艺术风格,自然美、真实美和那引人入胜的生命力、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众多的参观者耳目一新。被国内书画和学术界誉为“业余创作,专业水平”,是企业与文化联姻的一次成功合作。一时间好评如潮。正如一个领导同志所言,此举“既是对作者的鼓励,也是向世人展现我国美术、书法、摄影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发展与伟大成就”,“折射出了我国城乡群众艺术创作活动的兴盛和繁荣景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这次活动还未结束,金丝猴集团又出资出版《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集》,并与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和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了“东方书画艺术大展”,旨在向世界介绍东方艺术,促进中华书画瑰宝早日走向世界,同时也为“争创世界名牌、领先时代潮流”的金丝猴企业精神作出了更为鲜活、具体的诠释。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汉俳组曲
  董耀章
  街心花园
  绿叶闪珍珠,
  空气透明滤晨雾,
  人似金霞塑。
  海
  海不厌其深,
  亿万珍宝蕴底层,
  城府日月惊。
  波浪
  生命恋大海,
  簇拥相抱向天外,
  托帆千万载。
  故乡河
  苦恋故乡河,
  浪迹天涯淌心窝,
  梦里观渔火。
  船夫
  平生读波涛,
  心潮律动闻海啸,
  桨向尽头笑。
  牧童
  羊鞭甩蓝天,
  半山云雾韵回旋,
  童真绿意染。
  鸽群
  鸽群举宣言,
  和平万岁写蓝天,
  干戈化霞烟。
  礁石
  风袭浪击打,
  笑望大海阔无涯,
  沉滓泣脚下。
  雁阵
  奇勇胜利剑,
  生命誓言镌蓝天,
  叱咤风雷电。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在大寨做客
  陈宝山
  到大寨看看,是我前半生的一个梦。
  还是在扎着红领巾的时候大寨的名字响亮地出现了。先治坡后治窝,铁肩膀、铁姑娘、鏖战狼窝掌、田林满山岗……她似一颗星,在少年儿童纯朴的心灵上闪烁。这时间啊!漫长到四十年之后的世纪之交,我终于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地方。想必前几天曾下过一场小雪,山弯低谷处,还能看得到一缕缕雪的脚迹。七沟八梁一面坡,虽然还没有沟青青、梁青青、坡青青,但虎头山上却是万木成林,松青青、柏青青、脉脉葱茏。
  虎头山是附近诸峰的制高点,我们虽然没有登上山顶,也已经到了大半山腰。此时,背靠青山,极目远眺,山坳中清晰的大寨村,更远处大寨县的全貌,一览皆为小。尽管讲解员指着下面说:“这就是七沟八梁一面坡了”,但展现给你的却是平平的数百亩耕田,未到过此地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当年沟、梁、坡的轮廓。小雪过后,山上空气格外新鲜,山亦特别青,天亦特别蓝。望着眼前的一切,不禁令人想起一首小诗:“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边。”在这半山腰上,布满了景点,到处写满了大寨当年绿化荒山、修梯田的故事。顺山路蜿蜒而下,我满含泪花深深地向黄河流域的典型的中国农民塑像鞠了一躬,刚上山时,所看到想到的全在脑海中回荡……
  从山上返回大寨村,我们到宋立英家中做客。老人早已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小广场迎候,见我们来了非常高兴,热情地拉着我的手来到家中。谈话间,她取出珍藏的相册,一页一页地翻着给我看,这里有她几十年奋斗生涯中与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和许多名人照的相……追忆往事,老人神采奕奕,真是英雄不减当年。她始终拉着我的手在介绍那照片,让我心里热乎乎的。从她家中出来,已过午时,听说要在大寨吃饭,我即执意把老人请上。饭桌上,玉米面摊的大煎饼,溢满乡情的饭菜,大寨人热忱待客的深情,胜过了所有的“西餐大宴”。立英大姐称呼我为“小陈”,如久别重逢的亲人拉着家常……忽然有人提议请她在描写大寨的书上题字。立英大姐先是恭谨地谦让,后来还是欣然同意写了起来。众人都围着看,我离着远,但也看到七十岁的老人,写字的手和笔在颤抖,原来不久前她刚做过眼病手术。一个十二岁到大寨村做童养媳,后来成长为党支部委员、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的人,巾帼英雄之路,该是怎样的不平凡。当我接过一本写过字的书,打开一看,“大寨村——宋立英”,只有六个字,十分工整,有形有体。视墨宝,知生涯,往事已成烟云,笔下无愧辉煌,这绝非简单几个字啊!
  立英大姐还送给我们由她自己缝制的一大把鞋垫。细看来,几双小号的上面,分别绣着莲花金鱼、鸳鸯蝴蝶、喜鹊登枝、凤凰牡丹,几双大号的红黄蓝绿颜色不一,由菱形、方形等构成了精美的几何图案。看着这些鞋垫,同时想到闻名于世的大寨精神。一位伟人来大寨时曾经说过,全国的农村要都像大寨这样,收获的粮食就用不完了。而今,大寨依然走在前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寨人不忘粮食生产,还办了一些企业,最重要的是退耕种树,树多花多,四季常绿。
  立英大姐边说着边把我们送到村头,在村口处合了影。大寨村的新型住房小区,拦山腰筑起的水库大坝,穿库心建起的彩虹桥,墨绿色与蓝天白云衔接的虎头山……都收在了镜头里。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风和景秀
张朝翔画
  张朝翔,笔名野风,一九四三年生于西安,现为中央书画院教授,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其作品入选日本东京《世界国际艺术大展》、法国《世界友好展》并获一等奖。张朝翔的作品构思奇特,笔墨独有;他所独到的野、性、趣、味让画坛疑惑诧异,令世人开眼新奇。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边关采风

  战友欢欢
  杨林
  我没有见过欢欢,但我来到这个边境小站之后,却听到不少关于欢欢的故事。
  欢欢来自遥远的北国,是两年前从黑龙江警犬基地光荣“毕业”分配到这个小站的。
  欢欢初到站上的时候,和战友们相处不是很融洽,战友们对欢欢有几分妒忌和敌视。很不理解,一只狗的待遇比战士还高,顿顿都得吃肉,有定量的伙食供给,还专门安排了一名经过培训的战士负责它的生活。欢欢那时对战友们也心存戒意,不但不与战友们同甘共苦,甚至连战友们想摸它一下都不行,刚走近它的身旁,它高大粗壮的身子就立了起来,口里发出警告的声音。时间过了不久,欢欢就与管理它生活的小丁熟悉了,慢慢地,也与其他战友好起来,还能尽职尽责地与战友们一起上岗执勤了。
  欢欢原来是一条优秀的缉毒犬,它查毒品可厉害了,闪电一般跃上车,挺着鼻子东嗅嗅西嗅嗅就能很快发现问题:毒品藏得不是那么隐秘的,它能马上用嘴叼出来;藏在了汽车夹层等隐秘部位,它就在那个地方不停地用爪子挠,口里不断示意此处有问题。战友们赶过来撬开一看,果然能够发现毒品。遇到人货分离的毒贩,也难不倒欢欢。欢欢查到毒品,认真对毒品和藏毒品的东西闻闻,是谁的货它心中就有了底,它会来到人群中窜到毒贩跟前,一口叼住毒贩,或是朝他怒声咆哮,此时毒贩就会在欢欢面前吓得瘫倒。欢欢这种缉毒本领使战友们的工作轻松了大半,还战果辉煌,查获了近三百公斤海洛因和数吨制毒配剂。
  站里是二十四小时上岗执勤,夜班的时候,都安排一名干部和战士坚守岗位。欢欢闲不住,每晚都会趴在检查室门口,热心帮忙。夜里有车来了,战友们往往会忙不过来,一些旅客就想“混水摸鱼”,乘乱偷偷下车躲开,不愿意办理边境通行证。欢欢见到这种情形,就会跑上前去,用嘴拉着那些不想办证的旅客往检查室走,示意他赶快去办证。那些旅客吓了一大跳,随即面红耳赤,忙到检查室办证,还连声夸欢欢聪明有灵性。
  欢欢的离去简直太突然了,那天早上它一直都是正常的呀!虽然那段时间因为小丁上省城参加军校考试补习了,临时换了个战士来负责欢欢的生活。欢欢认人,一开始根本就不搭理这位战士,整天茶饭不思,那样儿分明是只有小丁来它才肯吃饭。可是一段时间后,它也就慢慢恢复了常态。可是当那天中午临时负责它生活的战士去给它喂食的时候,却发现欢欢已经倒在了自己的小圈前,口吐白沫,身体抽搐不停。这位战士吓得连手中的东西都掉了,连忙去喊来了其他官兵,官兵们赶到欢欢跟前的时候,欢欢已经停止了呼吸。战友们都哭了,站领导更是忙作一团,因为他们知道,欢欢像任何战士一样是有编制的,它有自己的档案,有自己应有的待遇。它的死是部队的一个事故,必须查明原因,站里对它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是因劳累过度自然死亡,属于因公牺牲。
  也有人说,是因为极度思念小丁,怀着一种对小丁深深的眷恋“殉情”而死……
  最后一种说法我认为比较可信,比较有说服力,欢欢是被谋杀的!欢欢的死相有很大的谋杀嫌疑。因为战友们在欢欢的尸体旁发现了一块啃剩的骨头,那骨头绝对不是战友们喂给它的,可当时由于战友们太过忙乱竟忘了保持和维护好现场,后来当想起应该对欢欢的死因作一番认真调查的时候,再去找那根啃剩的骨头却不见了。而谋杀欢欢的人,最大的可能是贩毒分子。这两年来欢欢不知抓获了多少毒贩,那些人对它肯定是恨之入骨的,可能老早就策划好了除掉欢欢的阴谋,他们肯定是把放了毒药的肉骨头从围墙外面投进营区里让欢欢吃。而另一种可能谋杀欢欢的人,则是那些欢欢得罪过,被欢欢咬过进不了小站大门的老百姓及那些为了使自己能畅通无阻出入小站实现自己不良企图的人。
  我到小站的时候,见与欢欢结下了深情厚谊的小丁已经回到了站里,但不久他就收到了军校的录取通知书。小丁即将离开小站那天,没有忘记来到战友们为欢欢搭建的简单墓穴前与欢欢道别。他在欢欢的墓前伫立了好久,最后庄重地面对着欢欢的坟敬了个军礼,才向在附近默默观望的战友们走来,我看见小丁的眼里满是泪水……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西部亮丽的风景线》出版
  由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站长孟西安主编的《西部亮丽的风景线——90年代人民日报上的西安》一书,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从1990年至1999年期间,发表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反映西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发展变化的九百多篇新闻稿件。
  该书分上、下两册,共六十多万字,文图并茂,装帧精美,由中国记协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题写书名,人民日报总编辑许中田和西安市委书记崔林涛分别作序。(朱仙瞻)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一个中国布尔什维克的幽默人生》出版
  由作家李延柱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一个中国布尔什维克的幽默人生》记述了主人公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生的感人事迹,此前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后,不久即又再版。(桂鲁)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烽火关山——战争年代纪事》出版
  年已八十五岁的老将军、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王政柱同志,经过四年艰辛笔耕的新著《烽火关山——战争年代纪事》,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涉及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四部分。书中使用的许多数据和资料,不少是他记忆(含日记本上的文字)并吸收全军军史研究的成果而整理出来的,以“大事记”形式问世,具有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赵勇田)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长篇小说《女刑警》问世
  解放军报记者、军旅作家沉石推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女刑警》,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以新的视角塑造了几个女刑警有血有肉的鲜明艺术形象。(包林)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乐凯之光

  水乡
  毛平华摄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

  第一个圆月
  (外一首)
  乌力吉
  元宵节
  第一个圆月
  来得好
  盼你心切
  你总是那么美
  如同第一次相约
  叫我按捺不住
  想起久远的岁月
  那是多么甜蜜
  永远不能忘却
  新月
  又来相约
  真真切切
  这黄金的圆月
  构成欢乐团圆的天月
  人民记上了
  洪水
  一浪又一浪
  像瀑布
  势不可当
  军人
  一排又一排
  似天兵天将
  天塌下来擎得起
  浪
  打在脸上
  忍
  光亮的脊梁比钢铁还硬
  阳光洒
  月亮照
  军徽明
  洪水中的荷花
  浪涛中的长城
  百里江堤一个声
  “我们在,大堤在”
  顶天立地的壮举
  一首正气歌
  一幅英雄图
  这样的军队
  世上少有
  好样的
  历史记上了
  人民记上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