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网站也要有“法眼”
  侯讯
  11月14日,北京物华大厦106室十多平方米的小屋挤满了人。朝阳区知识产权庭审理第一起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的消息,让众多记者起了个大早。
  近年来,牵涉到网上知识产权的官司迅猛增加。由于我国至今尚无一部全面、明晰的网络方面的法律,而著作权法对于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空白地带,导致了侵犯网上知识产权行为不断。不少网络公司不得不从繁忙的事务中分身,对簿公堂。这次北京笔电新人信息技术公司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重庆天极信息公司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前者所属网站Chinabyte的21篇作品,不仅被后者天极网“抄袭”,还在这些“抄袭作品”后面注明“版权归其所有”。
  原告是以原创信息为特色的IT专业网站,为保证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除了自己网站的职工大量创作撰写稿件外,还与全国范围的众多专业人士建立了密切关系,并投入大量资金,以求得到好的专业作品。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耗费人力财力创造的网上作品,成了别人的“版权所有”,其愤怒可想而知。然而在法庭上,原告以“专有使用权”诉对方侵权,却与被告律师陷入激烈的争论,看似简单的案件似乎一时难以了断。
  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著作权法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法律关系最为复杂的一项,另一方面我国法律对网页的版权、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界定尚不明确,因此许多网上知识产权纠纷往往陷入旷日持久的审理之中。
  看来,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必要的行业规范尚未确立、有关法律又很不健全的情况下,网络公司必须具备“法眼”,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这样才不致陷入无穷无尽的官司中。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电子工业出版社驶上网络快车道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设立了电子商务展区,电子工业出版社(PHEI)作为内地出版业网络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在电子商务展区精彩亮相,吸引了国内外网络界和出版界关注的目光。
  电子工业出版社自1982年建社以来,秉承“专业品位”与“精品出版”的理念,把出精品图书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做IT权威出版社作为自己的目标,一步步确立了在IT出版方面的领先地位,并大踏步向出版网络化的方向迈进。
  90年代初,PHEI便建立了自己的企业门户网站与网上书店(Internet),在国内率先开始网上售书。由于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出版管理经验,有效地缩短了与国际出版界的差距,使PHEI能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快地发展。1999年,PHEI网上书店的图书销售码洋达到了100万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将有更大幅度的攀升。此外,PHEI与8848、新浪等网上书店的合作销售额也达到100多万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电子工业出版社利用自身处于IT界与出版界“交汇点”的人才与资源优势,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一套实用性、专业性、行业性特征明显的出版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了出版流程的自动化处理。结合自身发行销售渠道的优势,PHEI尝试B2B(出版社对书店)业务的网络化,开始向社店联网迈进。
  其实,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PHEI每位员工的生活中。编辑通过网上信息及时把握读者需求,从而形成选题思路;通过互联网与作者联系,商讨写作中的问题,完善写作;整个发稿、出版流程,也都是在社内管理信息系统上完成。在PHEI,以往人们印象中比较枯燥、呆板的出版工作,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何芳芳)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风险投资看好中国无线互联市场
  本报讯 目前国内最大的无线互联应用技术服务提供商——掌中万维(中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完成总额为1500万美元的二期融资。据悉,这笔投资来自荷兰国际集团下属的霸菱(Baring)投资亚洲公司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署(EDB)投资有限公司。这表明,中国无线互联市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王晖)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银河教育中心构筑IT人才培训网络
  本报讯 全国最大的IT认证培训机构银河网络教育中心近日在北京举行特许加盟推广会,向业界同行介绍其培训策略,以在全国范围更好地推广最新计算机技术,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IT人才。Oracle(甲骨文)、Adobe(阿多比)等著名IT厂商的负责人与会进行了IT授权培训方面的专题演讲。(书志)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本期聚焦

  互联网上期待已久的“中文路标”终于露面,但几乎同时出现的三个不同的“版本”,却又让人觉得不知如何是好——
廓清中文域名的迷雾
  本报记者 赵亚辉
  最近,呼啸而来的“中文域名”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由于3家不同机构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推出了各自的中文域名系统,使得中文域名面纱还没掀开,又罩上了层层迷雾。
  缘起
  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中文域名的预注册消息,截止到10月底,CNNIC大约接到了8万多个申请。本来事情是风平浪静的,但8月24日,全球最大的域名注册公司——美国“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也宣布推出后缀为.com、.org和.net的中文域名注册服务。
  这一事件成为中文域名风波的导火索。
  11月1日,CNNIC在北京宣布,将于11月7日全面升级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届时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由CNNIC正式授权的9家中文域名注册服务商申请以“.cn”、“.中国”、“.公司”和“.网络”结尾的中文域名。
  此时,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背景的I-DNS公司又“刺斜里杀将出来”,准备在中国推出另一种中文域名系统,其中包括了与CNNIC完全重合、以“.公司”和“.网络”结尾的中文域名。
  斗法
  在互联网世界里,域名就是“网上路标”。互联网起源于美国,最初域名的注册和管理都是由NSI公司进行的。后来也许是为了“政企分开”,就专门成立了一个ICANN(国际互联网名称及地址管理中心)来担当全世界“域名协调官”的角色。
  据权威调查机构预测,到2002年,在国际互联网上使用中文的用户将超过英文用户。为这样一个庞大的中文群体提供服务,势必成为互联网上商家必争的一块“肥肉”,中文域名作为一项基础服务,就成为这场争斗的前沿阵地。难怪NSI会来势汹汹地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I-DNS(国际化域名系统公司)原本是一家“校办企业”,看到了其中丰厚的利润,便加入到这场大战中来。由于中文域名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负责管理和运行中国顶级域名的CNNIC更是感到责无旁贷,于是积极应战。现在,三路大军正各展所能,激烈斗法。
  问题
  域名对于网站的意义相当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户口本”。如果有多种中文域名系统,一个网站就需要申请多个户口。尽管现在NSI和CNNIC提供的中文域名没什么不同,但这两套中文域名毕竟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对于中文用户来说,他使用的中文域名也将存在于不同的两套体系中。然而,由于国际互联网全球性的特点,一个语种的域名管理最终只能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因此,从技术上讲,一个语种的域名系统应该也只能有一个管理和协调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域名时“互联互通”。
  两个中文域名系统还将造成市场的混乱和用户注册域名成本的增加。用户为了在国际互联网上建好“指示路牌”,就要在两个中文域名系统都进行注册。以人民网为例,如果只在CNNIC体系中注册了“人民网.公司”、“人民网.网络”、“人民网.组织”和“人民网.cn”,却没有在NSI体系中注册,那么如果网民键入“人民网.com”,也许就不是人民网的网站了,这绝对是人民网所不愿看到的。
  众说
  对于突然发生的中文域名大战,各方反应不一。CNNIC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恒院士认为:“全球97.5%的汉字使用者都在海峡两岸,美国政府无权授权一个单位管理包含汉字在内的中文域名。谁要在中国境内推行中文域名的服务,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许可,恐怕是不行的。”
  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CDNC)也发表公开声明,认为NSI对中国用户存在误导之嫌:“目前所有此类服务,包括NSI所推出的服务,均处于试验阶段。该项服务所采用的技术只是目前众多中文域名技术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并不是最终标准。”
  CNNIC主任毛伟指出,美国的公司掌管着国际通用的顶级域名,如.com、.net等,可以说每年全球的顶级域名注册费用都要交给美国,这种不公平现象是由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形成的。现在他们又试图介入中文域名市场,中国用户使用自己民族语言上网还要向外国公司交钱,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因此,域名主权,不容相让。
  中国万网同时是NSI和CNNIC两家的域名注册代理,对于NSI和CNNIC在中文域名注册上的竞争,万网总裁张向宁认为,应该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混乱,比如,如何解决企业同名的问题、同音的问题。他认为,中文域名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必将对全球华人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因此这不仅是域名资源之争,也是中西文化、价值观竞争的大问题。
  结局
  面对这种纷乱局面,信息产业部于11月8日发出《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通告的第三条提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文域名注册服务或注册代理活动,须获得信息产业部批准。未经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从事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注册服务和注册代理活动。通告同时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是我国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机构。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刚“冒烟”的中文域名大战马上就会“熄火”?应该说,政府部门的这些措施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国外公司在中国制造混乱的作用。但问题是,《通告》只是在中国境内有效,在国外则不一定算数。而互联网没有国界,互联网域名服务也没有国界。美国NSI公司的中文域名服务在海外是否依然会“我行我素”呢?
  从历史经验来看,谁的实力更强,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在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解决中文域名争端的情况下,谁的技术好,谁的服务好,谁的市场份额大,谁就会最后说了算。
  业内专家认为,鉴于NSI的中文域名注册服务遭到了中国域名主管机关和相关国际组织,如ICANN和互联网协会的一致反对,NSI的前景并不乐观。目前,中国域名主管机关已正式向ICANN发出了严正声明,要求ICANN和NSI在中文域名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上必须尊重中国用户的利益。
  另外,从中文域名实际使用价值上看,由于CNNIC在推出中文域名时,充分考虑了我国广大企业的利益,对驰名商标、著名企业名称、政府机构名称等采取了保护性预留措施,从而保证了CNNIC中文域名系统的规范性。而NSI没有采取保护性预留措施,导致我国著名企业名称和商标被大量恶意抢注,使得按照NSI的中文域名无法访问正确的网站,大大降低了NSI中文域名系统的使用价值,最终很可能会被用户弃之不用。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烽火公司CIMS应用示范工程通过验收
  本报讯 武汉邮科院下属的武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示范工程(二期)近日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据悉,以华中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的CIMS工程对烽火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改革起到重大促进作用。专家组认为,烽火公司CIMS工程在国内电子行业居领先水平(向舒)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校园俱乐部 网上展风采
  11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网上校园俱乐部创建大赛在该校图书馆前广场举行。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在雅虎中国网站上创建不同主题的俱乐部。这是北师大民俗学会的京族女大学生周丽敏在大赛现场为同学们表演京族舞蹈。 新华社记者 徐显辉摄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纵横

  中文域名的知识产权问题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王纪平
  近来,中文域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内掀起了中文域名注册热潮。但由于中文域名与中国的中文商标更相近,能否避免恶性注册,保护商标拥有者的权利,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一项新出现的知识产权难题
  中文域名管理在实施中主要同企业名称、字号、商标以及网站名称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些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属于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业务范围。中文域名作为网上的地址是不可能出现重叠使用的,因此中文域名之间的冲突和侵权问题相对较少。中文域名同企业名称、字号、商标以及网站名称等多种知识产权的协调,则成为一个最为紧要的问题。目前看,难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缺少一个完整的比对标准。
  中文域名作为一个新生的知识产权,应当适应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一个简单的思路就是,将已有的知识产权登记内容和中文域名的注册实施对接,对每个申请注册的中文域名进行查询比对,一旦发现重复、冲突,自动驳回该中文域名的申请。但是目前多种知识产权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排列、比对的标准,企业名称、字号、商标和网站名称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个域名同时和几种知识产权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完全存在,那么哪个知识产权应当首先被保护呢?再有,这些知识产权又都是动态的,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进行比对就必须要做到及时更新。目前几种知识产权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要解决这个难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
  其次,中文域名和各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同。各种知识产权都有着自己的登记管理体系,企业名称、字号由所在地的工商机关进行属地管理;商标在国内的注册管理是集中登记,按照行业分类实施;网站名称则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排列,不具体分类。中文域名的注册管理是根据自身管理上的某些要求而设立的,必然和各类知识产权存在一定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求同存异,是该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商标之间如何协调
  为解决上述难题,中文域名管理部门和我们工商机关通过协调提出了一个较大胆的管理思路,对有关中文域名管理同我们工商机关目前进行的企业名称、字号以及商标的管理实行接轨。目前上述几种知识产权同中文域名存在的冲突较大,如果能做好它们同中文域名在管理上的协调,就可以将大多数潜在的纠纷提前化解。
  工商机关的企业名称、字号和商标管理体系目前是比较完备的,都有完整的数据库。我们提出的思路是,通过互联网实现这些数据库和中文域名管理数据库的对接,缩小每个中文域名潜在申请者的范围。也就是将企业等申请单位根据它们自身的行政区划、行业分类以及它们所拥有的企业名称、字号和商标逐层细化,最终分别和具体的中文域名相对应。和某个具体中文域名相对应的单位,就是这个域名的潜在申请者。
  一个域名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潜在申请者,比如:“北京红星电机厂”和“北京红星自行车厂”都要申请“红星.公司.中国”这样一个域名,原则是先申请者先得。按照这个思路,将每个中文域名可能的申请者从原先的成千上万一下缩减到一个非常小的范围。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想通过抢注他人中文域名并以此获得暴利的投机者,将会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网站名称与中文域名
  前不久,我们工商机关还进行了对网站名称的保护工作,这项工作和中文域名保护体系的建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实,无论人们点击哪个网站,总会看见在这个网站最显著的位置标有一个名称,比如:“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等等。很多网络企业对于自己的网站名称非常重视,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经常投入巨资进行宣传,以致一般用户知其网站名称而不知其企业名称。
  和字号、商标等相比,在中文域名管理中尤其应该加强对网站名称的保护。尽管网站名称和中文域名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网站名称是人们对网站的称谓,而中文域名是网站的电子地址;网站名称不可能离开网站而单独存在,而中文域名的申请和是否开办网站无关;网站名称和中文域名在管理、登记程序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在国内的不少案例中,一个企业无法因为自己持有了一个中文域名而限制其他企业在网站上使用和自己三级域名相同或类似的网站名称。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建立某种规则。
  鉴于网站名称的特点和它在网络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当特别加强对网站名称的保护力度。我们在同有关部门协调后,决定将网站名称视为一个顶级的中文域名———任何申请注册的中文域名不得包含他人已经申请在先的网站名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所有的中文域名申请一律先行查询工商机关网站名称库,库中如果已经存在了和所申请的中文域名三级域相同的网站名称,则驳回申请。也就是说,网站所有者一旦注册网站名称,这个名称将跨过具体域名类别,在所有的中文域名的体系中得到保护。比如,如果“网易”作为网站名称进行了登记注册,那么以后我们在网上见到的任何一个含有三级域的中文域名都将是指向大家所熟知的“网易”网站。这和我们以往对商标、字号等的保护相比,无疑又上了一个台阶。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各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是这个领域的核心工作,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企业名称、字号以及商标这些比较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依托,大力扩展对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是我们工商机关实施网络监管的重要途径。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网上银行“轻骑兵”
  本报记者 杨明方
  在国内银行界,招商银行与“工、农、中、建”这些老牌大行相比,无疑是个“小弟弟”。然而在互联网上,招商银行可谓“牛气十足”。1998年,招行率先推出支持网上支付的“一网通”,并第一个实现了ATM(自动柜员机)全国通兑和POS全国消费联网。目前,招商银行网上对公和对私业务的交易量已经把国内其他银行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这个崭新的网上世界,招商银行成了业界“领头雁”。
  逼出来的“灵感”
  1997年4月,招商银行继中国银行之后推
  出了自己的网站。所不同的是,除了一些形象宣传,招行网站还包括了“一卡通”账务查询、股票信息查询等功能。1997年中国互联网所处的环境,很难让银行真正对全面开展网上业务产生信心。也许是看到了一丝“新经济”的影子,招商银行暗地里与其他银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从1997年开始,招商银行电脑部一直在进行基于互联网业务模型的探讨,这对他们后来在市场机会真正出现的时候脱颖而出作好了铺垫。不过今天他们坦言,这种先知先觉多少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已经起步,不少大银行开始放下自己的架子,注意服务质量,微笑服务、上门服务等在整个银行业成了“你有、我有、他也有”的东西。显然,这种简单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没有门槛,对招行这样的小行来说,自己原有的“平民化”优势正在消失。
  然而,招商银行“一卡通”全国联网后取得的初步成功,让招行明确了一个思想——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技术领先的服务,将是一个比平民化更稳固、也更吸引人的卖点。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份额,建立自己的网点似乎是一个必需的步骤。但招行很快就发现,靠自己当时那种速度滚动发展,最后面临的结局,很可能是还没有成长起来就被人兼并掉了。一方面,自己远远称不上财大气粗,在发展速度上受到不少限制。更重要的,是因为许多基于提高服务效率的业务,正在受到物理网点发展速度太慢的制约。
  “救命稻草”
  这时候,互联网的出现救了招商银行的命。用招行电脑部员工的话说:“好像互联网就是专门为招商银行设计的一样,一下子让原本没法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了。”通过虚拟的方式,业务拓展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如果把互联网与招商银行在电子化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招行面对的将是一个拥有很大优势的新天地。当然,这些想法在1997年还只能称做“畅想”,因为那时国内知道互联网的人还很少。
  其实,其他银行的专业人士对互联网可能带来的机会也不是没看见,只不过招行对此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或者说有比较超前的意识。小银行和大银行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大银行做到一定规模之后,想得更多的可能是怎样稳稳当当地发展,而小银行强烈的危机感迫使它必须多想一些打破原有体系的“怪招”。
  1998年6月,招商银行带着尝试的心理,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了B2C(企业对个人)网上支付系统,不过当时它还只是限于深圳本地使用。
  意外的惊喜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以后。1998年7月,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召开会议,为商业系统的代表们普及互联网知识,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线销售的概念。由于当时招商银行已经有了支持网上支付的“一网通”,也被邀请到会作介绍。当招行把自己的网上支付系统摆到这些知名企业面前的时候,受到的关注和欢迎完全出乎意料。
  招行发现自己居然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极大地坚定了在互联网上继续前进的信心。紧接着,招行开始壮大自己的网上业务,先是把在线支付推广到全国范围,然后逐步尝试企业网上银行业务,丰富个人网上银行功能,一系列行动环环相扣,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优势。而此时,国内大多数银行却都对招行的这种做法持“旁观”态度,觉得网上银行似乎属于旁门左道,至少在短期内还成不了什么“气候”。
  “黑马”脱颖而出
  然而,网络世界变化太快了。进入1999年,中国互联网业全面“发烧”,招行靠着自己网上银行从对公到对私业务最全、网上结算覆盖全国以及速度最快等诸多优势,一下子成了国内银行业的“闪亮明星”。
  客观地讲,这两年招商银行在互联网上获得的无形资产要远远超过其现实的经济收入。现在,国内95%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都采用了招行“一网通”,招行每月在B2C(企业对个人)方面约有20万个客户,共完成几万笔网上交易。不过,相对于对公业务,这只是“小巫见大巫”。随着包含网上信用证、实时电子汇兑等新业务的企业网上银行3.0版本的面世,招商银行每月企业网上银行的交易笔数已经达到18万笔以上,交易金额超过3200亿元人民币,这些数字在国内同业中遥遥领先。目前,招行45%的对私业务和15%的对公结算业务已经成为非柜台业务。
  绝非盲目“吃螃蟹”
  招商银行在业界最早开展起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受到的非议也最多。其中一个最惹争议的地方,就是它没有采用理论上更安全的数字证书技术,而是采用浏览器执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据介绍,1998年招行决定用浏览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数字证书必须先下载到硬盘里,而当时微软“维纳斯计划”在中国叫得正响,招行觉得家庭电视上网将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但电视机不能支持数字证书的运用,于是浏览器便成了第一选择。
  另外,1998年,人们对证书体系的认识还很有限,恐怕搞电脑的人都没几个知道。如果那时候采用证书体系,花了很大力气,结果很可能是付之东流,因为客户会觉得太麻烦。事实上,网上银行业务在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限制,比如不允许第三方转账等,从制度上消除了一定的风险。不过,今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个人网上银行专业版,这一次就采用了数字证书体系。说白了,招行认为这是一个对“时机”的把握问题。
  在招商银行看来,第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而技术未必一定要最先进。从这种意义上讲,招商银行所追求的“技术领先”,本质上是一种依托先进技术的“应用领先”模式。不管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永远都是企业用来促进业务和效益快速增长的一种手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