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聚焦

  让长江水循着价值规律流动
  ——来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起点的报告
  本报记者 顾兆农
  没有江水咆哮,没有马达轰鸣,记者眼中的江苏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静卧在初冬的长江北岸。
  面对这静谧幽雅的环境,心绪却没法平静:规划中的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从这里提水北送,老工程能不辱新使命吗?新使命还按老模式运行吗?水到底是什么?种种问题,搅得思绪翻腾……
  听一听农民说
  江都市昭关镇运东村农民马可宏,从小生活在这座巨大的水利枢纽建筑边,他对记者说:“在我们这里,水首先是自然资源。再风调雨顺,种水稻也不能光靠老天下雨。干旱的时候,通过引江闸把水提起来浇灌田地。同样,发大水了,也得靠电力排涝。不管引水进渠还是排洪泄涝,都要有人的劳动。水的价值就是这样出来的。所以,水也是一种商品。”
  同村农民李梅英的“水观念”也大致如此:“我们这个地方要多少水,就可以有控制地放多少水——水多了,可以叫它走;少了,可以让它来。所以庄稼基本年年丰收。”这其中的“控制”,就是劳动的成本,或者叫作水的成本。李梅英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在这个长江边、运河畔的农庄里,农业用水也如家里的油盐酱醋一样,也得花钱买。
  要知道,1982年以前,江苏全省还实行无偿供水。不到20年,农民的“水观念”就有了这样的进步,这是令人欣喜的。
  记者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了解到,这个远东地区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在江苏境内通过9级提水,把长江水提高30多米后,使长江水流到了苏北的淮阴、宿迁、盐城、徐州和连云港等缺水地区。江水北调在江苏境内已经基本实现。江苏省水利厅的同志告诉记者,仅此一项,去年的基本运行费用就是1亿多元,而全省的水费收入还不到这笔费用的1/4。
  较之无偿供水,这毕竟是一种进步。
  算一算流水账
  再听听农民的说法。
  李梅英说,现在,江都枢纽边的每亩农田每年交纳5元钱“水利工程费”。水的运行管理费用,每年每亩地要交20元。所谓水管理费,是指水利站、水管站的人员工资、渠道的维护保养等费用。谈到水价,李梅英说,农民们觉得蛮有负担的。现在种田的成本太高,粮食价格又偏低,因此,种田的基本没有什么收益。
  马可宏补充说,据他了解,水利站、水管站的负担也不轻——既要养在职的职工,还要养退休的职工,靠收上来的这点水费,过得也不怎么样。他说,农民们反映比较大的是,市里已连续3年按每个劳力收取的40元“治江费”。听说收3年还不够,明年还要收。
  再听听江苏省水利管理部门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陈学富主任告诉记者,几十年来,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今天却落到欠供电部门2000多万元电费而无力偿还的境地……目前,从这个枢纽工程北调的水,70%左右为农业用水。农业用水的收费,仅为不完全成本的35%左右。
  农民的水负担不轻,水利部门的水亏空更严重。如此“双亏”,原因何在?
  理一理新思路
  有人认为,“双亏”的原因在于:不该收的(如某些地方性的收费)收了,该收的(如现行农业用水的价格明显偏低)却没有收。水利工程供水水费性质的问题,关系到能否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将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纳入经营性收入进行管理。
  水利部门认为,农业用水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却很难按实际成本向农民收取水费。但是,价值和价格要逐步靠拢。农水的补贴,要变暗补为明补。有人建议,现行的水价可以逐步到位,但是,成本要算到位,这样有利于“水商品”意识的确立,为逐步让水利供水按经济规律运行奠定基础。
  在江苏,水利部门提供农业用水,政府对调水电费是作了大幅度补贴的。即使这样,水价与水成本的差距仍然很大,下一步,实施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地方政府不可能对外省市用水给予电费补贴,这意味着,南水北调的水成本与价格的差距将更大。如果没有新的供用水机制形成,经一再提扬的长江水怎样顺畅地流动呢?这将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必须打开的一个结。
  今天,南水北调大工程呼之欲出,面对长江水资源的重新配置,无论调出水的省份,或是输入水的省区,都必须正视从“水事业”到“水商品”的转变。新概念正在清晰起来:南水北调,在实现我国水资源再配置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重视水的价值规律,使宝贵的水资源发挥作用。
  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最近来到南京,在谈到东线的南水北调工程时说,水利部准备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市场运作的方法,使活水奔流。具体说,就是由国家控股,成立一个由山东、河北、天津用水部门参加的有限责任公司,再由江苏成立供水公司,两个公司之间签订合同,确立买卖水的关系,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水质、不同的水量,确定不同的水价。江苏于最近刚刚成立了苏北供水局。
  种种迹象表明,长江的“水商品”时代快要到来了。
(附图片)
  静卧在长江北岸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四大抽水站之一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观察

  禾花雀,这种体长约15厘米的小鸟,每年从广东至大兴安岭间春去冬来往返飞行。1只禾花雀1年觅食的害虫数量等于5个农民1年灭虫数量的总和。然而,当禾花雀经过天津附近时,却被大量网捕猎杀,再被运到广东,沦为饕餮之徒的盘中之肴——
  禾花雀厄运何时了
  本报记者 傲腾 王楚
  三水:吞噬禾花雀胃口惊人
  走进广东三水市的大街小巷,一股烤炸鸟肉的浓烈气味扑鼻而来。抬头一看,广告牌上有禾花雀的醒目照片,并配以一个大大的“食”字。随便走进档次不同的餐馆,真真假假的“禾花雀”佳肴都会受到特意推荐:被这里的食客称为“天上人参”。
  三水北江大坝旁边的一条无名小街是禾花雀专业市场。不到200米长的街面上,足有好几百人吆喝叫卖禾花雀,热闹非凡。据鸟贩称,这里凌晨3时就开市了,现在大宗交易早已结束。但记者在一家所谓“正宗禾花雀购销”店里目睹,几名老妇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给死去的禾花雀拔毛,剥光毛的禾花雀一排排摆在竹箩里,不时有买家前来问价。这种挂着“正宗”牌匾的禾花雀经营店面不下十几家,还有几十个摊点干脆将死雀摆在路边直接兜售。
  据说,1995年三水市隆重推出过“禾花雀美食节”,造成极不好的影响。1997年,林业部宣告取缔这个“美食节”,结果,三水人只把名称改为“海陆空美食节”照办不误,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水宾馆前几天正在举办第四届“海陆空美食节”,这个“空”,指的就是天上飞的禾花雀。每天前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禾花雀的身价在收购时每只0.5元至1元,运到广东三水升价为每只8元,经烹炸制作后,每只又升值为15元,各个环节上的丰厚利润,使得经营者甘冒法律风险,成为大大小小的禾花雀杀手。
  民航货运:杀戮禾花雀的“同谋”
  如果没有民航开辟的空中高速运输通道,广东三水人的嘴再馋,也要等到10月份甚至入冬以后才能捕食禾花雀。现在三水人提前3个月品尝禾花雀,无疑得益于民航这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每年8月至10月是捕鸟高峰期,三水鸟贩来天津驻场指导:他们教农民用网捕鸟,并收购猎物。收购来的禾花雀被冷藏保鲜,装鸟的保鲜箱是用泡沫塑料制成的,箱子里放着冰袋可以保鲜,鸟贩托运时称之为“冰鸟”。鸟贩一般在清晨5至6时许到天津机场新华、国航等货运中心办理有关手续。本来,运输这些野生动物,需要办理两个手续,即由天津林业部门出具野生动物出市证和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证,然而这些政府文件在天津机场前几年一直是失效的。为了扩大货源,三家货运中心只顾抢生意,简便了手续。
  从今年开始,林业、动检部门上门宣讲法规,虽有收敛,但基本上只要一个动物检疫证就可放行。在天津机场驻场的民航单位足有五六家,没有一家是代表国家实行管理和统一协调的。各行其是的结果,就把一个好端端的机场变成了野生鸟类交易集散场。
  天津市有法不依
  在天津,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禾花雀被捕猎,谁来管一管它们的命运?天津市人大代表韩恩春说,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以来,天津市是未出台相应地方法规的三个省市之一,这给有关部门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
  1990年和1997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两次以红头文件转发市农林局《关于实行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出市审批制度的意见》,文件涉及交通运输、畜牧检疫等方方面面,但天津机场三家货运中心的负责人都说不知道有这个文件,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天津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这个站目前只有3名工作人员,而且有的还是兼职。今年4月19日,他们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91——保护野生动物寻呼,依靠公众力量监督举报,颇有收效,但是远不足以挽救禾花雀的命运。
  天津市动检站做得怎么样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可是天津动检站不去查明或不去追究“冰鸟”是否合法捕获,只要鸟贩送上门来要求检疫,他们就给予检疫、收费,使大量的非法捕获的禾花雀,变成了合法捕获的动物,而且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飞机。
  一年数百万只禾花雀在天津落网、又填了美食者的口腹也许算不了什么大事,问题在于它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联系。如果禾花雀被大量猎杀是合法的,那么有人大肆猎杀别的野生动物又当如何呢?小小的禾花雀就是这样向我们大声提问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办实事要多动脑筋
  崔佳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忠县是个移民大县,移民搬迁建房需要大量的建材,但当地市场上一些劣质建材的存在又让移民们心存顾忌。尤其是预制板,因为没有什么标记,发现质量差,甚至出现断板伤人的事件时,厂家和经销商又都不承认,让购材料建房的移民伤透了脑筋。
  忠县建委决心为建房移民铲除这块“心病”。他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预制板没有商标是问题的症结。怎样给水泥预制板做个永久的“身份证”呢?县建委将全县生产预制板的厂家逐一登记编号,并公之于众,然后发给每个厂家一些铝合金模板,要求厂家在模板上镂出企业编号、产品型号和出厂日期等几项重要信息,再用墨汁刷在每一块预制板上,规定凡无此“墨汁商标”的预制板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由于有了标签,移民们可以根据对厂家的了解自行选择。更重要的是,由于墨汁长久不褪色,出了问题即使从断墙里扒出来也认得出是谁生产的,制假售劣者无法逃避责任。此招一出,建材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几乎绝迹,移民们交口称赞。对于此举,忠县建委主任王开健谦虚地称之为“土办法”。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这件事上花了心血,动了脑筋。这种开动脑筋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值得提倡。
  对于各级干部来说,为群众办实事不仅要满腔热忱,还要多动脑筋,让政策方针切实可行。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我们的积极态度,认同我们的工作。人民最终记住的,是哪个实际问题解决得好,而不是哪家单位墙上的便民承诺写得漂亮。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标语变成了“街头诗”
  陈国琦 李慧平
  “远亲不如近邻强,邻居何须高垒墙。和睦相处多来往,大事小事互帮忙。”就是这首街头诗,使河北鹿泉市黄岩村村民张双锁和张建波两家又和好了。
  张双锁和张建波两家是邻居,双锁家住坡上,建波家住坡下。今年夏初一场大雨,因排水问题,两家发生争吵结下了疙瘩。街头诗流行到该村,双锁和建波在家门口看到这首诗,深受触动。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可不假。他们由此想起了对方过去的种种好处,主动找对方交谈解开了疙瘩。
  今年初,鹿泉市群众自编的一些顺口溜在农村流行很快很广。受此启发,鹿泉市委宣传部组织文艺工作者和农民一起编写街头诗,一个月下来,有各种创作300多首。选好的辑印成册,发到各乡村征求意见。一时间,全市各乡村有文化的闲暇吟诗,没文化的琢磨顺口溜。这些诗的内容涉及尊老爱幼、计划生育、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村务公开、科学种田、邻里关系等方方面面。经过反复筛选、修改,400多首清新自然的街头诗开始走进乡村,走上街巷的墙壁。街头诗新颖活泼且琅琅上口,很有读头。
  农民刘进忠、高立敏前几年养鸡发了点财,家里也有了汽车,两人有些不求进取了。结果,家门口墙上的题为《思进》的诗让他两人心头一惊:“小富不能故步封,转变观念奔征程。加大投入再发展,宽裕小康立新功。”两人受到了启发,刘进忠投资4万元打了一眼井,盖了5间场房,养起了海狸鼠。高立敏也投资3万元开始养优种兔。
  过去,黄岩村垃圾乱倒,村容村貌脏乱差。“你乱堆,我乱放,村容村貌受影响。大家都把卫生讲,树立农村好形象。”街头诗写到墙上后,村民们出门走路天天见,时间一长,大家不仅记住了,不少人还改了坏毛病。现在村里有了29个固定垃圾点,每天早8点以前就有人清理,村子变成了花园式村庄。
  目前鹿泉市的街头诗不下千余首,已在100多个村子流传开来。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追求不息的百年人生
  本报记者 钱江
  很难想象,刘英这位95岁老人在今年的忙碌。今年,是她的伴侣、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张闻天诞辰100周年。朴素的客厅里,张闻天大幅照片下,挂上了插成“心”字状的数十朵深红色玫瑰。刘英每天都默默地注视张闻天,注视他那双充满了睿智的眼睛。
  在共同生活的40年里,他们的目光就这样真率地交融。在自己身后的1/4世纪里,照片上的张闻天,依然深情地注视自己的妻子,看着自己最心爱的人走进神圣的晚霞中。
  如果说,张闻天辞世前后那几年,鼓舞刘英生命之帆的是保存珍贵的张闻天晚年手稿,百折不挠地为张闻天冤案的平反而奋争。那么,驶达目的港湾之后直到新世纪来临,刘英又在做什么?
  她坦然地告诉我,这20年,前期主要是整理、出版张闻天的各种文集。后期,直到今天和今后主要是开展张闻天研究。刘英于1925年入党,领略过多少惊涛骇浪,多少熟悉的人在她面前走上历史舞台又渐渐离去。历史如海,心绪如潮,往事随风飘逝,思绪织成记忆的长河。她,依然一头黑发,步履稳健,思辩清晰,谈锋机敏。有时,还在谈话的刘英想起要取什么材料,腾地一下站起来,抬腿就走,转眼间就把材料取来了。
  20多年了,张闻天研究从一张白纸上起步。如今,已出版的张闻天各种文集、年谱、传记等有关著作已有51本,其中包括刘英本人的回忆录。今年,两部反映张闻天历程的电视连续剧和一部文献系列片完成拍摄并播映了。她忙着接受采访、提供素材、看样片、与编导演员们交流。所有这些成果,或多或少包含着刘英的心血。今年,刘英还远行南京、无锡和上海,到张闻天读书的学校,最后的住所,还有他的故乡,参加研讨会和纪念会。她与年轻人交谈,在会议上发言,人们无不惊叹,想不到张闻天夫人95岁高龄,还这样健康和敏锐!
  今年8月30日,中共中央举行的纪念张闻天百年诞辰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也为刘英的健康而高兴,问她:刘大姐,你有什么秘诀,95岁高龄了,还是思维敏捷,步伐稳健?刘英开了一个玩笑,说:“我的秘诀就是,应该忘记的,都让它过去吧。”
  刘英希望迎接未来的挑战:作为张闻天的同代人和伴侣,亲身参加他的百年纪念。很难说她进行多少体育锻炼,然而刘英的豁达率真、生活的充实却一眼就看得清楚。她终于身心两健地完成了今年的预定目标。
  眼下,忙碌后的刘英渐渐松弛下来,确实觉得有些劳累。她感到宽慰的是:“作为闻天的伴侣,过去真没有想到,我能以接近百岁之年参加闻天的百年诞辰纪念。我相信,到下一个百年,人们回溯历史,还会提到张闻天的名字。不过,那将是新一代人的使命了。”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村民喝上“千年水”
  傅丁根 宋惠荣
  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来到江西万载县双桥镇南蛇洞村民小组,一座“饮水不忘党恩”的纪念碑伫立在路口,格外引人注目。
  南蛇洞村民把水看得像珍珠一样珍贵:洗脸后的水要用来洗衣服,洗了衣服后舍不得倒掉,还要用来喂牲畜。说起这事,南蛇洞人一脸的无奈和凄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南蛇洞成了一个“漏斗”,雨水积不下。南蛇洞村民及周围两个村民小组近200户人家饱受水荒之苦,吃水、用水乃至580亩稻田的灌溉都要靠天下雨来帮忙。千百年来,他们凿岩引水、筑坝拦水、建电站抽水,均未能奏效。
  今年6月,万载县提出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当作“三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南蛇洞村缺水严重的“老大难”问题摆上案头。县委决定几位主要领导分工负责,一定要在“三讲”期间彻底解决。时任县委书记的李炳生带领一个工作组住进了南蛇洞,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提出了解决南蛇洞人缺水难题的三个方案。在提交村民讨论时,打井抽水方案获得首选通过。为确保工程质量,大家决定请省地质队来打井。
  7月19日,902地质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了紧张的打井工作。沉寂多年的小山村沸腾起来了。人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放起了阵阵鞭炮。可是,钻头打下去后,总不见水上来,打到42米时出现了溶洞,溶洞中冒出的不是水,而是泥浆。8月10日,工程技术人员终于停了下来。
  情况有变,但解决南蛇洞人吃水难的决心没有变。第一套方案不行,就立即采用第二套方案,从蔺桥河引水过来,再延伸到家家户户。工程必须在8月底完成。县领导又来了,水泥、砂石、水泥管等材料一车车开进了小山村。
  南蛇洞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赶回来,不计任何报酬加入到施工的队伍中。到8月底,架起了1000米的低压线路,修成了1230米长的全封闭引水渠道,安装了2500米长的供水管道,建造了两个容量分别为2000吨和70吨的蓄水池,一根根水管接进了各家各户。今年9月1日,南蛇洞引水工程竣工,村民喝到了盼了上千年的清水。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义务护河
  福州市茶亭街道一支由6名退休人员组成的义务护河队发挥余热,在榕城茶亭河两岸清洁卫生,并向两岸居民宣传环保。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珠联璧合” 蒋跃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