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反倾销是当前世界各国规范贸易程序普遍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国外确实存在着对华采用歧视政策和滥用反倾销的行为,例如,在计算倾销幅度时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国”作为裁定依据等。面对反倾销,除了政府要加大交涉力度,让对方尽早确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外,企业也要强化自保意识,积极应诉。彩虹的做法或许能给我国企业以启示。
  ——编者
  彩虹打赢了反倾销官司
  本报记者 丁刚
  9月初,中国电子进出口彩虹公司(属彩虹集团)接到欧盟委员会通知,对原产中国的14英寸彩色显像管不征收反倾销税。一个半月之后这一决定在欧盟理事会上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彩虹打赢了这场反倾销官司。
  “就算是练兵,也要干”
  此案是去年6月由飞利浦发起的,飞利浦以印度为替代国,认定中国14英寸彩管的倾销幅度高达48.4%。同时被诉的还有印度、马来西亚等国。
  听到这个消息,彩虹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应诉。三年前,彩虹开始扩大出口时,集团总裁吴维仁就在会上讲过,彩虹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关注反倾销。这一次,他听取汇报不到10分钟,就拍桌子作出了决定:“应诉!这是集团有史以来第一次应对反倾销,就算是练兵也要干。”随后,他们聘请了富有经验的布鲁塞尔史德华律师事务所的鲁考夫和王磊为代理律师。
  紧张的应诉准备工作开始了。曾多次为中国企业代理反倾销应诉的王磊律师说:“彩虹人的精神令我们深为感动。无论是周末还是夜晚,不论是管财务的,还是管销售的,都是随叫随到,积极配合,非常迅速地拿出有关资料。”
  因为是国企,彩虹不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只能由欧盟选定一个替代国来做价格比较。彩虹最担心的就是拿印度来做替代,印度与中国差别较大,彩管价格相当高,与其相比,倾销差额必然很高。比较而言,在被诉国中只有马来西亚与中国比较接近。律师进而提出法律抗辩,要求用马来西亚做替代。
  接着,律师又根据彩虹提供的数据作了进一步分析,确定彩虹是中国唯一对欧出口此类产品的企业,出口份额要比飞利浦借用的欧洲统计局数据少得多。依据欧盟法规,倾销的认定除要看倾销幅度,还要看是否对欧盟企业造成失业增加、利润下降等方面的损害。而彩虹的对欧出口量根本不构成损害。由此,中方确定了以“无损害”为目标的应诉方案。我方律师指出,彩虹销往欧洲的彩管价格为30美元左右,而飞利浦合资厂生产的彩管技术更为先进,在中国海关的报价却是26美元。如果飞利浦的价格是正常的国际市场价格,而中国的价格却被视为倾销,哪里还有公正可言!
  “中方的发言太精彩了”
  今年3月7日,听证会在布鲁塞尔举行。听证会开始后,律师列举了大量数据和事实,说明彩虹的出口对飞利浦无损害,并指出彩虹是中国唯一对欧出口此类产品的企业。
  接着,彩虹的代表梁援还分析了欧洲市场上彩管价格下跌的原因。她说,在本案调查期内(1997年),飞利浦彩管销量猛增,其在西班牙的一家工厂对南美生产的彩管做微小改动就算作本地生产,投放欧洲市场。同时,飞利浦在欧洲还增加了两条生产线。调查期最后一段时间,飞利浦赢利回到了最好年份的水平。事实表明,欧洲市场价格下跌与飞利浦有关,中方出口并未造成损害。
  中方对市场情况如此了解,使不少欧委会官员深感意外。他们不断提问,使预计40分钟的听证延长至两个小时。有官员当场称中方论点清楚,并同意就有关问题继续调查。欧方代表会后称赞说:“中方的发言太精彩了。”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彩虹又与律师紧密合作,据理力争,最终使欧委会改变了初裁征收11%反倾销税的决定。至此,彩虹一年多的应诉有了圆满结果。
  彩虹的胜诉并不是偶然的,它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中国彩管生产的老大正在雄心勃勃地向国际市场推进。
  三年前,彩虹集团确定了发展战略:短线产品赶上国际水平,扩大出口;长线产品的研发与国际水平同时起步,争取领先。彩虹近年来投入了数千万元,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新品研究与开发,成果显著。吴维仁总裁说:“一开始研制这些产品,我们就盯着国际市场。在新品的市场开发方面,彩虹要拿出拳头产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才能摆脱总被反倾销的怪圈。” (附图片)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对华反倾销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外经贸部条法司 夏曙光
  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中国产品竞争力低,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国外歧视性反倾销政策。应对反倾销要强化出口自律,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加强与进出口商会的联系。一旦发生反倾销,要果断应诉,并及时向调查部门提供材料,争取有利裁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出口额也成倍增长。中国产品不断打入世界市场的结果必然是与当地的相似产品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国产品有巨大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于是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当地产业纷纷提起反倾销申请,希望借助这种手段一举将中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会与国外产生冲突,这必然使得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世贸组织成立后,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如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的作用也日益弱化。这种情况下,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方法———反倾销手段的使用频率势必大大提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他成员国对中国原有的单边设限,例如欧盟对华纺织品配额,将逐步取消,为保护自身利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工业必然会不断通过反倾销案件打击中国产品。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对外出口商品、对外提供服务和对外投资进行。就中国而言,“入世”对中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商品出口渠道的拓宽,而产品大量出口的结果必然是与国外产业展开激烈的竞争。
  国外存在着歧视性反倾销政策。长期以来,国外对我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均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并往往导致我国本来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倾销,或本来只有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高额倾销幅度。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已取得实质性成就的今天,大多数国家仍然或继续将我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通过立法将我视为“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同时规定严格标准,在某一具体案件中,只有我国企业符合这些标准后,才可以取消“替代国”方法的运用。这种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和做法不但使大量中国产品因征税而退出当地市场,更严重的影响在于它客观上鼓励了进口国当地产业不断通过反倾销手段压制中国产品,从而导致案件数量居高不下。
  应对反倾销,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出口自律,避免压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注意产品种类多元化和出口渠道多元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保持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均衡发展,从而将遭到反倾销起诉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加强内部规范建设,特别是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从而在接受反倾销核查时获得良好评价。
  企业和进出口商会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产品的出口情况,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及时发现反倾销征兆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同时,双方均应充分利用在进口国的信息渠道关注进口国相似产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可能的反倾销起诉情况,并相互及时通报所知信息,从而做好充分应诉准备。
  在发生反倾销案件时,涉案企业应立即果断地参加应诉并及时向调查部门提供充分材料,争取有利的裁决。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遭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重创的福建外贸人深刻认识到“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丰富内涵——
  福建外贸:
  在结构调整中崛起
  本报记者 赵鹏
  1998年,80%以上的出口量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的福建外贸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可想而知。
  痛定思痛,经过近三年的全方位外贸结构调整,福建外贸发生了喜人变化。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福建省出口已达95.2亿美元,比1999年同期回升了26.8%。在这95亿多美元中,60%以上是出口至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到10月份就已达25亿美元,美国已成为福建对外出口第一大国。东南亚地区眼下则已下降至约40%。福建外贸从窘境中再次奋起。
  把脉会诊“症结”何在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闽籍海外侨亲有半数以上集中在东南亚地区。1978—1998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正是凭借这数百万计侨亲的投资家乡、建设家乡的浓浓深情,福建外贸出口从每年不足2亿美元上升至120.73亿,一度进入全国前五名,年均增幅达23.1%,比全省经济平均增幅高出近10个百分点,堪称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助推器。
  正当人们还没来得及为这二十年的成就高声喝彩,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冲击突然而至。福建省对外贸易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一下子也全暴露出来。当时福建省委、省政府就紧急组织有关专家为此把脉会诊,开列如下一些病症:
  出口商品结构性矛盾急须彻底根治。总体上,福建省出口商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1998年,该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例仅为71%多,比当时全国的88.83%的水平还低17个多百分点;其次,资源密集型的原料类和原料性粗加工产品比重偏高,创汇率低。再次,大宗出口产品档次也很低。
  外贸市场过于集中。其时,福建省80%以上的出口集中于港澳、东南亚等29个国家与地区,极易受到区域性经济波动的冲击。
  外贸经营主体单一。虽然体制改革一再推进,但总的来说,当时的福建外贸仍是由“三资”企业与国有外贸企业“唱双簧”。
  病症是找到了,福建外贸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打造强筋健骨。
  优化结构 雄风重振
  危机发生的当年,涉“市”不深的福建省委、省政府稳住阵脚,迅速成立了由省长亲任组长的紧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领导小组,一场深入至福建全省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拉开了帷幕———
  优化外经贸经营主体结构,培植外贸出口新增长点。根据外贸与实业结合这一越来越清晰的趋势,自1998年起,福建省外经贸首先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狠抓国有外贸企业改组改制,据统计,至今年9月,有90%以上省外贸公司拟定了改制方案,其中近一半已付诸实施。为了壮大企业规模,福建省还积极鼓励经营范围相近的省内企业,打破地域、产权限制,组建成企业集团,靠规模搏击风浪。此外,面对日渐崛起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福建省不弃涓流,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据统计,到今年9月,私营、乡镇、集体、三资等各类企业外贸的出口额已占到全省总额的近80%。
  实施市场多元化,优化市场结构。为了改变外贸市场过于集中的局面,面对着很难打入的欧美市场,福建省外经委以展扩销,仅今年一年全省省直部门就先后组织了392个经贸团,分赴欧、美、澳参展竞销,使一大批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型闽货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同时,福建省加大力度在第三地投资办厂,利用境外加工贸易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以投资带动出口。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就在外贸通路被逐步打通的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还将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与全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建立台湾升级产业转移基地,靠现有的支柱重点产业升级优化,带动了出口产品升级。
  福建外贸在结构调整中崛起———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谁来约束“郑百文”?
  田俊荣
  近日,郑百文的经营黑幕被媒体曝光。这个三年前还号称“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上市公司,如今却亏损15亿多元,拖欠银行债务25亿元。闻之令人愤然。
  但是,愤然之余,人们会发现,像郑百文这样的上市公司近年来并不鲜见。比如,琼民源虚构5亿多元利润欺诈投资者;农垦商社大大咧咧替人担保9亿多元贷款,由此背上了近亿元的诉讼案,等等。
  其实,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发生像郑百文那样丑行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在那里,上市公司要受企业内部的所有权约束和外部的监管约束,无法胡来。所有权约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通过控制重大战略决策权、经理任免权、监督权等方式约束经营者,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二是股东通过在股东大会上用“手”投票和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来对公司法人施加约束。同时,国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是十分严格的。郑百文之类的“败家子”之所以肆无忌惮,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前的上市公司缺乏约束机制。
  先看所有权约束。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从理论上讲,仍然存在一定的“所有者缺位”现象。国有大股东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因而对经营者的约束也不可能十分刚性。况且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为了上市圈钱,改制并不彻底、规范,有的仅仅走个形式,换汤不换药。乍一看,董事会、监事会一应俱全,但实际运作起来,往往发挥不出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约束机制。像郑百文,当它造假账骗取上市、挥霍募集资金、套取银行资金、不经论证乱铺摊子的时候,董事会在哪里?监事会又在哪里?由此看来,探索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创新和规范,探索运用股权多元化、董事会和经理层减少交叉任职、强化监事会监督制约作用等方法来加强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势在必行。
  有统计显示,我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国有股权约占62%。因此,在股东大会上,几乎是国有股东的“一言堂”,广大中小股东很难起约束作用。另外,数额巨大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公众股东在股市上再怎么以脚投票,也难以触动上市公司分毫。所以,要通过减持部分国有股、发展规范的机构投资等举措,来加强股东对企业法人的约束。
  再看监管约束。郑百文现象的出现,外部约束乏力也是重要原因。比如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证券监管部门监管不及时等等。但笔者以为,关键还在于当前的证券市场缺乏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上市公司的退出包括破产、退出证券市场等途径。没有退出机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郑百文之类的上市公司,使其有恃无恐,也使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已经形成了一种荒谬逻辑:上市公司是“死”不了的,越是绩差、亏损的公司,越有可能被重组。一旦重组,身价倍增!于是,郑百文被债权人申请破产的消息公布之后,其股价居然连拉涨停,涨幅竟超过30%!
  总之,只有逐一地、有针对性地消灭上市公司的“约束真空”,并健全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才能使郑百文现象不再重演。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孔老汉喜发地瓜财
  “俺这一大把年纪,还没见过产量这样高的地瓜”,这是山东省滕州市羊庄镇官兴庄村孔老汉发自内心的话。今年孔老汉播种了6000多棵新品种地瓜———秦薯四号,用来加工地瓜果脯,仅此就增收9000多元。孔庆明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64)

  别硬着头皮烤“炊饼”
  王慧敏
  天目山的雾,怪得很,一年到头,绵绵不绝。尤其是春夏,雾浓得化不开,似乎要把这里的一切全浸透。雾,孕育出了上好的茶叶。十多年前,我在江苏工作时,办公室一位深谙茶道的老同志告诉我,这里的绿茶,单从制作工艺来说,独步天下,不仅枝叶完整,且形态划一。上品的绿茶,1万枚中枝叶不完整者绝不会超出5枚。每当新茶下来,把盏前,这位仁兄总忘不了把杯子朝我跟前一举:“啧啧,你瞧,这茶形!”
  确实,这里出产的“雀舌”、“旗枪”、“凤头”等品牌的茶叶,近些年在国内外的茶叶博览会上出尽了风头。
  原以为,有了大自然这份厚爱,山民们会缘茶而致富。谁知去年到溧阳采访,问起茶叶销售情况,当地一位干部连连摇头:“现在种茶的太多,而咱这儿的茶,制作工艺讲究,成本比人家高,所以……”“那么,为什么不简化一下制作工艺呢?”“那怎么行呢!咱这儿的茶,讲的就是个茶形。”
  当地外贸部门的一位朋友讲,他们曾设想把茶叶销向海外。外商对茶叶的质量和价格都没有提出意见,但对枝叶完整成形这点,很不以为然。咱们呢,醉心于“状似凤头戏碧波”,他那里却为残茶如何处理发愁,要求把茶叶加工成碎末状的“方便茶”。还有些国家,干脆求购滤去茶叶的茶水罐头,人家这样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有闲暇把盏品茗!若照你们的喝法,会已开完,客早宴毕,茶叶的头汤还未泡好呢!
  类似上述墨守成规而失掉商机的事儿,非止一例。前不久,四川一位朋友来京,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世界著名的家具经销商瑞典宜家公司派人到四川订货,带来了他们所需的竹椅、花架、书架等样品,定单价值几百万美元。制作工艺呢,并不复杂。但寻遍全省,竟无一家企业接单。宜家公司技术顾问比昂先生问成都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能按我们的要求做吗?”负责人这样回答:“我们是世代相传的工艺,只能编自己设计的图案,不是客户想加工什么就加工什么的。”成都某竹编工艺厂,一度以生产瓷胎竹编工艺闻名。这种产品因生产周期长、产量低、价格昂贵,致使销路不畅。瑞典家具商向这家工厂订货,厂领导不屑一顾地说,我们是做工艺品的专业厂家,不接做家具一类的简单粗加工业务。
  瑞典客商离开四川时非常遗憾。他们认为,单就竹子的质量而论,四川的竹子不仅壁厚韧性好,色泽也美观光亮。世界上很少有这么好的竹子。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守着这么好的竹资源,却不知道拓展市场!
  我国地大物博,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产品。不过,我们应该明白,有了传统产品,并非就拥有了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你喜欢吃“武大郎炊饼”,也许明天你喜欢吃“鸡腿汉堡”呢!因此,产品要走向市场,因循守旧,不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传统,该改的,必须改。如果大家都喜欢吃“鸡腿汉堡”,你却硬着头皮烤“炊饼”,那没办法,只好眼瞅着大把大把的钞票流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