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头条竞赛

  到今年10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试运行一年整,近百万吨国家储备棉通过这一市场公开抛售。重要储备商品的操作逐渐由计划调拨转向公开竞卖,宏观调控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市场化———
  储备商品调控趋向透明
  本报记者 白天亮
  从10月末起,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国家储备棉日投放量由1万吨增加到1.5万吨,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抓紧组织对20万吨储备棉进行公证检验,以备随时投放。通过实施这一系列政策,新棉收购以来一直过高的棉价终于开始回落,棉花市场上原有的紧张气氛也渐渐平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又显威力。
  据介绍,在市场公开竞卖储备商品如今已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受调控的商品范围也在日渐扩大。除储备棉之外,还有储备糖的投放。今后还有可能建立战略储备石油,届时,如果油价出现过高的情况,国家就可以投放多年储备的石油来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从计划调拨到公开竞卖
  公开竞卖国家重要储备商品在我国实行的时间不长。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试运行仅一年,储备糖的公开投放则是从今年8月才开始。在此之前的几十年中,我国解决市场供应问题的传统办法一直是以计划调拨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分配。
  计划调拨曾起过许多积极的作用,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计划调拨通常是在商品出现短缺等情况时,由国家委托给某一具体的企业来销售储备商品。这些商品怎么卖、卖给谁甚至如何定价都由受委托的企业全权负责。这就容易导致企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操作。有时定价会明显地不符合市场需求,不是把稳定市场放在前头,而是更多地考虑企业是不是能赚更多的钱。如果商品十分紧俏,又会在“卖给谁”这一环节上进行私下交易,甚至滋生腐败。此外,由于代表国家行使委托权力的大多是一些部委,例如糖的投放由原内贸部决定、棉花归属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而这些部委本身都有下属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是委托给自己的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这就使计划调拨的行为带有很强的垄断色彩,容易造成企业间“苦乐不均”,产生不合理的利益分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这种传统调拨方式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8年底,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中心的全国棉花交易网络,充分发挥其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功能,并决定由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有关问题,以改变长期以来“非公开”的操作方式。去年10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始试运行。在试运行中,所有相关数据都在互联网、交易席位和工作站公开发布,所有会员遵循同一交易规则,所有棉花都通过竞价成交,每个会员或客户均有充分的机会竞价。一年来,以这种市场竞卖的方式共出库销售97万吨国家储备棉、出疆棉和供销社库存的商品棉,棉花价格成功地保持在合理水平,不仅预防了可能出现的棉花供应断档问题,弥补了产需缺口,而且防止了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由于公开竞卖取得良好效果,在今年8月份国务院出库储备糖调控市场时,也决定借鉴棉花的调控方式。8月18日,国家储备糖首次公开竞拍,产区食糖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由调控前的4050元/吨回落至3750元/吨。
  调控手段日趋市场化
  公开竞卖与以往操作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透明化。首次储备糖公开竞卖就出现了十分热烈的场景。来自全国各地的86家参拍企业在网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拍卖进入最后两分钟倒计时,还不断有买家竞价,倒计时不得不重新开始。总共不到一个小时的拍卖时间里,成交56笔,成交量达到4.3万吨。不少参拍的企业认为,这种抛售方式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与过去的计划调拨比,避免了暗箱操作,提高了透明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公开竞卖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棉花交易市场筹备时,有关部门曾广泛征求会员,但大多数企业对此没有信心,试运行初期会员仅为26家,其中纺织企业仅5家。在试运行一年后,会员已增至91家,因席位不够还安排了15家临时会员,会员中有纺织企业30家,到现场参与或观摩交易活动的企业上千家。
  公开竞卖也实现了市场发现价格的目标。以棉花的抛售为例:在去年10月首次抛售时,市场货源相对充足,成交的价格也较低;今年4月份市场资源紧张,价格大幅上涨,从上年新棉上市时的8800元/吨升至13600元/吨,5月国家储备棉大量上市竞拍,价格稳步回落至11000元/吨,基本满足了市场需要;而一些大型纺织企业对自己急需的棉花仍有激烈竞价,也体现了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今年3月,纺织企业反映长绒棉紧缺,国家计委安排紧急进口4000吨长绒棉入市,最后销售虽不到1000吨,却平抑了原来的紧张气氛。
  国家计委经贸流通司马占平副司长一直参与组织棉花与食糖的公开抛售工作,在谈及这件事情的意义时,他指出,虽然从表面看,这只是两种商品抛售方式的转变,但它表明,我国重要商品的流通体制正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宏观调控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市场化。他说,过去对重点商品的调控是按照计划指定某个企业独家调拨,政府部门在其中权力很大,管得过细,很多具体的事情都由政府部门直接操作,往往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甚至会出现几个部门间出于利益之争而相互扯皮、降低效率的现象。现在则更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调控,整个操作过程是动态的、竞争的、透明的,各种公开的交易市场成为国家对商品进行宏观调控的载体,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调控目标,而且兼有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的功能,部门权力在缩小,行政色彩在弱化,政府的职能正逐渐转变,真正是从宏观把握。他表示,按照国家计委的思路,今后将逐步增加这类方式调控市场的商品范围,并不断总结完善,建立起合理、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各抒己见

  “茅台”厂能卖吗
  墨村
  在企业界,时下牵动人心的事之一是产权变动。近年来,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产权变动变得相对容易。企业产权置换、产权出卖等对我们都是很新的知识。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产权变动时,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假设这样一个问题:要把国酒“茅台”的产权卖给外国人。你会怎么想?
  首先会有人反驳,茅台酒厂好好的,为什么提出“卖”的问题?再有人会说,“茅台”怎么能轻言卖之!大家对国内老字号、一种赋予了民族荣誉感的产品产权变动,一定会格外关心。
  提出卖茅台,是想举一个例子。那些名企业、有着辉煌过去的企业和品牌在产权变动中,面对的观念上的阻力是最大的。当你使用决策权时,就会感觉到“名”的阻力开始起作用。最简单的感情是,名企业不能卖,卖了对不起祖宗,对不起领导的关心,对不起群众的支持等等。大家在感情上也不容易接受。比如真的茅台要卖给外国人了,肯定会有人说,“大家一人省一口,也能保住它。”其实,分层次说,名企业有不同层次的名企业,有像茅台这样的全世界、全国闻名的企业,在省市县不同范围内,都有自己的名企业。从这个角度说,“名企业”不是少数几个。发展这些企业,用“支援”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现实中,感情代替不了市场法则,代替不了市场生存。可以说,当一个企业无力经营下去、濒临破产时,即使它是名企业,有着辉煌的过去,拥有产权并不是最重要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才有发展的可能,生存才能保住在这个企业的一大堆饭碗。曾听到不少地方因感情、面子因素干扰而丧失对外合作机会的事例,觉得很不值。造福一方,不是要保住一批有“名”无实的企业,一批不能赢利靠政策优惠生存的企业。最好的情况是经营有方,本地区的企业个个兴旺发达,但当你没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可用,当市场变化由不得你时,有了产权变动的机会,最好不要为“名”所误。
  产权变动是改革发展中一个重大问题。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企业的股权或产权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但在一些不是“命脉”的行业上,一些地方在股权问题上也是顾虑重重。最典型的分歧是谁控股,往往为了控股而丧失了合作的机会。其实,除了国家规定的“命脉”行业和企业,何必那么看中谁控股呢?
  笔者最近接触了一些英国汽车业人士,问及把英国最著名的汽车厂“劳斯莱斯”卖给了德国人,国内汽车产量的99%都是国外公司生产的感觉时,他们认为很正常。韩国不也正力图把自己的汽车企业都卖给国外大公司吗?市场由不得你怎么想,自己发展不了让有能力的企业买下是现实的选择。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观念对我们是有益的启示。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企业家认同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企业经营者增强了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有效需求依然不足
  ●企业经营者对股市扩容问题分歧较大
  今年8至10月进行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来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了企业经营者的普遍欢迎。但企业经营者也认为,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据了解,此次调查是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组织的第八次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075份,未发现系统偏差,说明调查结果有效。
  调查结果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得到企业经营者的普遍认同。对于货币供应量规模,有5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合适”,比去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对于存贷款利率水平,认为“合适”的企业经营者比去年减少近6个百分点,认为“低”的企业经营者比去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进一步降低存贷款利率发挥作用的余地已经不大。对于人民币汇率水平,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和1.6%,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近11个百分点,和去年的调查结果正好相反,去年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增强了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对于出口退税率水平,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到32%和1.3%,比去年同类看法的比率降低了8个百分点,说明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得到了企业经营者的认同。对于国债发行量,接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合适”。对于股市扩容速度,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3%和8%,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31%和3.6%,这个结果与去年大致相同,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股市扩容问题的看法依然分歧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对比历年调查结果,正常运行的企业1997年为74%,1998年为75%,1999年为76%,变化不大,而今年则上升为81.6%。但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还是认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有效需求依然不足。认为总需求不足的企业经营者达半数,认为消费需求不足的有63%,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占49%,认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不足的占40%。企业订货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状况,调查显示,今年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的比例为31%,仍不乐观。 (萧伯)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他山之石

  引进来与走出去
  ——英国汽车业采访散记
  本报记者王彦田
  拥有著名的汽车品牌和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是英国人的骄傲。劳斯莱斯、本特利、陆虎等品牌的名声响彻全球汽车界。深秋季节,应英国贸工部邀请,记者有机会采访英国汽车业,见到了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车,也对英国汽车工业有了较多的了解。
  本土品牌,价格高不可攀
  采访英国汽车业,第一感觉,他们的车像他们的皇室贵族。或高贵优雅,或精致漂亮,或性能卓越。共同的特点是,批量小,价格贵得吓人,普通消费者只能饱饱眼福而已。在伦敦采访了一家劳斯莱斯、本特利销售专卖店。店面富丽堂皇自不必说,里面摆放了七八架劳斯莱斯、本特利品牌轿车,每款标价都在10万英镑以上,合人民币在100万到300万元之间。英国品牌的车还有陆虎、莲花、迷你等。陆虎是越野车,最便宜的车型在英国市场也要卖到4万英镑以上,而英国普通工薪阶层的年收入只有1.5万英镑左右。莲花、迷你属跑车型,价格就更贵。
  每年的伯明翰汽车展规模巨大,全世界的著名汽车制造企业会聚于此,名车、新车让人目不暇接,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记者在展厅里看到,英国本土品牌车的展位很突出,而英国车在其他的国际车展上不易看到。一位同行说,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量太小,基本采取定做的生产方式。一些车型一年做几百辆,也许只能做几十辆。看完英国的车,你会觉得,它的整车目前很难打开中国市场。有人算过账,一辆劳斯莱斯车如果进口到中国,加上关税,要卖300万到500多万元人民币,不知谁能买得起?谁敢买这样的车?记者问英国有多少架劳斯莱斯车,他们说,可能有5000辆。
  纷纷外嫁,国外大公司唱主角
  英国的汽车工业有100多年历史了,现在,全国有40多家轿车、货车、卡车和客车制造商,有7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主要是由国外汽车大公司在唱主角。1999年,英国汽车总产量达到175万辆,而汽车产量的99%被7家海外集团所控制。
  一路采访,大家一致关心的问题是,英国的汽车制造厂都不是自己国家的了,英国人怎么看待这个现实?现在,英国最著名的劳斯莱斯公司被德国大众公司收购,陆虎公司被美国的福特公司买下,全英国几乎已找不到一家本国产权的大汽车企业了。
  记者就此问题问过政府官员、被兼并的汽车制造商、汽车协会的负责人和普通的职员。他们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与我们的习惯思维有很大的不同。陆虎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在回答“福特公司购买了陆虎公司后,你认为陆虎是美国公司,还是英国公司?”这一问题时,简单而干脆:是英国公司。我们一时还难以理解,陆虎公司是外资全资公司,怎么会是本国企业呢?在我们问英国的汽车制造厂都是国外公司的,英国是否还觉得本国的汽车工业很发达时,他们认为英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得很好。不清楚他们是对民族汽车工业没有概念,还是有意回避,还是什么,采访中,他们很少谈及本国名车厂纷纷外嫁的问题。一位华裔英国人说,也许是要面子。如果有办法,谁不想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一样发展汽车工业呢?到处买下人家的名厂,多风光啊。
  英国的汽车制造业能够保持现在的发展水平,主要是因为有国外大公司的介入。汽车问世的百年间,汽车的用途和制造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传统的汽车工业已很难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原貌。但英国汽车界人士自豪的是,由于合作,在英国现在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汽车发展水平,技术是世界领先的,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但保护了名车制造企业不会破产关闭,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最敏感、最现实的就业问题。
  走出去,为技术寻求出路
  英国的汽车制造技术是世界一流的。在全世界的汽车大公司被引进英国的时候,英国汽车业向外扩展市场的步伐也没有停止。
  英国贸工部认为,英国汽车出口额是全国制造业中最大的,现在每年达到近200亿英镑,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和全世界其他的汽车制造强国一样,英国汽车界也认为,中国是今后汽车市场最活跃的地区。英国贸工部的一位官员说,现在英国已经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汽车产地,也确信英国将是中国汽车工业主要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中国发展必要的基础结构、设计、专门开发人才以及产品和加工技术。记者感觉到,他们对中国过去的一些汽车合作项目的模式并不看好,主要是认为“中国没有拿到像样的汽车技术”。近几年,英国政府和汽车业加快了同中国政府部门及汽车业的交流步伐。贸工部和一些权威的汽车业协会每年都组团到中国访问,同时,邀请中国汽车界人士到英国访问。一位长期在汽车行业工作的同行说,这在前几年是没有的。
  前不久,英国贸工部再次组团到中国访问,带来了一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代表。他们已经很清楚,扩大同中国的汽车业合作,最现实的途径,是从零部件开始。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江西铜业公司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不断加强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度,把这项工作深入工段、班组,并通过设立公开栏使该厂厂务、段务、班务及经济使用和分配情况公布出来,直接接受群众监督,深受人们欢迎。瞧!这位参加工作近三十年的老师傅告诉记者说:“利用每月公开财务、政务来鼓励职工全员参政议政这招真高!” 卓忠伟摄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名企动态

  科龙致力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统
  本报讯 11月2日,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司组织的对全国部分CIMS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全面验收工作,首站在广东省顺德市科龙集团顺利结束。专家验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吴澄院士在此间宣布:经过10月26、27日和11月1日科龙有关人员的演示、答辩及专家组的现场测试、检查与评分,科龙集团CIMS工程整体通过国家级验收。至此,作为科技部确定的全国CIMS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三家重点单位之一,科龙集团的CIMS工程率先在全国通过了国家级验收。
  CIMS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我国“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中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两个主题之一,其目的是有效地管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全部信息与过程,最大限度地建立一个“大协同”的环境,提高企业产品开发、制造以及管理、供应、销售、服务等效率,最终实现从大批量重复生产向对市场敏捷反应的客户化生产的转变。
  据了解,该系统不仅给科龙带来了销售收入逐年提高20%以上的直接收效,而且推动了科龙传统产业素质的提升,为科龙在21世纪初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晓飞)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名企动态

  太太药业高薪引入职业经理人
  本报讯 深圳太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7年多来,紧紧抓住管理创新,使企业跃上快速发展轨道,已由一个单纯的保健品生产企业发展成为资产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综合性制药集团。
  太太药业的创始人朱保国在管理上致力于奠定现代企业的管理框架,最大限度地消除家族在企业中的影响,在深圳民营企业中较早引入公司制,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管理交给了一批他高薪引入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总监曾任台湾联合利华和中美史克的市场总监,销售总监曾任广州亨氏公司、广州李锦记公司营销经理,生产总监曾任西安杨森公司生产经理……同时,太太药业还拥有一支强大的编外专业服务机构。如会计师是世界最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法律顾问是世界最大律师行之一的麦坚时律师行,广告代理为国际著名广告公司奥美广告公司。这些“职业经理人”和国际著名机构的加盟不但大大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也极大提升了太太药业的企业形象。1998年,太太药业在2.8亿元巨资收购深圳第三大制药公司———深圳海滨制药厂时,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美林集团即向太太药业投入2000万美元,以换取其14%的股权。
  (刘许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