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文艺广角

  舞蹈艺术就是“歌伴舞”吗?舞蹈艺术为何“养在深闺人未识”?舞蹈艺术能否走下圣坛,走向平民?
  何妨架座电视桥
  木子曰
  多年来,中国舞蹈艺术的处境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一方面“曲高和寡”式的剧场演出不能吸引大量的普通观众,让那些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辛勤探索的舞蹈工作者们常常感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焦虑。另一方面,一些晚会上的歌星演唱越来越不能摆脱对于“伴舞”的需要,让许多年轻人以为舞蹈的主要形象也不过就是“歌伴舞”而已。那么,舞蹈艺术究竟能不能在普通观众心中还原其本来面目,最大限度地被普通观众认可?
  首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证明:舞蹈艺术能够以其高雅而博得观众的青睐,青年舞蹈演员们能够以自己的才华和综合素质而受到喝彩,舞蹈艺术可以用自己优美的动作和充满韵律的空间形象大大地丰富电视荧屏的视觉力量。通过电视这座彩虹桥,舞蹈艺术和普通观众之间,完全可以互相吸引、互相沟通。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电视舞蹈大赛,是一次成功的赛事。这样说不是因为它给了观众以绝对专业化的、技术性的标准,而是说它给了大家一次享受各种各样优秀舞蹈作品的机会。
  青年舞蹈家山翀出演的双人舞《萋萋长亭》,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中国古典舞的深邃意境;动作刚猛中透出恬美和潇洒的袁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间舞的亲切和人情味道;腾爱民所表演的独舞《诉》、曾焕兴和刘小荷演出的《红扇》等作品,让中国普通的电视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现代舞风格作品;《爱恨交加》等作品则用当下很时髦的、带有交际舞性质的“国际标准舞”动作构筑起一个个比较贴近于艺术创作的舞蹈天地。正是由于这样多品种、多色彩的作品同台比赛,才形成了很贴近普通观众口味的艺术欣赏空间。在相当多的普通观众心中,舞蹈的品种分类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舞蹈艺术能不能真实地表达人的情感,能不能给人一个美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以前各种舞蹈比赛里专业化很强的常规定律在一定程度上退居到比较次要的地位,舞蹈编导和演员对作品角色的创造性被强调到一个相当突出的位置,而以笔者的观察,评委们也正是以此为依据给出了自己的评判。观众则在观察演员的角色体验和表演能力,欣赏着他们的肢体表现力。
  有人说,不分舞种的比赛在科学性上需要探讨。笔者认为,分舞种的比赛是舞蹈艺术领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比赛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也应该从多种角度看一看。从根本上说,电视舞蹈比赛可以被看作是用普通观众的眼睛去观察和评判的舞蹈大赛。
  首先,我们似乎已经有了不少分类的、专业性很强的全国性舞蹈比赛,那么电视台举办舞蹈大赛,当然可以延续以往的比赛传统,但是也应该鼓励去尝试一些新思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舞种是一个评判标准,目前却还不是主要标准,舞蹈的形象创造里还包括了很多其他因素。如编导的构思、演员的创造、角色的鲜活个性(而非舞种的普遍性标准)、肢体语言的新颖,等等。这些都是电视舞蹈大赛中引人注目的地方。获得金奖的《哈达献给解放军》,不是传统的藏族舞蹈,却如一首隽永的诗歌,给我们很深的印象。由北京二中的学生们表演的《红扇》,并非西方那种晦涩难懂的现代舞,却在富于青春活力的动作中透射出二十一世纪的未来之光。通过电视镜头,我们看到了风格性很纯粹的好节目,如《仨尔扑里》、《长鼓舞》等,也看到了一些不拘泥于舞种风格却创造了鲜活形象的好作品,如《水乡童谣》、《弈》等。在各类舞蹈比赛中设计一个以艺术形象创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电视大赛,也是很有理由的。舞蹈创作的现实其实正在突破着舞种的风格标准。更何况,电视舞蹈大赛从其本性上来说,更贴近于一个好听好看的电视节目。
  借电视艺术的镜头,架设一座电视桥,让舞蹈走进寻常百姓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也正是首届电视舞蹈大赛的最重要的特色。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肖洛霍夫文集》 斯维特兰娜·肖洛霍娃撰文祝贺
  张福生
  米·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十月》杂志上发表,第二年鲁迅先生便约请贺非翻译,并亲自校订,还撰写了后记。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按照规划,努力四载,将肖洛霍夫的作品集成文集出版,这在我国是第一次。文集共分八卷,几乎包括了作者一生创作的精华。第一卷收入中短篇小说二十七篇,第二、三、四、五卷为《静静的顿河》,第六、七卷为《新垦地》,第八卷收入随笔、文论、讲话七十余篇及重要书信二十四封,其中与斯大林的通信近几年才公开发表,是研究肖洛霍夫不可多得的史料。
  本文集的三位译者均为我国优秀翻译家。金人翻译的《静静的顿河》从解放前出版至这次收入文集历经数次修订,还曾请贾刚根据作者逝世前确定的最新版本作过全面校订。草婴翻译的中短篇小说和《新垦地》也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反复锤炼。肖洛霍夫的大女儿斯维特兰娜·肖洛霍娃得知中国出版《肖洛霍夫文集》的消息,欣然撰文,表示祝贺。她在文章中说:“中国的读者们会怀着兴趣来阅读米·亚·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论文和讲演。也许,会喜欢上他的那些主人公,自然也会通过这些作品更好地了解俄罗斯人民、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以及它并不轻松的历史。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附图片)
  米·亚·肖洛霍夫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看台人语
  勿忘平民
  假日闲来,在二十多个电视频道里闪电般来回搜寻,居然能在“发黄的电影”频道打住。那平民间真诚的友谊、正直的品格、辛酸的人生、婉曲动人的爱情纠葛,无不深深地牵扯着观众的内心情感。三十年代是我国电影起步时期,优秀作品却有不少,更为可贵的是,从一开始大都深切关注职员、士兵、书生、商人、小市民这类平头老百姓的命运,像《渔光曲》、《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等。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要表现出强烈的人民性的。然而,不知始自何时,我们艺术的笔触高抬了,艺术的镜头高举了。那些曾一度灰溜溜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个个在荧屏上神气活现,出尽风头。古装戏如此,现实题材作品表现平民生活的又占多少比重呢?当然,改革家、经理、厂长等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但我们不能因此便忽略更大的主体。我就不信,普通百姓的生活照不见我们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迹!江西南城王皋子
  讽邪扶正 乐教兼具
  电视台播放甫毕的《来者都是客》,叙述的是基层单位在迎来送往中积极而无奈地大吃大喝,终于受到严厉批评的故事。它贴近生活,讽邪扶正,乐教兼具,生动风趣,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许多电视剧也抨击邪恶,弘扬正气,但是形式呆板,好像批评之际正在担心着什么,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结果也就鞭挞而无力,弘扬而不果。乐教兼具,才能奏教育之实效。希望多一些风格如《来》剧的影视作品。
江苏丰县 刘永群
  荧屏戏说太离谱
  时下,荧屏上的“戏说”之风可谓愈演愈烈。《少年包青天》中,包公破天荒地有了一位女朋友,不仅楚楚动人,而且武功超群;《济公新传》里,济公因为没有经历过男女之情,于是跑到青楼去“体验生活”,并与“冷小翠”过起了夫妻生活……当然,“戏说”剧中不乏佳作,作品在嬉笑怒骂的同时褒贬善恶美丑,寓教于乐。但不可忽视的是,为数不少的“戏说”剧为了迎合市场卖点而一味凭空编造种种低俗、无聊的情节,胡乱篡改历史。如一任“戏说”之剧演下去,将导致观众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下降,尤其会对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甚少的小观众产生误导。 河南汤阴 金贵
  画面不该恶心人
  影视剧目中有些画面实在不堪入目。表现情爱,赤裸裸的床上戏;描写病人,不是排泄物就是呕吐物;表演对搏,要么砍腿断臂、要么鲜血淋淋……就餐时不敢看电视,那恶心的画面让人吃不下喝不进。友人串门来没法瞅电视那做爱的镜头,足以令你和客人都十分尴尬。老人孩子不能看电视,忧心看了武打剧早晚吓出病来。虔诚地希望各位导演“大师”们能设身处地地为全国观众着想,净化一下荧屏、银幕的画面吧!让那些脏、乱、差等恶心画面远离我们多彩的生活。
河北秦皇岛 李先亮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舞蹈诗《妈祖》获“荷花奖”金奖
  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蹈诗《妈祖》展示了妈祖短暂的人生历程,着力表现妈祖英勇果敢的品格和慈悲善良的美德。该剧取材于海峡两岸广为流传的有关史料和传说,自首演以来,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为该剧题名。该剧日前荣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诗金奖。卞振文并摄
(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高雅艺术呼唤高雅鉴赏品味
  刘琼
  高雅艺术觅知音,这个话题已经呼吁了很长时间,但总感还要继续呼吁。事实上,现在主观上愿意成为知音者很多,客观上真正具备知音素质的人太少。而舞台艺术的完成必须借助受众的二度创作,受众对艺术的接受准备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最终效果。笔者日前在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时,一个明显感觉是,观众“热情很高,准备不够”。
  严格说来,艺术节上“请进来”的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等演出水平并非世界一流,但这些欧洲的客人此番在宁受到格外的礼遇。南京人虽生在大都市,能够观看名团名人演出的机会比京、沪却少得多,是以“趋之若鹜”。演出过程中,观众更是表现出由衷的热情。他们时时鼓掌,在协奏曲未完之时。他们不断叫好,在一段需要聆听和品味的华章奏响之时。他们的快乐更是表达得酣畅淋漓。有人一边看戏一边吃瓜子、聊大天,手机、传呼机不时伴奏;看至兴浓处,脱下鞋子,把脚舒舒服服地搁在椅子上。我就亲眼看到一位装扮入时的小姐在听歌剧《茶花女》时把香腿跷上座位,“优雅”得直令人瞠目。然而演出告终时,他们的掌声倒有些犹豫和吝啬,取而代之的是噼里啪啦的坐椅翻起声,因为他们急着回家。事后,一位媒体同仁感叹:“都说南京人素浴吴文化文秀典雅之泽,温文尔雅,今番何以表现得如此无礼?”
  这位有幸生长在文化之都北京的同仁有所不知,其实,许多城市的剧场秩序要比这更糟糕!观众此举绝非存心无礼,而是根本不懂“这是无礼”。长期以来大家对芭蕾、交响乐、歌剧虽心向往之,但毕竟看得少,懂得不多,鉴赏水平跟不上。加上芭蕾、交响乐、歌剧是舶来品,如何鉴赏以及有哪些特定剧场礼仪,还需要传播者有意识地、经常性地教之化之,规之范之。否则,刚从茶馆看戏出来的观众,当然以为音乐厅里也可以脱鞋子、嗑瓜子。
  无知者无罪,但无知者不能无畏。作为一块文明故土,光有好戏大戏和现代化场馆设施远远不够,还需要文化的主体能够承载、代表和创造先进文化,套用现时流行的一句话,要软硬件匹配。在此鼓噪的目的是期望以厚、朴、耿知名的华夏子孙,在光大雍容自信、怡然大方之古国文化姿态的同时,能够再修习一些观赏高雅艺术必要的知识仪范。说到底,丢次把脸事小,跷着腿的也只是个别,但有损礼仪之邦一向令人称道的品位和教养事大。
  北京音乐厅这些年虽然在软件上被公认为已“同国际接轨”,而在几年前还有人著文批评北京音乐厅“呼机鸣不休”。现在北京、上海的秩序已经大为改观,但愿其他城市的观众也能尽快补课,从思想和行为上做好鉴赏高雅艺术的文化准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葛优策划电视剧《本家兄弟》
  由重庆嘉陵工业有限公司、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联合摄制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本家兄弟》目前正在重庆紧张拍摄,并于年底关机,明年将与观众见面。著名演员葛优直接参与剧本的创作以及担任全剧的策划工作。《本》剧通过主人公下岗后大起大落的经商过程,引发出兄弟三人之间在商海中的角斗和感情上的纠葛,演绎他们不同的人生归宿。《本》剧以微见著,昭示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生存竞争、获得爱情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要靠智慧、勤奋和科学知识,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美丽的人生画卷。剧情贴近百姓生活,观众能够在轻松、诙谐、惊险、悬疑的情节中为主人公的命运所牵动着,去思考、体味和感悟人生的真谛。《本》剧邀请到被誉为台湾影帝的著名演员和导演岳阳担任导演。岳阳从业二十五年,创作的《三朵花》荣获台湾电影“金马奖”、电视《大地飞龙》荣获“金钟奖”、话剧《金色傀儡》荣获“金鼎奖”。著名音乐人孙川担任《本》剧的音乐创作。(丹梅)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李云迪——与国家交响乐团联袂献演
  张翼玲
  李云迪,一位年仅十八岁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11月25日,李云迪将与指挥家汤沐海及国家交响乐团联袂演出,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为国内观众献上一场肖邦作品音乐会。
  李云迪现为深圳艺术学校学生,师从但昭义教授。自从1994年开始钢琴专业正规学习至今,李云迪多次在国际国内钢琴比赛中获奖,如1995年获美国斯特拉文斯基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1999年获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成人)第三名,同年还获得美国吉娜·巴考尔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等。
  李云迪在国际上第一流钢琴家组成的权威评审团和波兰广大听众面前,以令人信服的演奏,在这一顶级赛事历时十五年两届第一名空缺之后,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赢得金奖,成为肖邦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和首获第一名的中国人,在国际国内激起强烈的反响。肖邦比赛特约评论员评论说:“他证实了自己是在掌握肖邦演奏风格上完美并且最富有诗意的钢琴家。”
  李云迪是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家一手培养起来的钢琴天才,他的获奖也说明中国国内的音乐教育已达到很高水平。西方音乐界对李云迪的获奖并不感到十分惊讶,从1955年傅聪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起,李名强、刘亿凡、刘诗昆等中国钢琴家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西方音乐界的注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马歇尔·雷斯回顾展在京举行
  王晓霖
  由中央美术学院、法国驻华使馆及法兰西画廊联合主办的法国当代著名画家马歇尔·雷斯回顾展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
  马歇尔·雷斯是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此次回顾展共展出马歇尔·雷斯作品二十七件,包括摄影、水粉画、油画、胶画、雕塑等形式。这是艺术家首次来华举办个展,业内人士评价很高。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艺坛星踪

  张伟进守住真感觉
  西边
  虽然1994年就参加了残疾人奥运会演唱会的演唱并在1998年抗洪救灾庆功晚会上担任唯一的独唱歌手,在音乐道路上艰辛数年,依然活跃在流行歌坛上的张伟进却始终未能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前些日子,奥运健儿在前方拼搏,金牌得主备受瞩目。这时我又想到了张伟进———那些同样经过拼搏却没有夺得金牌却仍然在努力的人。
  1980年,张伟进迎来了自己人生路上的第一个金秋时节———在这一年,他如愿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成为一名中提琴演奏员。伴随着不懈的耕耘,伴随着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机遇,1984年他考入东方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86年考入中国轻音乐团,任独唱演员。1987年,为了寻找更广阔的音乐空间,张伟进作出了人生路上又一个重大抉择———辞去公职,开始专心“攻读”流行音乐,成为独立音乐人。八十年代,那正是一个可以让梦想漫天飞舞的年代,还没有太多的伴随着现代文明而生的五花八门的欲望,张伟进以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创作了多部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音乐,写了上百首流行歌曲,为上百部电影、电视剧演唱主题曲。1993年,他推出了第一张CD专辑《死不了》,“死不了”是一种花,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花。“给我一线阳光,我便回报世界以整个春天”,张伟进以此激励自己执着地追逐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一首《走远了》成为众多歌手风靡一时的演唱曲目,从而打破了那时中国流行歌坛几乎是港台歌曲一霸天下的局面。1994年,张伟进为台湾电视连续剧《双面佳人》创作并演唱主题歌《问彩霞》。这首歌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唱遍了街头巷尾。此后,流行乐坛每天都在上演着潮起潮落的悲喜剧,而喜爱张伟进的朋友却再也没有看见他的新专辑,许多人都以为张伟进沉寂了……
  然而他没有。热爱飞翔的鹰不会离开自己的天空,一个钟情于音乐的人又怎么能离开自己的艺术舞台呢?在许多大型的演出活动中,我们又看见了张伟进的身影:1995年,参加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并演唱英文歌曲《巴塞罗那》;1997年,参加八运会开幕式并演唱会歌;1999年,参加世界体操锦标赛开幕式并演唱会歌;1999年,为中国第一部大投资的大型动画片《西游记》演唱主题曲《猴哥》。
  张伟进是一个对自己、对自己的音乐很负责的人,正因为如此,经过层层筛选和竞争,张伟进才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猴哥》的演唱者。《猴哥》唱火以后,张伟进走在大街上,有家长摸着自己孩子的头,这样介绍他:“这就是猴哥。”———孩子那天真而欢快的小脸,让张伟进真正感到满足和骄傲。
  2000年,新的千年到来。张伟进又开始了歌坛上的新一轮超越。他签约北京曼陀铃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在曼陀铃制作的第一首新歌———自己作曲、赵小源作词的《真感觉》。“幻想总热烈/生活却直接/但我不知为什么不肯冷却/是错还是对/让生命裁决/我只守住最初的真感觉”……张伟进说这首歌唱出了他的心境。他说他所追求的音乐风格是歌本身和生活本身的结合,这是根本,不会改变!
(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国诗人出席东京世界诗人节
  由日本《地球》杂志社举办的2000年“东京世界诗人节”于11月2日至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三十五个国家的近四百位诗人出席了会议,我国诗人王小妮、杨克、麦城等应邀与会。会议期间中国诗人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受到了普遍好评。日本著名汉学家佐佐木久椿教授在接受《朝日新闻》、《东京新闻》、《产经新闻》报社记者的专访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大陆诗人的作品。
  日本多所大学的图书馆已分别收藏了中国诗人的作品,其中麦城的诗集还被日本国家图书馆收藏。近期日本又出版了《六十年代中国出生诗人诗选》,该书是多年来在日本出版的唯一一本当代汉诗选。(吴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