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
  李沛
  二十二年前,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这句话虽是从发扬民主、解放思想的角度讲的,但联系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仍能从中获得深刻的警示。
  我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她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听民音、察民情、顺民意,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革命、改革和建设中的无数事实都充分说明,真正倾听人民的声音,较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发展就顺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倾听人民的声音。惟此才能真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然而,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却出现了一些“听不到人民的声音”的现象。一是不需听。认为上面的声音管用,自己的声音高明,普通群众的声音是“微言卑语”,因而表面上在听,思想上漠视,往往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二是不愿听。认为人民的声音都是些矛盾声、困难声、问题声、麻烦声,因怕惹事而不愿意听,甚至对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很不习惯,缺乏承受力,不敢直面,更谈不上从中汲取营养。三是不会听。以为自己来自人民,生活在人民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听人民的声音,可实际上身在其中而心不在焉,并没有真正关注、深入分析人民的声音,也不能从中辨别出哪些是良言,哪些是呼声,听了等于没听。四是不真听。或深居于高墙,或隔之以车窗,人民的声音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东西挡住了,即使偶尔听听,也是听其言而不能察其因,听好不听坏,听喜不听忧,听得不全面、不彻底,不能一以贯之。
  为什么会“听不到人民的声音”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淡化了,群众观点丢掉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疏远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颠倒了。这不仅仅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根本政治问题。听不到人民的声音,不从群众中来,不到群众中去,就不能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知道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是否到位、执行是否走样;听不到人民的声音,不能准确把握人民的思想脉搏,不能理顺人民的情绪,不知人民的所思所需所盼,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戴;听不到人民的声音,不听人民的监督之声,就很难保证党的先进性。总之,听不到人民的声音,就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革命政党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古人早就告诫我们:“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对待人民的声音,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是凝聚群众智慧、推动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也是改进干部作风、加强党的建设的紧迫课题。只有真正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才能把我们党的执政之基筑得更牢。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塑造高尚人格上下功夫
  侯志奎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立行’和‘立言’上多下功夫,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人格,增强领导干部人格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作为群众的带头人、领路者,高尚的人格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人们崇尚真理,崇尚科学,同样也崇敬高尚的人格。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党的领导干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高尚的人格力量,成为社会的灵魂,正义的化身,群众学习的楷模。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人格越高尚,就越能在群众心目中享有威望,就越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就越能有效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进。从当前领导干部队伍的状况看,总体上是好的,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干部人格的表率作用。但也要看到,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少数领导干部无论在工作作风还是在人格形象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塑造和提升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人格形象的重要意义,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地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念,不断加强自身人格的锻炼和修养,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当前,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身人格的锻炼和修养,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努力使自己的人格更趋完善、更趋高尚。自重,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使自己的言行与领导干部的身份相符合;不做违背党纪国法及共产党员标准的事,不做有损领导干部人格形象的事。自重是领导干部具备和保持高尚人格的重要保证。自省,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领导干部坚持自省,不是老想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是要多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查找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是不是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不是符合党内生活的各项准则,一旦发现有所背离,就立即纠正,而不是一味迁就、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自省可以强化自律,对塑造领导干部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警,对领导干部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警告自己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一种是以别人的教训来警示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其覆辙。领导干部应时时用党的政治要求、政治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来要求、约束自己,警告自己不能有任何越轨的举动。同时,还要时时以反面典型为鉴,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自励,就是自己激励自己前进,做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当工作顺利时,激励自己不满足现状,不甘于平庸,不甘居中游,更上一层楼;遇到困难时,勉励自己不退缩,不泄气,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在逆境中,要鼓励自己不气馁,不丧失原则,不向错误的东西低头,不随波逐流。在挫折面前,不灰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爬起来继续干。自励有助于培养造就领导干部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人格。


第9版(理论)
专栏:

  “四自”与“四慎”
  詹玉荣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这是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把“四自”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就必须坚持“四慎”,即自重要慎微,自省要慎思,自警要慎权,自励要慎行,努力实践党的宗旨。
  自重要慎微,着力提高自身素质。自重,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珍惜党的荣誉和领导干部的名誉,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做与党员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做到自重,就要慎微,也就是从微小之事做起,从微小之处严起。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因为不能从微小之处做起,特别是在有了一定成绩之后开始放松自己、不拘“小节”,最终量变导致质变,滑向了腐败的深渊。而要做到自重慎微,就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实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自重慎微的良好形象。
  自省要慎思,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自省要慎思,就是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检查、反思自己,努力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培养良好的政治品德,从而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一是讲正气,保持革命气节。讲正气、讲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不讲正气和革命气节,就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和邪气的侵扰,就会成为邪气的俘虏。而要讲正气,就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二是勤反思,时时严于解剖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检查自己的作风,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狠下功夫。三是善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要养成定期进行总结的习惯,特别是善于总结自己的过失甚至失败的教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经得住权力、功名、金钱、美色的诱惑,是对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经常进行自我剖析、反思、总结,就能及时发现自己思想上行动上的不良倾向甚至错误并将其尽快克服,避免积小错而成大祸。
  自警要慎权,始终坚持廉洁从政。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公用权,利国利民;为私用权,害人害己。胡长清、成克杰等案件是最好的反面例证,他们从党的高级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教训极其深刻。必须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会采取各种手段,对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进行腐蚀拉拢。我们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滑向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蜕化变质的泥潭。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时时刻刻保持警觉,自警慎权。要做到慎权,除靠党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外,加强自我约束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好权力关,不滥用职权,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做廉洁奉公的模范。
  自励要慎行,努力当好人民公仆。自励,就是自己激励自己,时时用远大理想、宏伟事业激励、鞭策自己前进。自励要慎行,是因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绝不只是个人行为,人民群众就是通过党员干部来看我们的党风政风的。而端正党风、政风,要靠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与党的形象联系起来,按照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一是敬业,增强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二是创新,坚持和弘扬大胆改革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工作中勇于干事创业争一流,开拓进取闯新路;三是务实,力戒空谈,注重实效,狠抓落实,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当好人民公仆,踏踏实实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如何理解“突破体制性障碍”
  黄群慧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大胆探索,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的体制性障碍。那么,应如何理解“突破体制性障碍”这句话呢?
  我们认为,“突破体制性障碍”,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吹响的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人们知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要真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国有企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始于1979年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等阶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迄今为止,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重大的体制性障碍仍未解决。例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有待改革;“新老三会”关系尚未理顺,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尚未职业化;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监督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等等。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企业制度创新,扫除这些体制性障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从制度上保证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不断增强,才能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二,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滞后影响,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完善的市场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问题依然存在,等等。这些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清除。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虽然始于1994年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项改革已经或正在逐步到位,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因素。这首先表现在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切实改善企业的经济运行环境方面还任重道远。其次,宏观调控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都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再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迄今为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仍相对缓慢,仍不能满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四,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促进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将步入以智力资源为主体资源的新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制约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既有现有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阻碍科技创新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原因。而这些体制性制约因素,只有通过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才能消除。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当代科技、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和国际竞争格局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客观需要的准确把握和重要部署。
  创造新优势 寻求新突破
  ——谈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朱丽兰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视觉等界限,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为人类开拓新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提供了可能。九十年代初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增长点,成为社会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一些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工业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其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0%—50%,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
  纵观世界范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巨大物质财富积累,并没有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相对均衡合理的分配。由于知识差距所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正日益突出和尖锐,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只是一味地强调融合全球市场,却忽视了市场所无法满足的人类需求;技术创新开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快速发展之路,但受益者却主要是那些相对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和群体。目前世界科技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正在使占世界人口近半数的低收入国家远离世界经济的主体。二十年前,著名的勃兰特委员会曾经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赤贫人口将减少到八亿。但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地球上至今还有近十五亿人口没有摆脱饥饿与贫困。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一种有利于新技术革命成就广泛共享的机制,人类所憧憬的“地球村”将可能永远只是美好而虚幻的童话。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突破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固有矛盾提供了可能,新科技革命为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内容也由此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主要就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无所作为的国家,将难以把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尽管发达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进程中处于优势,但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寻求局部突破,就完全可以跨越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站在与发达国家相近的起点上。
  近年来,由于传统产业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和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过去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建立在规模扩张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由于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工业发展缺少新技术的支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还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变动和生产发展带来的,是在技术密集产品大量依靠进口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
  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立足点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如何,主要取决于它的资本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和资金的相对价格。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便宜,出于成本的选择,往往都会服从现存的国际分工格局,选择比较优势战略,以劳动代替资本,致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们能否从容应对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值得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世界近代史说明,选择比较优势战略,虽然能使一些国家现有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很难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不难设想,如果美国只是以其资源和农业的“比较优势”赶超盛极一时的德国和英国,日本只是以渔业和加工业的“比较优势”赶超遥遥领先的欧美,芬兰只是以森林资源和造纸业的“比较优势”作为强国之本,其结果注定不会是今天的格局。落后国家要想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就必须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努力创造新的、独特的优势,寻求局部突破。
  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科学全面的认识。它要求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资源。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存在着相辅相存的依赖关系。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带动企业利润和投资利润率的上升,从而进一步诱导新设备和R&D(研究和开发)投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我国传统产业仍然还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将长期存在的巨大的人口压力,只能主要通过传统产业部门加以吸纳解决。因此,我们今天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决不意味着放弃发展传统产业。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集中力量在具有比较优势以及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寻求突破。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始终是我国推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
  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我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举措。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使得今天的工业化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选择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用“低物耗”的信息化方式完成“扩大社会化”的工业化任务,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以及企业组织的联网化等共性技术开发及其在制造业、服装业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效。总之,我们将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
  与传统产业截然不同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含量、高收益以及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相关的社会和经济组织结构。这一规律不仅表现在国家层次上,也表现在区域发展层次上。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对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已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但是,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对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认识不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更需要有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基础和外部环境。
  不断加大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力度。当前体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主体的缺位上。一方面,现有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大量科研机构仍游离于企业和产业之外,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研究开发工作分散、重复的现象还很严重。不少科研单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满足于一般的成果转化,缺乏将产业做强、将市场做大的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有些企业还没有完全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不能为顺应市场需求而开展独立的经济活动,因而缺乏在投入高科技产业过程中的冒险精神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近年来,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异军突起,靠的就是在决策上的高度自主权与科学化、民主化的内部决策机制,在资产上的高度支配权与科学高效的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在用人上的高度选择权与创造人尽其才的内部宽松环境,在分配上的高度调控权和按绩效定酬的激励机制。因此,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任务。
  积极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正在形成,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现象还比较严重,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还存在不平等竞争问题,一些企业还在一味地依赖政府行政力量去获得市场机会。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在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网罗创新型高科技人才,但我国“论资排辈”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优秀年轻人才的成长常常受到无形的压制,对人才的制度化激励做得还不够。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性和高风险,决定了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社会氛围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始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政府计划的结果。但在进行制度设计和促进交流合作方面,在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方面,在制定市场规则和宏观调控方面,政府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我国一些地区如上海、深圳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就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干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政府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各个微观经济单位,而是使之在政府调节的作用下产生内在动力,以自己的选择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微观经济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应当由于政府的调节而有所削弱。
  人类即将迎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一千年前,中国以造纸术、印刷术、磁盘、火药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及其广泛的应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使中国的领先地位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五世纪。一百年前,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欺侮和凌辱,国家积贫积弱。今天,已经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在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占据应有的重要地位。伴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澎湃不息的浪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