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

  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调查与思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布赫
  党中央确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部署,使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广大人民迎来了振兴民族经济、加快发展步伐的大好时机。但是如何才能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成功的发展道路,达到加快发展的目标,仍然是一个摆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面前的大课题。
  在具有166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拥有1775万人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民族人民正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沿着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努力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的大开发之路。这个探索还要继续下去,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
  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和全国各地一样,各方面建设都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取得全面发展。这些成就为在新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69亿元,比1978年增长7倍,年均递增10.5%,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地方财政收入74.4亿元,比1978年增长9.4倍,年平均增长11.8%。1999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268亿元,比1979年增长1.3倍,棉花总产135万吨,比1979年增长23.5倍,瓜果总产120万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4436.5万头,肉类总产量81万吨,比1979年增长1.3倍。
  (二)民族和睦,共同繁荣。新疆全区总人口1775万人,共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2%,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建设、社会生活中,建立了和睦的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更大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得到深入的贯彻实施,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现在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2.9万人,占干部总数49.65%;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23.9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0.42%;少数民族妇女干部达13.2万人,占全疆妇女干部总数的46%以上。
  (三)社会稳定,边疆巩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自治区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5600公里。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更加稳定,边疆更加巩固。现在千里边疆正在成为民族地区走向开放,扩大经贸交流和合作的繁荣地带。
  (四)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很好,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1999年新疆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潜力很大,广大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族地区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就十分显著,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和经验,西部大开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要积极探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西部大开发的正确道路
  西部大开发是改革开放的延续和深化,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机遇,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富裕繁荣的必由之路。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领导全区各族人民,按党中央确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结合新疆的实际,从几个方面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正确道路。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战略重点。这个重点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据预测,新疆石油资源为208.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0.8亿立方米,各占全国资源量的1/3强。1999年原油产量达到1744.71万吨,完成原油加工量944.46万吨,成为全国第三大石油生产基地。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占全疆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至1999年底,全区累计探明煤炭储量960亿吨。此外还有极为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根据资源开发的特点,新疆认真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论证,确定铁路、公路、机场、输油管道建设方案,同时加快能源、通信和城市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全面加强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正在展开。
  (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农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传统产业,也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西部大开发不仅不能忽视农业、削弱农业,而且更应该强化这个优势产业。根据新疆农业资源特点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自治区明确提出了农业高产开发战略。主要是通过节水增水增地,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加快水土开发步伐,扩大生产规模;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提高单产;通过粮棉高产开发带动牧林渔业、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增粮增棉增收目标。同时根据新疆农业具有灌溉为主、人均土地相对较多、劳动力素质较差、机械化程度较低、绿洲分布点多线长等特点,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三)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新疆是个好地方,但从生态环境来说,也有很差的地方,许多地方生态环境还处于恶化之中。新疆沙漠面积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47%;全区60万公顷农田遭风沙危害,800万公顷草场沙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正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的路子,已经确定了保护和建设并举的方针,重点建设绿洲生态环境,积极保护荒漠生态环境,强化环境污染治理,逐步解决干旱、盐碱、风沙、污染等生态环境危害。在继续建设“三北防护林”的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开展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治理,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工作,动员全社会植树种草,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面对21世纪,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新形势,边疆民族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以市场为核心,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抓好几个方面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二是调整工业结构,突出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三是积极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四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走向市场的道路,走向商品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一方面发展农产品生产,一方面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才能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才能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抓好培育龙头企业着手,促进农业产业联动、工农结合、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使一批颇具实力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如泰昆饲料、大天池奶业、屯河番茄、新天酒业、神内果汁、伊力酒业、银力棉业、广汇石材企业等,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品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六)坚持科教兴国、科技兴农战略。实践反复证明,仅仅依靠传统技术是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的,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使西部地区发展更快、更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制定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七)全方位扩大开放,坚持多层次合资、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根据自治区实际,新疆确定了“全方位开放、内联外引,东联西出”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新疆所拥有的16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11个地方(二类)口岸的作用,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开拓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市场,使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真正发挥“东联西出”的“桥头堡”作用。同时促进地方、兵团、中央企业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鼓励内地沿海企业到新疆发展,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新疆的开发建设。
  (八)实施旅游兴区、旅游富区的战略方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自然景观奇异,气候生态多样,境内野生动植物1000多种,已建成了20多个自然保护区。新疆素有天马故乡和歌舞之乡的美誉,古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高昌古城、楼兰古城和克孜尔千佛洞等蜚声中外,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在通过西部大开发,加快建立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大量地创造投资和就业机会,增加各民族农牧民的收入。
  总之,西部大开发是一个世纪性的宏大的战略行动,涉及内容是全面的、广阔的。边疆民族地区目前力量有限,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进行探索,只能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争取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取得显著成效。
  要团结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地长期干下去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任务艰巨,但是也充满希望。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边疆民族地区要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一定要凝聚各民族的力量,团结奋斗,共赴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使命,只有这样,西部大开发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一)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核心力量,在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是不可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的,当然也不可能取得西部大开发的成功。加强党的领导就要加强各级党和政府对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和组织。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广泛、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意义。面对西部大开发中必然遇到的困难,各级党组织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又要领导和带领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走。同时,还要抓好长远规划,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犯急躁病。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西部大开发的实践。
  (二)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同繁荣。民族团结是西部大开发中各项工作得以胜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抓好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使用和提高各民族干部。
  (三)要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西部大开发中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对祖国民族文化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新疆各族人民长期来所创造的歌舞、戏曲、绘画、民间文学、建筑艺术等等,过去对新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也一定能够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更有力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智力支持。
  (四)要通过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在民族地区安排了大量的重大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地支援地方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一定要主动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积极地为重大建设项目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五)要进一步抓紧西部大开发的法制建设。西部大开发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依法行政,依法开发。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健全招商、投资、融资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成分的经济利益,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并不断加强法律监督和执法检查工作。
  (六)要向国内外广泛介绍和宣传边疆民族地区的情况,增强各族人民对西部大开发的信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家、特别是乡镇企业家,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参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开发。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视点

  夯实基础
  ——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查与思考
  本报记者 王金海
  深秋时节,秋收刚过,秋风就有了丝丝凉意。记者来到河南和辽宁农村,对如何加强党的基层建设进行调查,深深感到,一方面基层干部非常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党的基层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基层是基础,无论做什么事情,夯实基础是最为重要的。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适应时代发展,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实现跨世纪宏伟大业的迫切要求。
  “热在上层,温在中层,冷在基层”
  秋雨过后,土路泥泞。记者来到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前王村采访,看到镇党委书记段传文和村支部书记李良田正站在秋雨过后的小学校门口犯愁。前王村是个3000多人的大村,小学学生就有400多人,由于今年“秋老虎”作怪,气候异常,几场大雨把校舍冲成了危房,一时学生上课过冬成了个大问题。记者记录了这样一段乡村书记的对话。段传文:“组织党员带头捐款捐物,积极出义务工,赶到天冷之前把危房修好。”李良田:“今年秋雨成灾,收成不好,党员都外出打工经商去了。”段传文:“能不能尽快和他们联系上,把挣的钱先寄回来些,建学校要紧,不能让孩子们受冻啊。”李良田:“有的去广东,有的去上海,有的在北京,天南海北,他们不到过年回不来,怎么能联系上呢?”
  这时,村支部副书记段敬云也急匆匆赶来了,但是,听到要设法跟外出打工经商的党员联系,也是没招,只是闷着头抽烟。
  农村党员近年来外出打工做买卖的很多,常常一去一年半载,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像断线的风筝。这些党员在城里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自己也很发愁。
  一个村就是一个“基层堡垒”。村民每天事情很多,有些事还十分棘手,需要党员发挥表率作用,排忧解难。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村支书为村里的事从早到晚,忙着跑前跑后,十分辛苦,但有的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岁数不饶人,已显出几分吃力。问他们近几年发展了几位青年党员,他们摇了摇头。是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入党?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连续跑了几个村子,采访了几十户人家。许多农民告诉记者,一些农村党支部对青年缺乏应有的吸引力,青年人觉得“党员不党员,就交几毛钱(党费)”,没有多少实惠,不愿入党拴在家里当村干部,愿意到外面打工,甚至把土地都撂荒不种了。
  “七个支委八颗牙”,这种农村基层党支部委员年龄偏大的现象并非个别现象。鹿邑县委书记王茂志向记者介绍:“县委最近作了一项摸底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全县551个农村党支部,有三类支部52个,瘫痪半瘫痪支部10个。同时,农村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状况严重。”
  针对这种状况,鹿邑县及时选派了1227名县乡干部,组成“千名公仆工作队”,带着行李铺盖,锅碗瓢盆,深入到551个行政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要听得进尖锐的批评意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在全县开展了“包一村,学一技,创一业,帮一户,荐一人”的“五个一”活动。他们已调整行政村支部班子28个,年轻有为的党员有17名新任党支部书记,43名新任党支部委员。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就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鹿邑县有100多万人口,是全国粮棉农业百强大县,他们总结经验,狠抓农村基层党建,不仅理顺了干群关系,稳定了农村,而且农村经济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王茂志的感慨颇有道理:“我们搞农村党建,不能老是热在上层,温在中层,冷在基层,必须要沉到农村最底层,真抓实干,才能收到实效。”
  记者由此想起两年前采访河北省石家庄郊区南高营村的一幕。南高营与北高营仅一路之隔,自然环境一模一样,但因两个村党支部发挥作用不同,10年间却有了天壤之别。南高营村党支部勇于创新,带领债台高筑的南高营村民艰苦奋斗10年,全村社会总收入达8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乡镇企业百强村。而当时的北高营因党支部软弱无力,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脱贫。
  开拓“新领域”占领“空白区”
  今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并指出:“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但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党建的确是个“新领域”,如何让党组织占领这个“空白区”也是一个新课题。
  最近,记者到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辽宁省海城市采访,深深感到海城在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党建工作方面做出的积极的探索,很有启发意义。
  海城感王镇是辽宁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先进乡镇。记者赶来采访的当天,正是海城市在感王镇召开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党建现场会。感王镇近几年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400余家,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轻纺之乡,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值达50亿元,利税5000多万元。镇党委书记缑庆春是一位三十出头的青年,一边带着记者参观环境优美、设施现代的非公有制企业,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原来发展非公有制企业重建厂,轻建党,总是担心非公有制企业抵制建立党组织,其实,只要工作做到家,非公有制企业不但不反对,而且还特别欢迎。”
  宝兴集团总经理于振家的话颇有代表性,他说有两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非公有制企业里的党员仍然能够发挥先锋表率作用,“做了非公有制企业主想做而做不了的事,说了广大职工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二是没有想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从不影响正常生产,而且还在企业开展了“企业是我家,兴衰靠大家”的系列竞赛活动。
  现在,感王镇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建立了独立党支部,党员不足3名的非公有制企业,打破行业、地域界限,按照就近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党支部。4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共建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108个,党小组260个,在非公有制工作的党员已由18名增加到340名。
  感王镇只是海城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一个缩影。早在1995年,海城市在进行综合体制改革中,市委就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绝对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正如海城市委书记张海宽所言:“非公有制企业一定不能成为党建的空白点,只有搞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才能保证党的各项方针路线的贯彻执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保证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哪里有非公有制企业,哪里就要有党员,就要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海城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3000余家,从业人员已达11万人,其中党员10600多人。海城是否都像感王镇那样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记者带着疑问又悄悄来到西柳服装市场采访。西柳服装市场占地100万平方米,有1.6万个摊位,规模壮观。西柳镇人口仅3.7万,可是全国各地来西柳做买卖的暂住人口就高达5万人。西柳镇党委原来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些摆摊设点的个体户中,竟有1118名中共党员。怎样把这些流动性强、外地来的党员组织起来,使他们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西柳镇党委不仅按服装、鞋帽、百货等经营范围建立了党组织,还创造性地成立了浙江、鲜族党总支,江苏、四川党支部。现在已建立10个党总支,78个党支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1118名流动的党员又都投入了党的温暖怀抱。”
  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明确了身份,也就明确了责任。在西柳服装市场,叫得最响的一句口号就是:“有困难,找党员。”1118位党员的摊位大多是文明摊位,影响和带动了整个市场文明经商之风。为此,西柳服装市场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授予“全国文明市场”称号,其商品交易额也在逐年攀升,现已高达150亿元,一跃进入了全国十大纺织服装市场前三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最坚实的基础就在基层。基层的同志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才有实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我们确立了跨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应该说,我们面临的任务繁重,挑战严峻。全国6300多万党员、340多万个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崇高的使命,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
  记者在河南农村和辽宁非公有制企业采访中也发现,一些地方领导同志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思想上有松懈和畏难情绪,没有把这两方面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系广大农村以至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稳定,实现我们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都至关重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在农民中间,代表着党的形象,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我们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尽快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大力提高党支部一班人的素质,切实改变一些党支部软弱无力和老化状况。只有这样,农村党组织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团结带领亿万农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私营企业已超过120万家,个体工商户已达3120多万户,这对于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我们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已显得相对滞后,非公有制经济中党的建设仍然是个薄弱环节。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私营企业中86%没有党员,已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仅占企业总数的0.9%。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空白区”,也是一个很大的“空白区”。我们各级党委对此应该具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在这个“空白区”的新领域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党建工作,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应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都要按照政策积极做好团结、教育、引导私营企业主的工作,把他们牢牢吸引和团结在党的周围。
  在河南鹿邑,有个豫东最大的布匹批发市场。这里的党员带头做到“货真价实,文明经商”,市场越办越红火。 孙永健 摄
  我国东北最大的服装市场—辽宁海城西柳服装市场,由1118位党员摊位成立的党组织,在整个大市场叫响了“有困难,找党员”的口号。
张兴东 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