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谈科技伦理
  □陈瑛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之间有时还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冲突:某些人的有利,刚好构成对于另一些人的伤害;一些人的所得,正是另外一些人的所失。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是一般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科技伦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生命伦理学中热烈讨论着的关于克隆人问题的群己关系就是显著的一例。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者强调个体利益的现实性及重要性,坚持所谓己先群后,己重群轻,要求建立立足于个人权利基础上的生命伦理学。社群主义则相反,他们强调公共利益,认为群先己后,群重己轻。社群主义的生命伦理学认为,生殖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也是社会的公事。无论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在探讨生命伦理学时,都无法逃避群己关系这个问题。
  在科技伦理所探讨的群己关系中,除了上述同时代的内容之外,还包含着不同时代的内容。这就是说,科技伦理还必须处理、调整不同时代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个方面,环境科学的探讨表现得尤为突出。人类正是从现代的生态环境的危机(包括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酸雨、干旱、沙漠化等等)不但给现代人带来灾难,而且会危及后代来探讨环境问题的。探讨环境方面的科技伦理学认为,要制止这种破坏,恢复或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不但要控制人口增长,要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等等,更要从根本上认识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不但要调整现代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而且要搞好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科技伦理在群己问题上,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有不同的意见争论,特别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冲突。前者看到了个体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却夸大了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后者重视社群的意义和价值,却又易于忽视或贬低个体的意义及价值。其实,人的个体与集体都是客观实在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体总是属于某些集体(社群),没有脱离集体的纯个体;集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并且要通过一个个个体来表现。科技伦理要正确反映和体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一方面要承认个体的意义与价值,充分尊重个体的利益和权利,特别是个体生命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必须肯定集体的意义与价值,坚决维护集体的利益和权利。要因时因地地估量各种具体情况,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二者能够兼顾。科技伦理强调和坚持的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原则,既包括在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一致时的多数人,也包括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少数服从多数的那些多数人。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比较正确地处理科学技术在研究和应用时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恰当地调整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了个体,也考虑到了集体,既考虑到了现在,也考虑到了未来,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公正”。
  科技伦理虽然会跟随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面貌,许多具体的规范、准则会随时发生某些变化,但是,它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却是永恒的。千百年来,无数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思考甚至实践过这些问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我国也不例外。由于科技伦理与一般的伦理道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后者对于前者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更有着特殊的优势。从这两方面来讲,我们现在研究科技伦理都有着丰厚的资源。更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形成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与最科学、最美好的科技伦理,从实质上是一致的,可以作为我们科技伦理的指导。从这一点出发,尽管我们在研究和应用科技伦理上起步较晚,但却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以较快的速度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现代化与体制创新
  ——“现代化和社会体制创新——走向现代化的深圳”研讨会简述
  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体制创新问题,日前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和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深圳联合召开了“现代化与社会体制创新——走向现代化的深圳”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党校系统和社会科学理论界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就现代化和社会体制创新的一般理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体制创新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第三步该怎么走、深圳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创新和政策选择、经济特区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与会同志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发展进程,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发展,其根本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总体进步。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有其共性的东西,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应该在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知识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和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合理化和先进化等多方面努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搞好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成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样板。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思想,一致认为,只有不断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才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创新的理论、模式、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建设好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性创新体系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腾飞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投身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体制创新的伟大实践。二十年来,深圳市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制等不同领域大力开展创新活动,基本形成了良性的区域性创新机制。
  与会同志还对西部发展和东西部的合作、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的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创新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孙宽平)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民族素质
  ——中国无神论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简述
  “中国无神论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00年学术年会”最近在北京召开。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学会会员共七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任继愈在会上做了题为《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工作报告。
  任继愈教授在报告中总结了四年来学会的全面工作,指出几年来学会重建了组织,实现了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的联合;针对新的有神论思想和伪科学、封建迷信流行的特征,特别是“法轮功”的歪理邪说,组织会员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与分析,并给予了有力的批驳;创办了《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编写了《无神论教程》,对广大群众及青少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报告分析了人们关心的两个话题。一个是特异功能到底存在不存在;另一个是科学的发展是否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破坏和道德滑坡。
  任教授指出:古今中外的实践已证明,特异功能不存在,所有的特异功能现象,没有一例能够经得起严格的科学检验,只不过是历史上巫术的翻版而已,鼓吹它的人无非想假借幻想或超自然的力量,让别人崇拜他而自封为神。宣扬特异功能必然导致以活人崇拜为特点的新的有神论,而正是活人崇拜为“法轮功”之类邪教的衍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如何看待科学的问题上,任教授提出: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人们产生了对科学的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偏见,甚至对科学产生怀疑。其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军备竞赛等事件并非科学技术的责任,而是从事工业或工程的人的责任。应该加强的是人的道德素养,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按科学规律办事。生态问题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同样也是人类的最忠实的朋友,它的指导作用远比迷信神灵更可靠。
  报告指出:无神论者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对伪科学、新的有神论进行持续的批判与揭露,提高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道德境界,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无神论研究和宣传的中心目标,继续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办好《科学与无神论》杂志,注意伪科学、新有神论的发展动向,研究新的理论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
  此次大会是中国无神论学会自1996年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这对于我国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提高民族的思想素质,反对封建迷信、伪科学和新的有神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申)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讨
  国有企业改革途径
  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四次会议,前不久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有四十八所高校的一百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同志认为,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辅助作用,国有经济进入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不是从竞争领域全部退出。要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做好有进有退这篇大文章,特别要创立有效的企业退出机制及其必要的社会条件。
  还有的同志指出,出卖部分国有企业或国有产权,国有经济从一些行业退出,从企业角度来看当然是所有权的变更,但对于国有经济来说,仅仅是价值形态的变化,而不是搞私有化。
  还有的同志认为,国有企业必须谨防债转股的陷阱,走出债转股的一些误区。债转股不是“免费午餐”,更不是可以医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规范化公司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债转股手段,使出资人真正到位,由包括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内的出资人选聘经营者,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高德步)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
  陈宗胜、吴浙、谢思全等著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讨论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的测度问题时,采取了“企业—国家—市场”的逻辑顺序,从对企业的市场化研究入手,在对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商品市场特别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由此形成了对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的总体评价。同时,该书还用了较多的篇幅,对农业、工业及外贸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并考察了市场化程度的区域差异。该书对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的测度建立在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和数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比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实际。(尔冬)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一九四九—一九九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手册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简明性和数据可靠性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是由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料研究部门的专家通力合作编写的一部工具书,其内容涵盖我国自然概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编者运用多级分类标题的形式,既扼要阐述了每个领域发展的概况,又通过跨年度的统计数据、重要文献、各部门下属分支和单位、名录索引、分类表格等资料,直观地展示了具体进程和动态的变化。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资料的取舍和比例安排上,编者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经济发展问题在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从交通运输到信息产业,从建筑业到房地产业,从金融业到保险业,从国内市场到国际贸易,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金文)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
  ——访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教授
  本报记者 吴珺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网络经济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与挑战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来自首都经济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网络经济及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会后,记者就什么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问题,采访了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教授。
  记者: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把世界推进到一个所谓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经济是有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有人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而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经济力量,正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网络经济”。那么,什么是网络经济呢?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是一个概念吗?
  乌家培: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别称或特称。数字经济、比特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等等都是对信息社会经济的不同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从某一个特定方面来反映这一经济的特征的。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尤其是因特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对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说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
  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随着网络市场的扩大,网络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
  记者: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既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而传统经济学理论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您认为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乌家培:网络经济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个途径是以新的视野或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原有的理论,使其有新发展。另一个途径是从新的经济现象出发,研究和确立新的经济理论。
  网络经济对经济学理论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当把生产力视为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时,它的高低除受上述三要素的影响外,还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自然条件,以及其他要素。生产力要素理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上,如从生产工具主导论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进步主导论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在不断增加中,除科技、管理外,又有教育、信息与知识等。
  网络经济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其信息能力即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
  二是使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动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分量急剧增大,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
  三是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其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
  四是使生产力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由于科技情报交流的加强和科技合作研究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科技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
  五是使对生产力发展有长期的潜在的重要作用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六是使组合、协调生产力有关要素以提高它们综合效益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导致管理科技甚至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内联网、外联网、国际互联网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相融合。信息不仅是管理的基础,而且与知识一道也成了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日益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的管理模式。
  七是使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此外,网络经济还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理论、企业竞争理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消彼长“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记者: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您作为一位长期从事信息化研究的学者,对此是怎么认识的?
  乌家培:我认为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应该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各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一定要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这里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认识要有高度。不能把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只是现代化的内容之一,而应认识到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不能把信息化仅仅理解为只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之一,而应认识到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信息化都已成为现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也不能把信息化理解为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任务,而应认识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信息化已变成他们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必须竭力防止信息穷国与信息富国相对立局面的出现,避免自己在今后的世界发展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甚至因“数字鸿沟”的扩大而被边缘化。
  认识要有广度。信息化不仅如通常理解的那样是信息技术在各部门、各领域推广和应用的过程,而且同时还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信息产业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信息活动的规模扩大和作用强化的过程。信息化不仅要建设和经营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从业务与管理两个方面,促使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使社会成员普遍享受有益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发挥他们的抱负和才能。即使就信息基础设施而论,它也不只是通信基础设施问题,还必须包括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以及社会支持环境等问题。
  认识要有深度。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的解决必然与有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相联系、相结合;信息化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但同时它必定要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完善等问题。信息化每推进一步,都离不开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问题的妥善解决。
  需要指出,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国家工程和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随着网络革命的兴起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需要经济学家去潜心研究,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压题照片:乌家培教授(附图片)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研讨
  信念、信仰、理想的本质及其关系
  由中央党校哲学部、清华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系、西安交大人文学院、西安政治学院、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价值学会等二十二个单位发起的“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前不久在西安举行。
  关于信念、信仰、理想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信念、信仰、理想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的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信念的基础是相信,由相信到信心再到信任,在信心和信任的基础上再形成信念。信仰是一切信念中最重要并支配其他信念的最高信念。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在于:信仰具有专一性;信仰不仅是对真理的确认与价值的认同,而且有情感皈依。理想是以信念、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系统。信仰决定理想的内容和方向,理想体现信仰,强化信仰,具体化信仰。信念、信仰、理想以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又体现一定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信仰对人具有精神支柱功能,人生导向功能,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功能,承受困难、克服困难功能,权衡功能和抚慰功能。(张理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