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官厅水库的水面上,常年“定居”着一些外乡人。他们结庐为居,枕湖而眠,靠一叶舟、几张网在水面上讨着生活,他们被污染所害,但自己又在酿造新的灾难——
  漂泊的人,哭泣的水
  齐广兴
  美不美,家乡水——如今家乡的水已养不活生灵
  官厅水库跨越京冀两地,绵延百里的水面时宽时窄,像一条闪光的珠串。进入北京延庆县时,珠串一甩,形成一个宽阔的湖汊。深秋时节,笔者到此采风。
  “同志,来啦,快坐下歇歇。”一位皮肤黝黑的老汉热情地向笔者打着招呼。“老人家,家住哪里?”“嗯,这里。”他用手一指眼前的窝棚。
  窝棚十分简陋,一层苇箔上盖着一层塑料布。屋顶呈拱形,三四米长,两边开着口,口上用纱布封住用来防蚊,其中一边开条缝就算是门了。几根桩子支起块木板,那是床。床上卷着脏兮兮的薄被,床下躺着几双沾满泥巴的鞋。临门垒起灶台,灶台上立着半根燃剩的蜡烛……这也算家吗?“俺打鱼人天做被水为床,都是这样的”,老汉说。
  交谈中笔者得知,老汉姓刘,家乡在山东济宁市微山湖畔,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微山湖美丽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成百亩的莲藕,望不见边的芦苇荡,伸手能摘到“鸡头米”,扎个猛子能抓条大鲤鱼。“家乡的水美呀。俺沿湖十万渔民就靠这湖水养活,那叫甘甜哩!”老汉的话语中,充满着对家乡的眷恋。“可惜那都是过去的光景了,如今呀,毁喽!”据老汉说,这些年家乡的经济发展很快,无论是大厂小厂,也不管姓公姓私,污水不经处理一齐往湖里排放。特别是一到雨季,污水随着雨水像一股汹涌的黑潮扑向微山湖,所到之处鱼虾遭殃,生灵涂炭。再加上前些年围湖造田,造成湖水锐减,湖床大面积裸露。以微山县辛河村为例,这里到济宁市30多里,过去水波浩渺,一望无垠,如今却干得只剩一条窄窄的河沟。
  渔民原本没有土地,如今又没了鱼虾,他们只得背井离乡,到全国各地打鱼谋生。一位姓董的渔民说,这几年他已跑过四五个省市了。仅这官厅水库,少说也有来自微山湖的2000渔民。他们每年春节过后离开故土,带着妻儿,雇上汽车,拉上小船和渔网来到这里,直到官厅水库冰雪封了湖再返回故乡。谈到这些,刘老汉一脸无奈:“美不美,家乡水。如今家乡的水已养不活生灵,不这样又有什么法子呢?”
  渔民们漂泊异乡,虽说打鱼挣了些钱,但大多扔在了往返的路上,家里生活没多大改观。辛河村有渔民700人,如今还有300人没有盖起房子,常年住在船上。这还不算,由于父母出去打鱼,上学的孩子只能留在家乡,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管。爹妈不在身边,淘气的、旷课的、辍学的,结果10个学生中能读到初中毕业的还不到3个!一位渔大嫂忿忿不平地说:“这不能全怨孩子,都是环境污染造的孽呀!”
  绝户网,迷魂阵——官厅水库在哭泣
  走近渔家,最多的东西就是网。那前圆后方用来在浅水里捞小鱼的叫“耙头”;那弯弯曲曲30多米长专门捕虾的叫“地龙”;而网中的大哥大则非那1000余米的“迷魂阵”莫属了。它下在4米左右的深水里,以竹竿为骨架,前前后后、曲曲折折地盘来绕去,最后围成一块宽150米,长200米的水底迷宫。迷宫中又有许多门户,每道门都设计得外大内小,鱼儿一旦闯入就会晕头转向,难以逃生。因此,“迷魂阵”又称“绝户网”!
  “这网是俺们的祖传哩。”一位渔民不无自豪地说。一旁织网的大嫂说,这网好使,今年“五一”节她家的迷魂阵一网就捕到500多斤鱼虾,美美地卖了个好价钱。
  一网500斤?笔者惊得瞠目结舌!抬眼向湖面望去,那迷魂阵布得密密匝匝,一个接着一个。据附近大营村的农民说,如果把眼前这些网加在一起,面积少说也有4万平方米!这偌大的水底迷宫俨然一张血盆大口,每天都在吞噬着无数生灵,连那些鱼苗虾崽也在劫难逃!
  笔者问这些渔民:“连这么小的鱼也抓,将来鱼虾绝迹了怎么办?”“绝迹?同志真会说笑话。鱼虾本是天生水养,哪里会绝哟。”——他们一脸的木然。看来,生态平衡的道理在他们心里没有位置。北京当地一些农民眼见渔民们打鱼致富,也急着水上生财。不会用迷魂阵,他们就用粘网。每到黄昏,他们驾起小船,在湖上设下几百米的粘网,然后用铁锨头、洗脸盆使劲地敲打,受惊的鱼儿在逃窜中就会撞进网里。一晚上下来,居然也有四五十斤的收获。就这样,在外来渔民的“带动”下,当地农民也加入了向水库拼命索取的队伍。
  面对丰收的鱼虾,渔民乐了,农民乐了,但笔者却难以开怀。北京市水利部门的同志告诉我,官厅水库正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库底淤积,二是水草疯长。如今库底淤积的泥沙已经超过6亿立方米,大大缩减了库容。湖中许多地方,水草已连成片,像厚厚的棉絮铺满水面,过往船只常常因螺旋桨被水草缠住而寸步难行。治理淤积靠周边绿化,而治草就要靠鱼虾了。鱼吃草,草养鱼,鱼草平衡水才清。这几年水库的鱼越来越少,正是水草疯长的直接原因。他说,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像现在这样竭泽而渔,鱼消草长,使生态失去了平衡,再加上周边污水的流入,水中就会失氧,生物就会窒息,官厅湖就会变成死湖、臭湖,首都的这盆清水前景不堪设想!
  渔民的遭遇令人同情,水库的命运使人担忧。在离开官厅水库的时候,面对渔民们那热情的道别和憨厚的笑脸,笔者心中一阵悲凉:善良的乡亲们啊,你们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可如今在浑然不觉中,你们却在亲手制造着生态灾难!假如有一天,首都的水也和家乡的水一样“养不活生灵了”,你们将投奔何方?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山要绿 民要富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试点考察
  本报记者 张帆
  “山要绿,民要富。”语出四川省省长张中伟之口,一句话,将退耕还林的目的和要求囊括无遗。退耕还林既要讲求生态效益,又要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处理好封山绿化、生态恢复与老百姓生计之间的关系。这个道理,从记者来看,不仅退耕还林试点地区主管生态恢复的政府官员们清楚,试点地区的老百姓也是心知肚明。退耕还林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在40多天的考察中,大多数专家认为:难就难在如何做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文章上。
  重建生态,才能更好地生活
  “政府要生态,百姓要生活”,这是记者6月中旬刚到三峡库区,下车伊始,就听见的一种议论。仿佛生态保护、生态重建只有政府才关心,老百姓两眼只会盯着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老百姓难道就真的不关心身后的这片土地了吗?
  前些时,首批639名迁往上海崇明县的重庆三峡库区移民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这些喝着长江水长大的男男女女响应政府的号召,“舍小家,为国家”,主动搬迁支持三峡建设。毕竟故园难离,荧屏上,双双泪眼令人心颤。
  但回首望望,贫瘠的乡土如被吮干乳汁的母亲,实在无力养育更多的儿女。在记者考察的移民搬迁量最大的重庆万州地区,166万总人口中,贫困人口就占30万,多年来人口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使万州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全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800平方公里,占幅员的52.1%,森林覆盖率仅有16.2%。
  不单单是一个万州地区,滇、川、渝、黔境内属长江流域的地区,生态恶化与群众贫困总如一对孪生姐妹相伴在一起。云南,长江流域的48个县,国定贫困县就有27个,省定的扶贫攻坚乡200个;再看贵州,长江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人口298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1.7%,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7万亩,国定贫困县有32个,占流域县数的一半;更令人忧虑的是全省的石漠化面积现已有2200万亩,并且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大。
  生存的威胁迫使滇、川、黔、渝、桂的不少地区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正如四川省副省长杨崇汇所言,退耕还林,即使没有中央的扶持政策他们也要搞。
  现在,中央给定的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150公斤粮食,每亩退耕地20元现金以及由中央基建投资的每亩50元的种苗费,无疑给予了退耕还林试点区的政府和老百姓以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政府要生态,老百姓要生活”的议论,虽偏颇但确实也反映了部分群众的忧虑。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使老百姓放心地进行退耕还林,腾出手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退耕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退耕还林,还什么样的林?
  退耕还林还什么样的林?经济林还是生态林?两者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这是退耕还林工作中的焦点、难点问题。
  在云南会泽县,县里主管退耕还林工作的马超社副县长告诉记者,他曾参加了由中组部和国家林业局在京举办的退耕还林县的干部研修班,在班上讨论的时候,基层领导们关心得最多、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种什么样的树既能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又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这样两全其美的例子,记者一路行来并不多见,但广西平果县龙色村的路子却不能不提。龙色村是典型的石山区,80年代中期,全村毁林开荒面积达1.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不足5.4%,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该村陷入了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从1997年开始,在德国爱德基金会的资助下,龙色村开始大面积地种植任豆树,任豆树适应在石山区生长,生长期短,经济价值也高,木材可做楼板、桌椅,嫩枝鲜叶可喂牛羊,落叶还是很好的绿肥;在石山区,任豆树可以满足农民饲料、肥料、燃料、木料等多种需要。龙色村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每年干涸4个月以上的山泉如今四季长流,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去年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000元。
  中科院院士李文华教授认为,生态林种多少,经济林种多少,选择什么树种,不能“一刀切”;还是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只要是符合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总要求的就可以,不要搞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另外,李文华院士还指出,退耕还林要循序渐进,不可追求一步到位。他十分欣赏贵州普定县偏坡地区的农林复合体模式,这种退耕还林的模式就是在地埂种植一定密度的林木,农林间作,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待树木成林后自然退耕,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在一定时期里生产粮食,尽量减缓退耕还林给农民带来的即期压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重视解决农民“怕贷”
  编辑同志:
  最近,笔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吉首市、古丈县调查研究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金融服务问题时,发现农民“怕贷”情况比较严重。从三县(市)18个乡镇的部分农民中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统计,“怕贷”农民的比重约占15%,应该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调查,农民“怕贷”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有四:第一,农民思想观念守旧是内在根源。特别是湘西地区,开发较迟,交通闭塞,经济贫困;“穷死不借钱”意识十分顽固。第二,一些地方引导农民开发的项目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因此,农民不愿举债开发。第三,社会整体信用环境差,金融企业“惜贷”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呼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关注农民“怕贷”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向大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学者论坛

  扶贫开发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郭志仪
  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在今年最终完成,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基本解决温饱。在近年世界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扶贫开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即使取得了这样了不起的历史性成绩,我们也并没有全部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解决温饱还仅仅是扶贫开发最基本的目标,要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实现脱贫,实现致富,任务更艰巨。贫困一日没有消除,扶贫一日不能终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专门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工作更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扶贫开发是农村经济工作的基础。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扶贫开发主要在农村地区进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农民收入增加,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四是扶贫开发。这四个问题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扶贫开发,解决温饱,巩固温饱,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而农民收入增加又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基本保证。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继续坚持扶贫开发,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发人力资源,巩固温饱,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即使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也存在不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些地方,继续开展扶贫开发,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地区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同样重要。
  我国即将加入WTO,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包括农村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入WTO以后,我们必须遵守WTO规则,取消许多现有属于WTO明确禁止的传统农村发展政策。但扶贫开发却属于少数不被禁止的政策范围之内。因此,扶贫开发将成为我国加入WTO之后一项极为重要的农村发展政策,我们必须充分加以利用。今后,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进一步发展我国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扶贫开发成绩,这也是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乡公仆情
  李志平 吴立生 郭彦昌
  1998年7月,河北省武安市徘徊镇党委书记路铭上任时,这个镇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原西交乡的十几个村,由于受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民生活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为使老百姓尽快摆脱贫困,路铭采取“典型辐射”的办法,镇机关近百名干部每人集资100元,集中为两户农民购买了小尾寒羊。同时树起花卉、花椒、酸枣嫁接、油葵、獭兔等特色种养殖典型示范户160个。
  在这些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下,老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大大增强。目前,全镇小尾寒羊养殖发展到1000只、花卉300亩、香菇50万袋、油葵1000亩、花椒50万棵、酸枣嫁接4万株、改良黄牛200头。全镇人均收入由不足千元达到了3000元。
  穷怕了的山乡老百姓,一旦发现了致富的窍门后,积极性便一发而不可收。因为道路不畅的原因,西部山区一些村庄,外面的东西进不来,村里的东西运不出。前水峪、天桥、桃花村等6个深山小村,因路的缘故,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路铭出面联系了十几个单位,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采取镇里出一点,村上挤一点,个人集一点的“三点”集资办法,筹措资金300万元,完成了连通6个村的4条10公里长的水泥路面。
  徘徊镇富了。短短一年时间里,徘徊镇发生了根本变化,1999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上缴税金430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八部委行近日审定公布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以下151家企业榜上有名: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丰台区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资源亚太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天津北方生猪批发交易市场、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冀东果菜批发市场、河北保定龙飞集团有限公司、衡水京安集团有限公司、露露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河五丰福成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陈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穗穗甜玉米(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新绛县蔬菜批发市场、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头懋菲蒙奶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奈伦集团公司、辽宁东亚种子集团公司、北方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隆迪高科技粮食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华顺企业(集团)公司、大连础明实业发展公司、大连华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德大有限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春新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柳河华龙实业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大庆市吉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天鹅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绿都集团、哈尔滨金星乳业集团公司、黑龙江天菊集团、克山金鼎亚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金玉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九三油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奶业(集团)公司、南京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海门市京海肉鸡集团公司、江苏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邮鸭集团、江苏金田集团、杭州灯塔养殖总场、横店集团草业有限公司、浙江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昌丰岛物产有限公司、舟山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温州虹丰粮油集团公司、温州安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欧诗漫集团公司、黄山山华集团、芜湖金田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芜湖东源集团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霞珍集团、安徽省庆发湖工艺品有限公司、福建锦溪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茶厂、福建省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泉州华洲水产市场联合发展公司、福建三华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江西昌顺(集团)有限公司、飞环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德宇集团、江西苎麻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诸城市对外贸易集团公司、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龙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得利斯集团公司、山东金锣企业集团总公司、山东中鲁果汁有限公司、菱花集团公司、山东凤祥集团总公司、山东省高唐蓝山集团总公司、潍坊乐港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鲁南牧工商联合公司、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大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华英禽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固始三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龙发集团公司、湖北银欣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健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多福科技农庄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大集团有限公司、祁东县黄花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棉麻总公司、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正虹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湘潭市先锋企业集团公司、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英吉利实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科集团、汕头大洋(集团)公司、顺德市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南振东方集团有限公司、海南诚利集团有限公司、海南裕昌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嘉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皇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海浪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荣达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三峡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际天时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格瑞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成都澳新金立实业有限公司、遵义天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知味轩食品有限公司、贵阳众诚农村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云南西双版纳百果洲天然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邓川蝶泉乳品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永胜映华植物化工有限公司、云南金泰得制药总公司、陕西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咸阳富安果汁有限公司、陕西海洋果业食品有限公司、宝鸡惠民乳品公司、陕西世联高蛋白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黄羊河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农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百盛绿色农业有限公司、夏进乳品饮料有限公司、宁夏北方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伊犁泰康养殖场、新疆天康技术发展公司。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万州推出“造血型”扶贫新举措
  本报讯 重庆市三峡牧业集团拟定的《三峡库区“小母猪”产业化扶贫计划》最近在万州全面启动。一个以技、物配套投入为特色,以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模式,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为手段的“造血型”扶贫工程在三峡库区推出。首批受扶持的2500个贫困农户养上了良种小母猪,近万名贫困人口今冬明春可稳步增加收入。据悉,每个受扶持的贫困农户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收入800—1500元。(谭经绪 张鹏)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冀豫两省交界处岳城水库大坝东坡下的村民,推倒了昔日黑烟滚滚的土炼焦窑,开始了绿色环保蔬菜胡萝卜种植。图为村民们紧张地打包装车销售胡萝卜。 赵成轮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放眼大市场
  奚旭初
  “跟着市场走”,“什么赚钱种什么”,今天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然而发人深思的是,许多农民刚刚发现了“什么”能赚钱,紧接着也种了“什么”,谁知上了市场,这个“什么”偏偏又成了赚不到钱的明日黄花。
  有人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一窝蜂”,东西一多,自然难卖难赚钱。因此要想解决卖难,还须弃同求异,独辟蹊径。就事论事,这个分析不无道理;“人无我有”,确能胜人一筹。但是另有一些地方,却是东西虽多也好卖。为何一个是一多就卖不动,一个是多也不够卖?盖因两者面向的市场不一样。一个局限于本地的小市场,一个着眼于天南海北的大市场。小市场碰到“一窝蜂”,自然马上供过于求,而大市场的容量却要大得多。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要打开大市场,条件之一就是产品批量要大,所谓树大招风,货多引客,东西少了客商反而不会来。一些地方的农民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大搞产业化经营,使生产形成规模,以多制胜。
  由此可见,东西的多与少,销售的易和难,是相对的,市场的大小不同,多少、难易可以随之转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一起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为大市场做“大蛋糕”,才会有多赢的局面。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沂水农村电网整改工程竣工
  本报讯 近日,历时两年、投资1.43亿元的沂水县农村电网整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整改后,到户平均电价从每千瓦时0.85元降到0.65元,按全县年农用电2.5亿千瓦时计算,一年可为农民节约电费5000多万元,三年即可收回电网整改资金。(刘名卓 李立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