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科技)
专栏:

  迈向新世纪的跨越
  ——北大未名集团创建生物工程产业纪实
  本报记者 贾西平
  当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被称为本世纪支柱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的行列里,挺立着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北大未名集团。短短5年,它已成为能从事基因工程药物、天然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8大领域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高科技集团。今年9月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第三大、中国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的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北大未名集团旗下的一支劲旅。透过科兴,人们将能看清北大未名集团崛起的奥秘。
  科兴创造着一个奇迹:两年多的时间内,在生产人员与设备基本未增加的情况下,基因工程干扰素(赛若金)年生产能力从20万支一跃提高到2000万支,市场占有率飞升至60%,赛若金品牌也随之成为民族生物工程产业的象征。
  让中国人享受自己的高技术
  我国患肝炎病的人群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明了上千种治疗肝病的药物。然而,国际公认的首选药物只有一种,那就是α干扰素。干扰素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抑制病毒和肿瘤,是人体自身健康的“卫士”。但人体内天然存在的这种蛋白质含量极低,如果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大量表达,纯化后再注入人体,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称作生物治疗。较之过去的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有副作用小、毒性低等明显的优越性。在国产基因工程干扰素推向市场之前,患者所用的干扰素95%以上从国外进口。暂且不提源自白种人细胞的干扰素会对属于黄种人的中国患者带来诸多副作用,单是进口干扰素昂贵的价格就足以让广大肝病与肿瘤患者望药却步。
  为了追赶世界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浪潮,1983年,中国建立了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中国生物工程的研究开发工作。
  1986年,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又将生物工程列为七大领域之首,国产基因工程干扰素则被列为重点攻关课题。在“863”计划中,国产基因工程干扰素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言自明。
  198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侯云德教授与同事们研究发现:中国人白细胞受到病毒攻击时,产生的干扰素类型为a1型,而非a2型。继之,他带领同事们在实验室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干扰素——a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
  1989年,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联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四家单位,在深圳湾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生物工程企业——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始了启动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巨大工程。1992年,a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完成了中试生产,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a1b干扰素的问世创造了5个第一: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基因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国家一类新药;卫生部批准的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第一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陈章良说:“发展,要发展!”
  1992年早春时节,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发展才是硬道理”,激励着全国人民,也激励着一向得风气之先的北大人。
  作为国内老牌基础学科之一的北大生物系,教师队伍正处在青黄不接关头,优秀的毕业生纷纷出国,教师每人年均奖金不足80元,排在全校最后几名。教育是立国之本,每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生物系教师都心急如焚,他们苦苦思索着学科的出路,以及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新的办学模式。
  “发展,要发展!”时任系主任的陈章良与系里的潘爱华教授商量,要成立一家生物工程公司,在国家经费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教育自强之路。
  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内,一个只有40万元流动资金、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和几名兼职人员的公司———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公司成立了。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它日后会成为中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公司成立之初,对生物系里所有技术进行了筛选:能开发的,搞开发;能转让的,搞转让;能与外资合作的,搞合作。一时间,公司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很快,在未名的旗下,先后建立起17个子公司,注册资金达到10亿元,其中未名占到51%份额。教育自救初见成效,年底生物系科研经费得到了增加,教师平均月奖也增至400元。在北大校园里,生物系声名鹊起,重新确立了她举足轻重的地位。未名的成功,极大地改善了生物系教师的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并先后回报学校逾3500万元。
  “做不怕牺牲的先行者”
  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为主体的生物工程,被公认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生物工程产业正以几何级数迅猛发展,势不可挡,它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无可辩驳地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然而,在我国,尽管生命科学领域的某些成果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作为一个产业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保住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创办中国民族生物工程产业已是迫在眉睫。
  1994年,北大未名集团挺身而出,与美国汉鼎亚太投资公司以1.2亿元联手收购了原由国内几个单位合伙经营、濒临倒闭的科兴公司,挑起了实现a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产业化、商品化的重任。
  正如北大未名集团总裁潘爱华博士所说:“我们创办企业就是为了尽快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富强而甘愿做不怕牺牲的先行者。”
  收购之初,科兴每月亏损上百万元,危机四伏。未名派出以执行总裁潘爱华为首的全套领导班子全面经营管理科兴,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市场拓展、企业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月即实现扭亏为盈。为了纪念为研制民族干扰素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工作者们,科兴人为它取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名字:SINOGEN,直译为中国基因,音译为赛若金。
  坐落于深圳湾畔科技工业园的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经过4年艰苦的努力,赛若金a1b干扰素于1996年4月4日获得了通向市场的通行证——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准字号生产批文。a1b干扰素从此走上了产业化的快车道。
  未名公司创业5年,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推动他们事业的支点:利用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利用一个市场发展一个企业,利用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利用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
  这是未名人利用一个产品推动中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今天,科兴发展了起来,未名集团发展了起来,新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三大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北京北大生物城的建设已列入北京市1996—2010年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北京“国家中关村高科技区”首批重点建设项目。深圳北大生物谷基地被深圳市列为2000年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2000年2月26日,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在深圳北大生物谷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科技部公布的16个863成果产业化基地中首个揭牌的基地。厦门北大生物园的建设已被列入厦门市重点建设项目。北大未名集团三大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为21世纪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腾飞书写出辉煌的篇章。


第8版(科技)
专栏:

  抢占行业制高点
  ——华药集团推进生物技术产业化三步曲
  吕渭川
  我国生物技术开发的实验室研究虽然正在接近国际前沿,但产业化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使民族医药工业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为赢得入世后的巨大冲击与挑战,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华北制药集团充分利用几十年来开发传统生物技术优势,在国内制药业率先开始了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并探索出一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强化自我——
  建成现代化实验和中试系统
  为加强生物技术药品的成果转化和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华药集团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投资改建了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细胞室、生测室、基因工程室、微生物室、纯化室、常用仪器室等6个研究室,拥有各种仪器设备166台套,其中关键仪器设备均为进口的国际领先设备。
  为使实验室技术顺利过渡到产业化,建立起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桥梁,华药改建了两个生物技术产品中试车间和两个中试研究系统,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拥有主要仪器设备145台套,可分别用于各种基因工程细胞和基因工程菌所表达产品的中试生产和中试研究开发,从而将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生产有机结合,把上下游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从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发酵培养工艺、纯化工艺、制剂工艺到产物分析等一整套研发体系。建成了我国首座符合国际GMP标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硬件水平最好的生物工程药品基地——金坦工程。
  在实验室与中试技术已掌握得相当成熟的前提下,为使所研发的基因工程药物迅速产业化,华药遵循高起点的原则,跨出国门,与国外公司合作设计,建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生物技术药品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亿元,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主体厂房采用全封闭钢结构模块式建筑,由高水准的国际工程公司实施交钥匙工程。金坦工程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GMP标准,国内规模最大、硬件水平最高的生物工程药品基地,可年产生物技术产品数百万支。
  突出特色——
  创立生物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
  华药完善了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在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中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相继从股票市场上筹集资金10.7亿元人民币,通过建立16个合资合作企业,引进外资7000万美元;通过租赁和兼并12家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并组建了多种资产形式的联营企业,实现了资产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目标。1996年初,华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华药从过去的工厂制转为公司制,标志着华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华药集团公司在技术创新,尤其在生物技术开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为确立组织保证,调整并加强了科技委员会的机构,使集团公司的生物技术开发工作再次明确定位在决策层。与此同时在原技术中心基础上,配合技术创新,完善了技术开发部、国际部、工程部、规划设计院的设置;重新修订了《科研及新产品研制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完善了科技大会制度;并且建立了集团公司工程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知识产权办公室和科协等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了生物技术产业决策体系和决策管理程序,使生物技术产品得以进入“超前研究——产品开发试制——形成生产能力——生产工艺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迎接挑战——
  形成生物产业化主线
  随着中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燃眉之急。
  华药在人、财、物等多方面加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开发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如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环孢素系列产品,去甲基万古霉素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好的创新药物,使华药获得了高效益的市场回报。其中华药新药研发中心以这些创新药物为主导,仅1999年一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644万元,实现利润2152万元。
  1994年以来,华药开发新品种、新规格、新剂型产品50余项,其中39种产品取得了生产文号并投入生产。华药集团新产品销售收入1997年、1998年、1999年分别达到6.13亿元、6.60亿元和7.13亿元。1999年利税额达到8600万元。
  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产品基地的建成,使华药完成了从传统生物技术产品向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的结构调整,在技术水平方面尤其是市场价值观念方面上了一个台阶。
  金坦工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国际水准的生物技术生产流程和世界领先的生产工艺,其中还蕴含许多产业化成果,呈现出高水平、大容量和多功能的特征。该工程一改国内生物技术生产线仍是实验室的简单放大的现状,使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这种高起点介入,高效益回报的战略选择,为华药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8版(科技)
专栏:科技兴农

  红提香飘孔村镇
董阎礼
金秋时节,在被誉为“红提第一镇”的山东省孔村镇,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科技兴农给该镇带来的巨大实惠:素有世界水果明珠之称的美国“红提”葡萄推广7000亩。在该镇,万元户已属平常,10万元户也不在少数。科技兴农的核心是选好品种,调整结构。1997年,孔村镇的干部们南上北下,请专家请学者反复论证后,表明孔村的沙土适宜种红提。
  镇里引进了质地优良、耐储耐运的美国红提、黑提、青提,并想以此作为全镇替代粮食生产的主导产业。但当时,全国红提葡萄只有2万亩,结果的不足千亩,如何打消群众的顾虑,使他们放手大干,成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沿袭过去开会发文件的旧做法只能是寸步难行。镇领导决定变一般号召为示范引导,动员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富。
  镇党委副书记周脉生率先投资1.5万元建起了第一个红提示范园。年过半百的原镇人大主席李钦河,倒包了农民3.7亩土地,自筹资金4万多元整地施肥购苗,并在园里建房安了家,经常是早上4点起床到基地里干活,晚饭后再干到10点多。
  副镇长赵化旺勇挑重担,带领8名同志建设了100亩的示范基地。在他们的带动下,全镇50多名机关干部纷纷投入到兴办示范园工作中,一次兴办示范园150多亩。
  干部带好头,群众跟着走。一位农民说:“以前种一亩粮食,一年收入几百元,现在种一亩红提,一年收入万余元,这笔账我们心里明白得很。”农民群众开始接受并大面积种植这种发家致富的经济作物。
  针对农民群众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镇里还专门研究制定了“一缓、三免”扶持政策。“一缓”就是群众种植红提所用苗木款缓交,待受益后再还账,以解决群众的风险之忧。“三免”就是对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资料,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免费提供各种配套设施,以解决群众的资金之忧。
  孔村镇还成立了红提开发公司,专门负责技术服务、市场开发和基地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供给供应苗木,保证质量和成活率;实行同步管理,公司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公司和种植业户签订回收合同,包销所有的果、苗子和枝条,并对嫁接苗制定了回收保护价,既维护了种植户的利益,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第8版(科技)
专栏:科技兴农

  周至农民“钟情”猕猴桃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陕西省周至县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猕猴桃产业,经过近10年努力,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该县生产的猕猴桃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心的认证,并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农民人均猕猴桃收入249元,成为该县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土壤酸碱适度,气候冷暖相宜,猕猴桃品种资源丰富,为猕猴桃生长提供了最佳的生态环境。从90年代开始,该县充分依靠科技,先后培育成功“秦美”、“哑特”等猕猴桃新品种,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猕猴桃生产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猕猴桃栽种面积已达13万亩,鲜果年产量达8万吨,年储藏加工能力达5.5万吨,加工产品发展到8大类11个品种,产品覆盖全国。
  然而,近年来有人在猕猴桃生产中急功近利,盲目施用果实膨大剂,有的人早采早卖,使市场上出现了好看不好吃的大果,给该县猕猴桃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对此,县委、县政府从猕猴桃产业发展大局和果农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措施严格查禁猕猴桃膨大剂。今年5—6月份,全县下派2000多名干部,一手抓猕猴桃膨大剂查禁,一手抓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查禁工作的开展,取得显著成绩,今年全县有90%的猕猴桃没有施用膨大剂。专家们指出,周至县猕猴桃没有施用膨大剂,果形相对较小,但它酸甜可口,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第8版(科技)
专栏:科技兴农

  蓝田有个“虚拟研究院”
  高鹤君 李永喜
  中国蓝田总公司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新思路,依靠各方智力组建“虚拟研究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分析,科技创新对蓝田公司新增收益的贡献率超过68.7%。
  近年来,蓝田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湖北省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华中农大等10多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采取项目联合攻关,委托科研,技术指导,成果转让等形式,提高公司的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蓝田公司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共建了农业产业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在大湖中建立10万亩生态养殖园,走出了一条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蓝田公司还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师守方等40余位技术经济专家,组成了蓝田专家顾问团。
  虚拟研究院对蓝田公司发展中的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起到了决策智囊团的作用。比如,针对市场“四大家鱼”的结构性过剩问题,蓝田在中科院武汉分院专家指导下,将兼并过来的汉沙渔场进行综合改造,变单一养殖为立体养殖,建成名特优鱼种(鳜、鲈、大口鲶、才鱼等)养殖基地。蓝田公司科研人员又同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合作,经过8个月的努力,在湖中科研基地培养出了日本市场走俏的高产“土汗巴”新品种,已成为公司的创汇品种之一。
  据悉,蓝田公司近年来累计获得各类重大科技成果奖35项,其中省部级获奖成果13项,并先后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科学技术部“国家星火龙头企业”、“湖北省星火示范企业”、“湖北省专利示范企业”等光荣称号。


第8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创新的五个关系
王澄清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这在网络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网络改变了传统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模式,从而使创新的各种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重新认识创新关系,对于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创新主要涉及五方面的关系:第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社会需求是创新的目的,创新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手段。因此,创新不仅意味着高技术,更意味着高满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人民日常消费品需求,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主要需求。由于日常消费品产业,不仅能够拉动整个消费市场,而且能够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加强这一领域的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印度积极鼓励日常消费产业的创新,在低技术领域创造了经济稳步增长的良好环境,与软件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遥相呼应,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第二,物质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具有物质创新与文化创新两重性。物质创新是满足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新是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物质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物质创新的瓶颈。物质创新只有注重相应的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文化创新只有注重相应的物质创新,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目前,人们对于创新的认识,主要局限于物质创新,对于文化创新,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注意到,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升级,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反映了这种状况。近年来,网络把文化创新的平台推向国际水平。国家必须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
  第三,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制度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认为,技术是创新的主要生长点。近年来,高技术活动向基础科学与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延伸,科学与制度开始明显地成为创新的生长点。科学的基础作用、制度的瓶颈地位在加强。同时,人文科学在创新中的作用,开始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社会制度对于创新的意义,开始与企业制度相提并论。加强人文科学研究与社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第四,企业家创新、职工创新、国家创新的关系。既要突出企业家、职工创新,又要突出国家创新。不重视企业家的作用不行,仅仅重视企业家的作用也不行。一方面,网络普及和市场全球化,使得一线信息必须直接与决策层相联,公司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企业的活力,越来越依赖于每个职工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国家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创新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国家和个人的作用。
  第五,飞跃创新与渐进创新的关系。渐进创新是飞跃创新的前提,飞跃创新是渐进创新积累的结果。既要突出飞跃创新,又要突出渐进创新。既要注重两者的区别,又要注重两者的转化。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层次(如农业—工业—服务业),既不能单纯强调产业的技术“含量”而忽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平衡,也不能单纯强调高技术而忽视低技术。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能脱离历史的、现实的情况而片面强调飞跃。因此,我们在创新中,既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保持产业创新所需要的平衡,又要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充分发挥其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并适当地、有选择地突出重点产业的创新。
  总之,我们在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五大创新关系,以全面推进我国的创新事业。


第8版(科技)
专栏:小知识

  同位素与辐射技术
  张晓松
  核技术是指利用核发出的以及加速器产生的粒子和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来研究和改造物质的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重要的尖端技术之一。核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核电,而且还提供了一项崭新的技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
  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的应用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医学、加工业和环保中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
  利用核辐射进行杀菌、消毒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是人们首先想到的应用项目,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巨大的核医学产业,主要包括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治疗与诊断装置,广泛应用于体内、体外免疫诊断等方面。目前,常用放射性药物已有数十种,全世界每年有3亿到4亿人次接受放射性药物诊断治疗,其年产值约为50亿美元;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放射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全世界已有近万台,每年创造产值180亿美元。
  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的工业应用主要包括三方面:利用加速器和钴源进行辐射加工、利用离子束进行加工、从事核仪器和同位素仪器仪表的研制。目前这项技术正应用于电线和电缆辐射交联、热收缩材料的辐射加工、涂层的辐射固化、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食品的防腐保鲜,以及无损探测等领域。全世界仅辐照消毒市场就约为1200亿美元。
  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现已进入实际应用的产业化阶段,与传统的填埋、投海、焚烧等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不会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的显著优点。


第8版(科技)
专栏:

江苏省“首届职工计算机知识竞赛”日前落下帷幕。来自13个市和产业部门的25个代表队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决出了50名优胜者,其中10名佼佼者将代表江苏职工组队参加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职工计算机知识竞赛。
  本报记者 顾兆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