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秋天的维也纳
  黄培昭
  秋天的维也纳,格调是清冽、翠绿和静谧的。太阳懒洋洋地出没在云层间,只把纤弱的光若有若无地撒在地面上。天气在一点点变冷,看上去不显高大的苍穹下,一丝丝寒风在徐徐行走,并不疾厉。深呼吸,仿佛肺腑一下子澄澈透明起来,使我真正品味出“沁人心脾”的含义,精神陡地为之一振。这时节的气候,冷寂中透着阵阵的清爽和惬意,却未到寒冷和凛冽的地步。比夏自是凉多了,又远不及冬的料峭,大约,那该用得上清冽二字了吧。
  有不少的树,叶子正在渐渐转黄,一片片依依不舍地离开庞大的枝干,在空中打着旋,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那枯叶萧萧委地的景象,多像优美、发黄的诗笺,正逐页翻启着,等待人们来阅读。然而就整体看,绿色仍是这座城市的主调,维也纳并不因为身处秋天而显出丝毫的苍凉和荒芜。那四季青,那松柏,还有那叫不出名字的各类植物,仍然不顾季节的嬗变,顽强地固守着心中的青翠,像精心呵护自己朝夕与共的一怀希冀,抑或一则梦想。城市也就因此而依然故我地郁郁葱葱着。其实,我知道,在环保意识颇强的欧洲,绿色并不稀奇,让人感到稀奇的,是到了这样的节令,维也纳依旧绿色盎然,充满勃勃生机。
  大街上并没太多的行人,看上去空空荡荡、静静谧谧的。时光踏着不紧不慢的节拍,无精打采地流逝着。一列隆隆而过的有轨电车,沿着固有的辙道,晃晃悠悠地驶向目的地。偶有一老妪或老叟从身旁擦肩而过,手里牵着狗绳,绳子连着哈哈伸着舌头喘气的小狗。那狗不声不响地走着,却并不老实,用力一挣,兀自向前冲去,把主人甩在身后。到了十字路口,恰遇红灯,狗停了下来,煞有介事地左瞧右看。马路上静得出奇,一辆车没有,狗却仍站定不动。我以为狗是在等主人,谁知绿灯一亮,它便雄赳赳地一路小跑着穿过马路,全然置主人于不顾。在此长居的朋友见我满脸疑惑,解释说,这场景他见过,那狗平素娇生惯养,与主人使脾气哩;它已经跟主人过惯了马路,独自也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嘿嘿,倘不是亲眼看到,我还以为这是天方夜谭!
  街心花园不少,还配有喷泉和雕塑,都修得小巧玲珑,雅致可爱。人们悠闲地坐在长形靠椅上,有捧着书本阅读的,有闭目养神的,有神态恬然地观赏四周景色的。街道两旁,多为咖啡屋,或僻静,或喧闹,虽为同类,风格与气氛往往各异。但无论哪一种,我每每路过,总是曼妙的音乐不期然地扑入耳中,袅袅娜娜,飘飘逸逸,惹人心醉,令人神往。毕竟这是国际驰名的音乐之都,连普普通通的咖啡屋,也在淋漓尽致地渲染着这座城市浓郁的音乐色彩。
  一时间,我真渴望能听一场音乐会,哪怕仅仅置身其间片刻,感受一下环境和氛围也好。却终因行色匆匆,未能遂愿。我不免有些惋惜,却转念又想,自己终究是来到了这座音乐圣城,虽未能亲临聆听音乐会,但这座让我心仪已久的城市本身,其实也该算是一曲别有特色的音乐吧。真的,走在维也纳秋天的大街上,我恍若听到:清冽的苍穹下,翠绿的背景里,那正在舒缓而悠扬地演奏着的柔美旋律,那旋律多像一泓清澈的涓涓小溪,恬静地潺潺流淌着,宁和自然,近乎天籁,让人回味无穷。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一位醉心于中药的洋人
  李学江 苏凯颐
  一般人很难思议,一位并不懂中医的洋人会沉迷于中药,十五年如一日,不惜投入全部时间和金钱在西方推广中医药。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竟然取得了成功,不久前,他主持研制的治疗丙肝的中药CH—100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与欧洲均取得了专利。
  这位洋人名叫彼德·莱恩。他原本是新闻记者,先是对中国的工艺品发生了兴趣,开始向澳新和欧美销售中国工艺品。1976年秋他第五次去北京参加一个工艺品展销会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人请到了中国保健品进出口展销会,其实他对此毫无兴趣。这时走过来一位大夫,只对他看了一眼,就冒然问道,你的胆囊怎么了?他吃了一惊,只好如实说,我的胆囊已经摘掉了。这位吴姓的大夫接着竟讲出了他胆囊病史,然后告诉他,其实本没什么大问题,如果看中医,胆囊不必摘掉就可治愈。吴大夫又说,你的双腿一定感到沉重,大约是五六年前生气造成的。又是一语中的。临别时莱恩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拿了他开的药,结果是服用后感觉身心轻松。
  中医的神奇让莱恩心服口服,于是生出弃“艺”从医的念头,并于1986年创办了“国泰中药实验有限公司”。但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西方人对中医药的偏见是那么根深蒂固。于是莱恩先从自己力所能及的第一点做起——普及中医药知识,自己培养市场。
  于是他在一位热情的中国姑娘孙小力的帮助下,开始着手创办中医药函授班。教材由几名当地中医和一位兼通中西医的洋人从中医教课书中编译,最后经中国权威的中医院校审定。可最初报名者寥寥无几,后来他想到针灸已为不少西方人所接受,可借风行船。而针灸协会的会员们也意识到,针灸也需要有一定的中医药知识作为基础。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由国泰公司免费向会员们提供函授教育。从此函授班的影响逐年扩大,至今已培养了900名学员,目前在读的就有300余人。他们多是医学院的学生和见习医生。
  但这并不足以让病人相信中药的疗效,必须有科学有效的临床实验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为此,莱恩选择了在西方发病率高,但西医又无能为力的丙肝作为突破口。他组织中澳专家研究了大量中医文献和病例,从中筛选并配制出一个名为CH—100的配方。经苦口婆心的不懈争取,总算获得澳医药标准委员会的通过。然而却没有任何一家医院愿意就此进行临床实验。他八方游说,却四处碰壁,有幸的是他的执着最终感动了纽卡素大学消化系主任罗伯特·贝蒂教授,他答应一试。他们将自愿报名的40位丙肝患者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实验。6个月后,服用CH—100的病人各项指标明显趋于正常;而对照组则没有任何好转。这一实验结果让贝蒂教授大为惊讶,这促使他改变了对中医药的态度。实验结果刊登在1998年澳洲的医学杂志上。中药临床实验的难关终于被突破了。更可喜的是,在2000年1月1日,CH—100荣获澳联邦专利局颁发的首个中药国际专利;纽卡素医院正式开设了中医门诊,这在西方医疗系统中都是零的突破。现在澳洲已有数家大学开设了中医课程,悉尼理工学院还设立了中医硕士专业。
  实现了临床实验、中医门诊和国际专利这3项突破后,莱恩下一步想做什么?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他在悉尼城离唐人街不远的总部。大厅里景泰蓝花瓶、黑漆屏风、玉石雕刻等琳琅满目。而中国式的条案上则陈列着各类中英文中医药书籍和函授教材。一间上千平方米的大厅中货架林立,井然有序地置放着100多种中成药和300多种单味药。
  在莱恩的办公室里,这位已满头银发的慈祥长者笑着告诉记者,他今年已跑了8次中国。他正在同广东、浙江、四川等地的中医院校合作从事中药浓缩化颗粒化的研究,这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唯一途径。他与中国的合作者已夺取了3项中药研究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说服澳政府将中成药列入医院门诊的处方用药,即公费医疗用药。他相信这一天为期不会太远。我们问他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推广中药,他又笑了,说,我想在有生之年为人类作点儿贡献,而让世界认识和受益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成果,不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吗?
(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再谈人权
果永毅
  人权这个话题,可说是扯不断,道不完。任职法国的3年多时间里,在各种不同场合,与法国各界人士,尤其是新闻界同行反复谈起过,有介绍,有交流,也有争论。囿于时间和环境,当时大多是就事论事,今天想来,颇有言犹未尽之感。遂借《五洲茶亭》之一角,与朋友们再聊几句。
  人权这一概念,出自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之口。此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没有“人权”一说的。马克思说,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不尊重人。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拿人不当人”。可以说,这是从政治上对封建社会的最高概括。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人权思想,相对于封建社会是一大进步,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从一种思想到一种现实,那是要经历怎样的曲折与反复呀!即拿法国而言,从卢梭等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到法国百姓真正享受到据说是“与生俱来的人权”,其间的血与火是世人皆知的。占法国半数人口的广大妇女,在《人权宣言》发表后的一个多世纪中,一直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仅此一例,便足以说明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还有一层更加残酷的事实,世人尤其不应忘记:英国以鸦片为武器打开中国的大门,逼迫中国政府签订卖国条约发生在《人权宣言》发表之后;英法联军非法侵入中国首都,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发生在《人权宣言》发表之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发生在《人权宣言》发表之后;西方人在中国上海外滩公园公然挂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发生在《人权宣言》发表之后;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还是发生在《人权宣言》发表之后。应该说,人民享受人权的程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综合程度是成正比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实施的100多年的侵略与压迫,正是中国社会长期贫弱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中国民众长期不能享受充分人权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的集体人权,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立主权,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真正得以实现。我的老师,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他不止一次地感叹过,新中国有两件事是了不起的,一是中国人作为享有尊严的人第一次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来了;二是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像其它国家一样,我国的人权状况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的社会中也有妨碍民众享受人权的现象,我国政府和舆论对此是从不讳言的。然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时间,需要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西方有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总是居高临下,傲气十足地在国际上大做文章,诋毁我国的国际形象,甚至不惜将社会主义中国妖魔化,这是十分令人气愤的。
  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需要相互交流的。在一个日益国际化的世界上,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在帮助民众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方面,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派驻国外的常驻记者,大都能够全面、客观地报道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事实。我们将帮助民众了解国外的真实情况,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当做自己的职责。这是各国新闻界同行们有目共睹的。然而,某些西方新闻界同行,其中包括不少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西方主流媒体的记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进步中的中国社会。我们的长足进步,他们视而不见。我们的不足之处,他们添油加醋。这样一来,西方大众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所看到的中国往往一无是处。这是令我们十分费解的现象。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都在不断地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不断深化,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人权状况将会不断得到改善。我深切地希望,一切有良心的外国记者同行们,珍惜你们手中那支笔,让它成为帮助人民相互理解的桥梁,而不是阻碍人民相互理解的鸿沟。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奥运申办城市报道·多伦多篇

  多元文化的魅力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邹德浩
  “多伦多2008年奥运会申办公司”不久前举行大会,庆祝多伦多进入申办候选城市之列。市长拉士曼喜不自禁地说:“多伦多人有精神,有动力,也有骄傲。入围候选城市,是国际奥委会给予多伦多的巨大荣誉,下一步就看我们自己如何拿这块金牌了。”
  多伦多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多伦多堪称全世界最多元化的城市,操100多种不同语言的各族裔居民和平共处。奥运申办社区宣传和志愿者委员会主席麦哈尼说,不管来自世界哪个国家的运动员,都可以在多伦多找到自己的同胞,都能听到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为运动员加油的声音。申办委员会副主席西伯特认为,多伦多有硬软件上的便利和保障:体育设施完善,奥运会的大部分比赛可在市中心举行,运动员从奥林匹克村步行就能到达赛场,可免除往来奔波之苦;有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治安。
  “申办已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申办委员会主席贝托夫表示,“多伦多将以活力、安全、环保、友好、高科技,特别是多元文化等条件,作为申办活动的主要竞争手段”。多伦多市政府号召多伦多市民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晚会、游行、展示各种标语和旗帜等,向国际奥运会展示多伦多有能力申办和组织全世界最好的奥运会。
  据有关人士介绍,多伦多面临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一份详尽的申办计划书;二是为明年上半年国际奥委会评判团的实地考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因为这次考察对7月份的最终投票至关重要。据透露,多伦多还耗资100万加元,先后派出由51人组成的两个“亲善大使”代表团前往悉尼,实地考察本届奥运会的设施与组织工作,并利用本届奥运会上和各方人士聚集的机会,开展影响国际奥委会高层官员和争取最终提名的游说活动。
  多伦多为奥运会编制的成本预算是6.87亿加元,预计私营企业还将投资8.23亿加元,再加上其它收入,总收入可达28亿加元,而整个计划开支和行政费用需18亿加元。奥申委共同筹款主席兼官方新闻发言人道瑞斯说,主办2008年奥运会,将会为多伦多创造庞大的就业机会,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据此间人士分析,多伦多虽占天时与地利,但缺少更为重要的“人和”,“夺魁”的机会远不如北京和巴黎。首先,巴黎与北京都是世界名城,分别在争夺1992年和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以微弱票数失利,而多伦多在争办1996年奥运会时惨败给亚特兰大。从感情上讲,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将更倾向于支持巴黎和北京,否掉多伦多并不会让他们背上什么“负疚感”。其次,美国人出于私心,这次大概不会再为多伦多撑腰打气了。原因是美国打算争办2012年奥运会。如果多伦多争到2008年的主办权,美国人的计划必然落空,因为国际奥委会不会允许连续两届奥运会都在北美大陆举行。另外,多伦多的无家可归者、有色族裔和其他人权组织可能上街游行示威,反对举办奥运会。他们担心会引起房价上涨,环境破坏,建筑物废弃等,给市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国际奥委会是不希望在奥运会期间发生示威游行的。美联社最近在报道中列举了5个入围城市的长短处之后,将多伦多的评分排在巴黎和北京之后。
  当地媒体认为,多伦多明显将北京当作最大的竞争对手。拉士曼市长说,“争夺主办权的角逐,最终可能落在北京和多伦多之间”。安大略省前驻亚洲代表阿姆斯特朗前不久在北京考察了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情况,他对北京各方面的条件非常赞赏,对市政建设印象尤其深刻,认为除非有震惊全世界的大事发生,北京成功的把握几乎十拿九稳,而多伦多机会则相对较小。
  多伦多和北京同时成为候选城市,让当地的华人华侨感到振奋。多伦多是第二故乡,北京是根,他们更希望北京能获得主办权。加拿大北京协会会长杨宝凤明确表示,尽管自己在多伦多已安居乐业,也喜欢这个地方,但北京是自己的故乡。再者,中国历史上曾被人称为“东亚病夫”,而如今是世界上第三个得金牌最多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从未举办过奥运会,应该有一次主办奥运会的公平机会。加拿大河南同乡会会长咸生林和全加中国高校校友联合会会长钟新生也表示,无论北京还是多伦多取得主办权,在加华人都是受益者。北京办奥运会,海外华人扬眉吐气;多伦多办奥运会,华人会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
  对于加拿大众多的运动员来说,北京和多伦多谁胜都好。如果北京赢得了主办权,正好可借机到北京比赛和旅游,实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梦想。
(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礼仪ABC(2)

  见面的礼节
称呼按照国际惯例,在交际场所,一般称男子为“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小姐”,如无法判断女方婚否,用“小姐”比冒然称之为“太太”更安全。在外交场合,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可以将女性称为“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市长先生、怀特夫人等。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其他学位(如学士、硕士)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德国人十分注重礼节、礼貌。初次见面,一定要称其职衔。如果对方是博士,则可以频繁地使用“博士”这个称谓。
  同美国人打交道时在称呼上不必拘礼。美国人在非正式场合,不论男女老幼或地位高低,都喜欢直呼对方名字。但在正式场合,如果与对方初识,还是先用正式称谓,等相互熟悉了或对方建议直呼其名时再改变。
  日本人习惯用“先生”来称呼国会议员、老师、律师、医生、作家等有身份的人,对其他人则以“桑”相称。在正式场合,除称呼“先生”和“桑”外,还可称其职务,以示庄重。对政府官员要用其职务加上“先生”来称呼。
  阿拉伯人对称呼不大计较,一般称“先生”、“女士”即可。但是由于受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同阿拉伯妇女接触时不宜主动与之打招呼,多数情况下可以微笑或点头示意,就算礼节周到。(晨曦)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德国逛旧货市场
黄学锋
德国在全世界算得上是个富裕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可是德国却有许多旧货市场,那里出售的东西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很多德国人热衷于逛旧货市场,乐此不疲。人们利用假日到这里转一转,选购一些自己需要、物美价廉的物品,或者出售自己一时半会儿用不上的东西,市场有买有卖相互调剂,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时碰上好运气,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伦瑞克市近郊有一个大型的旧货市场,每逢周末开市,总能吸引很多人。一个周六上午我随同曼得珊夫妇乘车从汉诺威前往旧货市场。这一市场位于一大块空旷平整的草地上,整个市场没有固定建筑,都是由临时支起的帐篷屋和用车辆及木板搭起的摊位组成。市场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呈现出在德国城镇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
卖货的摊主以附近居民为主,他们多半都是拉家带口来的,常能看到两口子卖货,有的全家老少齐出动,开来三四辆汽车,一股脑儿把没用的家当全折腾到这儿来了。也有些摊主是专业“倒爷”,他们把倒来的旧货拿到这里出售,赚取中间差价。还有一些“倒爷”专门从俄罗斯、波兰等国倒新货,其特点是货物多为小商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货物数量大,价钱很便宜,他们一般以批发为主。
市场上出售的货物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品种上都不亚于一个大型超级市场,可以说居家过日子用的东西都找得见。许多东西看上去还很新,如四轮童车、儿童自行车、录音机、照相机、微型电脑和衣物等,价钱都很便宜,一件七八成新的毛呢大衣卖三十马克;一条看上去崭新的俄罗斯皮裤标价二十马克;一个放在汽车里的儿童小沙发坐椅要价五马克;一台很新的电脑只卖二百马克;一架火柴盒大小的微型收音机十马克。如果要买还可以讨价还价,一般都有望以更低的价格成交。
我在有些摊位上看到一些古老的旧货很有收藏价值,这类东西往往要价较高,一台造型古朴典雅的落地式时钟标价六百马克,据卖主介绍,这台时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里面所有的轴、齿轮等零件都是手工制作的。在另一家摊位上,我发现了一口铜钟,外侧边缘上铸着“不来梅舰一九一一年”字样,这是卖主的曾祖父当年在不来梅舰当船员时留下的纪念品。我费了好一番口舌才把价格从一百七十马克砍到一百二十马克,如愿以偿地买下了这口钟。
一个橘黄色蘑菇形大帐篷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专门出售旧画、条幅、瓷器、石膏像、木雕、泥塑、编织物等商品,俨然是一家大“商店”。这是一个大“倒爷”开的“店”,据说德国其它地方还有许多类似的“店”,“倒爷”从波兰、捷克、克罗地亚、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倒回大量工艺美术品和廉价的手工艺品出售。“店”内几十个五六米长,一人多高的货架上堆满了各类商品。
在一个蒙古包式大帐篷里,各式各样汽车模型和汽车标志琳琅满目,深受收藏家和儿童欢迎。这也是一个大“倒爷”开的“店”,专门出售汽车模型和世界名牌汽车标志。按比例缩小的汽车模型小巧精致,同真车一样能打开车门、发动机盖和行李箱盖,能卸下车轮、备用轮胎和发动机,转动方向盘汽车前面的两个轮子也跟着转。汽车标志以德国汽车为主,也有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的。在货架上的一个大箱子里我甚至翻到了几个老式中国红旗牌轿车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造型挺拔秀气、迎风飘扬的塑料红旗,外面边缘镶着电镀金属框,大概是六十年代国产第一批红旗轿车的标志,我相信这在国内也不多见。
逛了大半天,我们也只是走马观花,还没有把整个市场逛完,不知不觉我的两个背包都鼓了起来。再看看其他顾客,几乎没人空手。大家都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务农旅游在日本
  务农旅游在日本受到欢迎。东京许多开设这一旅游项目的旅行社每年要举办两次务农旅游: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中心,组织旅游者去农村体验农民生活。旅游者每天和当地的农民一同下田劳动,或挥镰割稻、或挖掘红薯、或采收蔬菜等。选择沿海地区为目标的旅游者还可以参加捕鱼以及海带的采集、加工等劳动。
  热衷于这种旅游的人除了研究农牧学的人员、学生外,还有很多是银行、工厂等企业的员工,其中女性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到农村参加劳动非但得不到报酬,反而要自掏腰包交费:成人每次约为2.5万日元,学生每次约为1.45万日元,这还不包括每天的食宿费。尽管如此,参加者仍然是争先恐后、趋之若鹜。据策划务农旅游的人士称:举办务农旅游是迎合都市里正在兴起的对大自然的一种回归热。(文易编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斯洛伐克小镇尼特拉街头,这口老式水井经过装扮,成为吸引游人的一个景点。
  看!这对母子,儿子正饶有兴趣地用手压水井的压杆,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小孩子玩得很开心,他的母亲也被吸引住了。
  本报记者 吴迎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