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榴乡行
  本报记者 任之
  金秋时节,记者赴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山东省枣庄市采访。
  在峄城区榴园,沿途星星点点的榴树点缀在田间、山坳、屋前、道旁,越向前行,榴树越发多起来,一株株、一丛丛、一片片,蓦然,一幅壮阔的画卷进入视野:红绿相间、浩浩渺渺、一望无际,犹如绿色海洋中闪烁着千万盏红灯,这就是枣庄的10万亩榴园!枣庄市峄城区旅游局局长张玉臣介绍说,石榴园长30多里,宽2里多,栽种着1000多万株石榴树。峄城的石榴园在我国五大石榴基地中有“冠世榴园”之称。
  走进园中,只见树挨树、园连园,林深树茂,遮天蔽日。榴叶似碧玉一般,树枝上的石榴泛着青红、橙黄、暗紫,似彩灯盏盏。张局长说,若6月份来这儿,就可以看到满山榴花,火红的榴花将草木、山川、天空都映成红色,周围的景物因此而显得鲜亮耀眼。猛然间,头被一颗坠下来的石榴碰了一下。这颗石榴足有2斤重,那么鲜红,那么美丽,“九月石榴满枝头”的景致令人陶醉。
  据史料记载,石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榴种,曾任汉代丞相的匡衡于西汉元帝年间从长安皇家御花园中引石榴种植于家乡山东峄城。世世代代的峄城人民栽培种植石榴,到明代时形成榴园。
  自1990年以来,峄城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种植石榴,组织了农村10多万劳动力,在全区118个山头展开了开发石榴经济林建设的战役。相继投入1亿多元对榴园进行深度开发,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将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发展旅游、发展经济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为保证榴树的成活和发展,这里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成立了农民林果协会和科技服务队,及时解决了5000多石榴承包户在种植、生长、销售中遇到的难题。科技的推广和政策的支持使峄城的石榴从数量到质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石榴种植面积由过去的1万亩发展到现今的10万亩,90%属优良品种。
  峄城榴园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近年来,这里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香港、台湾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100多万人次。许多人参观后赞不绝口。峄城区走旅游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在榴园先后举办了枣庄榴花会、榴园商贸洽谈会及全国旅游经济交流会等20多个大型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峄城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峄城区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已达20多家,产品有30多种,每年产值达2.6亿多元,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旅游业已成为峄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还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峄城先后同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三资企业达34家,1999年完成出口交货值6亿元,全区出口产品达60多种。
  峄城区的榴园不仅带动了旅游业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峄城区广开渠道,逐步增设了全国范围的石榴销售窗口,建立了集体、个人两个层次的运输队伍,外连客户,内连农户,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销售网。
  峄城区10万亩榴园年产石榴5000万公斤,产值达8000多万元,仅石榴一项全区34万人人均增加收入400多元。峄城区棠阴、王庄两乡许多农民靠种植石榴而致富。果农柴广东承包400多棵石榴树,每年纯收入3万多元,他高兴地说:“靠种石榴,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了。”


第1版(要闻)
专栏:“九五”新事

  草原牧民喜种草
  本报记者 刘亮明
  秋风送爽,记者踏上乌兰察布盟四子王草原,顿觉天高地阔。
  50岁的格日图亚嘎查(村)老牧民郑二娃和妻子毕力格玛从草海中直起腰来,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已经干了20多天了,再干十几天,25万多公斤牧草就到手了。”老郑的话朗朗有声。
  牧区牧民种草,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近年来,牧民越来越认识到保护和改良草场的重要性。去年,老郑夫妇投入14万元人民币,打了两眼井,购置了半移动节水喷灌设施,在500亩退化草场上种植沙打旺、披肩草等优良牧草。结果,当年就尝到了甜头:在遭受特大雪灾的情况下,他家的羊安然无恙。
  今年,老郑夫妇进一步完善了节水喷灌设施,虽然遭受了旱灾,但500亩优良牧草都长到1米以上。在留足自家470只羊的过冬饲草外,老郑至少还可以出售20万公斤,仅此一项就可收入10万多元。他家共承包牧场3700多亩,老郑的目标是把退化的草场都用优良牧草改良。有了充足的牧草,他正筹划牛羊四季均衡出栏。
  在与老郑所在村隔10多公里的查干布力格苏木(乡)牧民苏布敦花达的牧场,女主人笑嘻嘻地说,他们夫妇苦干了半个月,40多亩优良牧草已收割,总量不下2.5万公斤,牲畜过冬的饲草基本可以保证。“以前祖祖辈辈就是到草场放牧,这两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试着种草,才知道种植牧草,好处太大了。”她家原来只有200多只羊,还经常过不了冬。现在已发展到近500只,如果不搞优良牧草种植,走建设养畜的路子,是不可能发展这么快的。苏木党委书记云志军欣喜地说,现在全苏木像老郑和苏布敦花达这样的牧户已占到了60%。大搞优良牧草种植、改良草场、走建设养畜的路子,已成为牧民的自觉行动。
  四子王草原属典型的干旱草原,多年来一直是靠天养畜,牧民的生活很困难。近几年,四子王旗在建设养畜上狠下功夫,大搞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旗政府分管畜牧业的副旗长朝克图介绍,全旗牧区实施了人工草地、饲料地、“五配套”小草库伦、“以肥调水”草场改良等四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建成人工优良草地7万亩,改良草场9.5万亩。去年,牧民人均收入已达到2087元,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第1版(要闻)
专栏:

  特别的庆典
  本报记者 董伟
  10月4日上午,世界最大食品公司———总部位于瑞士的雀巢集团在黑龙江省双城市举行了雀巢在中国第一家工厂的10年庆典,不同寻常的是,农民和省长、市长一起成为洋老板的贵宾。
  32岁的孟子彦是同心乡同心村农民,她1996年开始养黑白花奶牛,家里的8头奶牛每天要给雀巢公司提供150公斤的鲜奶。4年来,她家提供的鲜奶从没查出过掺水和抗生素残留。这次作为供奶户代表被雀巢公司邀请为庆典贵宾。孟子彦介绍,养奶牛的年纯收入已达5万元,“盖起了砖瓦房,家用电器应有尽有”。
  雀巢公司的发展变化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令人振奋。10年来,双城市的奶牛饲养量由1.71万头发展到12.9万头,仅此一项每年可过腹转化粮食2.5亿公斤,消化玉米秸秆6.5亿公斤,农民人均增收400元。雀巢公司1999年向双城市财政上缴税金8400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6.45%;雀巢公司在中国投资10年来已累计上缴税金60亿元,1999年,雀巢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达到38亿元,其中双城雀巢就占10亿元。
  雀巢全球集团行政总裁包必达先生和黑龙江省省长宋法棠的讲话表现出合作双方对未来充满信心。雀巢集团送给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纪念盘上的题词很有特色,洋溢着友谊和成功的喜悦。在给地方政府的纪念盘上写道:“黑土地十年创业,好伙伴友谊长存。”写给农民的是:“忆十载,奶源滚滚不断;看未来,合作再攀新高。”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闻简报
  济南建成现代化工厂育苗生产线
  济南市近日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一条现代化工厂育苗生产线,形成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优质高效农产品育苗基地。该生产线具有投资省、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总投资额只有1400万元。其中,育苗温室为国内最先进的充气式连栋智能温室,实现了对温、光、气的智能化控制,可根据生产需要设置控制参数,一年可生产5000万株各种苗木。(宋光茂)
  广州将举办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
  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邮政局批准,第三届中国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将于10月31日在广州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主题,由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钱币博物馆联合举办。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邮政、造币局(厂)和邮票、钱币经销商及国内上百家集邮公司、钱币商参加这一盛会。(黄一鸣)
  深圳获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决赛主办权
  深圳市日前获得2001年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决赛主办权。这将有助于提高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向世界展示深圳的城市风貌和在城市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塑造现代化城市的形象。(胡谋)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西部建设的报告

  新疆乌鲁瓦提水利工程竣工
  本报乌鲁木齐10月6日电 记者李忱报道:国家重点工程、投资14亿元的新疆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历时五年,于近日并网发电。
  该工程于1995年10月动工,1997年9月截流,1998年8月蓄水,今年9月发电并入和田电网。乌鲁瓦提大坝高138米,正常蓄水位1962米,总库容3.47亿立方米,电厂装机为6万千瓦,每台机组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发电量1.97亿千瓦时。作为新疆最大的扶贫工程,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具有灌溉、发电、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它的建成将使这一地区的河水得到综合利用,改善灌溉面积113万亩,扩大灌溉面积69万亩,大大缓解和田地区电力紧缺的矛盾,对发展和田地区经济,帮助当地150万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西部建设的报告

  沙坡头水利工程加紧实施
  本报银川10月6日电 记者郑有义报道:国庆前夕,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这一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今年开工建设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具有灌溉、发电等综合能力。该工程坝高37.6米,坝长1369米,年发电量6.06亿千瓦时。这项工程静态总投资13.5亿元,总工期45个月,计划2001年完成大坝截流,2003年10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西部建设的报告

  贵州加快建设县乡公路网
  本报贵阳10月6日电 记者孙海涛报道:贵州省今年列入改造计划的3000公里县乡公路竣工在即。国庆前夕又制订了明年改造5000公里县乡公路计划。
  贵州从今年开始,力争用3年时间改造1.1万公里县乡公路,加快建设通畅的公路网,以迎接西部大开发。
  贵州今年计划改造的县乡公路数量是以往年改造量的15倍左右。目前,工程总量已完成85%以上。400多公里改造后的县际公路基本达到2级标准,通乡公路基本达到4级标准。
  为加快公路改造进程,贵州省财政将拨出1亿元用于县乡公路建设贷款贴息。各级政府也想办法筹集了3亿元建设资金。目前,明年5000公里改造所需的17.2亿元资金已基本落实。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西部建设的报告

  最大城中湖在绵阳建成
  本报成都10月6日电 记者刘裕国报道:位于四川绵阳市的三江水利枢纽工程日前下闸蓄水。历时十载、投资10多亿元兴建的我国最大的城中湖至此建成。
  90年代初,绵阳市决定整治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条江河,建成绵阳城中湖。绵阳市实施梯级开发,滚动发展战略,“九五”期间建设速度加快,先后在江岸修建了60多公里的河堤,架起10座跨江大桥连通三江两岸,然后依山傍水规划城市建设。昔日的沙地、荒滩变成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绵阳城中湖是集防洪、灌溉、旅游、环保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它与绵阳著名的富乐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浑然一体,使这个市成为中国西部少有的湖泊城市。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庆节前夕,由中铁十六局等单位承建的我国第一条轻轨电车线路在大连建成。这条新型轨道电车线路全长5.4公里,分左右上下行双向轨道,设计时速70公里。朱洪山 陈进琼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利益就是决策依据
  ——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罗盘
  世纪之交,历经百年风霜的武汉正脱胎换骨:排水工程纷纷竣工,高速公路与长江、汉江大桥凌空飞架,水利与防洪设施日益完善,江城再也不怕水患之灾……一座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正崛起于华中腹地,使新武汉雄姿英发,朝气蓬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客商,也使武汉市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站在东湖之滨,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动情地说:“抓城市建设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服务于民。”
  找准政府决策的依据
  1998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新一届武汉市政府班子成员没有像以往那样召开市长办公会,而是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天祥给市长、副市长们讲专题课,课题就是甘为孺子牛。听完吴天祥的讲课,武汉市市长王守海说,人民的政府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依据。
  什么是武汉市民的根本利益?武汉历史悠久,但市政设施老化,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堤防建设滞后,交通拥挤,住房紧缺……这些问题制约着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些,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从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排忧解难。1998年,武汉市政府成立排渍工程指挥部,市长王守海亲任指挥长。今年5月,排渍工程新生路泵站竣工,王守海市长按下启动电钮,现场不少群众流下激动的眼泪。74岁的孙惠珠说:“我在这里住了38年,每年下雨都提心吊胆,不是淹了床就是漂走桌椅。现在好了,再也不怕了。”两年中,武汉投资26个亿完善七大水泵排水系统,根治渍水之苦;投入30多亿元整治长江、汉江干堤800余公里;修筑高标准防水墙38公里、水库275座,为武汉市民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解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就是维护了市民群众的利益。”罗清泉曾经这样说。乘车难、过江难,曾是武汉的一大“特色”,武汉市委、市政府心系人民群众,多方筹措资金,新建内环、中环线。正在实施的城市中环线工程,全长88.3公里,总投资94.5亿元。武汉加快建桥速度,长江二桥、长江三桥相继通车,长江四桥已跃出江面,长江五桥、长江六桥正加紧筹划。同时,汉江上更是彩虹飞越,相继建成了二、三、四、五座桥梁,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武汉也成为跨江大桥最多的省会城市。桥多了,路通了,出门方便了,过去武汉人抱怨说:“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如今,武汉人骄傲地说:“几十分钟就可以走遍武汉三镇。”决策者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人民群众就能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群众就会永远感激党。
  立足高起点
  如何发展城市建设,如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武汉市长王守海对政府班子成员说,要用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立足高起点,面向新世纪,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大都市。从这一总体思路出发,武汉的市政建设新招迭出,出现了质的飞跃。
  在武汉,防洪设施不仅坚固,而且成为不可多得的景观。武汉约800公里堤防建设融入到整个城市景观建设工程中,着力突出滨江滨湖特色。龙王庙地段曾是对市区威胁最大的险段,经过整治后,险段消除了,同时建成了一条4米宽、1200多米长的绿化带。对岸的大堤口段,在加固的基础上修建了观景平台,过去风高浪急的险地,如今成了市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一道道绿色风景线在武汉正不断凸出。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多次视察园林绿化重点工程,涂勇副市长全面负责城市建设,要求环境建设工程首先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实施。他们规划以长江、汉江和东西走向的山系为绿化十字轴,让山岚染绿,令湖水澄清。围绕城区的山脉,两年中完成绿化面积相当于前8年绿地建设的总和。围绕城区湖泊,武汉新建、扩建了11个公园、24个游园、多个滨湖绿化广场。大武汉正成为山清水秀的园林城市。
  武汉人对精品工程精益求精。洪山绿色广场是华中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广场。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把设计图让市民检阅,充分考虑市民进出广场的便捷、舒适。今年国庆节前夕,洪山绿色广场建成之日,在附近住了50年的李汉强大爷说:“这么大的绿化广场,真让人看了心里舒坦。”他对自己的儿孙说:“这是共产党为我们造的福,我们一定要记住。”
在武汉,一个个居民小区正成为居民乐园。武汉共整治房屋4238栋,面积164.6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695万元……
  打破瓶颈天地宽
  城市要大建设、大发展,必须大投入。资金短缺是武汉市面临的最大难题,一度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如何打破瓶颈,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园林建设投入大,回报大,武汉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单位建设公园绿地、鼓励开发企业认养和管理公共绿地。优惠的政策,调动了社会单位参加城市绿化的热情,武汉市企事业单位,都在自己的门前建起了绿化景点。目前,全市绿化率高达45%,人均绿地达7.06平方米。
  为了完成长江、汉江干堤的加固,武汉市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1999年,武汉市水利局引进了外资参与堤防建设,引入项目资金3亿多元。
  在市政建设中,武汉市走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近年来,武汉市先后利用日本、加拿大、法国、芬兰等国家的政府贷款,世行贷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实施白沙洲长江大桥、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江汉五桥、金口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仅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建设系统就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50亿元。
  三年努力不寻常,终于换来了武汉的巨大变化。如今,武汉大楼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地绿了,花多了,山青了,水碧了。武汉朝气蓬勃,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改造后的中山大道焕然一新,吸引了大量的市民观赏购物,给商家们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润。根据武汉市商委的现场调查和综合统计,中山大道部分路段改造工程竣工后,人流量上升了30%,各门点营业额上升了20%。中山大道成为武汉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今年国庆前夕,步行街江汉路改造工程竣工,武汉又出现一道明丽的景观。
  武汉西北湖广场建设之初,上上下下质疑不少:大块土地放着几个亿的卖价不赚,反而投8000万元建广场,值吗?事实就是最好的回答:广场建成不过半年,就带来了附近地价、房价上涨,隐性效益已大大超过了投资。今年,武汉市经营城市资源的气魄更大。上半年,全市完成城建投资4.1亿元,其中环境创新完成投资1.6亿元,比去年上半年增长近2.5倍。
  外界纷纷看好武汉的环境。今年5月,武汉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与艾考劳格公司(波兰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签署了意向书,引进贷款约500万美元。7月14日,英国费瑞威钢厂在考察了南非、古巴等国家后,选择了中国武汉这一投资市场,拟投资4000万英镑。武汉市上半年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指标均实现“双过半”。武汉市外资办资料显示:1999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00个,总投资13.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1.7%和10.4%。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汉投资项目合同外资占总量的47.3%,首次超过港澳台和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2000年1—6月,武汉市市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5.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55%;前5个月市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38.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7%。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是近5年来最高的。
  压题照片:国庆前夕竣工的武汉江汉路步行一条街。姚丽文摄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制度化
  617万城乡居民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
  据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记者翟伟)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目前全国已有617万城乡居民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667个城市、1638个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至2000年3月,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9.8亿元,共有301万城市贫困人口进入了保障范围,其中,企业职工和失业、退休人员为236万人,占保障总数的78%。此外,有别于城市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也在全国得到开展,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普遍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16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9.3亿元。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科学设置了保障标准,保证了资金来源,规范了管理方式,实现了城市救济工作制度化,保障了包括企业职工和失业、退休人员在内的所有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了一条“兜底”线,形成了最后一道安全网,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鼓励造地
  陈伟光
  浙江省乐清市鼓励农民在荒滩盐碱地上造地,不到3年造出良田1万多亩,其中有一户农民造田多达2000余亩。
  浙江人多地少,许多地方的农民人均仅有二三分田,个别城市的近郊农民实际上已无田可种,不少农民对此忧心忡忡。土地是农业的命脉,乐清市鼓励农民造地,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有效举措。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统一规划,科学指导。土地管理部门预先做好土地勘测和沟渠道路设计,制定土地改造标准。二是实行造地有偿制。造地者每造一亩田,可获得政府3000多元补助资金。三是谁造地谁优先承包,承包价格优惠。他们的做法充分说明,只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我们的政策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这一点值得借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