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企业形象展示)
专栏:

  中铁十八局
  再创我国铁路桥梁施工技术新水平
  2000年9月20日,在乌蒙山区李子沟特大桥工地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中铁第十八工程局在这里隆重集会,庆贺被誉为“亚洲第一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工程、内昆铁路头号重难点工程——李子沟特大桥主体工程提前6个月竣工。这不仅标志着内昆铁路“咽喉”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线提前铺轨通车扫除了最大“拦路虎”,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铁路桥梁施工技术再创新水平。团中央、铁道部授予李子沟特大桥全国“青年文明号”工程称号。
  李子沟特大桥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境内海拔2000多米的乌蒙山区,横跨李子沟大峡谷。全桥长1031.86米,共21个墩台。这座大桥集深基、群桩、高墩、大跨、长联于一体。主墩50根40米深群桩,桥墩高度107米、建筑高度160.8米,一联五跨刚构连续组合梁,联长529.6米,是国内第一次采用,为世界罕见。全桥设计工期30个月,因地质原因耽误了9个月,加上雨雪天,实际施工时间仅为21个月。面对如此艰巨的工程,中铁第十八工程局内昆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局总工程师彭道富,常务指挥长杜洪举,书记刘胜,总工程师黄健等“一班人”,率领参建职工坚决实现“开工必优,一次成优,保国优,争鲁班奖”的目标。担负大桥施工的二处、建工处组建精干的项目指挥部,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配置价值5000多万元的800多台套机械设备,调集了桥梁施工经验丰富的队伍,施工中精心组织、精心管理。从开工到竣工始终坚持24小时昼夜施工,坚持24小时行政干部和技术干部“双值班制”,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克服了大桥墩身体积大、百米高墩及悬灌梁线形控制、液压自升平台翻板模冬季施工保暖等20多项技术难题,杜绝了蜂窝、麻面等诸多质量问题。还不失时机地组织百日施工大战,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冬季施工。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先锋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参建职工的积极性,战胜11号墩大滑坡,先后创造了单墩月成孔1002米、月单墩身灌注混凝土52米等施工纪录,仅用17个月就完成了设计工期为30个月的工程任务,比铺轨工期提前了6个月,创下了内昆铁路施工新纪录。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8%以上,达到了国家优质工程标准。
  (压题照片为李子沟特大桥雄姿)(附图片)


第12版(企业形象展示)
专栏:

  科技领先,开创我国铁路桥梁施工技术新纪元
  中铁十八局内昆铁路工程指挥长 彭道富
  9月20日,由中铁第十八工程局负责施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内昆铁路头号难点工程李子沟特大桥主体工程提前6个月竣工。这标志着控制内昆铁路工期的重点、难点工程宣告突破,也标志着我国铁路桥梁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内昆铁路是我国西南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修建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李子沟特大桥是中铁第十八工程局继承建“世界V撑第一高桥”南昆铁路八渡南盘江特大桥之后承建的又一座高科技桥梁。面对李子沟特大桥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等情况,我们中铁十八局内昆指挥部及二处、建工处参建职工,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力争李子沟特大桥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精心组织,确保施工进度、质量。内昆会战是跨世纪铁路建设大会战的攻坚之战,是铁路基建队伍同台竞技的大舞台。李子沟特大桥工程干得好不好,关系到中铁十八局的荣辱和长远发展,更直接影响内昆铁路能否早日建成的大问题。为打好内昆攻坚战,确保全面创一流,我们全局上下高度重视。选调富有工程管理经验和科学实干精神的干部组成局、处项目领导班子,对施工生产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自开工以来,我们坚持昼夜施工,24小时行政干部和技术干部“双值班”制度。对工程运用系统论原理,实施有效的科学控制。尤其运用了控制理论对工程进行前馈控制,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运用CPM网络有效组织施工生产,做到局每月、处每旬、队每天对施工情况进行及时、严格的考核。最后实施后馈控制措施,按局、处指挥部下达的计划任务严格奖惩,狠抓内部激励机制。在基础施工中,计划、财务现场办公,当班验工计价,当班兑现奖惩,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高技术,紧握科技制胜法宝。李子沟特大桥集超大群桩、深基、高墩、大跨、长联与新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梁、弧面矩形横向变坡空心超高墩)于一体。为保证攻坚克险的全面胜利,我们以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态度,紧握科技制胜法宝。组织以项目长为首的科研领导小组,对14项科技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形成科技创新体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多次组织技术审查和分析研讨活动;在施工、设计、监理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联合攻关下,取得了群桩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灌注防开裂、超高墩滑模线形控制、冬季混凝土施工、高空梁部施工抗大风干扰技术、快速施工机械配套技术、超高墩弧面矩形横向变坡施工技术、合龙段的锁定控制技术、刚构—连续组合梁线形控制及应力应变双控技术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三、高质量,确保国优工程目标的实现。为了赢得大桥施工的良好信誉,我们树立打硬仗、创品牌、誓夺国优拿鲁班奖的意识,坚决打好李子沟特大桥的质量品牌战。按照ISO9002质量体系要求,建立了以指挥长为首的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处项目部和队两级质量领导小组的力量,实施全过程的指导、监督。每月初,在下达施工计划时,局指(指挥部)与处指、处指与施工队、施工队与个人之间都要签订质量包保责任状,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同时,定期、不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通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方案。切实加强工程监理制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工程质量由监理、质检工程师、技术主管共同检验评比,不合格不计价,达不到优质工程对照责任状严格处罚,确保工程质量处于良好状态。施工中,从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抓起,对设计技术、施工方案、原材料的选择、试验控制都认真研究分析,优中选优。全面推广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严格施工作业控制,努力把好测量放样关、施工图纸复核关、技术交底关、隐蔽工程检查关等“十关”。开工以来,全桥共完成混凝土试件2144组,合格率100%;分项工程1814项,合格率100%;优良1770项,优良率达98%。
  四、高密集,构筑整体作战态势。为确保大桥全面创一流目标的实现,我们按照系统论原理,运用物流、人流、信息流、价值流等系统,全面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化作战优势,确保大桥实现快速、有序、安全、高效的施工。一是设备密集。根据工程晚开工9个月的情况,我们充分组织施工作业线,迅速从各地调集、购置了7部工业电梯,6部带机械布料手的塔吊,3座大型自动计量拌合站,2套600千瓦的发电机组等各类先进机械设备,修建了跨度700米的缆索吊,使大型现代化机械成龙配套,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快速施工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技术密集。对所有参战人员,实行培训竞争上岗。经过优化组合,形成具有10多名高级工程师、20多名工程师、助工和近200名高级技师的强大科技队伍,保证各个岗位、各个班组都配有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骨干。三是物资、资金密集。从部到局、处等各级领导对大桥的资金、物资供应给予大力支持,做到重点工程重点保证。
  五、高速度,谱写桥梁建设新篇章。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做到平行作业和立体作业相结合,空间占满,时间用足,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大桥工地,上到百米高处梁部施工,中到墩身施工,下到基础施工同步展开。塔吊与缆索吊双管齐下。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切实加强技术攻关。0号梁段是全桥受力最复杂、最重要的部位,内部各种钢筋、预应力筋密如蛛网,施工难度极大,第一个0号梁段用了近40天的时间。为提高速度,广大技术人员深入研究,模板支立、钢筋绑扎同步进行,缆索吊、塔吊综合应用。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了2天3板的佳绩,提前完成墩身,为梁部施工争得了宝贵的两个月时间。我们先后创造了单墩桩基月成孔1002米、利用液压翻板模完成弧面矩形横向变坡空心超高墩月施工52米、全桥设计工期30个月实际只用17个月完成等施工新纪录。


第12版(企业形象展示)
专栏:

  从南盘江到李子沟
  5年前,中铁第十八工程局敢为人先,承建了被誉为“世界V撑第一高桥”的南昆铁路八渡南盘江特大桥。这座特大桥全长530.18米,建筑高度115.69米。主跨为一联288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V型支撑连续梁结构,属国内铁路干线首次采用。特别是在近80米的高墩上施工近30米高的V型支撑,也属世界罕见。这座桥是我国当时设计理论最新、结构最新颖、V型支撑最高、科技含量最高、施工技术最先进的集高、大、难、尖、险于一体的铁路大桥,是体现我国90年代铁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代表作”。面对这座高科技桥梁,中铁十八局参建职工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向机械现代化进军,先后攻克了翻板模等20多项施工难题。大桥提前建成,并一次成优。已获部优工程,现正申报国优。
  这对中铁十八局来说,当时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一次豪迈的跨越。在此之前,中铁十八局是以承建长大隧道而著称的,从未承建过高科技桥梁。为了拓宽施工领域,长隧、高桥都要建,中铁十八局把目光投向承建高科技桥梁。有了南盘江特大桥的建设经验,1998年承建了内昆铁路头号重点工程李子沟特大桥。
  李子沟特大桥比南盘江特大桥技术含量高得多。诸多地质不利条件,决定了大桥集高墩、大跨、长联、超大群桩基础和新结构于一体。在设计上,充分利用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两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我国铁路桥梁史上第一次采用刚构连续组合梁新形式。中铁十八局内昆铁路参建职工们,在设计、监理等部门配合下,克服了超大群桩施工的困难,战胜了11号墩山体坍塌,攻克了20多项施工技术难题,创造了10多项施工新纪录,仅用17个月完成了设计工期30个月的工程任务。
  从南盘江到李子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中铁十八局建设两座特大桥成功的秘诀。南盘江特大桥和李子沟特大桥的建成,既是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两座丰碑,也是中铁十八局在铁路桥梁建设上的两次豪迈跨越。


第12版(企业形象展示)
专栏:

  彩虹飞架乌蒙山区
  李子沟坐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贵州威宁境内的乌蒙山区。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在这里经过,素有“铁军”之称的中铁十八局在这英雄的山脉上,架起了国家重点工程内昆铁路的头号重点工程李子沟特大桥,以豪迈的气概书写了中国铁路桥梁建设的新篇章。
  中铁十八局领导高度重视大桥建设,局处两级选配了强将组建项目指挥班子。全局抽调了100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建桥队伍投入建设。参加施工的二处和建工处职工本着“为国争光,为西部作贡献”的精神,坚持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配备了先进的施工设备挖掘机、自卸车、自动计量拌合站、混凝土运输车、塔吊、工业电梯等800多台套,架起了700米宽、190米高的缆索吊,形成了“机械联合国”和“陆、海、空”立体施工。
  李子沟特大桥的难度在于基础施工。最难的是11号墩的基础开挖。这个墩地处李子沟右岸的山脚下。设计上采用钻孔桩,可当职工们在清理完边坡,放好钻机准备开钻时,山体出现了大塌方,约有1000多立方米的沙石塌了下来。指挥部全体人员在现场共商对策,一面与设计院联系,一面采取措施稳定山体。中铁第二设计院领导来到现场探察,当即增加了对山体进行锚固的设计。
  经过22天苦战,山坡上的12万多立方米土被清完运走。随后立即打锚索、锚杆、挂钢筋网、混凝土喷锚,使高边坡与大山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开挖基坑,长40多米,宽20多米,施工难度很大。局指挥长彭道富到现场指挥施工。当场进行奖罚,50个孔同时施工,终于在11月底完成了全部桩基任务。
  建筑总公司领导三令五申“确保‘一桥半隧’争国优、拿鲁班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铁十八局内昆指挥部从基础工作入手,实行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先后制定了《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创优规划实施细则》等20多项规章制度,紧紧抓住强化质量意识、克服质量通病、创建精品工程这三个环节,促进全管段工程创优。
  中铁十八局善于利用科技手段,攻克重大工程施工难题。在中国第一长隧秦岭隧道建设中,先后攻克了高温高湿、特大涌水、岩爆、9公里独头通风等20多项施工难题。在内昆线,运用“四新”科技成果,破解大桥施工技术难题,为工程质量创优提供保障。8、9号墩基础,每个成台混凝土3000多立方米,需一次性灌注,水化热极易使混凝土发生开裂。指挥部人员通过认真研究,详细论证后,采取循环水冷却、掺外加剂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易开裂的难题。
  右上图:中铁十八局局长赵广发(中)、局总工程师兼内昆指挥长彭道富(右)陪同上级领导检查工作。下图:中铁十八局内昆指挥部领导“一班人”在李子沟特大桥工地现场研究工作。右下图: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地方政府领导在工地现场办公。
  本版稿件照片均为姜书范 袁海明提供(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