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二十多年间,我国已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未来五年,我国至少还要转移50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此要——
  走稳城乡统筹就业路子
  林用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1999年的二十多年间,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71%下降到50%。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转移,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0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多。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数庞大,农村人口比重又比较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保持很大的规模。1999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8%,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城乡从业者的比重为50%。可见,虽然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农村就业的诸多重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80年代,乡镇企业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任务。90年代以来,外出就业成为农村就业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下降。由于城市再就业任务繁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增幅也趋于减小。1992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绝对量曾连续五年下降,但1997和1998年却出现了反弹上升现象,两年分别增加200万人。这种反弹正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的集中反映。
  展望“十五”期间,农村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供给方面看,农村劳动力数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每年新增800多万人;据专家预计,加入WTO后几年内,农业领域将产生1000万左右的富余劳动力。综合考虑这两项因素,“十五”期间,我国至少要转移50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从需求方面看,据专家预测,乡镇企业年均吸纳量约为250万人,流动就业每年可增长6%左右,五年可以转移2000万人左右。供求相抵,将新产生农村富余劳动力1700万人,加上目前已积存的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农业内部由于技术水平、生产方式改善等产生的富余劳动力,“十五”期间农业富余劳动力数量可能达到2亿人。
  当然,促进农村就业也面临各种有利的条件。
  通过分析形势和任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农业部、科技部、建设部、水利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七部门决定进一步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这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要抓住农村就业所急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选择一些中小城市或县域,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例如东南沿海一些中小城市,在小城镇建设中开始打破户口和区域限制,以劳动力素质为决定用工的主要标准。温州市放宽对外地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市劳动力市场的限制;厦门市对外来民工34万人做到就业求职、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三个一视同仁;江阴市将劳动合同制、月薪制和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到乡镇企业,实行劳动者在城乡流动就业的相互衔接。还有一些地区在城乡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农村进城劳动力的土地转包等问题上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二是适应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大力组织转移培训。这项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外出务工人员规模较大的地区,以及输入劳动力较多、外来务工人员规模较大的地区,选择一些地市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职业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创造条件。
  三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有1.8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1/3。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农村就业不充分现象严重,贫困现象十分普遍。试点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以西部省份为依托,建立跨省区的劳务协作关系,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为西部开发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同时,还要求东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在劳力输出和开展培训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和资金力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四是适应流动就业新形势的需要,鼓励扶持返乡创业。目前,每年都有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把在务工地学到的技术、管理知识和资金带回来,开办自己的事业。返乡人员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好了,就可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一些地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河南、湖南、贵州等地召开了专门会议,总结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的成果,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这一试点的主要任务是顺应这种创业潮,采取多种形式,在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多的劳动力输出地区营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和创业服务,帮助他们完成创业过程。同时树立起一批返乡创业的好典型。
  我国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是诸多问题的关键。促进农村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集中力量解决好促进农村就业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深入推动我国农村就业工作的开展,实施农村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压题照片:农村劳动力从田野走向工厂。(附图片)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五百万“湘军”闯市场
  湘劳
  湖南省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于8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在外务工人员达548.39万人,其中省内流动就业86.6万人,在外省的达到461.79万人。500万“湘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到新疆、哈尔滨,遍布全国,在输入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湖南现象”,如深圳出租车市场的“攸县现象”、上海黄浦江码头的“平江、安化现象”等。行业从电子、轻工制造、餐饮到边境贸易等,湘籍务工人员无所不及。省邮政储汇局统计,1999年寄回的劳务收入达到了159.22亿元,攸县1999年财政收入1.67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收入6.02亿元。劳务输出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城乡联动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构体系,是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湖南在各市、州、县建立起143家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农村共建立起乡镇劳动管理站1607个。在劳动力输入地,建立驻外劳务管理处,直接为湘籍务工人员提供及时周到的跟踪服务。
  到目前为止,湖南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等省市建立驻外劳务管理处8个。从省内到省外,从城镇到农村建立起了城乡结合、政策配套、信息共享、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一套完整的组织服务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全省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迅速发展。
  制定政策,为劳务输出鸣锣开道。90年代以来,湖南对全省乡镇劳动管理机构的体制、主要职能、人员和经费等方面加以明确,从政策上支持劳务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发展。2000年3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湘编办函[2000]10号文件批复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驻广州等6个劳务管理处的编制,使湖南省驻外劳务管理工作逐步进入正规化发展轨道。
  此外,为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1993年湖南制定了10余条优惠政策,并多次予以补充完善,为劳务输出人员在输出前、输出后提供跟踪服务,使他们在回乡安置等多方面均享有优惠政策。
  在劳务输出工作中,还要加强流动就业服务工作。特别要做好保障合法权益的跟踪服务、输出前的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三方面的工作。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百万民工涌温州
  文心
  在一些城市采取措施限制外来工的时候,温州市却在今年大幅降低部门收费,放宽外来农村劳动力进入。在温州劳动力市场中,有三个100万的目标:100万温州人在外做生意,100万外来劳动力进温州做工,100万本地农村劳动力在温州市场上流动。
  今年3月初,温州市政府取消了对使用民工的按工资总额的3%—8%收取农村劳动力调节费的规定,这项政策一发布,很快吸引了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涌入温州。
  积极引入外来农村劳动力,受到民营企业的欢迎。据了解,温州市在全国率先将用工自主权下放给企业,使企业用人自主权落实到位,丰富廉价的外来农村劳动力因此就成了民营企业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市场供需调节使劳资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平衡关系。据测算,一个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月工资为600元,比城市工低5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市民营企业人工成本总差额达60多亿元。
  面对庞大的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军,如何促进其有序流动,实施有效的管理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关键问题。温州不是由政府和劳动部门直接经办职业介绍,而是通过建立“中心劳务市场”,将散落在全市的民办职介机构集中起来,统一服务,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既保持了民办职介机构的活力和高效,又克服了民办机构单纯追求利润分散难管理的问题。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软、硬件比较配套的劳动力中心市场(职业介绍中心)11家(辖有职介所352家),其中市职介中心和市技能人才市场配置有大型电子显示屏、触摸式自动查询机等先进设施,建立局域网随时向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发布最新供求信息,各职介所也全部实现计算机化,从而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倡导大众绿色生活 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编者按:全球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关注沙尘暴、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同时,也期待环保产品尽快走进生活。只追求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不顾及产品的环境影响,只追求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外部的不经济性,只追求眼前效益却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现象使人深深忧虑。
  最近,杉杉集团发起倡议,并联合海信、荣事达、上海一百、北京首创、西安开米、海南养生堂、天津丹海、山东龙大、武汉金丰等知名企业,共同向全社会发表了绿色宣言。本报摘要刊登一些企业在“倡导大众绿色生活,共同保护生态环境”高峰论坛会上的发言。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绿色衣装世纪时尚
  杉杉集团总裁 郑永刚
  服装作为一大类产品并且与人体紧密接触,称为人的第一环境,因而受到发达国家的极度关注。自90年代奥地利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标准后,欧洲消费者对服装的关注热点转向环保,这些国家纷纷立法,开始对进入本国、本地区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实行环保认证及对有害物质进行检测认证。如确立“绿色标准”、“环境价值含量”、“纺织品有害化学物质限量指标”等等,对纺织品及服装中有害物质的残留规定了限量,并对其生产、销售及进出口提出要求,以此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到欧洲相关成员国的服装和纺织品如果达不到相关环保标准,就会被人家禁止进口。
  杉杉集团于1994年在中国服装界第一家导入“CIS”时,就紧扣“杉杉”牌名的含义,杉杉的商标以音译SHANSHAN及中国特有的杉树CHINA FIRS作为设计题材,将大自然的意蕴融入设计。
  杉杉集团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谁拥有了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谁就能成功地打破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最大限度地开拓国际市场,从而真正成为国际化的著名企业。因此,从今年年初开始,杉杉集团实施了绿色标志认证工作。
  杉杉集团对产品从设计、生产、包装到废弃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十分重视资源的回收利用和产品的环境性能,不但要求把可能性的污染消除在生产阶段,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与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不管纺织品所含有害物质是否在限量范围之内的做法不同,杉杉集团严把面辅料禁用染料关,坚决摒弃使用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191种染料(含涂料)和含有有机氯载体甲醛残留量、防腐剂、可溶性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杀虫剂)残留量和发出特殊气味的面辅料。同时严格控制织物酸碱度(PH值)和染色牢度。
  杉杉集团的产品包装采用的是纸包装。这些纺织生态举措的实施虽然加大了成本,但最终让杉杉集团成为第一家通过中国绿色认证的服装企业。
  绿色认证的通过,使杉杉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拥有了新的制高点,可以说是取得了21世纪竞争的优势。如今,在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欧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服装企业的利益,绞尽脑汁设计出“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等壁垒措施而形成新的贸易保护网的情况下,杉杉服饰依然在西欧市场上大行其道,靠的就是这一张绿色通行证。
  杉杉集团近年新建成的现代化工业园区。苏强供稿(附图片)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企业论坛

  绿色产品是有标准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夏青
  绿色产品的第一个环节是设计。绿色产品要求产品质量优、环境行为优。双优不同于单优,如日用陶瓷,要绿色,就必须增加控制铅的设计;又如日用燃气灶,要绿色,就须增加对二氧化氮的控制设计。
  绿色产品的第二个环节是生产过程。要求实现无废少废、综合利用和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采用高新科学技术是有效的技术手段。
  绿色产品的第三个环节是产品本身的品质。比一般产品更体现以人为本、提高舒适度和健康保护及环境保护程度。如要求汽车尾气排放达欧洲Ⅱ号标准,人造木质板材和地板的甲醛挥发量达到12毫克/立方米以下,73英寸以上彩电辐射量低于0.07毫伦/时,等等,这些都需要采用高新技术才能实现。
  绿色产品的第四个环节是废弃物便于处置。如对产品的可降解性提出要求,塑料、润滑油、洗涤液等产品,要提绿色,可降解就是指标之一;再如,各企业对自己生产产品的回收、回用及有效处置都应建立系统,一次性餐具、各类包装、报废汽车及计算机零件的回收及处置则成为考核指标。
  上述四个环节的全过程绿色是较难做到的,每一过程都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如获得生态纺织品环境标志的杉杉集团及上海兆林公司通过认证的标准,是与欧盟各国通用的Oko—Tex Standard—100标准一致的,为达此标准,中国染料界需开发能够替代国外禁用的各种偶氮染料、致癌染料和致过敏染料等产品。
  再如卫生陶瓷,以节水、除菌、低放射性为环境行为指标。节水,是七年攻关的产物,并与国外有后续水的2.5升冲厕箱的标准接轨,低放射性按A级大理石指标要求,除菌则须依托纳米技术,注入纳米级二氧化钛粉。
  因此,绿色产品是有标准的,并不是像有的企业那样,自称绿色就绿色了。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绿色家电 节水节电
  荣事达集团公司副总裁 王伟东
  荣事达电冰箱的设计思路、生产技术和设备引进均以环保为第一要素。荣事达电冰箱制冷剂采用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佳环保材料。在节能方面,荣事达电冰箱采用巴西恩布拉克高效无氟压缩机、超厚绝热层、三层密封门封条,合理优化的制冷剂匹配模式,这些硬件使荣事达电冰箱实现有效节能。1999年底,荣事达生产的所有冰箱产品一次性全部通过国家节能认证中心认证,成为中国首家全部冰箱均为无氟、节能冰箱的企业。通过节能认证的荣事达电冰箱,其能耗值平均低于国家节能冰箱标准值20%以上,其中BCD—240冰箱更比节能产品技术标准低32%,称得上是超级节能产品。在“2000年北京国际家用电器展览会新品评选”中,荣事达有5种型号的电冰箱分别获得“环保明星”、“节能新星”荣誉称号,是冰箱行业获得此荣誉的产品型号最多的企业。声音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荣事达电冰箱噪音指数保持在36分贝左右,大大低于52分贝的国家标准。同时,荣事达近期一直在考虑与跨国洗涤用品公司联手,共同致力于环保洗衣粉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以互动形式推动绿色消费。
  2000年4月,经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的严格检测和评定,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荣获001号国家新环境标志认证证书,成为中国冰箱行业首批通过新环境标志认证的少数企业之一。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绿色食品 源自天然
  山东龙大集团董事长 宫学斌
  山东龙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龙大集团始终把开发绿色、健康食品作为企业的经营原则。
  鉴于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国际化趋势,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从1997年开始,龙大把目光转向无污染、纯天然、高品味、高质量的健康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并把开发有机食品作为企业21世纪的总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有机栽培。到现在为止,先后在莱阳、海阳、莱州等地发展了有机栽培基地1800余亩,这几片基地的外界环境和土质,都符合有机种植的基本要求。如海阳基地,共有220余亩,周围没有轻重工业,没有空气与水的污染源,东、南、西三面是山,北面是村庄,这里种植蔬菜不会受到任何污染。并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其土质和水质都经过有关专家化验,完全符合有机栽培标准。日本客商考察过几次,对这片基地赞不绝口。
  根据有关标准和作物安排情况,病虫害防治主要以生物农药为主,生物农药防治不佳的,辅以人工捉虫和物理方法。在施用有机肥料方面,龙大集团投资60万元建立的有机肥料厂已投入使用,满足了公司有机栽培基地的用肥需求。目前,龙大有800余亩有机种植基地全程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颁证中心的核测和颁证。龙大有机食品加工厂已竣工投入使用,将出口有机蔬菜产品。有机蔬菜挂面已发展到8个品种,受到消费者欢迎。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绿色商店 环境舒适
  上海一百股份公司总经理 张引琪
  在创建21世纪绿色家园的理念下,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将努力把下属的各零售店建设成为绿色商店。构想中的绿色商店,应该是一个拥有舒适环境、销售绿色商品、提供亲切服务的场所。同时,处于时尚前沿的绿色商店还将担当起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潮流的重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方面,商店卖场环境所用建筑装潢材料应该是环保型的,即材质成分、工艺、气味、辐射等均符合有关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商品方面,各商店都销售和推广符合国家或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绿色产品。
  第一百货在9月30日举办“第一百货绿色家园”推广月活动。推广月期间,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绿色产品在第一百货下属各门店集中亮相。推广月分“衣”、“食”、“住”、“行”四个专场。
  上海一百将为绿色产品提供绿色通道。我们在此郑重承诺:凡是获得国家指定权威机构认证的绿色产品,今后在进入上海第一百货下属门店时享有优先权。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洗涤产品也要无毒
  西安开米公司总裁 于文
  开米公司专门从事高科技环保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制、生产与销售。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为原则”,致力于研制生产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保护环境的绿色环保产品。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准确的绿色定位,开米公司生产的“开米涤王”、“开米蔬果清洗剂”、“开米丝毛专用洗涤剂”和“开米婴儿专用洗衣液”四种产品相继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开米无磷洗衣液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开米公司还以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应用最佳环境实用技术,生产中无废水、废气、废渣,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洗涤行业第一家双绿色认证企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