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到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后,全国扶贫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在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巩固、提高,进而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山东临沂的作法是——
  温饱不停步 治本抓巩固
  刘成果
  临沂市位于沂蒙山区,1995年底在全国连片贫困山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在温饱之后,临沂市围绕巩固温饱,采取治本措施,继续苦干实干,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绩。到1998年底,全市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到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降到了1%以下;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稳定解决了温饱,在全国贫困地区继续领先一步。沂蒙山区稳定解决温饱的实践,为新世纪扶贫开发提供了重要经验。
  把改善基本生存条件作为巩固温饱的基础来抓
  在基本解决温饱以后,临沂市的基本生存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近年来,临沂市把改善基本生存条件作为巩固温饱的一个基础环节来抓,进一步提高标准,扩大规模,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突出治理荒山和开发小流域,坚持不懈,成效显著。1995年至1998年,全市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开发土地后备资源30万亩;治理小流域42条,1000多平方公里;开发沙石山岭190万亩,新造林150多万亩。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山区“山顶防护林戴帽,山坡经济林缠腰,山间小塘坝成串,山下小平原成片”;平原“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电相配套”;丘陵“变荒为绿,化零为整,三保(水、土、肥)梯田连片,林渠路电相连”的治理目标。基本生存条件的不断改善,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巩固温饱、防止返贫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加快改善基本生存条件,临沂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投入机制上,坚持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引进外资为补充,多方筹措资金。在组织实施上,采取大中小项目相结合,常年搞与农闲季节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型工程实行村自为战,户自为战;对整个流域治理工程,实行联村跨区域协同会战。在受益分配上,对于小型工程实行谁开发、谁承包、谁受益;对于统一治理开发的荒山,全部公开承包到户管理经营,承包费收入再投入到山区开发中,形成开发——承包——再开发的良性循环。
  把发展基础产业作为巩固温饱的现实选择来抓
  巩固温饱必须首先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吃饭有稳定保障,二是收入有稳定来源。在贫困地区离开农业谈巩固温饱、谈发展是不客观的。在发展农业方面,临沂市提出“稳定粮食吃饱饭,调整结构把钱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从本地资源出发,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突出特色产品,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抓住了四个环节。一是建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影响,逐步形成以基地为中心的连片开发,规模生产。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拳头产品生产基地。如平邑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金银花基地,金银花产量占到全国的2/3;蒙阴县有全国最大的养兔基地。全市9个县中有8个分别成为全国粮、油、果、肉百强县。二是抓科技。全市围绕生产基地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网络,鼓励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协议,开展技术服务承包或入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三是扶龙头。重点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2250多家,极大地带动了资源的深度开发,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四是促流通。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各种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68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65%,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把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巩固温饱的必要条件来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温饱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必须营造市场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临沂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突出抓了交通、通信、电力、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历史上“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封闭落后状况,对全市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扩张作用。
  在交通建设方面,临沂市按照高标准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到1998年底,全市实现了村村通车,乡乡通柏油路,公路总里程达到5279公里,其中77%以上是高级、次高级路面。在此基础上,全市进一步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电话。同时,临沂市进一步抓了市场建设,提出解放思想,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共同投资,分别受益,从过去单一地依靠工商部门建市场向社会办市场转变,取得了巨大成功。
  把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作为巩固温饱的根本来抓
  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临沂市提出“富民先富脑”,把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作为巩固温饱的根本措施,贯穿整个扶贫开发全过程,抓教育,抓培训,抓实用技术推广,开展科教扶贫,突出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7个贫困县全部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沂水县乡乡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全县有3万多农民取得了“绿色证书”,2700多名农民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平邑县90%以上的劳动力接受过实用技术培训,有20万农民掌握了1—2门先进实用技术。蒙阴县587个行政村村村配备科技村委副主任,形成了重视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
  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巩固温饱的必要保证来抓
  在解决温饱问题的过程中,临沂市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创造了“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的扶贫工作经验,涌现出了以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支部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温饱之后,临沂市继续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为巩固温饱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他们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开展了创建九间棚村式先进党支部和向王廷江同志学习的活动,命名表彰了一大批达到创建标准的农村党支部和模范党支部书记,形成了先进群体的整体带动优势。以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整顿、调整后进班子。全市把整顿贫困后进村班子、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整顿干部思想作风、加强社会治安以及信访工作捆在一起配套抓,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贫困与富裕之间
  ——当代农村青年收入的多维度比较
  郭泉真
  青年的收入水平是评价青年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依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完成的“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少数农村青年年收入过万元的同时,约有40%接受调查的本地从业青年和1/4左右异地打工青年的个人年收入在千元以下。
  将其与城市青年、成老年人等相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农村青年的收入水平在贫困与富裕之间。
  与城市青年相比:农村青年收入水平整体偏低
  按照前不久公布的各主要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城市从业青年年收入低于2000元的可能性非常小。相比较而言,近40%的农村青年收入不足千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161.98元,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95元,差别之比为2.459。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4.48%,而农民为53.43%。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农村青年的收入水平整体上低于城市青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成、老年人相比:农村青年的收入水平高于父辈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能够直接给家庭带来收入的从业岗位,大部分是由青年占据的。本地从业和异地打工的农村青年个人年收入6000元以上的累计分别为15.31%和20.60%。这一部分青年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当年我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的3倍以上。统计显示,本地从业青年的40%以上、异地打工青年的近半数超过了当年农村人均年收入水平。从农村青年自报的这种收入状况推导出其收入水平高于父辈的结论应当是可信的。
  在不同的家庭和个人之间:农村青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接受调查的青年约有1/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能达到或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6%的最富裕家庭人均收入不低于6976.74元;9.4%的收入最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只有232.55元;而最穷的4.9%的家庭则完全没有现金收入——高收入与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为30∶1。就农村青年个人收入而言,在本次调查中,达不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青年占本地从业农村青年的57.24%;占异地打工青年的42.43%。但与此同时,农村青年中高收入者拥有几十万、上百万年收入者已不鲜见。两者差距很大。
  对农村青年致富状况的整体评价:收入呈上升趋势,但两极分化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农村青年的收入水平就整体趋势而言是上升的,其中40%左右的人个人收入上升幅度很可能还高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长比例。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农村青年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两极分化的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打工青年中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与作为廉价劳动力为别人打工的青年之间,在完全没有现金收入的务农青年与发达地区开着私家轿车打理生意的“小老板”之间,实际收入有着天壤之别。对于绝大多数农村青年来说,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小康水平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富裕的程度还很不理想。由贫困向富裕的过渡,东部地区的农村青年已经先走一步,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青年恐怕还将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旅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锁定“特色”兴桔业
  ——石门县柑桔结构调整纪实
  贺新初 张友亮
  金秋时节,对湖南省石门县30万桔农来说,是个忙碌热闹的季节,更是喜悦欢乐的季节。尽管是小年,但全县26万亩柑桔仍然获得了好收成,总产量可达30万吨。9月初以来,全国各地的桔商陆续云集石门,展开了一年一度的柑桔购销战。柑桔价格一路飙升,从9月初的每公斤1元猛增到10月初的每公斤2元。
  主攻特色
  石门县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明朝洪武年间,柑桔生产就有一定规模。60年代初期,县里新建了以柑桔为主业的园艺示范场,70年代,他们新建了2500亩的柑桔园艺场,没想到产品一路走红,成为市场的紧俏货。从此,石门一届一届的领导班子“咬定柑桔不放松”,开展大规模的丘岗地开发。柑桔面积以每年递增1.4万亩的速度扩张,产量以每年上万吨的增量攀升,到1997年,石门县已成为“湖南省第一大柑桔主产县”。
  石门柑桔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好景不长,80年代开始,南方各省普遍大规模种植柑桔,到90年代初期,仅湖南一省,柑桔面积就达800多万亩。石门柑桔和其他地方的柑桔一样,大多是中迟熟品种,市场份额一天天缩小,竞争能力一天天减弱。
  如何避免石门柑桔与外地柑桔结构的雷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柑桔科研人员瞄准石门独特的地理环境,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了主攻“石门特早熟蜜桔”上。
  石门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柑桔,不仅容易积累糖分,而且比其他产区的同类早熟品种提早成熟8—10天。石门县果断决策,控制和压缩中迟熟面积,大力发展早熟特早熟品种。如今,石门的早熟特早熟蜜桔已占到柑桔总面积的75%,成为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桔生产与出口基地。当其他地区的柑桔还是青果满枝,石门早熟蜜桔早在9月上旬就陆续占领全国各大市场,成为商家的抢手货,并从1988年起被选进首都钓鱼台国宾馆作为国宴果品。
  调整结构
  随着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石门柑桔产业也逐渐暴露出结构过于单一、桔园逐渐老化、品种更新滞后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农产品严重滞销的1997年,石门柑桔遭遇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冷遇”,每公斤价格最低降到0.1元。在大雪纷飞的严冬,仍有黄灿灿的果子高挂枝头。
  面对窘境,石门县委、县政府决策层多次召集生产、营销大户座谈,并派人北上南下考察市场,找出了“卖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果子多了,而是优质率低了;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品种太单一了。
  为了走出困境,他们打出了“品改”牌,全面淘汰中迟熟蜜桔品种和有核椪柑、杂橙杂柚,改造退化、老化桔园,进一步扩展早熟特早熟蜜桔,大量引进时下畅销的无病毒脐橙、椪柑、良种柚、夏橙、冰糖橙等名特优新稀品种,根据全县各主产乡镇的地理、气候和种植习惯,按照区域化、良种化、名优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了成片基地。在此基础上,他们给石门柑桔取名注册,打出“湘冠”、“金果”品牌,提高柑桔“身价”,并利用中央电视台“扶贫广告”滚动播出1000余次,石门柑桔再次声名远播,深入人心。
  经过30年的柑桔产业建设和品种、规模、布局的结构调整,使石门柑桔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如今,石门柑桔已远销加拿大、俄罗斯、欧美、东南亚、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规模维持在每年6000吨左右。每年9月,全国各地的客商更是纷至沓来,在石门安营扎寨,一住就是半年。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的3000多客商在石门销售柑桔,石门县皂市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桔产地交易市场。
  桔业兴,县民富。从1995年起,石门柑桔年产值稳定在1亿元以上,年特产税收入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柑桔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达到5000户以上,10万元的达到百户以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这个“大款”傍得好
夏珺
  前不久去新疆吉木萨尔县采访,跑了一圈,最让人兴奋的是这里新建的一座番茄汁加工厂,县城边上那颇有气势的现代化厂房简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风景亮丽还在其次,其真正的价值是给全县经济,平添了一抹亮色,一股活力,一片生机。为满足这座日处理能力800吨的加工厂的需求,吉木萨尔县的番茄和胡萝卜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各2万亩(预计3年内可搞到20万亩),农民人均收入因此可增长100元,还有500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了工厂,运输业、包装业、三产也随之兴旺起来。
  这是一家上市公司投资上亿元兴建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全部是由国外引进的,起点相当高。这样一个大企业何以落户吉木萨尔这样的贫困县?原来县领导为争取这个项目,整整执着地跑了两年,与企业家交朋友,“推销”自己的优势,邀请考察,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最好的服务等等,真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除了这里适宜的地理、自然条件外,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县领导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了“上帝”。县长对我说:“这两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傍大款’。”
  这个“大款”傍得好!好就好在它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巧妙地结合起来。近年来,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相对过剩、“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亟待调整。但谁能告诉我应该种什么?不仅农民迷茫,政府领导也感到困惑。吉木萨尔人的聪明之处正在于他们走出去,紧拉住“大款”的手,跟着市场走,围绕企业家的思路找出路。这比闭门造车、瞎指挥高明得多。因为人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身在“海”中,熟悉“水性”,他们要上的项目是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的,他们的投资是理性的。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如宁夏的银广夏、新疆的屯河集团、内蒙古的草原兴发、山东的得利斯、河北的三鹿、吉林的德大等等,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们像一条条金色的纽带,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条件能够自己培育“龙头”企业固然好,像吉木萨尔那样去“傍大款”、主动与“龙头”企业攀亲结缘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正如人们常说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俄首次进行大面积农作物种植合作
  金秋时节,在俄罗斯兴凯湖区彼得洛夫卡农场1344公顷的土地上,中国农民正驾着国产联合收割机收获金灿灿的水稻,这是中俄首次进行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合作的硕果。绥芬河天鑫经贸公司组织了32名有技术的中国农民,投入技术和设备,由俄方出土地和资金种植了水稻、玉米和大豆。俄方土地广阔,水利设施较好,但生产粗放;而中国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多,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表示明年将把合作种植的面积增加到3500公顷,并将进行畜牧业方面的合作。
新华社记者 高广志 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同样瓜地同样人
  去年今年大不同
  本报记者 陈伟光
  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有70%的农户从事西瓜种植业。
  去年,该镇春季西瓜种植面积近1.5万亩。西瓜上市时,瓜农们推着手推车四处叫卖,苦不堪言。
  今年,该镇春季西瓜种植面积2万亩。西瓜上市时,瓜商云集,就地批发,供不应求,且价格比去年上浮二成。单西瓜一项,全镇人均可增收450元。
  去年西瓜之所以难卖,一是品种单一;二是栽培技术陈旧;三是流通渠道不畅,销售半径不出本地区。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一是成立了浙北瓜豆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农业科研、信息机构,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全程技术、品种和信息服务。该中心引进了“美多”、“小兰”、“早春红玉”等5个新品种,使今年新品西瓜种植面积占到一半。二是推行新技术。组织农户3次到外地考察学习,聘请外地技术人员给本镇瓜农讲课,高薪聘任西瓜栽培专家郭更生为常年技术顾问。今年试种50亩春季大棚西瓜,亩产值高达7000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万向集团投资农业教育
  本报讯 10月2日,万向集团与杭州市政府签订了合资办学协议,双方在现杭州农业学校的基础上,筹办成立由万向集团控股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钱潮分院。这标志着万向集团近年来继投资市场流通业、银行业、IT产业、旅游业等产业后,又把投资的触角伸向了教育产业。此举也开创了杭州市高等院校由企业投资控股、民间联合办学的先例。(万文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哈尔滨扶持地产农产品闯国际市场
  本报讯 日前,哈尔滨市政府设立“哈尔滨市名牌农产品”生产风险专项资金,扶持全市生产开发名牌农产品。
  优惠政策包括:农行、信用社在信贷调整过程中,要把扶持名牌农产品作为资金投入的一个重点;财政部门要尽量多安排一些资金,扶持名牌农产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化服务,提高技术、信息、加工、贮运、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帮助生产名牌农产品的单位和农户运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市场。
  据悉,哈尔滨市所属的阿城大蒜、双城青岭西瓜等33种农产品目前注册了品牌商标,正积极抢占国际市场。(韩惠敏 杨兴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唐海靠科技挖掘农业潜力
  本报讯 河北省唐海县一农场八队的姚翠英,稻田养扣蟹,一座大棚的蟹苗经一个月强化喂养,收入2.3万元;九农场西青坨村柴礼明种植大棚果菜、稻菜双茬一亩地收入上万元。在唐海县,像姚翠英、柴礼明这样靠科技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科技兴农为全县农民铺开了一条条致富路。
  为了使科技走向田野,唐海县建立了科研基地,县里每年拨专款50万元用于科技攻关。1998年以来,该县科技成果推广率达9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农业应用技术和高产高效种养方式的普及率达96%以上,在全省名列榜首。
  该县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投资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采取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加速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的转化。(刘志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省京山县三阳镇积极扶持农民发展板栗生产,科学推广矮、密、丰、早高效种植模式,所产“太阳山”板栗已成为省优出口创汇产品。今年全镇9.2万亩板栗丰收。图为栗农喜摘板栗。 曹军熊 安元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扶贫不能一劳永逸
  夏子
  近两年,不少地方纷纷宣布:本地区已整体脱贫,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我们也不时获知,有的地方刚刚摘了贫困帽子,可一遇上自然灾害,便又出现大面积返贫现象。这种情形警示我们,扶贫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一个地区之所以贫困,是由当地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目前,许多地方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其标准还比较低,并且很不稳定。要彻底告别贫困,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像临沂地区那样,抓住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在改变基本生存条件、搞好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狠下功夫。只有一个地方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才能真正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