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人民大学纪念命名组建50周年
  李鹏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 李岚清致信祝贺
  本报北京10月15日讯 记者傅旭报道: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综合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今天举行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向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员工和全体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祝贺,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成立的陕北公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做出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大学一直得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都对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办学形式等做出指示。“文革”中,中国人民大学被迫停办多年,之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才重获新生。邓小平同志还对人大复校后的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做出过专门批示。江泽民同志对人民大学寄予厚望,曾经两次题词,希望人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培养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
  李鹏在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国家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为主的全国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从创办到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和中央政府高度的重视和关怀。50年过去了,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人民大学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扬实事求是的传统,始终奋斗在时代的前列,以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高质量教育和科研水平,回报了党中央的期望。他指出,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将更加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更加完善。在这一伟大的创造性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是科教兴国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需要更多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李鹏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发扬光荣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建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讲话全文见第四版)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北京市市长刘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等在大会上讲了话。肖扬、陈锦华、滕文生、郑必坚、邵华泽、祝铭山、郝建秀、袁宝华等和近千名师生员工代表、校友出席了纪念大会。
  纪念大会上,与会领导还为中国人民大学的10家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人大金仓数据库产业化中心揭牌。中国人民大学是获准通过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最多的高校。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50年来共培养了16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其中许多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法学家、教育学家。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中有60%是中国人民大学培养的。5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尤其是“九五”期间,共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08部,发表论文8031篇。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拥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学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均居全国高等学校前列。


第1版(要闻)
专栏:

  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和专家意见
  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
  朱镕基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岚清等出席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磊、新华社记者孙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日前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和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意见。朱镕基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要“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朱镕基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出席了会议。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北方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只有50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许多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过量开采,地面沉降塌陷,水体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因缺水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缺水,不仅制约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影响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从5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就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长期勘察调查和可行性研究。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年平均径流量约为960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约占径流量的94%以上。因此,有条件从长江流域调出部分水量。
  在这次座谈会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屠由瑞、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江就南水北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汇报。他们全面汇报了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研论证和工程实施意见。据汇报,南水北调工程包括西线、中线、东线三个调水方案,汇报对这三个调水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
  两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水利部原副部长何璟,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黎安田,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鄂竟平,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宁远等专家在会议上发了言。他们一致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应尽快开工建设,并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建设原则、实施步骤,以及需要注意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朱镕基在听取部门汇报和专家们意见后,作了讲话。他说,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缺水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党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国务院将按照这个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加快工作进度。
  朱镕基说,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突出考虑节约用水,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目前,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着用水严重浪费的问题。许多地方农田浇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生产耗水量过高,城市生活用水浪费惊人。因此,在加紧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要认真制定节水的规划和目标,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逐步较大幅度提高水价,是节约用水的最有效措施。现行的水价过低,既不利于节约用水,也不利于供水事业的发展,必须坚决改革,理顺供水价格,促进节约用水。
  朱镕基说,水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加剧水资源短缺,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在开展南水北调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如果不治理水污染,那么调水越多污染越重,南水北调就不可能成功。一定要先治污,再调水。
  朱镕基说,在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特别是对于调出水的地区,要充分注意调水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定要在周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施调水工程。
  朱镕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同时,要认真搞好配套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现在条件基本具备。近期开始分步实施,经济实力可以承受。同时,加快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开拓传统产业市场,又可以为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后劲,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朱镕基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浩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估计。工程方案要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并要继续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以作出科学决策。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会见日本部分政党领导人
  本报东京10月15日电 记者刘正学、于青、管克江报道: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5日在这里分别会见了日本社民党党首土井多贺子、共产党委员长不破哲三等。
  朱镕基总理赞扬了各党为发展中日关系和推动两国间的友好交流所做的积极贡献,希望各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中日关系的不断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目标得到实现。
  在谈到朝鲜半岛等亚洲最近出现的缓和趋势时,土井多贺子、不破哲三强调,日本应跟上这一时代潮流,为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作出努力。他们表示,在这方面,日中两国的友好合作至关重要,两党愿继续努力发展日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土井多贺子、不破哲三还称赞朱镕基总理访日不仅加强了两国政府的合作,还注重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得到了日本国民的广泛好评。
  在谈及日本部分右翼势力渲染中国军费增长对日本构成威胁时,朱镕基总理列举了中日两国军费开支的数额、规模等因素,并强调:中国今年的军费还不到日本的1/3,怎么能说中国对日本构成了威胁?中国历来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愿意和各国尤其是周边邻国友好相处,不会也不可能对任何国家包括日本构成威胁。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在2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明确和强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就
  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大大缓解了农村的贫困问题,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
  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针对一些地区发展缓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为此,国务院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8.7%。
  第三阶段是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1996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9年6月,在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在两次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切实做好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工作,确保实现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历史性成就:
  ——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到1999年已减少至34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7%。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206元提高到1999年的1347元。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986年以来,共修建基本农田8800多万亩,解决了6200多万人和750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公路35万多公里,乡通公路率从83.9%上升到97.6%。架设输变电线路近40万公里,乡通电率由77.8%上升到97%。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由1986年的20‰下降到1997年的11.5‰;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6.9%;98%的乡有了卫生院,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整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闽西南地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重点贫困地区包括部分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历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肃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状况大为缓解。
  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做法
  (一)高度重视并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扶贫开发的认识。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缓解地区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和基本任务,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重大问题始终高度关注。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政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政策,采取措施。1986年到1991年,国家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列入了“七五”和“八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94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政策,对2000年以前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为了加快扶贫攻坚的进程,确保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如期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1996年和1999年两次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分别制定了《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和始终不渝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缓解和消除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也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发展的保证。
  (二)制定和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针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形成的部分地区“等、靠、要”思想,国务院在扶贫开发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这是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基础和核心。这项工作方针的基本宗旨就是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倡导和鼓励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和地方政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精神,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劳动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些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大批像四川巴中、山东临沂、湖北黄冈等地区这样一些不等不靠,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令人振奋和鼓舞的范例,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斗逐步改变了面貌。
  (三)根据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地确定贫困标准。贫困标准问题决定扶持人口的多少和面积的大小。因此,贫困的标准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目前的贫困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工作标准,是一个由国家财力状况和实际能力决定的工作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统计局根据贫困人口的“衣、食、住、行”确定了农村贫困的基本工作标准,即1985年农村平均收入200元的标准。同时,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即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对少数民族和牧区的贫困县适当放宽。其后根据整体物价变动水平逐步调整,但基本标准没有变化。尽管中国的贫困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仍然有一定差距),但根据过去和目前中国农村的情况,这是客观和符合实际的。这个客观的标准保证了对最贫困人口、最贫困地区的有效扶持。
  (四)逐步强化扶贫机构,逐年增加扶贫投入。为了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全国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专门的扶贫开发机构,从中央政府到省区、到地市、到县乡,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工作系统。同时,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加了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到1999年,中央扶贫资金的年度规模达到了248亿元,比80年代初的8亿元,增加了30倍,累计安排的扶贫资金达到了1378.1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22.6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55.5亿元。信贷资金先由国家专业银行发放,后由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国家扶贫贷款财政负责统一贴息,实现统一优惠利率。1999年的统一优惠年利率为3%。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税收减免政策。
  (五)坚持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贫困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央要求贫困地区的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抓解决温饱问题。从1996年开始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区、市)”。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任务。
  (六)坚持以发展种养业和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多年的实践证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与提高农民收入有直接、密切的联系,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和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因此,这不仅是扶贫工作的重点,而且也是扶贫资金投入的重点。1996年,中央政府明确强调,在目前情况下不允许用国家扶贫资金发展地方工业,包括加工工业。在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温饱问题的过程中,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做法和重要经验。
  (七)坚持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计划生育相结合。能否有效动员民众、号召民众、组织民众参加改变自身命运的扶贫开发,能否动员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自觉地在国家的支持下,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身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基层政府,特别是社区组织能否开展自觉有效的工作,是不是有一个热心公益事业、有能力、有献身精神的社区领导人物。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是,在贫困地区,要特别强调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改变历史上形成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这些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始终非常强调贫困农户的广泛参与,强调素质高、有能力的农村能人的带动和影响,同时强调优先和重点扶持能够优生优育、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农户,使他们优先发展,优先致富。这对贫困地区发展有直接的推动和广泛影响。
  (八)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注重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是改变贫困地区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为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水平,这些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主要是:动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挂职任教,组织科研单位到贫困乡、村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和推广类似温饱工程的实用技术。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迅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经营,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九)动员和组织中央国家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扶贫济困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因此,十几年来,我国的扶贫始终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全社会参与的广泛行动。在国务院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央国家机关已有138个单位参加了帮助重点贫困地区的工作。同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民间社团也积极参与了扶贫济困活动,私营企业也发起了旨在帮助贫困地区振兴发展、解决实际困难的“光彩事业”。1996年中央政府号召沿海地区从大局出发,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区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所有这些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为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发展和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根本上说,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但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毫无疑问地会加快中国扶贫开发的进程。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荷兰、日本等国政府的合作,与福特基金会、世界宣明会的合作,都有很大发展。这些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对缓解中国的贫困状况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有助于通过借鉴国际社会多年积累的扶贫经验和形成的科学方式,提高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后者的意义更重要,更广泛,更深远。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就令人振奋。但到目前为止,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整个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尖锐挑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目前中国扶贫的标准还很低,与国际社会有很大差距。二是目前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水平很不稳定,一遇自然灾害,很容易重新回到贫困状态。三是尽管到2000年底能够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村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因此,就中国而言,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面对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必须有新的方略、新的战略构想。
  21世纪初的扶贫,必须审时度势,认清自己,总结经验,面对未来,探求发展。
  (一)21世纪初的扶贫开发,必须始终将社会成员中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持开发的基本对象和主要目标。
  (二)21世纪初扶贫开发的重点,将是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
  (三)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四)要继续把支持有利于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改变与之相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


第1版(要闻)
专栏:

  抓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本报评论员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并尽早开工建设。这表明,酝酿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已基本具备实施条件,各项准备工作将加快步伐。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北方水少,南方水多;汛期降雨集中,非汛期干旱少雨。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长江水量的94%以上东流入海。而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4%,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广大北方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尤其是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是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最突出的地区。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发展,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许多河流断流、湖泊干枯,地下水过量开采,水体污染严重。今年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粮食减产,许多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仅靠节水和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将无法解决今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北方缺水的问题。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拉开了我国研究南水北调的序幕。1992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从5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近50年的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格局,即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中、上游调水,以适应华北和西北的经济发展需要。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其规划和实施,必须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现在我国不少地方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一方面水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农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城市供水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在加紧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在开展南水北调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强调先治污,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中,必须十分重视调水对调水区、受水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努力把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工程。
  实施南水北调,必须周密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选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认真听取和研究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集中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认真搞好总体规划。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和需水增长情况,全面安排,分步实施。规划方案一定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


第1版(要闻)
专栏:人物介绍

  泰国王后诗丽吉·吉滴耶功
  今起开始访问我国
  应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夫人王冶坪的邀请,泰国王后诗丽吉·吉滴耶功陛下将代表普密蓬·阿杜德国王于10月16日至31日访问中国。这是泰国王后首次访华。
  诗丽吉王后1932年8月12日出生于王族家庭,早年曾在法国、丹麦、英国等国生活和学习,1950年与普密蓬·阿杜德国王结婚。她长期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目前担任泰国红十字会会长,是泰国“诗丽吉王后手工艺发展基金会”、佛教促进会等多项公益基金的赞助人。诗丽吉王后兴趣广泛,对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扶贫、环保等问题有研究。(新华社电)
  诗丽吉·吉滴耶功王后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第八十八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
  本报广州10月15日电 记者刘霄报道:第八十八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今天上午在广州隆重开幕。
  本届广交会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回升,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家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参加了广交会,展出商品近10万余种。
  据大会组委会预测,本届广交会到会客商将创历史新高,有望突破10万人。其中,欧盟、南美、中东等地区的客商将会大幅增加。今天首日到会客商即达5000多人,比上届增长四成多。
  本届广交会参展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比重明显增加,传统的轻工工艺类商品则相应缩减。参展企业结构也有变化,面对“入世”的挑战,生产企业与会踊跃,新增1000多家,而民营企业数量更是翻了一番。


第1版(要闻)
专栏:

  福建省今年将实现小康
  “九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逾5%
  本报福州10月15日电 记者宣宇才报道:记者从福建省统计局获悉,今年该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200元以上,分别比1995年增长52.9%和59.5%。福建省今年将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九五”期间,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消费结构逐步从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型为主转向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型为主,城镇、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61.1%和61%下降到45%和51%,人均住房面积今年也分别达到13平方米和28平方米。
  5年来,福建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4000亿元。经济运行质量同时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13.6%。
  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福建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年约可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30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2/3。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新增的2482公里公路和369.4公里铁路贯通省内外;19个深水泊位增加的2867万吨年吞吐能力,为“三通”作好充分准备;440万千瓦装机容量促使电力需求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也让174万农户用上了“明白电”、“优价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江北仑发电厂二期工程近日全部建成投产,其总装机容量达到三百万千瓦,年发电能力为一百七十亿千瓦时,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图为技术人员最后安装汽机高压缸设备。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