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西部待客要三思
  裴智勇
  近来,各种各样的考察团、慰问团、贸易交流团、新闻采访团等络绎而来,西部地区接待任务十分繁重。一位领导同志感叹说:“一天接待四五拨,连轴转都来不及。”面对如此“热火”局面,待客一定要三思。
  西部可观赏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名花异草不可计数。一些西部的同志或急于推销自己的“宝物”,或想取悦尊贵的客人,往往把客人的大量时间安排在游山玩水、赏剧听曲上。客人碍于情面,往往顺水推舟,任其安排。笔者就曾陪同一环境考察团到西部某地区去,3天的考察大半在游名胜看风景,而真正的考察内容如看工厂的污水处理情况反倒没人关心。其实,人家千里迢迢到西部,最想了解的还是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实情,有可能投资合作乃至帮扶的具体项目。但由于主人安排不当,实际效果甚差。
  目前,西部广大地区仍较贫穷。但有些地方误以为酒桌上山珍海味、出入华丽迎送,才能显出待客的热情和诚意,才能把项目签下来,把人才留住,结果在宴席上做足功夫,令一些客人对着满桌大宴不敢下箸。
  许多在西部游历过的人都感叹:西部民风淳朴,待人厚道。这个厚道包括对身份不同的客人,都真诚对待。现在,西部地区热情而周到迎接外地的客人,确实令一些从未到过西部的人士很受感动。但另外有一种现象也令客人反感:对携大量资金的客人热情过分,对小资本的客人则怠答不理,对来自富裕地区的人或上级机关的人笑脸相迎,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客人和民间人士却一副冷脸。有的地方待客也“官本位”,明明来的是一名研究人员身份的客人,非得要打听对方的行政级别,如无级别,则不知如何接待,以致怠慢、敷衍、推托令客人失望。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化石大王”赵永昌
  于庆田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政县文化馆存放着40多种300万年至3000万年前的动物化石,最多最大的是铲齿象化石,七八只古象上颌连同完整的象牙矗立在展室中央,旁边是一排大象的下颌骨——约1米长的骨铲化石。这种特殊的“铲”,宽约20厘米,厚约2至4厘米,像现代人做的白色“大石铲”。
  数百件形态各异的化石,虽然产地属不同的县、乡、镇,发掘者、收藏者却大都是同一个人:赵永昌。
  赵永昌何许人也?原来是当地一位58岁的回族农民。
  见到这位老汉时,他正在村口下棋。他用狡黠的目光看着我们,毫不掩饰地说:“家里还有不少化石。但是不经县政府同意,任何人也不能参观,不能给化石拍照。”由于有县里干部带路,我们还是被允许进入他家。
  坐北朝南的一个小四合院,院内到处堆放着化石。客厅正中也堆放着大象化石和犀牛化石。他为了弄清我们的身份,还向县里通了一个电话。他家的化石比文化馆展出的种类还要多。
  赵永昌从1964年开始收藏化石。那时收藏化石只是作为中草药出售,论斤称,每斤一角钱,中医称“龙骨”。1974年他听说这些化石是文物,写信告诉省博物馆和兰州大学。不久,兰州来了一些专家进行考证,并收藏了他的部分化石。后来,赵永昌经过多年挖掘、收藏和积累,又集存了一批宝贵的化石。前两年,县文化馆收购了他几乎所有的化石,并答应给他50万元的报酬。因为县里经费困难,目前只给了他40万元,其余都打了欠条。
  赵永昌收藏化石的事惊动了北京。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所长等专家两次来他家考察,鼓励他为国家保护和收藏好这些无价之宝。
  赵永昌夫妇育有四女三男,均已婚嫁。他家世代务农,生活清苦。现在的生活虽有改善,但仍把钱用于挖掘、购买、收藏各类化石上。他笑着介绍说,现在生活好了,有牛羊肉吃了(仅此而已)。当地农民谁发现了化石,都来向他报告。然后由他指导和雇工一点一点地细致挖掘,有时再细致的工作也会把化石挖断。回到家里,他又一点一点把它粘起来。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儿,他粘合好的化石,简直可以做到天衣无缝。
  这位近乎文盲的农民,指着各类化石,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解:这是剑齿象化石,特点是在剑齿上。这是铲齿象化石,特点在“铲子”形的下颌和牙齿上。这是小犀牛化石,是在未长成时就死亡了。还有三角鹿化石、双角鹿化石。这一群龟化石挤在一起,有数十个,像恐龙蛋一样,说明当时的龟是群生群居的。这几种猪、牛、马、羊、鹿的化石连专家也没有分清它们的门类和名称,有的专家说是稀世珍宝,要回北京去研究……
  我们在赵永昌家的小院逗留,他的家人正在院内用刀剁土豆,准备下地播种。
  他的小儿子20多岁,一直在我们的身边。问他文化程度,他说初中没读完。赵永昌老汉不无遗憾地说,由于家境贫寒,自己又没有文化,7个子女没有一个念到高中。他下决心让孙子孙女们好好读书,长大后继承他的祖业,好好挖掘整理祖国的文化遗产。
  太阳西下,我们与赵永昌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小山村。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衡阳圆了燃气梦
  成新平
  “通气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管道天然气!”国庆前夕,坐落在湖南衡阳市区的南华大学1200多户居民和上万名学生奔走相告。至此,衡阳市已有2600多户居民圆了苦等8年的燃气梦,用上了管道天然气。
  衡阳市燃气工程于今年8月竣工,可供应衡阳市6万户居民的生活用气和1万户商业用气。
  煤气工程变“霉气工程”
  衡阳市燃气工程的前身为煤气工程。
  1993年5月,衡阳市日供15万立方米的焦炉混合煤气项目开始建设,在论证不充分、概算不准确、资金缺口尚差2亿元的情况下匆忙上马,加上技术、工艺设备落后,污染严重,一开始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
  按原计划,1995年可投产供气,由于前期非生产性设施投入过多,管理失控,主要依靠社会集资和出售煤气债券来维持,形成巨大的资金缺口,到1995年底,工程建设任务仅完成一半。到1996年8月,已投入2.2亿元,资金缺口仍有2亿元,不得不宣告停工。为此,市领导忧心忡忡,群众怨声载道,将煤气工程称为“霉气工程”。
  1997年,衡阳市政府提出用“招商引资”来实现煤气工程竣工投产的设想,先后与上百家外商“谋面”,却无一合作成功。更令人揪心的是:国家计委于1998年底冻结拨付给煤气工程2000万元专项资金,并限期整改,不然,将收回3500万元低息贷款投资。事态至此,不得不另找出路。
  政府如何解“包袱”
  转眼又是一年,1999年6月15日,衡阳市新班子聚集一堂讨论:如果按照原计划建煤气工程,至少还需1.8亿元巨额投入,资金无来源,2.28亿元债务更无力偿还。况且煤气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投产后财政每年须补贴1000万元以上。如改上混合气工程,总投资1.4亿元,已建工程可利用5700万元,国家支持5500万元。加上煤气改混合燃气无污染、成本低、工期短、安全可靠,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于是达成共识,煤气工程下马、燃气工程上马。
  工程再度上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销了原先的“煤气工程指挥部”,组建燃气责任有限公司,按“市场机制”运行。
  为何要撤“指挥部”?当初,工程一开始就征地460亩,“摊子”铺得很大,“指挥部”成了“花钱部”,人员临时抽调,工程未完工屁股一拍就走,出了问题谁也不负责任,因此工程没建成,先投资2000多万元盖了办公楼、化验楼,食堂、仓库、家属楼也相继投入使用。但是铺设的34公里输气管道大部分不合格,豆腐渣工程随处可见。花几千万元购买的设备闲置,最后被腐蚀报废。
  市民如今放心了
  燃气责任有限公司成立后,将企业的责、权、利与每个员工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接受社会监督和法律制约。
  有了“法律责任意识”,公司制订了“项目实行法人制、工程实行招标制、人员实行招聘制、资金实行审批制、决策实行民主制”五项原则。公司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和以前闲置的小部分设施设备开始工作。为了确保质量和安全,去年7月开始对原煤气工程铺设的34公里主干管,进行全面检测整改,对试压不合格管段,采取分段和卤素检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测。发现泄漏管段,重新开挖、安装,所需设备一律公开招标。
  新机制带来新变化。燃气公司总经理刘贤华自豪地对笔者说:“我们只用了以前1/10的土地、1/10的人员、1/4的资金、1/8的时间,如期完成全部工程。”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河套珍惜黄河水
  本报记者 孟辉
  奔腾的黄河水流经内蒙古腹地,在巴彦淖尔盟拐了一个弯,造就了著名的河套平原。“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肥沃的八百里河套使巴盟人言语里每每透着得意:内蒙古58亿立方米黄河用水量,河套灌区占了5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万亩,是世界上数得着的自流引水灌区。
  金秋季节,记者在临河市隆胜镇看到:为防渗防漏,一条条水渠用石头、水泥衬砌,田间的渠口都安了铁闸门、上了锁,昔日闲水自流的排水沟成了无水沟。站在西济渠的堤坝上,临河市水利局副局长赵贵成颇为自豪:“河套的节水灌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说来让巴盟人惭愧,直到近些年,河套灌区仍存在浪费性漫灌现象。农业灌溉是浇地而不是浇作物,很多地方大水漫灌而排水又不畅,加剧了土地盐碱化,以致“秋天水汪汪,春天白茫茫”。由于河套灌区处于荒漠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39毫米—22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999毫米—2346毫米,灌区渠系水量利用系数仅为42%,有58%的黄河水流不到毛口地头就已渗漏蒸发。
  变化源于1998年,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示范项目在隆胜镇西济渠正式实施,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区内的支、斗、农三级渠道全部实施防渗衬砌。二是进行退黄打井并进行喷灌和管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验。三是进行平地缩块,提高田间水利用率。一年后,隆胜示范区三级渠道的渠利用系数提高到0.913,亩均用水量由479立方米下降到349立方米,行水期缩短15天,节水51.8个流量日。此后,农田节水新措施、新技术在河套灌区广泛推开。到目前,巴盟已建成不同类型的节水示范区21个。
  科学的技术还得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过去,河套灌区一直采取以亩计费、农户分摊水费的办法,用的是“大锅水”,水价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每年因水费分摊不实、群管渠道维护矛盾等原因造成的水事纠纷不断。1999年,五原县复兴镇,一个名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织诞生了。农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自己的用水组代表,推行水量、面积、水价、水费四公开,本着“自己管水、自己监督、自己收费”的原则,实现了群管与公管的结合,使农民“浇明白水,缴清楚费”。现在,巴盟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到258个,遍及整个河套灌区。
  如今,灌区农民开始有了一本“节水经”。西济渠“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员卢建国告诉记者,现在不管天气好坏时间早晚,轮着谁用水,谁就赶紧行动起来,以免超过限额——超额的每方水要多收3分钱。隆胜镇镇长徐国庆表示,我们多省一点黄河水,下游的河南、山东兄弟就多用一些!巴盟人准备用15年时间,在保持现有灌溉面积的情况下,把引黄水量由现在的年平均52亿立方米减少到40亿立方米。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都市里的希望小学
  本报记者 龚永泉
  地方热线
  河北卓达集团协办
  南京建邺区兴隆街道有一所打工者子弟小学,刚开办一年,学生由300多人骤增到800多人,人称“都市里的希望小学”。
  这里是城郊结合部,3万多打工者在此居住。收入较高的家庭出资让孩子到附近小学借读,低收入者的孩子有不少失学在家。区教委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利用一所幼儿园的房子,办起了“打工者子弟小学”。
  听说有了“自己的学校”,不仅失学在家的孩子来了,一些已经借读的孩子也来了,为什么?回答说,主要是感到经济上合算,每学期只加收400元助教费,而且毕竟在同一个社区,孩子们也合得来。总之,报名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今年又办了两所分校。
  打工者子弟小学一问世,得到了各界大力支持。区委送来了几千册图书,一些中小学送来了课桌椅,有的机关送来了办公桌,区司法局帮助安装了一部电话。记者注意到,虽然学校的各种设备都较简陋,但国旗旗杆却是锃亮锃亮的,和其他学校一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置身创业时期的教师们月薪只有500多元,有的教师到学校要倒3次车,花一个半小时。这里的学生来自数个省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刚开始连普通话也不能完全听懂。一位教师说:有时实在太累了,也会产生动摇情绪。但一看见台下孩子们齐刷刷的目光,什么苦和累都云消雾散了。校长祝玲告诉记者:到这里当教师,要爱孩子、能吃苦、讲奉献,“三者缺一不可”。
  学校开学数日,还有家长闻讯带着孩子赶来报名。在就读的学生中,也有的住得很远,说明南京城郊的四个方位都急需办打工者子弟小学。现在城市适龄入学儿童减少了,能否增办打工者子弟班?不知有关教育部门以为然否?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扎根草原的藏族专家
  今年44岁的藏族高级畜牧师泽柏,是一位草原研究专家,他先后主持过国家科委、四川省重大科研项目,曾5次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进步奖,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近10年来,他扎根红原大草原,潜心研究牧草,先后培育出10多个优良牧草品种。泽柏以家庭牧场为示范试验基地,科学养畜、合理配置,先后使100多户牧民靠科学养畜脱贫致富。这是泽柏与他培育的改良牛。
  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 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蒙自坝上石榴熟了
  本报记者 张帆
  滇南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临近国庆节的一天,一大早,云南蒙自县新安所镇的石榴交易市场就喧闹起来了。一筐筐硕大肥美的石榴搬下了马车,果农们摆起的摊子像是长蛇阵,操着各地口音的商贩们和果农热烈地讨价还价。长约2公里、宽20多米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蒙自的石榴好火红!
  徐建梅一家三口笑逐颜开。前些日子她出售了2000多公斤石榴,有了近万元的收入,眼下家里的石榴快售光了。徐建梅一边招呼自己的生意,一边告诉记者,“我们村种石榴好多年了,以前规模都小得很,品种也丑;自从镇上前些年开始搞调整,支持我们种苗、科技种石榴,才有今天的样子。”
  结构调整带来了石榴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县里统筹规划,搞好示范,加强对果农经济、科技方面的扶持,使蒙自的石榴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榴城”。
  依靠石榴调结构,效果几何?新安所镇镇长高光明指着眼前的闹市告诉记者,这个既是交易市场又是小城镇的地方,是发展石榴产业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兴起的。“看到没有?最好的房子都是咱果农的。”进入石榴成熟摘果季节,这里每天的交易量都在200多吨,最多时达到320吨,各省都有人来这里收购石榴。
  为引进优良品种,蒙自人上临潼、下会理,收罗了国内外的58个石榴品种,搞起石榴品种园,与本地的品种搞嫁接获得成功。为了解决石榴的洒果裂果问题,县里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创造了掏花丝技术,挽回损失40万公斤,此项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为使千家万户掌握好技术要领,农科人员走村进户,不辞辛苦,随叫随到。
  蒙自的石榴熟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的甜意。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闻观察

  霞浦,法与特权在较量
  本报记者 宣宇才
  今年的国庆节,福建省霞浦县文化局长、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温知柱是怀着不平静的心情度过的。他因依法与几位公安人员一起查封县法院刑庭副庭长刘建斌违规经营的迪吧,今年5月21日晚被刘建斌指使打手连砍8刀,血溅霞浦街头。9月15日,县检察院批准逮捕刘建斌等犯罪嫌疑人。对此,霞浦人投以关注的目光。
  依法执法怕什么
  9月19日,记者来到霞浦县城,看到县委、县政府门口醒目地贴着电影《生死抉择》的宣传海报。县委前两天组织干部观看这部影片,并要求写出观后感。这使记者增添了采访的信心。
  没想到,记者向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出示记者证说明来意,他一听刘建斌的名字,马上走到屋外走廊处回避了。
  倒是县里一位老干部听说记者来采访,赶来反映情况说,腐败助纣为虐,依仗特权和关系网,身为法官的刘建斌豢养打手,形成一股恶势力违规经营迪吧,直到砍伤依法查封迪吧的文化局局长。他希望党报伸张正义,抨击腐败现象!
  去年年底,霞浦县法院刑庭副庭长刘建斌违规经营“梦幻迪吧”,因长时间噪音扰民,文化局不断收到举报。温知柱局长连续两个晚上到现场查看,认为问题突出,即向县政法委张祖文书汇报,同时派文化稽查大队前去执法,要求其停业整顿。
  根据文化局的汇报:“梦幻迪吧”存在严重违规经营活动:1.更换业主没有登记换证。2.迪吧设在商场楼上,二三百人蹦跳,没有安全通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3.迪吧接纳未成年人娱乐。4.公安、执法人员参与娱乐业经营本身就是违规的。
  今年1—3月,县文化局对“梦幻迪吧”发出了三次书面、两次口头通知,要求经营人参加年检年审、停业整顿。刘建斌置若罔闻。
  4月18日,县委宣传部、人大、政协、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联席会议决定,取缔“梦幻迪吧”,交由文化局来执法。刘建斌闻讯,让法院一个庭长打电话给文化局说:“文化稽查队不要下来,否则有戏看。”温知柱请来这位庭长,阐明执法理由和法律依据,并表明,如果刘建斌闹事,他将向县领导反映。
  温知柱说:“我们依法执法,怕什么?”
  “梦幻迪吧”终于关门了。刘建斌没有善罢甘休,又另外入股筹办“夜航城”迪吧,他们打通各路关节,还想用送钱、送股份、送女色等手段收买温知柱,却连连碰壁。
  5月13日晚,刘建斌约温知柱到土地局门口,索要“赔偿”。温知柱坚决地回答:“我们依法行事,不能赔偿你的损失!”刘建斌恼羞成怒,说:“你等着,我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叫来了几个流氓,亏得县政法委张祖文书记和县法院院长及时赶来解围,温知柱才解脱出来。
  事态趋于恶化。刘建斌指使廖德光等4个打手对温知柱下手。5月21日深夜,走在街上的温知柱突遇4个蒙面歹徒追杀,身中8刀,其中头部2刀、背部5刀、腰部1刀。满身鲜血的他被送往医院抢救。
  办案人面对的干扰
  温知柱被歹徒追砍,震动霞浦。县委书记黄朝阳要求限期破案,不管涉及谁都要查到底。
  破案整整经历了100天。8月30日,在铁的事实面前,刘建斌、廖德光等8名案犯全部被缉拿归案。
  看起来,破获这个案子似乎不难。温知柱被砍,人们纷纷揣测这是刘建斌一伙干的。县政法委书记张祖文赶到医院看望温知柱,意味深长地说:“终于下手了。很抱歉没有保护好你。”负责破案工作的松城分局杨文雄局长告诉记者:“这是我20多年警察生涯中遇到的最嚣张的案犯。”
  刘建斌自恃势力大,关系网遮天,砍倒了温知柱,还继续为非作歹。根据案卷记录,6月4日晚,刘建斌在歌舞厅喝酒作乐,曾拔枪射击。离开舞厅的路上,刘建斌看见一辆摩托车不顺眼,又拔出枪来威吓,把车主郑炎松等4人打得住院治疗。6月5日,松城分局将涉案人何锋、林乃强拘留。刘建斌不仅要求警方快点放人,还于7月10日带着林乃强的父亲到县人大状告公安局非法办案。
  7月20日,刘建斌别有用心地约专案组干警吴环霖、何峰出来谈话。两位干警请示后前去,没有想到刘建斌暗中录音,事后将磁带送到县政法委和县公安局,诬告“专案组泄露案情”。
  刘建斌还对警方进行反侦查。有一次,由于刘建斌的通知,涉案人在警察到达前10分钟从后门逃跑了。专案组干警连续收到二十来个匿名电话进行人身威胁。杨文雄局长指出:“由于刘建斌的干扰,使案件延缓了一个月才告破。”
  较量远远没有结束
  9月15日,霞浦县检察院分别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包庇罪、窝藏罪正式逮捕刘建斌等8名犯罪嫌疑人。县委书记黄朝阳、政法委书记张祖文来到松城分局,奖励专案组1万元,霞浦县城一片欢腾。
  但是,一场法律与特权、与关系网的较量远远没有结束。9月21日,记者来到县法院,想向院长了解刘建斌的情况,和他就如何建设公正廉洁的法官队伍交换意见,结果被告知院长正参加县纪委的警示教育会议不能缺席。记者把住址留下,仍希望见到院长。谁知10分钟后,法院林副院长打来电话,说院长赶赴温州办案去了。记者看见,刘建斌身穿法官制服的照片居然还摆在法院大厅墙上的大镜框里!
  记者到霞浦不久,已有人四处通风报信,在背后打听记者的情况。有人提醒记者:“后面有盯梢的,你知道吗?”
  受害人温知柱,身体虽已康复,心灵上的创伤却远远没有平复,更没有因案件告破而释怀。他说:“究竟是法大还是特权、关系网大,我正时刻关注着!”最后他表示,但愿自己付出的血的代价能换来霞浦一片晴朗的天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