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文艺评论

  □伴随着时代的风雨和变迁,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走过了百年历程,认真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并以科学眼光展望它的未来,已成为摆在文学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文学理论: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董学文
  过去的百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诞生、发育、成长、走向成熟的时期。伴随着时代的风雨和变迁,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这期间,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许多的个性和特点。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认真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并以科学眼光展望它的未来,已成为摆在文学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在“三大系统”的交互作用中运动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系统到西方近代文论系统再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这样一个不断趋向新形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三大系统”相互交织又相互替代的运行轨迹中,反映着文学理论的历史随着社会结构变动而不断变化的基本趋势,反映着文学理论自身不停地向更科学更先进阶段迈进的自觉攀登。
  本世纪初,欧美近代资产阶级文论的大量引入和某些先觉者对其实行的创造性转化,尤其是随后而来的排山倒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颇有市场和势力的传统文论思想迅速“土崩瓦解”,中国文学理论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近代西方学说系统的软弱无力,缺乏民族性和大众性基础,尽管它也带来某些新气象,终于很快又被在与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竞争中异军突起、与时代和文学命运有更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所取代,并逐步占据了文学理论领域话语的主导地位。
  从全景看,现代以来,古代文论系统、西方文论系统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始终是共时态地存在着的。三者相互区别、相互斗争,又相互吸融、相互沟通,共同组合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格局的整体结构。在这种版图中,它们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不过,在理论运动和文学实践过程中,真正左右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化步伐,真正构成学说内部结构性张力的主要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和近现代西方文论系统。其中根本的原因是,这两种文论系统在传播和运用过程里都程度不同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吸纳其中,传统形态的文论体系在它们那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学理论形态中——实现了某种涅槃式的蜕变,创造性的再生。尽管这种“再生”过程还在继续,尽管这个过程中发生过摇摆和偏误,尽管仍有一些未被认识和“转化”的遗产,但无论如何不能否认中国现代文论系统与中国古代文论系统之间的血缘关系。
  至于现代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碰撞和冲突中的此消彼长,则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矛盾、文学需求、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方文论系统还在延伸,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仍在增长,彼此渗透的态势似有加强。但从动态的全局范围考察,从对现当代文学的实际影响力度和对文学现象、文学规律解释的有效性来判断,总体上的优势和主流性的运动,显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边。近十几年来,西方现代文论系统的引进有迅速膨胀的一面,但就文学基本理论形态而言,它为善于批判、吸收、综合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丰富了研究视角、具体方法和理论层面,并不能在现实中取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的指导作用。
  将经验教训转化成建设新形态的财富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运动途程中,透过经验教训形成了一些独具的特点,这是发展文学理论新形态的宝贵财富。
  以进化论和唯物史观为向导的思想原则,一直是现代文学理论前进的一条主线。这是由中国特定的人文历史条件决定的。特别是“五四”以后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经与新民主主义文学运动的结合,经过革命队伍内部和外部的激烈论战,经过共产党人的勇敢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理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在体系精神、概念范畴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价值取向方面,都初步建立了适应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形象。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分不开的。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深受西方近现代文艺学说的影响,它是中西文化、文论交流融合的产物。毫无疑问,中国现代文论体系,含有许多西方文论的素养和成分。这是形成新的知识分类系谱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同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演变的规律又告诉我们,全盘地接受西方文论内容是不可行的,完全地摆脱中国传统文论的补养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正确原则指引下,实现“中西打通”、“古今融会”,才能使缜密的理性方法和感悟的主观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品格,完成有效的阐释功能。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整体上走的正是这条路。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长期处在动荡和变革的社会环境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呼唤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强调理论的“启蒙性”、“现代性”和“民族性”;它重视文学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革命功利主义与艺术个性探索的协调;它高扬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充满着忧患意识和人间情怀;它在努力论证和探求着文学审美特性与社会意识特性之间有机平衡的契合点。这是前进中的文学理论。这一关注社会、政治、人生的色彩,恰是伟大民族复兴拼搏精神在文学审美要求上的反映。这一特点,过去是、今后依然是进步文学理论的血脉和灵魂。
  文学理论是一门社会学科,也是一门历史学科。它的范畴和观念的科学性是在历时态的运动中呈现的。当承认“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时候,就没有理由不承认过去时代文学理论许多有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诚然,文学有其相对的“自主性”、“自足性”和“自律性”,但文学像地球一样,它的“自转”必须绕着太阳的“公转”进行,离开“公转”的“自转”是要坠落的。不承认“自转”违背艺术规律,不承认“公转”也违背艺术规律。失去“公转”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导引,失去了方向,只有把“公转律”和“自转律”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块,才符合文学的本质特性和实际规律。文学理论严格意义上说是求真的事业。求真是需要实事求是的,而实事求是最难的是全面。如果说过去的文学理论在“公转律”的研究上花功夫过多,缺少对“自转律”的仔细开掘,因而容易带来公式主义弊端的话,那么,如今有些文学理论则迷恋于“自转律”的展开,而放松“公转律”的界说,同样会带来另一种形态的公式主义的弊端。这两者,都是理论上缺乏辩证思维的产物。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程中,有过多次教训和失误,造成过不少严重损失,它已从多方面启示我们,现在应该到了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时候了。
  从分析走向综合,创立自己新学派
  当我们展望未来并推动文学理论向前发展的时候,有理由说,中国文学理论面临着“新综合”的时代契机与历史任务。
  综观文学理论百年史,大致可以说经历了两次“大综合”的运动。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经过磨擦和较量、排斥和嫁接,从世纪之交到四十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现代文学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综合”的过程。有的理论已较成功地运用西方文论阐释中国古代文论;有的理论已较成功地用中国古代文论阐释西方文论;有的理论则依据现代文学理论史上的成果,弘扬传统,放眼国外,结合实际,把文学观发展到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新阶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生,可以看做是第一次“综合”基本完成的显著标志。这一阶段“综合”的思想理论资源,至今还有进一步开凿和探讨的余地。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新思潮、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尤其是西方现代诸种文艺学说的大量绍介和引进,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精华再认识的觉醒,中国文学理论界从九十年代开始,又进入新一轮“综合”、“创新”的时期。这次“综合”,在眼界上带有拓宽的性质,在观念上带有更新的性质,在方法上带有充实的性质,在境界上带有提升的性质,在风格上带有更加“现代化”、更加“民族化”的性质,在体系上带有更“学科化”、“完整化”的性质。这次“综合”,突出强调知识的有效积累,十分注重接着前人的理论往下讲的问题,因而具备了更为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识。这次“综合”,像上一次“综合”一样,是现实提出的要求,是文学理论自身运动提出的命题,具有明显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知性思维”下走过了以社会为本位到以作家为本位到以作品为本位再到以读者为本位的全程。这种研究在各自领域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对文学的整体把握上还有很大的距离。“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就是全体”,真理“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为了文学理论走向全面和深刻,在以往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走向“综合”,将各种要素整合成一体,将所谓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连结起来,并注意复杂关系之间的联系性,这是可行的发展目标。
  新的“综合”,由于克服把主体和客体看做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重视文学活动中主客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由于吸取科学主义文论、人文主义文论以及价值学说的积极成果,注意维系文学中人的行动,并隐含某种超越和批判的功能,这样,势必把当代文学观推进到新的水准。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无数事实表明,从“分析”走向“综合”,是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离开创新,传统就会窒息。创新是学说发展的关键,学说生命力之所在。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学理论在综合基础上创新的时代,放出异彩的时代,将是一种能与世界各国文艺学说平等交流对话、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学理论形态出现的时代。
  为了创新,有必要提倡文学理论建立学派,发展学派。文学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没有学派,就没有理论的原创性;没有学派,就没有真正的百家争鸣;没有学派,就没有对等的交往与竞赛;没有学派,就没有道地的中国特色;没有学派,就没有学术的大振兴和大繁荣。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我们应该大力提高文学理论的素质,大力增强文学理论的学术品格,以迎接新世纪文学实践的各种挑战。
  文学理论学派的创立,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学派的形成,要有属于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系统,要有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风格,要有开创性的学科成果,要有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这是学派形成的基本标志。历史上任何一个发生积极影响的有活力的文学理论学派,总是不同程度地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魂。它的出现,有利于打破宗派的局囿,“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有利于做到像荀子说的那样“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摒弃那种武断、主观、偏狭、刻薄的学风和文风。
  中国的文学理论正在前进。在新的世纪里,它将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可以预期的。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一至四卷)出版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王善忠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按时间和内容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他们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重大贡献。第二卷阐述了高尔基、沃罗夫斯基、卢那察尔斯基、斯大林,特别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的发展和继承及其重要贡献。第三卷广泛阐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法国结构主义美学、英国文化结构主义美学和美国的杰姆逊美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专章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第四卷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力求在“中国特色”这一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本书是目前较全面、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性学术专著,也是美学研究和美学教学的重要参考用书。该书在本研究领域有着开创的、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善忠、许明、毛崇杰、钱竞和山东大学梁一儒、内蒙古艺术学院李树榕等专家撰写,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文一)
  《散文选刊》推出九九年散文排行榜
  为了总结一九九九年的散文创作,《散文选刊》继一九九八年之后,又推出了“九九中国散文排行榜”。“排行榜”是按照专家及读者的推荐意见选出的,依次是季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的墓前》、卞毓方的《韶峰郁郁湘水汤汤》、梁衡的《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雷达的《依奇克里克》、苇岸的《一九九八·节气》、詹克明的《那一个史前女人的手印》、邓友梅的《阿姐志鹃》、贾平凹的《老西安——历史的记忆》等。(王剑冰)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普及历史 怡悦情趣
  ——读《中国现代史演义》
  缪俊杰
  用通俗文艺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只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普及历史知识,使他们得到一定历史知识和欣赏满足,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好读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千古流传的优秀范本。沿此路径,绵延不绝。近些年来此风又盛,反映各朝代重大历史事件的“演义”读本,遍于国中。例如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五千年演义》,从“上古华夏”至“前清盛世”,上下五千年,洋洋十三册,蔚为大观。作家出版社也出版过一百余万字三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生前曾对《五千年演义》颇为赞赏地指出:“五千年历史,以演义形式出之,既可以提高读者兴趣,又可以培养爱国热情。编者有功,令人敬佩。”
  最近,远方出版社又出版了潘强恩编著的《中国现代史演义》,八大本,洋洋五百万言。全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写起,中经半个世纪的国运巨变,历史沧桑,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钩沉历史,评说群雄。作者在后记中引用邓小平同志的名言:“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用自己的鲜血,换得了今天的胜利。”表达了自己的思路:“为了这不该忘却的纪念,我们以神圣的责任感和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拂去岁月的尘埃,握春秋之笔,吐心中之意,昭民族之魂,将这段惊心动魄的史实展现在读者面前。”其用心昭昭可见矣。
  编著者显然是富于雄心的。他试图以恢宏的历史框架,穿插文学笔法,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地再现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大人物和诸多显赫的将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不管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如何,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其中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既有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鲜为人知的珍闻轶事;既有大气磅礴的战争场景,又有动人心弦的感人情节,在阅读之中让人心潮起伏,荡气回肠。
  作为一部演义,要写好如此漫长的历史跨度,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此众多的显赫人物,无疑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尽管作者翻阅了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造访过许多伟人的亲友近知,请教过身经百战的老将功臣,经历史学家们反复指点论证,但毕竟是一个人或几个人难于完成的大业,挂一漏万,评说欠确之处,实为难免。好在这是一部“演义”,而非正史。只要书中没有重大的历史失实,没有过于偏颇的人物评价,没有导致对历史误读的论述,没有引人走火入邪的煽情,作为一部通俗读物,能给人以普及历史的认识,给人怡悦情趣的阅读效果,我看就不失为一部值得肯定的作品。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

  有志气的中国人民
  ——大型画册《中华志气》的创意策划
  刘忠华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伟大的民族,秦汉雄风、盛唐气象,我们的祖先曾经虎踞鹰扬、傲视天下。近代以来,虽迭遭磨难,但中华民族从未屈服,而是顶住大山的压迫,穿越苦海的深渊,终于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这一个艰难的历程中,始终激励着我们的,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志气”。
  这就是策划大型史诗文献画册《中华志气》的初衷。
  谈到《中华志气》的创意策划,得从1998年中国的那场水灾说起。在决战长江洪水的紧要关头,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抗洪前线视察,发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神圣宣言。这一宣言给全国人民以巨大鼓舞。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不正好印证了这句话吗?由此我深深感悟到:“因为有志气,所以,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志气是什么?志气是山脉,志气是江河,志气是民族之魂,志气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走向繁荣昌盛的力量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人,在繁荣昌盛时要有志气,在大灾大难时更要有志气。受一种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我们决定策划出版一部以“志气”为主题的世纪画册《中华志气》,奉献给读者。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对外遭受列强的侵略、瓜分之屈辱,对内遭遇军阀混战、自然灾害之苦难,然而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被这一切所压倒。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维护民族的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革命前辈和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用不屈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奏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像虎门销烟、甲午海战、八年抗战等,这些都是《中华志气》画册所要浓墨重彩反映的主题内容。这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的光辉篇章。
  所以,在策划中,编著者将百余年来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惊世画卷。
  中华民族是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又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尤其是百余年来,在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中,在祖国的建设中,无数可敬可佩的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从画册主题需要出发,经过认真筛选,我们确定了一百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又根据人物类型分成了志士篇、志向篇、志行篇、志愿篇、志气篇五个篇目。在这百位人物中,既有为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又有为祖国的强盛卧薪尝胆、功勋卓著的世纪精英;既有一心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英雄楷模,又有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热血健儿。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思想与业绩构成了民族记忆中最为壮美的篇章。几代中华儿女在他们的激励下成长,他们的嘉言懿行、风骨神韵是中国人永不枯竭的精神资源。
  在这一百位志士豪杰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志气”,体现着我们民族刚毅果敢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创造精神;他们既代表了各个不同时期和行业,又代表了民族志气的各个方面。
  要使《中华志气》成为一部吸引人、震撼人的成功之作,就必须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因此我们决定请作家加盟,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反映历史、展示人物,将图片与文学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既有欣赏性又有可读性。所以,我们主动与人民文学杂志社合作,实行“强强”联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特约一百位著名作家为画册人物撰稿。每位作家撰写一位入编人物,以“名人”写“名人”的方式,形成一百篇纪实散文,使此画册真正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精美画卷。
  (《中华志气》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本文作者为此书主编)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

  长篇小说《百年因缘》出版
  时值世纪之交,反映中国百年变迁的图书正越来越成为读者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作家出版社适时推出了长篇小说《百年因缘》。
  《百年因缘》是女作家钟物言耗费七年心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通过一个家族、六代人、三个时代、二十七场婚恋,折射出整整一百年的人世沧桑和历史烟云。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精细和罕见的冷峻,不动声色地拨开遗忘的尘封,挑落岁月的纱幕,以畸变的家庭和婚恋为主要切入点,沉潜到生存和人性之海的深处,揭示出一幕幕相互缠绕纠结而又处处阴错阳差,炽如火、冷如冰的世俗悲喜剧。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

  学术新著《闻一多与饶孟侃》
  王锦厚撰写的《闻一多与饶孟侃》一书,近日已由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中披露了一些极为珍贵的史料,填补了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空白。事实告诉我们:饶孟侃不仅是新月诗派的重要诗人,而且是新月诗派的重要理论家,更是新月诗派的活动家。他几乎参与了新月诗派从形成到消失的全过程,闻一多的格律论及一些诗篇,是闻一多与饶孟侃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形成的,这样一位诗人却长期被冷落了。可以说:要深入研究闻一多,研究新月诗派,不研究饶孟侃是难以想象的。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史料和有益的见解。
  《闻一多与饶孟侃》这本新作史料翔实,论述明晰,见解独到,对闻一多、新月诗派,乃至新诗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周晓晴)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新中国出版50年》出版
  大型图册《新中国出版50年》日前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集文献性、资料性、权威性、艺术性于一体,介绍了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新中国出版事业的状况。该书以六十余万字浓缩了新中国出版的历史,是当代及后人研究新中国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书中集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出版业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本书为八开本,设计别致新颖,版式美观大方,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附图片)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新年·新书·新希望
  袁晞
  新年到了,而且还将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各种各样迎新活动红红火火,书店书亭也不例外,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的书籍摆在了柜台的显著位置,还有对付计算机千年虫、预测未来运程的书籍等等。
  作为一个爱书的读者,我关心的不是这些迎新的应时之书,而是有什么新书、好书不断出版,伴随我们未来百年日日月月的生活。正在走过的二十世纪是人类出版业空前发展的世纪,多得难以胜数的书籍提高了社会的知识水平,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我国的出版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人几乎可以与世界同步享受到人类最新的知识成果。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冲击着出版业,金钱至上的思潮也影响着人们读书学习的心态。
  走向新的世纪,我们面临新的选择,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应该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在因特网遍布全球的时代,读书仍不失为学习的好方式之一。全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新的千年将要开始,愿新书、好书不断出版,愿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愿祖国大地气象常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