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
  ——反腐倡廉系列谈之一
  仲纪岩
  前不久,中央纪委严肃查处了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再次表明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胡长清从党的高级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根本原因是他丧失了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这从反面警示我们: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理想和信念,是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战争年代,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千百万革命者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同样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动亿万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肯定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我们队伍中确实出现了少数腐败分子。这些腐败分子有的靠“骗”,挂上了共产党员的招牌;有的则是“变”,即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从丧失理想信念到蜕化变质,走向背叛党、背叛人民的罪恶深渊。胡长清就属于这一类。用他自己的话说:“思想上的堕落,经济上的犯罪,生活上的腐败,使我自己都觉得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因为丧失理想信念往往是蜕化变质和滑向腐败的开端。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虽然案情不同,但无一不是从丧失理想信念开始,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胡长清就是从接受一顿“便饭”,接受一件“小礼品”开始,到“笑纳”上万元美金,堕落为一个十恶不赦的败类。
  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战争年代,丧失理想信念主要是经不起生与死的考验,有些人可能成为叛徒、逃兵。和平建设时期,丧失理想信念大都是经不起利益的考验,或见利忘义,以权敛财,贪赃枉法;或迷失政治方向,浑浑噩噩,迷信鬼神;或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背叛党的事业。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公开并自动退出党的组织,不会放弃作为执政党党员可能带来的“好处”,而往往说一套,做一套。胡长清对党离心离德、心存二志,他嘴上讲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实际干的是索贿受贿、聚敛钱财。他看似“天衣无缝”的表演,恰恰暴露了两面派的丑恶嘴脸。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能否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上。首先,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气节,具有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埋头苦干的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建立起思想道德的防线。其次,必须有严格的纪律,这是我们实现理想信念的组织保证。当前尤其要强调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坚决惩处腐败分子,牢固建立起党纪国法的防线。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它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才能树立,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倡导全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才能永远忠诚于党的事业,永远忠诚于人民的利益。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党政清廉和社会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只抓精神文明,不抓物质文明,是建不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也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政清廉和社会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认真搞好反腐败斗争,严厉打击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实践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腐败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上不去人民会不满意,腐败问题不解决人民同样也会不满意。——郭殿彬(河北)
  批评是群众的权利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奖赏,人民不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严厉批评。批评是群众的权利。开展批评,就要充分保护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罢免权。只有尊重群众的批评权,自觉地从群众的批评中学习和提高,我们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尊重,得到群众真诚的爱护与信任,从而把我们的事业搞得更好。
  ——李永忠(四川)
  谨防思想庸俗化
  领导干部必须谨防思想庸俗化。思想庸俗化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如果不及时地克服和纠正,势必影响人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导致由观念上的低级趣味到精神上的滑坡,由行为上的越轨到事业上的荒废。思想庸俗化是一种“腐蚀剂”,腐蚀人们的心灵,败坏单位乃至社会的风气;是一种“毒瘤”,毒化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瓦解人们的斗志和意气。——刘选启 胡宇(河南)
  思想政治工作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迎接挑战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冲击,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官兵所接受和喜爱,只“堵”不导、只搞消极预防是不行的,其结果往往是防不胜防、堵不胜堵。必须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迎接挑战,变相对守势为积极适应;必须体现广大官兵的意愿和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必须真正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始终把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最感困惑的难点问题,作为给以关注和解决的突出问题;还要注意从广大基层官兵实践的发明创造中发掘和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使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感召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安徽省军区政治部
  年轻干部应自觉到人民群众中去
  理想信念怎样、世界观怎样,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上,体现在究竟为人民群众做了些什么。年轻的党员干部,应该自觉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向群众学习,为群众办实事,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路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
  ——谢明中(海南)
  重视教师素质,把握民族未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青年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未来教育的质量;而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求青年教师应具备高尚的精神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优良的文化素质、较高的教育能力。从各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谁重视教师的素质,谁就能取得教育的主动权;谁重视青年教师的素质教育,谁就能把握民族的未来。——易福林(湖北)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怎样看待消费启动
  闻潜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内容提要:●1999年我国在继续实行投资启动的同时,开始实行消费启动,使投资和消费共同肩负起扩大内需的使命。
  ●目前城乡市场都相当疲软,在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收入增长尤其缓慢的情形下,消费启动以城市为重点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消费启动需要有一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抑制市场疲软、缓解市场疲软、使市场从疲软转化为繁荣兴旺三个阶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提出要“增加居民收入,引导和鼓励消费”。这里就有一个消费启动问题。消费启动是一个新事物。1999年我国在继续实行投资启动的同时,开始实行消费启动。于是,怎样看待消费启动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既要充分认识消费启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又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城乡市场相互影响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消费启动与投资启动同行
  在我国,调节经济运行一向实行投资启动。所以,如今实行的消费启动并非调节经济运行的唯一方式,它不过是投资启动的同路人,二者共同肩负着扩大内需的使命。
  从理论上说,消费和投资两种启动机制的基本功能是不同的。消费启动的作用是引发以家庭为支柱的消费性需求。投资启动的作用则是扩大以企业投资为支柱的生产性需求。在全部投资中有一定的份额将形成居民收入。即便如此,那也不会改变投资启动的基本属性,投资启动主要着眼于扩大生产性需求。
  目前国际市场疲软,我国扩大出口受到严重的制约。在这种情形下,必须着力扩大国内市场。然而,国内市场不仅疲软,而且疲软的态势正在扩展。要扩大内需、扭转市场疲软的态势,单靠投资启动不行,单靠消费启动也不行。这就是当前我们实行投资、消费双启动的客观经济背景。
  然而,与投资启动同行的消费启动,不但作用力度不足,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用领域比较狭窄。消费启动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经济增长。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因为随着消费性需求的扩大,市场将会容纳更多的消费品供给。消费品供给的增加,在市场卖清的条件下,必然促进消费品生产的增长。二是间接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因为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将引发并扩大生产性需求。随着生产性需求的扩大,市场将会容纳更多的生产资料供给。而生产资料供给的增长,在市场卖清的条件下,必定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但是,这次消费启动的作用领域是不宽广的。由于力度不够,此次消费启动主要是影响消费品生产,对于生产资料生产的促进作用似乎不大。即使对消费品生产,它一时也难以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是商品积压比较严重,不可能为一次消费启动所全部容纳。
  作用过程不全。消费对经济运行的启动作用,须通过生产和投资两个环节来实现。具体过程可描述为:从生产到投资,再从投资到生产。就消费品生产而言,消费性需求的扩大仅为其提供了市场容量,其生产能力的扩充要靠投资予以保证。没有消费品生产投资的增长,在生产能力已充分利用的情形下,消费品生产是难以增长的。从生产资料生产来看,由消费性需求转化而来的生产性需求,仅为其提供了市场容量,它的生产能力的扩充也要靠投资来保证。没有生产资料产业投资的增长,在生产能力获得充分而有效利用的情形下,要实现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可见,从生产到投资与从投资到生产均为实行消费启动所必需,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这次消费启动的过程并不全,表现在:(1)主要影响生产,难以大量引发投资。这是因为,目前不但存在商品过剩,而且存在生产能力过剩。众所周知,唯有生产能力不存在闲置的情形下,才需要发挥投资对生产的促进作用。(2)由于缺乏投资,目前消费性需求不能转化为生产性需求,同时也谈不到各种生产性需求的相互转化。顺便提及,1998年以来的财政投资主要被限定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这一特殊领域,也很少引起各种生产性需求的转化。其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消费启动应以城市市场为重点
  这次消费启动着眼于全国市场,但它是以城市市场为重点,而且是从城市市场开始起步的。目前城乡市场都相当疲软,在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收入增长尤其缓慢的情形下,消费启动以城市为重点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居民收入是实现消费启动的基本杠杆。看来,以城市市场为重点实现消费启动,是基于如下一些考虑:
  以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来抑制城市市场的疲软,进而带动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收入,除资产收入外有两大类别:(1)由企业收入分配而形成的个人收入,即企业职工收入;(2)由财政收入分配而形成的个人收入,这是非企业职工收入。在全部城市居民收入中,各类企业职工的收入占主要地位。因而一般地说,实行消费启动应主要依靠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而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则居于次要地位。然而,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疲软,收益增长极其缓慢。这就严重制约了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在这一特殊的情形下,提高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率,对于消费启动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才以多年间从未有过的大幅度来提高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率。
  任何一个企业收益的增长,都取决于它本身生产经营状况的改善。但市场环境的好坏,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乃至收入或收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非企业职工收入,基本上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就边际消费倾向而言,中低收入阶层比高收入阶层要高。这次非企业职工的收入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再加上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城市市场疲软的扩展。而随着城市市场环境的改善,企业的生产和效益都将有所增长。这样,就为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提供了可能。应该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收入如何分配不决定于政府,它是由企业根据经济效益自主决定的,政府仅起着导向作用。所以,通过城市市场形势的转变,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必将带动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
  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来振兴城市市场,从而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可以产生抑制城市市场疲软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在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份额不占优势,其力量还不足以振兴城市市场。城市市场的振兴,关键在于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另外还依赖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又取决于市场,只有随着城市市场形势的好转,企业职工收入才能迅速增加。正因为如此,它和非企业职工收入不同,后者依托财政资金的分配,可以一步到位,前者则须经历一定的过程。
  随着城市市场容量的扩大,不但城市居民收入可以得到增长,农村居民收入也将增长。这是因为,城市市场所包含的商品,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农产品,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而农村居民收入既决定于向城市提供的商品的类别和数量,又决定于这些商品的市场价格,所以城市市场容量的扩大,必将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应增长。当然,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决定于农村经济的运行。比如,在当前着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一措施作用的发挥,要有一个兴旺的城市市场与之相配合。否则,如果城市市场不能摆脱目前的疲软状态,农产品需求、服务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不断萎缩,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落,那么农村居民收入就不可能增长,甚至会出现负增长。最近几年农村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现象的发生,原因正在于此。这是应该引以为训的。
  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来抑制农村市场的疲软,从而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近几年农村市场容量之所以萎缩,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时还出现负增长,因而,由启动城市市场所促成的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可起到抑制农村市场疲软的作用。所以,随着城市市场疲软的缓解,不断蔓延的农村市场疲软也将趋于缓解。不过,农村市场从疲软走向兴旺也得经历一定的过程。
  农村市场疲软的缓解,意味着其商品容量不断扩大,而农村市场商品容量的扩大,将会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这是因为,为农村市场所容纳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品。鉴于农村人口多倍于城市人口,农村也理应成为工业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因而,城市居民收入特别是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既依存于城市市场,更依存于农村市场。因此,农村市场容量的扩大,必将带动城市居民收入有更大程度的增长。这样,城市市场在摆脱了疲软之后就会开始走向兴旺。而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则有所不同,它主要依赖于城市市场。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之所以减缓,就是因为城市市场上粮食、棉花和工业消费品严重积压,其市场价格跌落。所以,由启动农村市场所促成的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可起到迅速扩大城市市场容量的作用。而随着城市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农村市场也必将摆脱疲软,进而走向兴旺和繁荣。
  消费启动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当前的市场疲软相当严重,实行消费启动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大体上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抑制。所谓抑制市场疲软,中心是要控制商品的积压。这就是:积压商品仍然存在,但其规模不再扩大;商品积压仍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但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也不再增加。在这个阶段,非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应带动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若整个城市职工收入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那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城市市场疲软的蔓延,城市市场的商品容量也将有所扩大。此时物价水平可能仍在下降,不过其下降的幅度可维持在现有的水平。在这个阶段,对城市市场疲软的抑制,是通过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商品需求的扩大来实现的。
  第二阶段:缓解。所谓缓解市场疲软,重要的是要逐步压缩积压商品的规模,同时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在这个阶段,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应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当然,这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因为城市市场疲软不再扩展,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将会起到缓解市场疲软的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则可抑制农村市场疲软的扩展或蔓延。也就是说,城乡市场形势都会有某种程度的转变。此时物价水平下降的幅度必定缩小,甚至止跌回升。
  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的强大压力,超前生产将逐渐被抑制。城乡市场形势的好转,这时主要依赖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对于超前生产的抑制,对城乡市场形势的好转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相互促进,这就为摆脱全国范围的市场疲软提供了可能。
  第三阶段:转化。市场从疲软走向繁荣兴旺,这里称之为转化。其目标是,市场既不存在商品积压的束缚和制约,又不存在令人忧虑和烦恼的商品短缺。与此相联系的是,生产能力获得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在这个阶段,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它应能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如果能够真的做到这一点,全国市场的商品容量将迅速扩大;物价总水平在经历一个时期的下降之后,也将走向基本稳定。
  消费对经济运行的启动作用,不但表现在市场方面,更反映在生产和投资上。生产的增长不再受商品严重积压的牵制,因为随着全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市场上商品需求已明显扩大。另一方面,超前生产在市场的制约下已得到有效抑制,不会再产生新的更多的积压。由于生产能力已得到比较合理的利用,要增加生产,就必须增大投资。生产和投资的增长,将为市场容量的扩大提供可靠的保证。在这时,消费启动的作用就会全面地显示和展现出来。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坎坷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复旦大学张晖明撰写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在总结、提炼、评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得失方面作了有价值的探索。该书全景式地考察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生成方式和成长道路,透视了传统国有企业运行机制的功能缺陷,并从经济利益调整和产权变动的视角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改革与市场发育的关系、企业组织规模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多侧面地进行了阐述。作者指出,国有企业必须形成权责利对称、激励与约束相容的良性循环机制,寻求公有制实现的新形式,通过企业重组,让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让资源向优秀企业家手里集中,把搞活国有企业的努力最终落实到“搞活国有资本”上。该书有助于人们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目前遇到的难点和对策,很值得关注国企改革的各界人士一读。(王子奇)


第9版(理论)
专栏:

  眼界·学风·精神状态
  张绪文
  随着2000年钟声的敲响,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千年之交的重要时刻。大转折意味着大机遇,大机遇蕴含着大发展。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努力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领头人。为此,必须具有宽广的眼界、良好的学风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领导者应有宽广眼界,善于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邓小平要求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宽广眼界,大局意识,战略眼光,对于高中级领导干部尤其显得重要。没有非常宽阔的眼界,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某种陈旧的观念、模式或框框所束缚。还应当看到,深层次规律的探索,一定要在大时空中进行。所以,要着眼于人类的实践,包括今人的和前人的,本国的和他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等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因而没有世界的历史的眼光,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懂得邓小平理论。我们不但要有非常宽广的眼界,而且要有非常宽广的胸襟,要大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十分艰巨的解放思想的任务。早在一百五十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以大视野、大胸襟,学到一切于我有用的东西,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财富,这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后来居上,实在太重要了。
  领导者应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良好学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原则。毛泽东把“结合”称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把“结合”称为“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结合”提到对待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的高度,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结合”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探寻规律的过程。“结合”就是创造,“结合”才能开拓新路。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是来自国内的,有些是来自国外的;既有经济生活中的,也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有的是可以预料的,有的则是难以预料的。如果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深刻领会十五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善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力戒说大话、空话、套话,那么,就可以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一步。
  领导者应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否建成,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能否跟上飞速发展的世界潮流,取决于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抓住机遇首先要认识必然,明了大势;而能否抓住机遇还取决于主体的精神状态和努力程度。机遇常常和挑战并存,从某种意义上说,挑战中蕴含着机遇,正所谓“山穷水尽”而后出现“柳暗花明”。机遇往往和风险同在,需要的是眼力、勇气和化险为夷的本事。机遇总是留给思想解放、开拓进取、科学求实的人。还应当看到,无论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观念以及所获得的知识无不受其所处历史条件的制约。从认识论看,解放思想无止境,探索规律无穷期。人们总是从已知认识未知,已知既是认识未知、获得新知的条件,也有可能成为认识未知、获得新知的障碍。在我国,在我们党内,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封建主义、小农意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影响不能低估。我们要改革的旧体制作为一种存在,它必然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久而久之,习以为常。旧体制表现为一种惯性力量,旧观念表现为一种惰性力量。对于这些,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如此,才能有不断审视自我、超越自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高度自觉性。我们常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种以自我完善为目的的改革,无疑可以减轻社会的阵痛,但它同时要求领导改革的党和参与改革的人们,具有变革传统观念、改革传统体制的勇气和智慧。解放思想,才有新体制的诞生;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我们应当从这样的高度理解十五大的号召,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邓小平理论的革命风格发扬光大,成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的风尚。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春风化雨》
  戴羌平主编的《春风化雨——郑州大学青年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文集》,最近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郑州大学实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程特别是“进学生头脑”的成果。在该书所收录的文章中,青年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经验和体会,以饱含激情的笔触述说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自己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热情讴歌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及取得的辉煌成就。(郑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