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市长恩赫包力德
  新年前夕,蒙古乌兰巴托市市长恩赫包力德接受本报记者敖其尔的采访并为本报写了新年贺词,其内容如下:
  新年来临之际,我代表乌兰巴托市政府、乌兰巴托市人民和本人祝人民日报读者新年愉快、万事如意。祝蒙中友谊万古长青。(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希望世界和平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 吕岩松 谢戎彬
  “我最希望的是下个世纪世界和平。”南斯拉夫姑娘斯米卡真诚而又认真地对记者说出了她对新世纪最大的企盼。
  谈起去年北约对南斯拉夫的野蛮空袭,斯米卡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刺耳的空袭警报和巨大的爆炸声,我们全家人只能呆在家里,一遍遍地祈祷和平早日来临。当我在电视中看到那些被炸得不成人形的同胞的尸体,看到那些凝聚了几代南斯拉夫人血汗的工厂、桥梁、房屋化作废墟时,我禁不住放声大哭,战争实在是太可怕了。”
  只有经历了战争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斯米卡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以前对和平并没有什么概念,而在经历了一场战争后,她对和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渴望。“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带来的只有流血和仇恨,我希望下个世纪南斯拉夫不再有战争,世界永远和平。”
  谈到自己的祖国,斯米卡说:“10年前的南斯拉夫是东欧地区最富裕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社会治安也很好。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坏。我希望在新的世纪西方国家能解除对我们的不公正制裁,国家的经济能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老百姓能过上和平、富裕的生活,生活水平恢复甚至超过10年前的水准。年轻人有钱结婚、生孩子,中年人可以到国外旅游度假,老年人能按时领取退休金。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和平作保障。”
  对于自己,斯米卡也有几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因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可以拥有别的一切;希望自己有耐性,挣到更多的钱,能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希望自己各方面都取得进步,找一个理想的对象,有机会到世界各地看看。她还特别希望能到中国去,看看雄伟的万里长城和金碧辉煌的故宫。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重温中国梦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子
  谈到新千年,24岁的巴基斯坦姑娘法瑞娅·阿斯拉姆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法瑞娅刚刚从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毕业,1999年9月底,在“2000年相聚北京—中国知识竞赛”上,她以深厚的中国知识功底赢得了比赛,获奖于2000年在中国度过一个星期。
  谈到新千年的中国之行,她感到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而时间又只有一周,这使她不得不仔细地盘算日期的安排,除了听从统一的活动安排外,有些“私下”的活动是一定不能忘的。比如,要到以前住过的地方看看,还要找些可口的中国小吃尝尝,当然,还要找些中国的朋友聊聊自己学的人类学知识,增长一些见识。在她的心里,儿时的中国之行似乎成了她寻求知识的力量源泉。她对记者说:“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使我觉得人类原来走了那么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这也是我选择学习人类学的一个原因。”
  除了安排自己的中国行程,法瑞娅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些个人的发展目标。她还不想像许多同龄女孩一样,按照巴基斯坦的习俗过早地结婚出嫁,而是想继续到国外学习深造。她说:“巴基斯坦还有许多领域尚待研究和发展,因而需要更多的有知识的人才,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保护环境
  委内瑞拉大学生 图梅罗
  我希望在新的千年里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地球是我们大家共同生存的家园。可是现在地球的生态环境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污染,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地球上每5分钟就有一个物种消失,许多地方的森林正在消失,沙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令人痛心。如果再不保护,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专门机构要做很多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都来做。我希望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和家庭都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积极参加。尤其是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新闻媒体要重视普及环保知识,经常提醒人们保护好生态环境。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我真诚希望今后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管彦忠采访)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不要消极等待
  法国新闻记者 伊莱奥诺尔·瓦丽妮—黑米拉
  我现在还很难想象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人们纷纷议论着“千年虫”、世纪之灾以及外来星体撞击地球……一切都是可能的。可是,为了这些传闻当真需要杞人忧天吗?说句大实话,我现在只知道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不久,我们在书写日期的时候,必须以“2”字打头。这是公元2000年的第一个重大变化!
  20世纪行将结束,在这个世纪中,我们之中有很多人,或多或少时常想到公元2000年的情景。没有料到,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并非交通和食品,而是通讯。这就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往,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我们这些生活在发达国家,相互间用现代化设备交往的人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其实,最为重要的不是预见明天会发生什么,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善人们眼前的现实生活。人类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诸如环境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
  如果让我说对新世纪有什么希冀的话,我祝愿人们不再消极地等待问题的解决,而是自己动手试着解决问题!1830年,2000年,亦或2175年,这些不过是一些数字罢了,对我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跨越这些历史年代的人以及这些人维护自身未来的行动能力。
  (本报驻法国记者果永毅采访)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如果每个中国人多吃一块牛肉
  阿根廷潘帕农贸公司总经理 里卡多
  我期望阿中两国贸易出现飞跃性的发展。阿根廷正在推进出口贸易多元化,把打入广阔的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作为一项新目标,而拥有近13亿人口的中国可能很快就会加入世贸组织。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多吃一块牛肉和多啃一块面包,那么阿根廷的肉类和粮食出口就会是供不应求了。这不仅是我的个人见解,许多阿根廷企业家都有这番议论。
  我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亲身到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去旅行一次,一方面作些市场调查,同时去观赏闻名于世的长城、故宫和秦兵马俑。这个愿望要争取尽快实现。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兰才基采访)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愿曙光普照
  加拿大统计学家、数学家约翰·希金森
  世纪之交,万众都欣喜,历史终于走完了“19”的路。人们在思想上无论有没有准备,都将被推入“20”的时空。
  我是一个加拿大的普通公民,愿天下所有的公民们,都被新纪年的第一轮曙光普照。我和同事们常在新年派对上说:祝新年快乐!然而今年的新年在我看来,与往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生活要快乐,就要每天早起床,晚睡觉,努力工作。新千年来临也一样,时空变了,时间数字概念上变了,但生活一如往常,不会跳跃着过。我最大的希望是:世界太平,减少战争。往年渥太华各种新年晚会的票在9月份就售光了,但今年到现在都没有卖完,原因是许多人担心世纪之交那一刻会突然断电断水,看完节目不能回家。我们全家人仍会用平常心来迎接新千年,不受那些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干扰,照常去看节目,如果真断电,我们就高高兴兴地步行回家。再说,如果人们都不去影院和剧院,演员们又靠什么生活呢?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邹德浩采访)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新俄罗斯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刘刚
  新的千年来临之际,我在莫斯科红场采访了一对俄罗斯兄妹。
  哥哥叫瓦吉姆,今年25岁。我们谈到了车臣战争;谈到了刚刚结束的国家杜马选举;谈到了他个人生活;谈到了新的千年。他告诉记者,他是和妹妹斯维塔从1500公里外的依热维斯克来莫斯科旅游的。他说,“我们是新俄罗斯人。妹妹今年16岁,从14岁起在英国米尔费尔德学校学习,每年学费6万美元。斯维塔是我们家的明星,爸爸一心想让她受最好的教育。她就读的学校很有名气,叶利钦总统的外孙也在那里学习”。
  记者问斯维塔,“你毕业后准备考英国的大学吗?”她说,“准备考金融学院,大学毕业后给爸爸当助手”。记者问“你爸爸做什么工作?”“是一个公司的总裁,和芬兰做天然气贸易。”瓦吉姆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在爸爸的公司工作了,由于自己是学法律的,不懂经济,所以爸爸对他的工作很不满意。记者问瓦吉姆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他兴奋地说,“新千年到来的第一个春天我将结婚,未婚妻很漂亮。现在家里正在盖一幢2层的小楼房,我们将和父母一起住在新房子里。此外,我要迅速熟悉工作,以便成为爸爸的好帮手”。
  图为在莫斯科红场上的“新俄罗斯人”瓦吉姆和他的妹妹斯维塔。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盼迎大同世界
  德国 米夏埃尔·克洛普
  在本世纪末,人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在第三世界,由于贫穷、人口激增的压力、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战争,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外,现代文化的影响,也使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日益解体,许多人处于文化方面的无根状态。
  作为一个德国人,我深知德国战后曾度过了怎样困苦的日子,也知道德国人民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援助。我希望,给德国人打下深刻烙印的互助意识,能成为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价值观。
  如果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进程中,都能具有天下一家的思想,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那么,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平等以及保护自然环境免受人的破坏这样一些宏伟的目标就能达到。
  唯一能够确保未来的发展战略只能是持续发展和社会机会平等。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国际参与,也要互相帮助,这些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尤其是在战胜贫困方面。当然,政治和经济的基本框架必须为此给予支持。
  我希望,我们能为在第三个千年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而更进一步。
  (本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采访)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想看北京城
  本报驻罗马尼亚记者 张志鹏
  使馆工程队的中文翻译玛珊是个漂亮的罗马尼亚姑娘。她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加上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办事认真,人们都喜欢她。玛珊热爱中国,喜欢和中国人一起工作。
  玛珊对我说,新千年她的最大心愿是去中国,一是想系统地学习汉语,二是亲眼看看北京,真正体验中国人的生活。比如,她特别想在北海公园跟北京人一起练太极拳。
  玛珊说,只有去中国才能真正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与心灵。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力求满意作品
  本报驻朝鲜记者 赵嘉鸣
  平壤市城市设计事业所建筑设计师张灿福是朝鲜建筑设计业的巨子,被朝鲜党和政府授予“功勋设计师”的荣誉称号并荣获一级国旗勋章,在谈到新千年时,他告诉记者:
  “回首自己作为设计师的40年生活道路,最大的遗憾是至今没有一件作品是让自己真正满意的,”张灿福说,“也许设计师需要的正是不断向自己挑战,只有勇于正视自己过去作品中的缺陷和问题,才有可能在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谈及在新千年中的打算,这位功勋设计师笑着说:“希望在新千年中能够有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在建筑设计上较圆满地解决朝鲜民族文化特点和当今世界建筑设计潮流有机结合的问题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我将力争在新千年的工作中取得这方面的突破。设计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必须首先是民族的,它才能走向世界。我们的一切作品属于祖国和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设计师全部智慧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设计师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太多的期盼
  本报驻阿联酋记者 林皎明
  新千年赶在伊斯兰教的斋月降临,阿联酋妇女联合会秘书长努拉·哈利法·苏维迪一点儿也不遗憾。不蒙面纱的她,露出一脸洋洋喜气。“新世纪到来,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期盼”,努拉快人快语。
  毕竟是“妇联干部”,努拉三句不离本行。“阿联酋妇女在本世纪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享受着其它海湾国家妇女享受不到的权利和福利。”
  谈到新世纪,努拉直言:“阿联酋妇女要参政。”实现这个目标,分两步走,先争取妇女代表列席议会会议,积累参政经验,再争取妇女成为议员,正式进入议会。其自信自豪之情每每溢于言表。
  谈到家庭,努拉自然流露出母爱的温柔。她已是6个孩子的母亲。身为秘书长,她却照样相夫教子,公私两不误。丈夫早年留学德国,在内阁任要职。她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敢与先生比肩。说实话,该有的,努拉都有了。
  努拉向记者透露:新千年来临,她即将率团访华。她说,她的父亲曾是一位闯洋的船长,早就与中国人有友好交往。访华是她多年的宿愿,她要早日圆这个梦。
  结束采访时,记者请求给她拍一张照片。努拉婉拒再三,却想出变通的办法:请她的秘书当“替身”,让阿联酋职业妇女在中国报纸上亮亮相。记者欣然,咔嚓一下。(见右图)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加强欧洲安全
  丹麦驻瑞典大使 威廉·弗里斯—穆勒
  即将过去的20世纪在物质上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巨大进步,但这个世纪所发生的暴力、死亡与破坏规模之大,即便是我们先辈中最乐观者恐怕也难以想象。随着信息革命、贸易与投资的迅速流动,我们的世界正在缩小。这种趋势将会继续,而随着我们共同生存空间的缩小,世界公民之间的摩擦将会增加。
  作为一个欧洲人,我希望我们能在过去所做努力的基础上,通过外交手段加强欧洲安全,使之持续稳定,人们之间能加强相互联系。在动荡不安的本世纪,随着欧洲联盟的建立,欧洲国家已经朝着一体化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脚步,这种文明国家新的组合方式之精髓在于国家主权的转移———立法、行政和司法权转移到一个共同的机构,其根本目标是稳定和繁荣。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开放的计划,旨在让我们的后代能根据他们的思想和不同时代的要求,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使之日臻完善。现在,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来完善,比如赫尔辛基首脑会议所强调的危机处理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但是,目前悬在欧洲上空的一个巨大问号是俄罗斯的发展。我们希望俄罗斯将会致力于保持边界稳定,接受前华约成员国和前苏联国家(主要指波海三国)加入欧盟。我们希望与俄罗斯之间能相互理解,愿与俄罗斯一起维护欧洲和平,共同参与欧洲建设,一道做任何事。但俄罗斯拥有核武器,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国家,经过几十年之后,她可能会变成一个庞大的超级大国。那么,是否会出现19世纪俄罗斯的翻版?这一切又让人难以逆料。可以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纪末,人们对于今后会发生什么又充满了疑虑。
  (本报驻瑞典记者章念生采访)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快乐源于人自身
  乌克兰《独立报》资深记者 德鲁日宾斯基
  世纪的划分有别于人的生命,超过一秒就进入了下一个世纪。如果用善与恶的标准来衡量即将成为历史的20世纪,这是一个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巨大成就的世纪,人类战胜了数百种疾病,发射了宇宙飞船,诞生了全球互联网络……但20世纪也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样最惨重的生态灾难,产生了“冷战”、“核威胁”和“艾滋病”,20世纪将给人类留下喜悦和痛苦的回忆。然而,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快乐的源泉将永远来自于人自身。很多从19世纪跨入20世纪门坎的人们虽然经历了从使用兽力交通工具和没有电能到乘坐飞机和使用电脑两个不同的时代,但人们本身却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
  没有预知未来的专家,只有总结过去的学者,21世纪的科技发展将会超过人们的预测和想象。但人们能够认识宇宙的形成和发展,却对人体自身缺乏清晰的了解,这一现实将使人类的健康问题成为科技发展的一大主题。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根本,正如乌克兰民谚所说:健康的穷人比病弱的沙皇更快乐。
  我还想再写几本书,写战争中的孩子,写伟大的中国……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于宏建采访)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