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观察

  继续关注社会热点 大力开展舆论监督
  《社会观察》与您相约二○○○年
  光阴荏苒,转眼间《社会观察》专栏已经创办一年多了,发表了近50篇批评性报道。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社会观察》专栏坚持不懈地关注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舆论监督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刊登的稿件反映了群众的意见、呼声,批评、揭露了社会消极腐败现象和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从选题上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配合党中央、国务院一段时期以来的中心工作,从大局着眼,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引导。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流失、公检法部门执法不严、税务违法、走私贩私、非法用地、工程质量差、加重农民负担、侵犯民主权利、重复建设、贩卖非法读物、乱砍滥伐林木、买官卖官、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违章建筑、数字弄虚作假、判决执行难、违法行政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不少稿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读者的来电、来信,反映问题、询问结果或提出希望。
  从批评效果看,多数地方和部门能够正视报道中所反映的问题,切实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够端正,对舆论监督不配合、不支持,甚至千方百计设置障碍进行阻挠。在问题被公开披露后,有的无动于衷,不肯纠正,有的对新闻单位或记者横加指责,有的甚至公开打击报复反映情况的人,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了对批评报道的追踪调查和连续报道,做到批评有始有终。
  一年多来,最让我们难忘的是读者朋友对我们的理解、支持、关心和鼓励。《社会观察》创办后,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社会观察》勇于监督,敢于碰硬,开局不错,是个很有前途的栏目。还有很多读者给我们提了不少非常中肯的意见,在此我们深表感谢。平心而论,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工作上还有许多欠缺。读者对《社会观察》的热情肯定既是对我们的鼓励,又是对我们的鞭策。
  新年新气象,《社会观察》与您相约2000年: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又是完成“九五”计划和本世纪末重要奋斗目标的最后一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十五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任务。《社会观察》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强化权威性、指导性、战斗性和可读性,继续在四版刊登批评性的读者来信和记者稿件。本栏目将一如既往地以扶正祛邪、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维护团结、促进稳定为己任,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理服人的原则,向广大读者献上更多更好的作品。
  众人拾柴火焰高。办好《社会观察》专栏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支持。如果您有舆论监督的线索或对本栏目的意见、建议,欢迎来电、来信告诉我们。
  热线电话:(010)65092451;(010)65091241。
  来信请寄: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群工部《社会观察》专栏,邮政编码:100733。
  电子邮件地址:shgc@peopledaily.com.cn


第4版(要闻)
专栏:

  井冈新曲
  本报记者 崔士鑫 洪岩 富子梅
  “井冈山上哟,太阳红又红……”
  当我们随着熟悉的曲调,披着霞光进入井冈山时,大家的心情激动而又新奇:那些从小时候起就耳熟能详的景物,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令人激动;而今日井冈山的巨大变化,又是那样出乎预料,令人赞叹不已。
  井冈翠竹翻新枝
  车到井冈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竹林。本报老记者袁鹰曾写过一篇《井冈翠竹》,曾被选入中学课本,使这竹海遐迩闻名。
  入夜,我们来到井冈山的市场,才发现这井冈翠竹不仅是一笔精神财富,更是今日井冈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只见毛竹制成的凉席、竹帘样式精美,笋壳编织的地毯和工艺品花色繁多,清水笋、盐笋等笋食品令人馋涎欲滴……
  井冈山的“毛竹大王”叶为芬告诉记者,从1986年井冈山开始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毛竹资源开发及其系列产品加工”以来,已发展毛竹林8.8万亩,竹产品已拥有6大系列60多个品种,仅竹凉席年销量就有10万到12万张,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五百里井冈,五百里翠竹”,昔日中国革命的摇篮,正为今日中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新的宝贵财富。
  朱德扁担指通途
  去往黄洋界的路边,有一棵大树,相传是朱德和干部战士一起挑军粮时歇脚的地方。20年代末,时已40多岁的朱德,坚持和20岁左右的干部战士一起,沿着极为崎岖难行的山间小路,往山上挑粮。新中国成立以后,老红军朱良才上将发表了《朱德的扁担》的回忆文章,才使这个故事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然而,今天到井冈山的人,已很难找到那条崎岖的山道了。就在这棵大树边,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沟通了江西和湖南,并通往东部沿海地区。
  目前井冈山境内已有国道、省道和市乡路13条,总长200余公里。京九铁路就从山下通过,并设立了“井冈山”站。
  与交通的迅速发展相对应的还有通信业。现在,井冈山的通信建设已完成了历史性跨越:新增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000门,在全区率先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乡村电话网络化。
  井冈山已与祖国各地乃至世界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红”“绿”交辉映井冈
  井冈山的“红”,有口皆碑。
  这里是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红色摇篮”的美誉,至今仍保留着数十处革命旧居、旧址,收藏着5800余件革命文物,那八角楼的灯光、朱砂冲的哨棚、茨坪遗址的军旗等,如今已成为井冈山发展旅游、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景点。
  鲜为人知的是,井冈山的“绿”,同样迷人。
  一进井冈山,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撼人心魄的绿色世界。针叶林、阔叶林遍布每个山头,遮天蔽日。峰峦、奇石、瀑布、溶洞等奇观,分布在213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我们进入龙潭景区,只见瀑布如银河倒挂、白练悬空。而井冈山主峰的五指峰,就是现今流通的百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林密壑幽,上有保存完好的次生原始森林。
  就连以“黄洋界上炮声隆”而闻名的黄洋界,今天人们登上哨口遗址,也不只是会感受到当年红军的气势,更会被它的景色所打动。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游客说:“从毛主席的诗词里,早已知道了黄洋界是个革命旧址,但没想到,这里风景竟这样优美,登高远望,真令人心旷神怡!”
  据井冈山市市长曾富善介绍,近10年来,井冈山已筹资6000万元,又新开发了大片景区,景物景观130多处。去年井冈山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了25%。
  “红”“绿”交辉的井冈山,正焕发出新的、迷人的风采。


第4版(要闻)
专栏:

  拉萨:新年规划新蓝图
  本报拉萨1月3日电 记者王建新报道:今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拉萨市人民政府大院,办公大楼里安静整洁,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开始了新年的工作。二楼会议室,市长洛桑江村正主持召开会议,布置制定拉萨市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工作,研究拉萨市积极投入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
  “世纪之交,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全方位地投入西部大开发,实现古城拉萨更大的发展与进步。”对新一年的工作,市长满怀信心。
  走进拉萨啤酒公司的瓶装车间,工人们身着整齐干净的厂服,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工作。已进厂工作10年的灌酒技工达娃告诉记者,今天是新年第一班,他早上7时就赶到车间,检查各种机器设备。在公司会议室,公司总经理次登正组织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学习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傅万才的事迹。“近几年公司发展势头很好,产品供不应求,但我们应该头脑清醒,居安思危,向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学习,争取企业更大更快的发展。”次登说。
  在西藏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不时有琅琅读书声从窗口飘出来。来自藏北那曲的高三学生桑珠卓玛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大声说:“新年最大的愿望,当然是顺利考上大学。”她告诉记者,她准备报考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的志愿是做一个优秀的导游,将雪域高原神奇美丽的山山水水介绍给游人,介绍给世界。


第4版(要闻)
专栏:

  天津:振奋精神建文明城市
  本报天津1月3日电 记者陈杰报道:今天是200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上午,天津市召开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秩序工作会议,市长李盛霖、市委副书记刘峰岩等市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秩序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状态,力争实现天津的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
  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生活家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天津人民的共识。市委、市政府去年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市动员,全民动手,标本兼治,下大力量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秩序,基本根治市区脏乱问题。今年是实现3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天津市领导提出今年要在解决城市管理深层次问题上做文章,在“理顺体制、转变机制、完善设施,健全法制”上见成效,组织“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等群众活动。李盛霖强调,必须动员全民参与,新闻单位既要表扬先进,也要对影响城市形象的个别突出问题曝光,真正形成公众参与的舆论氛围、监督机制。


第4版(要闻)
专栏:

  “玉米战略”——昔阳见闻
  本报记者 李德民 阎晓明
  从太原到昔阳,再到大寨。只见村民的屋檐下、场院里挂着或堆着金黄的玉米棒子。玉米,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当地的一种主要农作物。
  由大寨的玉米棒子,引出了昔阳县的“玉米战略”。县委书记张煌珠告诉记者,从前年7月到去年8月,昔阳县连续13个月没下透雨,这对于地处太行山区的昔阳,是个严峻考验。好在近几年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玉米战略”,在全县40万亩耕地中种了35万亩玉米,保住了群众的“饭碗”。
  “玉米战略”是根据昔阳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玉米耐旱,高产,便于储存和加工,也是当地群众喜食的杂粮。在大寨宾馆的饭桌上,最受欢迎的主食就是酥脆香的玉米薄饼。据介绍,当年周总理几次到大寨,就很喜欢吃这种玉米饼。
  昔阳实施“玉米战略”,除了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还靠科学技术。昔阳的同志说,去年天旱,全县农民担水点种,不知流了多少汗!科学技术的威力也是要发挥的,请专家,选良种,实现了优质高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苦干而不傻干,苦干还要巧干。


第4版(要闻)
专栏:

  浙江:江河湖海齐祝福
  本报杭州1月3日电 记者袁亚平报道:“我是钱江之子,天目之骄,我用赤诚,用青春,续写明天的辉煌……”在2000年的第一天,2000个年轻的声音发出的杭州青少年宣言,在西湖的晨空上回荡。
  这两天来,浙江省各地到处是一道道充满欢乐的人流,与江、河、湖、海齐祝福。
  钱塘江上,近百名市民乘着“玉皇号”游船,伴着钱江涛声驶向杭州湾的入海口,迎接新千年的第一道曙光。
  古运河上,一艘装扮一新的“千年之舟”,载着来自全省科技、教育、工商、新闻、文艺等各界代表,穿过了世纪之交的时空,从杭州启程,经塘栖、乌镇,过苏州、镇江,到达古都南京,以今天的目光回顾江南风情的迷人之处,以超前的视线展望江南文化进入新千年的繁荣。
  “览千岛风光,听新年钟声,种新年银杏,锁千年情缘。”千岛湖掀开了2000年旅游之页,游客们乘船到浙西水上第一寺庙,聆听新年钟声;到姥山岛十里林海树种园,种下一株株新年银杏;到锁岛上,每人用一把心锁铭刻情缘,寄托美好的人生愿望。


第4版(要闻)
专栏:

  元旦期间28万人次出入拱北口岸
  新华社珠海1月3日电(记者徐清扬)记者今日从珠海拱北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2000年1月1日至2日,共有28万人次出入拱北口岸,比去年同期增加7万人次左右。
  今年元旦是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个新年的开始,这期间又适逢天气晴好,澳门人纷纷到内地购物旅游、探亲访友。这两天内地趁元旦假期赴澳门旅游的游客也急增,拱北口岸一连几天都是人潮涌动。
  为了保证出入拱北口岸的旅客及时过关,拱北海关和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都放弃了休假,全员上岗值班。同时采取了多项便民措施,70多条出入境通道全部开放,大大加快了验放速度,确保了旅客出入境安全、快捷、顺畅。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庆:二次创业鼓声急
  本报大庆1月3日电 1月3日清晨,漫天飞雪。大庆人推开20多厘米厚的积雪,走出家门,开始新千年第一天的工作。
  1205钻井队,大庆人引以为骄傲的钢铁钻井队。7时刚过,工人们就齐刷刷登上了钻井台,清扫积雪,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在他们耳边仿佛还震响着新千年伊始大庆人擂响的二次创业的鼓声。
  新千年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大庆人。1月1日,在第一次创业起步的会战大街,由“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发出号令,大庆人擂响2000面大鼓,发出震天撼地的声音,这鼓声擂出了当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声威,擂出了大庆人二次创业、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雄心壮志。(许知春 王忠一)


第4版(要闻)
专栏:

  订报读报用报乐在其中
  曹天三自费订阅人民日报47载
  本报讯 1月1日,2000年第一份带着油墨清香的人民日报,送到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退休高级教师曹天三的手中。今年,是他第四十七年自费订阅人民日报。
  1952年,不满20岁的曹天三高中毕业留校,当上了一名政治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他开始订阅人民日报。
  47年来,人民日报为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准确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帮助他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中学高级教师。进入80年代,已是学校政教主任的曹天三老师,定期为师生作时事报告,其资料大部分来自人民日报。40多年来,他摘抄的读报笔记有近50本,写下演讲稿100多万字。
  谈起订报读报用报,曹天三老师深情地说,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舆论导向正确,读报40多年,令他受益终身。
  (张琼)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北京龙庆峡冰灯冰雪节开幕
  瑞雪纷飞,冰灯奇妙,礼花闪烁……新千年伊始,久负盛名的北京龙庆峡冰灯冰雪节1月3日晚在京郊延庆开幕。
  延庆冰雪游已成为京城百姓冬季主要旅游项目。本届以“千年龙腾”为主题的冰灯冰雪节,将在龙庆峡、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石京龙滑雪场等同时举行。在为期两个月的冰灯冰雪节期间,游人将观赏到各种造型的冰灯、彩灯,还可以参加冰帆、高台冰滑梯、乘舟冬漂、滑雪等充满趣味性的冰雪娱乐活动。(吴坤胜)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白塔山上的甘肃碑林,已完成大部分工程。碑林由东西两条碑廊组成,分别陈列古代和当代书法家近千块书法碑刻。新华社记者 武斌 摄
  自1999年11月16日中国2000年委员会宣布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为新千年祖国大陆第一道阳光的地理经纬点后,当地人充分利用商机,开拓市场,到1月3日,温岭市的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新华社记者 叶建强 摄
  全国首座岩画实物陈列馆近日在包头市开馆。馆内收藏了49块阴山岩画、阿拉善岩画实物。
  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 摄(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八天超额完成任务——浙江省上虞市改革党报党刊订阅办法纪事
  赵深田 袁亚平
  订报是一年大事。听说浙江省上虞市只用了8天时间就率先超额完成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浙江日报的发行计划,我们前往采访,发现上虞发行工作的好形势源于浙江省委对此加大了领导力度,也源于当地对传统订阅办法的改革。
  上虞市为了做好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在改革上动脑筋、下功夫,于收订前在经济发展程度居中等的小越镇进行了改革试验。
  “报纸归个人,集体搞补助”是小越镇委的主要改革内容。
  小越镇订阅的人民日报,分布在镇政府及所属机构、企业、学校和36个行政村。其中,15%公费订阅,任务落实到机关、镇属企业、单位和各村;85%落实到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村级干部和种粮大户。镇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机关干部订阅党报补贴50%,在职教师补贴2/3;11个行政村的书记订阅党报,镇上补助费用的1/2。
  镇委的同志说,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公费支出减少;二、尽管个人只出了一部分订报费,但因明确规定报纸归个人,调动了需要订报、用报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党报党刊的覆盖面;三、老百姓感到放心,干部觉得舒心。过去,订报费用不透明,下边老百姓有意见,上面又往下压任务,干部夹在中间受“夹板气”;四是报刊利用率比过去高,因为报费里有自己的钱,报纸归个人,保管、阅读更仔细。
  对这一改革,我们关心订报人的承受能力。镇里的同志介绍了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和干部、职工的月收入情况,认为订阅者付一半的报费构不成负担。新宅村有个党支部书记叫王同夫,今年自己拿出1000元订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好几种报刊。这位书记说,我们都是党的干部,党员理应订党报。
  上虞市邮政局为了把私订公助的改革落到实处,提出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改进城乡投递工作,承诺城区送报上楼,为订户免费提供信报箱;农村送报到户,严格执行“丢一罚十”制度。
  对上虞的经验,浙江省委要求各地加以推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