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摄影)
专栏:

  金桥飞架大西南——中铁十六局内昆铁路建设创佳绩
  内昆铁路,一条西南人民期盼了近百年的铁路。“九五”期间,国家在西南地区投资680亿元建设铁路,解决制约大西南经济发展的交通困难。内昆(四川内江—云南昆明)铁路是目前铁路会战中最大的项目。内昆铁路通过当年红军“磅礴走泥丸”的乌蒙山区,沿线峡谷之深、峭壁之陡,奇险惊人。这里地质断层集中,瓦斯、泥石流、滑坡严重,全线的桥梁和隧道占线路总长的53.1%,比南昆铁路高出25个百分点,创全国铁路建设史之最,给施工带来巨大困难。桥梁和隧道建设成为内昆铁路建设的拦路虎。参加内昆铁路重点工程老煤洞特大桥、水淹坪子特大桥等16座桥梁和7座成洞2345米隧道以及一批车站、涵洞、路基建设的中铁十六工程局建设者,团结一心,吃苦耐劳,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等各种困难,飞架金桥屡创佳绩:迤那一号桥成为内昆线第一座优质样板工程;水淹坪子特大桥率先在去年11月主体完工;全国使用造桥机施工最大跨度的老煤洞特大桥,去年3月接到图纸,年底即告主体完成……
  内昆铁路的建设圆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世世代代盼望的“铁路梦”,沿线广大彝、回、苗等兄弟民族同胞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内昆铁路建设。他们激动地说:国家为我们建设脱贫路,我们要积极配合铁路建设者共同架起致富的金桥。
  ↓在高原缺氧条件下精心施工。
  ↑建设中的内昆铁路重点控制工程老煤洞特大桥。
  ↓铁十六局建设者向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群众介绍铁路建设情况。
  ←迤那一号桥获得内昆铁路第一项优质样板工程的殊荣。
  →耸立在云贵高原上的龙塘二号大桥桥墩雄姿。
  ↓十六局领导干部、工程项目指挥和技术人员齐心合力创建精品工程。
  →青年突击队成为内昆铁路建设的骨干力量。
  ←大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王立武 成海忠 摄影报道(附图片)


第12版(摄影)
专栏:摄影报道

  孪生兄弟 双双从戎
  爱好和平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报效祖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去年冬季征兵中,重庆市渝中区应届高中毕业生、孪生兄弟赵海、赵洋双双立志从戎。当厨师的父亲赵中喜和任公司管理人员的母亲周晓琴积极支持两个儿子报效祖国。11月1日是报名第一天,母亲一大早就领着两个儿子到新兵征集站报了名(图①)。发军装那天,妈妈一边给兄弟俩穿鞋带,一边叮嘱他们在部队干啥都要仔细认真(图②)。儿子要远行了,母亲请了两天假为他们办理各种手续。母亲最担心的是儿子没出过远门,分别给他们准备了针线盒、信封信纸、常用药品等(图③)。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父母把《党章》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给儿子的离别礼物,希望他俩能在部队磨炼成才。
  12月10日是他们离别的日子。一大早,同学和亲戚赶来送行,妈妈在两个儿子临走前分别给削了一个苹果,祝愿他们平平安安(图5)。中午12点半钟,新兵们登上了火车。送行的人挤满了站台,隔着空调车紧闭的窗户,彼此听不见对方的话别,父亲在纸条上写下“赵海、洋,我们永远爱你们”,紧紧地用手按在车窗上。火车启动了,赵中喜和周晓琴高高地举起手在空中不停地挥摆,赵海、赵洋望着窗外,欣喜和激动的泪水不停地往外涌(图⑤、图⑥)。
  程道君 帅逊 马福渝 摄影报道(附图片)


第12版(摄影)
专栏:

  洒向人间都是爱
  被共青团中央、卫生部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的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心血管病区医务人员,以“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办一流病区”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突击队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该病区共收治患者近1400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60人次,抢救成功率在93%以上,社会综合满意度达99%以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为了使青年文明号岗位职责、岗位行为科学化、标准化,他们先后制定了工作人员礼仪规范、病区环境规范、护理操作和诊疗规范等服务制度,并聘请了11位青年文明号社会监督员,接受社会各界的检查和监督。病区实行服务承诺制,向病员作出了八条优质服务的承诺,医生医疗认真负责,护理服务热情体贴。优质温馨的服务,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病人及家属的信赖和支持,许多病人动情地说,这里的医生护士个个态度和蔼,技术过硬,我给他们打满分。在病区厚厚的留言簿上写满了一个个住院患者的赞语,“病员之家”、“情系患者,春满病区”等赞誉表达了广大患者及家属深深的感激之情。
  ↑像对待亲人一样给患者喂饭。
  ↑向患者介绍病区的服务承诺。
  ↑朝气蓬勃的“青年文明号”的白衣天使们。
  秦霞玉 沈崇德 摄影报道(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