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青年干部健康成长之道
  刘斌 孙立樵
  一个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其自身的努力是内因,党组织的培养是外因。对于广大青年干部来说,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是内因,是根本,是健康成长之道。
  认认真真学习。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其素质和能力不可能随着职位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成长进步。应当看到,现在不少年轻干部一般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但还不够系统、扎实;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不少了解,但还不够深入、广泛;经受了一定的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但还不够全面、严格。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才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纷纭复杂的形势面前辨明方向,站稳立场,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科技知识,才能认识和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统揽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总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志存高远,心地纯洁,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境界。如果放松了学习,思想就会丧失其先进性,就容易受错误思想和利欲的诱惑,滑向颓废堕落的泥坑。
  堂堂正正做人。强调“做官”先要做人,这是因为高尚的道德、人格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智慧之源。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天资差异并不很大,而道德水平的高低却使人与人相去甚远。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其贪婪和吝啬必将使他变得目光短浅;一个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人,其人格魅力则使他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公道正派、人格高尚,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进而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如果只为“做官”,忘记做人,就会丧失原则,贻害事业,最终失去民心。所以,广大青年干部应当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踏踏实实做事。优秀领导干部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做好工作干出来的。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青年干部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人活着就得干事,干事就要干出点名堂来。踏踏实实做事,决不能朝三暮四,贪图安逸,而必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不务虚名,争创一流。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只有具有不为名利,只想做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和豪情壮志,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领导干部。
  清清白白“做官”。自古以来,为官清正廉洁,就能树立威信;办事公道正派,就能一呼百应。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历史中涌现出的千千万万个优秀领导干部,他们除了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勤奋工作,个个还都是清正廉洁的模范。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做到清正廉洁,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人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种用先进思想培育起来的道德人格,使他们视人民的利益重如泰山,视个人的利益轻如草芥,因而其清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所以,青年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把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经受住权力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对外开放的考验。


第9版(理论)
专栏: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
  敬大力
  最近,由中央批准发布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下称《纲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建设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在内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了全面的规划。《纲要》贯彻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精神,对如何把好录用进人关、选拔任用关、使用考核关、管理监督关和责任追究关等干部人事工作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既是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治本之策,也是从制度上、源头上有效防范和治理腐败尤其是吏治腐败、促进廉政勤政建设的治本之策。
  坚持“四化”方针,严格素质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产生腐败的主观因素。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的地方和部门在选人用人上,没有很好地处理和掌握革命化和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注重干部知识、才干和技能,忽视干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倾向,导致极少数政治素质差、道德品质不好的所谓“能人”混进干部队伍,甚至担任领导职务,并因此产生腐败。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纲要》强调严格坚持“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以素质选人才,凭实绩用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坚持考试录用制,从入口上把住用人质量关,保证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为干部廉洁从政打下良好的内在素质基础。
  扩大民主,坚持公开,避免干部人事工作尤其是干部提拔任用上的“暗箱操作”。犹如阳光能抑制霉菌的繁殖一样,群众的广泛参与,透明度的提高,必然有利于遏制腐败。《纲要》把坚持扩大民主和增强公开确定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把民主推荐明确为确定考察人选的必经程序,坚持群众公认;在干部考核中,普遍运用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方法。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坚决不能提拔任用;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为切实扩大民主和深化公开,《纲要》还提出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制度,探索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结果适时公开的做法,强调适当扩大参与人员的范围,改进民主推荐的方法,提高民主推荐的质量。这些措施,扩大了群众在干部提拔任用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有利于避免“暗箱操作”。
  加强和规范考核,提高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及时调整更换不胜任现职和相形见绌的干部,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腐败的在任干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目的在于实现对干部的动态监管。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考核工作必须及时规范、内容全面深入、结果真实有效。对此,《纲要》规定了一系列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措施和要求,如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普遍实行届中和届末考核;制定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对策,拓宽考察渠道,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有关情况等。这些规定,不仅有利于保证干部人事考核在干部提拔任用中真正起到“杠杆”的作用,而且还能对有效防范和及时治理腐败发挥预警与发现的功能。
  加强监督,保证权力行使的合法性、正当性。凡是不受制约、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进而走向腐败。这既是一条经验,也是一条教训。实际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无一不是从权力失去制约、监督开始的。因此,《纲要》十分重视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加强及规范问题。为了加强监督,《纲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回复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廉政鉴定制度、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加强上级党委对下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改进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并积极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议监督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同时,《纲要》还要求积极制定有关法规和制度,明确各有关监督主体的权利、责任,规范监督行为,实行依法监督。这些规定在防止权力的滥用和遏制腐败方面,无疑将起到有力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

  强化选拔与监督机制——
  选好用好干部的关键
  黄学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根本保证。搞好干部队伍建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搞好选拔与监督机制建设,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配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并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多途径的监督。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关键是选好用好干部。在当前的形势下,选用干部必须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在干部工作中,解决“识人不准,把关不严,用人不当”的问题,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改革。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干部队伍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近几年来,为了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青岛市在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先后实行了“双推双考”公开选拔干部的制度,推出了干部试用制、待岗制,拓宽了民主推荐的渠道,加大了干部交流的力度。同时还改进了企业干部管理体制,调整了管理权限,筹建了企业经营者评价中心,把企业人才推向市场。这些改革措施,为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完善监督机制。从监督内容上看,主要应包括:一是监督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监督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监督领导干部自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服从上级决议,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四是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宗旨观念,密切联系群众,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五是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清正廉洁,自觉拒腐防变。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必须突出重点,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近几年来,青岛市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取得明显的成效。
  加强干部实绩考核工作。干部工作考核是熟悉干部、了解干部的主要途径,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情况,本身就是对干部最有力的监督。为此,青岛市制定了干部实绩考核管理办法,从政治素质、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开拓创新等方面对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强化党内监督管理。一是建立领导干部谈话、打招呼制度,经常找干部谈话,了解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特别在干部职务发生变动、有犯错误的苗头、在廉政问题上群众有反映时,及时找干部谈话,提醒本人,防患于未然,防范于初始。二是实行干部诫勉制度。对那些有一定问题、又不够纪律处分的干部,在进行批评教育的基础上,提出警告,限期改正错误;问题比较严重或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改正错误的,及时进行职务调整。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一是实行干部公示制,在公开选拔副局级党政领导干部时,对确定的考察对象,通过新闻媒介等加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干部工作监督巡视制度,组织巡视员定期对各市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巡视。四是做好信访、函询工作,凡属反映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建设、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采取当面谈话等形式,要求领导干部如实向党组织说清楚,对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欺骗组织的予以严肃处理。


第9版(理论)
专栏:

  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
  ——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
  张高丽
  编者的话:我国的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肩负着中央“杀出一条血路”的郑重嘱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排头兵”、“试验田”和“窗口”,特区人以“敢闯敢试敢冒险”的气魄和创新精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共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的这篇文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自创办以来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基本经验。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深圳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令人瞩目的现代化城市。回顾深圳经济特区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深圳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二十年间迅速崛起,是因为她始终坚持走创新之路。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
  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十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航程。此后,在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自倡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由此诞生。二十年来,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对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巨大的关怀和悉心的指导,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及时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经济特区的使命与责任,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经济特区在创建伊始就肩负着开启和推进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历史使命。当时,中央明确要求经济特区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并赋予经济特区一定的试验权。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和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归结起来就是,要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先行先试,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深圳经济特区要肩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承担起“探路尖兵”的使命,就必须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和勇气,摈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敢闯敢试,通过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打开一条新路。比如,中央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发挥“试验田”的作用,试验本身就是一个打破常规、求新求变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跳出传统经济体制的框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大胆变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发挥“窗口”的作用,而怎样发挥好“窗口”的作用,怎样同资本主义打交道,怎样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样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提供经验。此外,中央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发挥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在实行“三步走”的宏伟战略中先行一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创新步伐。可以说,创新,是经济特区应运而生的历史前提,没有我们党的伟大创新,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创立;创新,是经济特区完成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没有自身的创新实践,经济特区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十年的创业历程,二十年的创新发展。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海内外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较好地实现了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
  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经验的精髓
  深圳经济特区在二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把对创新的认识转化为创新的实践。邓小平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的本质就是勇于创新。创新是深圳的风格,是深圳的动力之源,也是深圳二十年发展历程最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开拓前进的过程。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坚持理论创新,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成果而向前发展,形成并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地区,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性地实践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作出贡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深圳二十年来始终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培育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敢闯敢试敢冒险”的创新精神,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看准了的,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深圳敲响了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股票,吹响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前奏;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奏响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序曲;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开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开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新路。在所有这些大胆实践的背后,是邓小平所讲的“一股气”、“一股劲”,其实质正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创新实践也在不断印证和丰富着邓小平理论。如:始终坚持以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用生动的实践雄辩地回答了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的问题,丰富和印证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在推进对外开放的实践中,既勇于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又注意抵制各种消极腐朽的东西,始终保持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全面地、妥善地、辩证地对待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目标,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解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实践例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总之,深圳及其他经济特区的创建与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新鲜素材、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敢闯敢试,积极探索,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是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根本途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年来,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始终坚持体制创新,大胆超前试验,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挥了重要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
  ——在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方面,深圳一开始就将竞争因素大胆引入基建体制,实行建筑工程招标、择优承包的办法;同时以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相继对计划、物资、流通、工资、劳动、土地、财税、金融等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积极培育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深圳较早就开始打破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资、私营、个体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全面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混合经济,使国有经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深圳就将大部分专业主管局改为经济实体,推行市属企业无行政主管部门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先后进行五次机构改革;改革政府审批制度、采购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经济管理新体制。
  ——在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深圳较早地探索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特别是近年来又大胆尝试推行员工持股制、经营者年薪制、技术管理入股,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起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新模式,初步形成了覆盖范围较广、社会化程度较高、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扶持,企业为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体制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条件,而要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还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核心问题是要克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素质。
  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猛发展,关键就在于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进行科研开发、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较好地克服了科研机构游离于产业之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弊端。目前,在深圳的七百多家研究开发机构中,属于企业创办的占93.4%,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90%以上来自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成为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动力。
  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千方百计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城市环境。积极制定前瞻性产业政策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颁布了多项法规,为保护知识产权等提供法律保证。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途径,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索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建立健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市场,每年一次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1999年首届“高交会”总成交额达六十四点九四亿美元,2000年第二届“高交会”总成交额达八十五点四亿美元。实施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高级人才战略,建立了一支适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人才队伍。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圳近几年来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八百一十九点八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46.76%,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回顾深圳的创新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二者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所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这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深圳二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向新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深圳经济特区要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在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先行先试、创造性地实践,进一步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在理论创新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实践。改革发展没有尽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党的十五大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高瞻远瞩,面向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使邓小平理论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迈向新的世纪,深圳经济特区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观念,继续保持敢闯敢试敢冒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认真总结过去二十年的实践经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及时把握时代的趋势和方向,以新的实践,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积极探索和解决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的贡献。
  在体制创新方面,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深圳二十年来的体制创新,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但离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较大差距。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形势,我们要把改革的侧重点转移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上来,在体制创新进程中密切关注全球资源配置机制的更新和演变,研究知识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适应WTO框架下多边贸易体制的新规则,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此外,还要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科技创新方面,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前沿,着力增强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继续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的结合,吸引和强化知识、信息、资源、技术和人才在深圳的聚集组合,努力形成和完善能够优化配置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技术开发机制,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产品出口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
  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多年来培育形成的创新精神是深圳的宝贵财富。深圳经济特区要保持朝气蓬勃的旺盛生命力,必须继续保持创新发展的劲头和势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把深圳经济特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