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观察

  放心肉为何成了高价肉
  ——湖北十堰市生猪屠宰独家经营问题的调查
  本报记者 王斌来
  生猪及其产品是“菜篮子”的主要品种之一。1998年1月1日,《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畜禽屠宰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随后,各地按照“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原则,全面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严禁私屠滥宰,深受群众欢迎。然而,在湖北省十堰市,一些权力部门却使这项改革措施变了味,生猪屠宰搞独家经营,结果放心肉成了高价肉,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十堰市城区有近40万常住人口,本来有十余家屠宰场经有关部门批准从事生猪屠宰。今年7月25日,十堰市贸易局、畜牧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城市规划局、环境保护局等6家行政机关发布联合通告,决定在十堰城区设一个生猪机械化屠宰点,于2000年8月1日启动生产,除此以外的生猪屠宰场必须在7月31日前关闭。
  10月17日,记者来到十堰市销售猪肉的花果市场、老虎沟市场、十堰大市场、三堰市场等几家主要市场进行调查。经营生猪肉的业主纷纷反映:今年8月1日以后,进肉只能从大家福工贸有限公司(下称大家福公司)一家进,不仅进价比以前高,而且质量也差。老虎沟市场的一名卖肉户告诉记者,平均每500克猪肉进价要比从前高1元到2元,肉皮上带毛较多,肉中含血多。另一名卖肉户补充说:现在是独家经营,每天宰多少头猪,价格多少,质量好不好,进肉户根本无法选择。进价高,造成市场上的肉价大幅上涨,加上猪肉质量没有保证,老百姓非常不满,经常和卖肉户争吵,但这能怪我们卖肉户吗?说话间,表现出一脸的无奈。在三堰市场,一位来买肉的老大妈在肉摊前转了几圈,没买就准备离开。记者忙上去询问原因,老人叹了口气道:“肉比原来贵多了,买不起喽。”
  肉价为什么上涨?10月18日凌晨4时,记者来到大家福公司肉品批发中心暗访。在肉品批发中心,记者看到:猪肉的批发价格为每500克3.5元,每头猪另外收费75元或77元,但前来进货的卖肉户手中却只拿到15元的地税完税票。据前来进肉的卖肉户介绍,每头猪的收费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变过多次,从40元涨到77元,里边到底是以什么名目收费弄不清,反正不交不行。到市场上卖肉,还要再交30多元的税费。这些收费最后也要加在肉价上,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是不是十堰市只有一家具备机械化屠宰能力的屠宰场呢?记者了解到,1999年7月23日,十堰市人民政府召开会议,要求全市各屠宰点尽快改造,以符合生产放心肉的要求。在政府的引导下,二堰街办屠宰场于当年9月投资近200万元实施改造,购买了全套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线,今年4月底改造工程率先竣工。不料,和二堰街办屠宰场购买同一厂家生产线而后竣工的大家福公司,却被有关部门定为唯一的指定屠宰点。二堰街办屠宰场负责人怎么也不明白:当初是政府鼓励投资改造,现在为什么却又不让建成的生产线参与公平竞争。他们要求有关部门批准该场作为定点屠宰点的申请早在今年4月就递交到市政府有关部门,但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复。
  政府部门对这种状况是怎么看的呢?十堰市贸易局副局长兼十堰市生猪畜禽屠宰检疫管理办公室主任曹祥仁对记者说,鉴于生猪屠宰点过多过滥,市政府于1999年开始要求机械化屠宰,组织各屠宰场的负责人外出考察。考虑到十堰市城区不是特别大,决定只搞一家屠宰场。而十堰市华康食品有限公司(原市食品公司)长期不宰一头猪、不卖一两肉,靠财政补贴过日子,没有能力上生产线,但还有一些职工需要安置。因此,大家福公司与其合作,使用其土地,每年上交给华康食品有限公司156万元。由于这些因素,政府部门确定大家福公司一家为指定屠宰点。二堰街办屠宰场改造工程当时已竣工,政府考虑将其作为临时应急屠宰点,目前正在争取盘活这些资产。
  当记者结束采访时,十堰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猪肉质量较差、价格偏高的现象说明管理上还存在问题,十堰市人民政府正在着手解决。
  编者的话
  实行定点屠宰,让群众吃上价格合理的放心肉,杜绝税费流失,规范经营,这是畜禽屠宰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定点”屠宰不是“一点”屠宰。搞市场经济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如果利用权力搞独家经营,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不可取的。十堰市场上的猪肉质次价高,收费不够“透明”,正是独家经营带来的必然后果。希望十堰市有关部门正确理解“定点屠宰”的含义,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让老百姓吃上满意的放心肉。


第4版(要闻)
专栏:

  庆祝新中国首届记者节
  《记者之夜》演唱会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 记者刘琼报道: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记者之夜》演唱会今晚在京举行。
  来自全国20多家新闻单位的各族新闻工作者相继走上舞台,用优美的歌声传达节日的喜悦和献身神圣新闻事业的心愿。演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女声独唱《我爱你,中国》、男声独唱《蒙古袍》、京剧选段《四郎探母》、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男女声二重唱《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歌剧独唱《漫步街头》等节目充分展示了新闻工作者的文艺才华,博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和由衷的赞叹。在一曲寓意深刻的《我要做你最好的朋友》中,演唱会圆满地落下帷幕。
  全国记协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兴致勃勃地欣赏了今晚这场特殊的演出。


第4版(要闻)
专栏:

  11月8日,各地新闻工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庆祝记者节。石家庄日报社103名新闻工作者用无偿献血这一有意义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节日。
  图为该报副总编张振江(右一)和记者们一起献血。 尉战魁摄
  (新华社稿)


第4版(要闻)
专栏:

  生命的超越
  ——追记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
  新华社记者 唐卫彬 熊金超
  10月1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当杨卫平的妻子手捧遗像代丈夫领取韬奋新闻奖时,遗像上那坚毅的目光、灿烂的笑容,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牵扯着大家的心。而就在一个月前,杨卫平辞世一个月之际,他领衔创办的《楚天都市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
  1996年,湖北日报社决定创办一张面向读者、按市场机制运作的日报。时任湖北日报社副社长的杨卫平主动请缨,挑起了重担。在已有一份发行量超过20万份的晚报占据先机的形势下,武汉读者个人购报潜力还有多大?为了弄清市场状况,找准报纸定位,杨卫平马不停蹄,奔赴全国10多个城市,深入调研。都市报创刊之际,正值江城最寒冷的季节。杨卫平经常早上5点钟起床,凌晨2点才休息,从稿件采编、版式设计到标题制作,无不事必躬亲。他还和大家一道,冒着细雨,到街头散发、宣传新创刊的报纸。
  长时间的超负荷劳累,使他经常鼻腔出血。开始,他总是带些棉球、卫生纸,或用纸擦一擦,或用棉球堵一堵,根本无暇顾及。后来,从几天一次发展到一天几次,他还是顾不上到医院检查。直到1997年2月下旬的一天深夜,正在审稿的杨卫平发现这一回鼻血流得猛、流得多,怎么也止不住,他才向医生求援。
  “鼻咽癌”——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仅让同事大吃一惊,也令杨卫平自己猝不及防。
  临进医院化疗的头天晚上,杨卫平在工作台前一直端坐到子夜。隐约感到死神已悄然逼近的他,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倘遭了此一劫,换个什么福分,让我选择的话,我便选《楚天都市报》的成功。为此,付出更多些,我也更值。”
  就这样,明知身患绝症,明知过分操劳会加重病情,执著的信念却令他奋不顾身。每个疗程的放疗一结束,他就立即回到报社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带着记者坐公共汽车,看市场,逛商场,鼓励大家从都市生活的各个角落“挖”出鲜活的新闻。
  为了都市报能高效运转,杨卫平拖着病体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在报社营造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与氛围,使报纸诞生不久就充满了勃勃生机。仅几个月时间,报纸的日均发行量就达到了18万份。1998年,又猛增到40万份。
  都市报创刊不久就火爆江城,成了武汉市民最喜爱的报纸之一。但杨卫平却并不满足。他把“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帮市民之所需,解市民之所难”和“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这一办报理念印在了都市报每个采访本、笔记本的扉页,更印在了每个采编人员的心里。
  武昌中南一路一带十几家单位和数十名居民联名写信,呼吁解决该地域脏乱差问题,都市报迅速推出了“整治中南一路脏乱差”的追踪报道;一些读者反映,有人在利用养殖蚂蚁坑骗市民,都市报又及时推出了揭露“蚂蚁陷阱”的系列报道……市民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婚姻中出现纠纷,甚至人身受到伤害,需要疏通、需要呼吁,报纸都有求必应。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过后,公安、嘉鱼等灾区100多名大学生就学困难。杨卫平及时组织都市报发起“助灾区学子行动”,连续几天在报上公布灾区高考新生录取名单和热线电话,接着派记者到当地与新生一一接头,再与各地高校和交通部门联系减免学费、交通费。这一行动,唤起了全社会的爱心,为灾区学生解了燃眉之急,也使报纸进一步赢得了读者。
  1998年下半年,由于发行量猛增,印刷设备一时跟不上,一些读者反映到下午上班后才能收到当日报纸。杨卫平急了。一天,他清晨5点多钟起床,带上中药瓶,从武昌赶到汉口江岸发行站,向发行员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冒着刺骨的寒风和发行员一道,穿街走巷,逐层爬楼,挨家挨户投递,一干就是3个多小时,直到把报纸全部送完。这一次,他不仅掌握了平均投送250份报纸所需的时间和劳动的强度,也形成了将“投递周期”往前压缩半小时的决定,使九成以上的读者在中午下班时就能读到当天的报纸。
  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又对下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心备至。记者、编辑为了赶稿常常顾不上吃晚饭,躺在医院里的杨卫平安排每天下午6点为采编人员送上一份可口的营养晚餐;为了夜班编辑的身体健康,他又想方设法“强迫”大家吃消夜。就在他病逝前两个月,一位副总编辑去医院看望时,已经几天没进食的他不间断地咳嗽,脸色发紫,上气不接下气。可刚缓过神来,他便说:“小张上个月又是末位了,可他是因为妹妹生病、加上转岗才这样的。情况特殊,可不可以考虑这个月暂时不给他记末位?”接着,他又问起这位同志的调动问题,当得悉调令已办妥时,他的脸上露出孩子一样激动的笑容,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
  都市报人都说,“我们的杨总,心里时刻装着大家,唯独没有自己。”都市报每月广告额达1000余万元,他却自始至终不乱花一分钱。就连治病,他也总是对医生说:“有些药实在太贵,就不要再用了。”
  1999年5月12日,周身骨组织剧烈的疼痛使他再一次倒在了工作台前。第二天,医院检验报告上写着:癌细胞广泛骨转移。然而,他向同事和家人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每天照常忙忙碌碌地工作。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以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完成了生命的一次又一次超越。
  头发掉光了,牙齿松脱了,声音喑哑了。然而,只要从病床上醒来,杨卫平都无法停止思考,停止工作。到2000年8月上旬,他已生命垂危,但他仍在提醒分管发行的副总编辑和广告部主任,要尽快建立完整的微机管理系统,使经营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8月14日12时03分,年仅50岁的杨卫平停止了心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血压几乎为零,面部肌肉也已僵滞,可当妻子哭喊着告诉他“卫平,你最珍爱的《楚天都市报》发行快到100万份了”时,他的嘴角奇迹般地露出了笑意。
  (据新华社武汉11月8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布赫会见克罗地亚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文化部长安通·武伊奇率领的克罗地亚政府文化代表团。


第4版(要闻)
专栏:

  司马义·艾买提会见爱沙尼亚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会见了以爱沙尼亚民族事务部部长凯特琳·萨克斯女士为团长的爱沙尼亚民族事务部代表团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于永波结束访美回国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一行结束了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今天返京。随同访问的广州军区政委刘书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马晓天等同机抵京。


第4版(要闻)
专栏:

  本报两篇批评报道引起反响
  河北省委着手解决省中医院问题
  本报讯 记者李渡、李洪玉报道:本报9月14日“社会观察”专栏和10月29日“读者来信”版头条先后刊登两篇报道,批评河北省中医院5年内,γ—GT项未作化验便在化验单上盖“结果正常”章,涉及患者数万人,而且千方百计阻挠上级单位对问题的调查处理。
  两篇批评报道在河北省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篇报道见报后,省政府即责成河北医科大学、省卫生厅组成了调查组,进驻省中医院调查核实有关情况。第二篇报道见报后,省委专门召开了书记办公会,对此事进行了研究。会议认为,人民日报的报道是对河北省工作的支持,应当抓住这个典型,推进医疗卫生系统乃至全省其它部门的工作。会议确定:为了使调查处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暂停河北省中医院院长李恩复的职务,选派公道正派的同志主持省中医院工作;省监察厅对此事有关责任人立案调查。
  目前,省委书记办公会议定的事项已开始执行,李恩复于11月2日被停止职务,省监察厅已对省中医院生化室有关责任人立案调查,调查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