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郴州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自然资源 开发生态旅游
  湖南省郴州市自古有“山川之秀甲湖南”的美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110多处风景名胜,集奇、险、秀、美、幽于一身,形成了以休闲、疗养、漂流、狩猎为特色的生态旅游网络。省级风景名胜区苏仙岭,因美妙的神话传说而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鬼斧神工的万华岩,具有洞大、景奇、恒温三大特点,被中美联合探险队赞为“世界洞穴奇观”;蓄水量82亿立方米的东江湖,烟波浩淼,山灵水秀,享有“东方瑞士”的美称;有惊无险的东江漂流,有急浪滩头108个,落差75米,堪称“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漂”;古木参天的五盖山,有水鹿、野猪、麂子等130多种野生动物,现已被辟为我国南方唯一的国际狩猎场;国家森林公园莽山,是我国南北植物的汇集地,被中外学者称作“第二西双版纳”和“生物基因库”;仰天湖高山草原被誉为“江南的内蒙古”;汝城的温泉水温之高、出水量之大居湖南之冠,且内含硅、钠、钙、锂等3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元素,是我国南方少有的疗养胜地;义帝陵、三绝碑、湘南起义纪念碑、“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等人文景观也都是寻幽访胜、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为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郴州市委、市政府走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未来郴州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李大伦、市长周政坤挂帅的发展旅游支柱产业领导小组,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郴州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粤、港、澳“后花园”的目标。1995年以来,全市用于旅游业的投入达6亿多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1994年旅游业投入总和的3倍多。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郴州市旅游景区的交通、通信条件得到较大改观,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星级涉外宾馆由1994年的5家发展到目前的15家;旅行社由4家增加到9家;旅游从业人员由5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现在,无论是旅游涉外宾馆的规模还是档次,郴州市在湖南省内均仅次于省会长沙,居全省第二位。与此同时,郴州市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以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34亿多元,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占地面积205亩的五岭广场,是我国中南地区目前最大的城市广场。
  郴州市还加大了旅游促销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重点开拓粤、港、澳旅游客源。1995年以来,郴州市先后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举行旅游新闻发布会、推介会9次,组团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10次,邀请粤、港、澳等地旅行社来郴州考察40多批400多人次,还成功举办了’97中国郴州山水旅游节和2000中国郴州生态旅游节,大大提高了郴州的知名度。从1994年到1999年,郴州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由35万人次增长到2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1.5亿元增长到12亿元,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增长7倍上下,旅游收入已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今年1至10月,全市已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粤、港、澳游客占游客总数的一半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5亿元。
  在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郴州市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狠抓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努力营造山青、水绿、天蓝的优质生态环境。1995年以来,全市投资2300多万元,对郴江河城区段沿岸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有效治理;投资近千万元植树造林,有效保护了东江湖区的生态环境;按照产业政策,取缔关停了56家小造纸厂、小制革厂、小冶炼厂等污染企业;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基本取缔了全市土法烧砒炼砷活动;不断开展对杨家河流域、黄岑水库周边、郴江河上游、东西河流域、鲁塘矿区、香花岭矿区、滁口地区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使这些流域和区域的污染势头得到控制;建立总面积为33318公顷的4个自然保护区和总面积为7947.64公顷的11个生态示范区。目前,郴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0.8%,森林蓄积量3543.5万立方米,烟尘、噪声、空气、饮用水等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在湖南省均名列前茅。在今年进行的湖南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检查评比中,郴州市的排名由1996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郴州市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在莽山自然保护区和八面山自然保护区,绝迹多年的华南虎又重现踪影。
  湖南郴州市委
  袁在学 熊建平 陈维(附图片)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民主建设在乡村

  直选的村干部缘何难当?
  村民委员会实行直选,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有些地方直选的村干部上任后,作用难以发挥,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直选的村干部缘何难当?
  一是受传统观念制约。有的村党支部认为直选的村干部不是自己提拔起来的,怕他们不跟自己一条心,不服从领导,对村委会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少数村支部还以直选的村干部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统管“两委”班子的一切事务,架空直选的村干部的权力。
  二是离任的村干部作梗。原来的村委会干部落选后,有的人心理不平衡,把一腔怨气全撒在现任村干部身上,有的对村委会的决定阳奉阴违;有的捏造事实,挑拨离间;有的制造摩擦,以泄私愤;更有甚者,无中生有,频频上访,搞得直选的村干部无法工作。
  三是宗族势力干扰。有的大家族对直选的村干部先是以种种办法加以拉拢,如果拉拢不成,就暗中串联本房亲属,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借机寻衅滋事,不达目的不罢休。
  四是集体经济捉襟见肘。许多直选的村干部上任后才知道村集体负债不少,想办事手中没有资金,向村民集资又与中央的减负精神不符。没有钱就办不成事,群众就会抱怨直选的村干部没有作为。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空虚,村干部的误工补贴不能及时发放,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五是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农村工作的难点多、问题多,村干部的任务繁重,每一项工作都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直选的村干部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如履薄冰,有的产生了撂挑子的念头。
  六是自身素质有缺陷。有的村干部当选前是发家致富的能人,群众选他是希望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然而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领导能力不强,驾驭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驾驭自家的“小船”尚可,驾驭村集体这艘“大船”却定不准位,找不准航向。
  直选的村干部难当,给农村工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规范管理——消除产生矛盾的焦点。以村务公开为重点,对村级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入手,做到彻底公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把直选的村干部置于村党支部和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把各种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营造环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各级党组织既要鼓励直选的村干部在自己岗位上建功立业,又要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他们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对离任干部的干扰及时予以制止,对邪恶势力的破坏,坚决给予严厉打击。
  提高素质——把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各级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提高直选的村干部的政治素质、经营管理水平、依法治村的能力。同时,要帮助直选的村干部摆正位置,自觉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统一,自觉维护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争取党支部对村委会工作的支持,齐心协力把村里的事办好。
  壮大经济——形成稳固的支撑点。发展是硬道理,收入是硬指标,只有积极稳妥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尽快解决村里无钱办事的问题,直选的村干部才能不辜负群众的期望,得到大家的拥护。
  湖北宜城市委组织部 鲁东辉 王生波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实话实说

  给领导干部文凭热泼点儿冷水
  武警福建总队二支队 林秀川
  市委书记、市长读博士,处长、部门主任读硕士、念本科……继80年代的“文凭热”之后,一轮新的领导干部“文凭热”正在各地升温。据上海、广东教育部门统计,研究生中在职人员数量已超过应届毕业生,而这些人多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
  领导干部重视学习,自觉更新知识,值得肯定,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必须注意。
  一是学习、考试由秘书代劳。领导干部有些年龄较大,有的记忆力明显减退,且工作较忙。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拿到文凭,难度很大。不少人便想各种办法投机,最简便、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找秘书代劳:代听课、代考试、代做作业、代写论文、代找学习资料,等等,结果是领导拿了文凭,忙坏了秘书,甚至有的秘书为了领导拿文凭要冒丢公职受处分的危险。如陕西富县三名副县长的秘书替领导参加中央党校法律本科入学考试,就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警告、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处分。
  二是为拿文凭影响工作。一些参加在职学历学习的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把心思过多地放在拿文凭上,深入基层搞调研、抓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前不久,某市委书记到一个县检查抗旱工作,发现有些干部不在抗旱第一线工作,而是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报考研究生,或者正在省城为文凭的事四处活动。
  三是学习等费用由公款支付。读三年研究生,学费加上路费及吃、住等费用,少则两三万元,多则四五万元,读本科也得一二万元。而这些钱很少由领导干部自己掏腰包,一般都由单位公款支付。群众讽刺这些领导干部是“拿国家的钱给自己戴高帽子”。
  面对改革开放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通过继续学习“充电”,提高科学文化和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领导干部首先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尽可能地把学习时间安排在八小时之外,力争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通过自己刻苦学习去拿文凭,切不可靠投机取巧捞文凭;再次,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做好工作,而不能把它作为升迁的筹码。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亲身经历

  车顶超载装货 车内超员塞客
  北京至赤峰长途汽车存在安全隐患
  不久前,笔者一行三人去内蒙古赤峰市出差,途经北京转车。到西直门火车站后方知北京至赤峰的火车始发站已挪往北京南站。有人告诉我们去赤峰的长途汽车也很方便。为赶时间,我们到西直门长途客运站乘汽车。我们每人花73元买了17时30分去赤峰的卧铺车票。在候车室等到18时30分仍不见检票,我们只好进停车场去找。原来我们要找的车正在装货,车顶上的货物足有两米多高。我们心里直犯嘀咕:这样行车安全吗?忙问身边的一位赤峰乘客,他毫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春运时比这还高呢。”上车时,我们以为能对号入座,事实上却不然。准乘40多人的车,最后竟装了近80人。我们问乘务员:“买了卧铺票怎么不对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会给你们安排好的。”随后,他便这样安排我们——上下两层的过道用铁钩搭上,在铁钩上铺上木板,形成上下封闭的两层,把人往里面塞。车开出西直门客运站以后,他们一路上还不停地揽客。一对买了卧铺票的六旬老夫妇,19时30分上的车,在过道搭的木板上坐到次日凌晨4时,才给“安排好”铺位。
  因为是夜间行车,看不清外面的路况,但我知道北京至承德路段山多,弯急,客车超载超高行驶很危险。我一路上提心吊胆,直到次日7时20分抵达赤峰市,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细想起来,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怨司乘人员。西直门长途客运站只管售票,超载超高一概不问,应该负主要责任。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管一管。
  湖南双牌县 胡鸣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热点透视

  “勐海模式”有效遏制中缅边境地区毒品生产
  十年禁毒气象新 替代种植富边民
  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赵延光提出关于禁毒工作“勐海模式”议案,即通过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使边民解决吃饭问题和发展问题,从而达到根除毒品的目的,引起与会委员和有关专家的关注。
  10年来,“勐海模式”有效遏制了边境地区毒品的发展。中缅边境两个荒凉的小镇——中国的打洛、缅甸的勐拉,已成为两个边境旅游城,田间的稻穗取代了罂粟的毒果,绚丽的霓虹灯取代了昏暗的煤油灯,琳琅满目的商品取代了昔日的冷清与凄凉。
  边境禁毒,中缅双方同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和缅甸第四特区勐拉镇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由于历史的原因,紧邻毒品产地“金三角”的勐拉镇边民一直以种植罂粟、贩卖毒品为生,与勐拉一江之隔的打洛镇的边民也因此受到毒品的侵蚀。这里成了一条贩卖毒品的重要通道,中缅边民深受其害。
  1990年2月13日,时任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第一秘书长的钦纽中将按动了销毁缴获毒品的按钮。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决定在西南边境地区开展打击贩毒活动的专项斗争。云南公安边防总队、西双版纳边防支队与缅甸第四特区政法部举行会晤,就禁毒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制定了禁种、禁贩、禁吸并举,堵源截流,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缅甸第四特区也制定了以“禁种、禁制、禁运、禁贩、禁吸、禁卖”为主要内容的“六年禁毒计划”。
  从1990年到1995年,勐拉镇铲除罂粟地1.65万亩,销毁毒品10000多公斤,捣毁数十家海洛因加工厂。
  替代种植,切断毒品来源
  罂粟铲了,烟枪砸了,边民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早在1991年6月,为解决缅甸四特区百姓的吃饭问题,时任第四特区一师参谋长、现任四特区政法部部长的谢彬,找到中国朋友原勐海县边防大队长曹志诚,请他帮助联系派中方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四特区试种高产杂交水稻。不久,曹志诚与时任县种子公司经理、现任县农业局局长的曹洪强商量决定答应缅方的要求。很快,曹洪强派出本公司技术人员在缅甸色勒试种了10亩杂交水稻,一举获得成功。
  1992年在勐拉种植了500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514.8公斤,比原来当地百姓种的老品种增产3倍。1993年,又在南板地区大面积试种杂交稻成功。1994年在第四特区推广杂交稻1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使四特区完全实现了粮食自给。
  替代种植试验成功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1995年,中缅万亩杂交水稻、中缅千亩甘蔗丰产示范等项目,由云南省科委立项,并得到国家科委合作司的指导,获得拨款20万元。同时,中缅双方在四特区的勐拉镇曼回村试种了800多亩甘蔗,亩产达8000多公斤。
  1998年11月24日,中缅双方“万亩杂交水稻、千亩甘蔗丰产示范项目”,由云南省科委和缅甸四特区有关部门主持通过了双方验收。同年,缅甸第四特区政府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投资4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勐拉建起了一座糖厂……
  替代种植普遍推行后,流入我国境内的毒品大幅度减少。根据打洛边防工作站提供的情况,他们查获的毒品从1990年的4000多克下降到1997年的45克,近两年没有发现毒品。1998年1月12日至16日,第四特区邀请我警方合作,对四特区的禁种罂粟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没发现罂粟种植及毒品加工厂。勐拉镇原来的一些罂粟种植大户变成西瓜、甘蔗种植大户。勐拉果敢老寨的农民李老状,一家人种罂粟的收入还不够他一个人吸大烟。自从四特区政府强制他戒毒后,在“绿色禁毒工程”扶持下,他靠种杂交水稻解决了吃饭问题,靠种甘蔗解决了用钱问题。仅1997年李老状家卖甘蔗收入就达5万多元。如今,李老状家已盖起了新房,买了拖拉机、摩托车,成了远近闻名的“甘蔗大户”,成为缅甸边民争相学习的致富模范。
  据统计,去年从打洛口岸出入境的人员已突破140万,车流量达10多万辆,旅游收入1.8亿元,人均3000多元,成为云南省最繁忙、最繁华的陆地开放口岸,被誉为云南的“小香港”。
  新华社记者 李银
  新华社通讯员 杨金高 简正午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社会聚焦摄影比赛

  有禁不止
  最近,笔者在湖南省洞口县的洞口、高沙、石江、竹市等镇的电子游戏场所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门外悬挂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左图)的警示牌,门里却有不少未成年人在玩电子游戏(下图)。希望有关部门在管理上动点真格的。
  湖南洞口县 滕治中摄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社会短波

  新疆石河子:
  动员社会力量造林
  “戈壁明珠”石河子城市绿化面积达到40%,人均绿地6.2平方米,不仅是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还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公园城、生态城。前不久,石河子市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
  近日,石河子市出台了《石河子市鼓励和扶持全社会兴建造林绿化基地实施办法》,垦区内外20多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申请建设造林绿化基地,总面积达1.4万亩。
  新疆经济报社 沈峰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社会短波

  湖北大悟县:
  基金奖励反腐倡廉
  湖北省大悟县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设立反腐倡廉基金。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人士自愿捐赠和领导干部主动清退的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奖励对象为: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举报有功人员、积极开展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人员。受奖人不受地域、职务、职业限制。截至目前,已有34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奖励,发放奖金总额2.1万元。
  湖北大悟县委组织部 邓庆胜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社会短波

  山东省费县:
  集资修路不见动工
  山东省费县机织厂、刑警队门前的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广大居民苦不堪言。据了解,各临街单位都已交纳了修路集资款,也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迟迟不见动工。
  山东费县供电局 胡贵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