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本报记者 陈伟光
1949年,享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浙江农村,农民全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只有206.5公斤,缺粮98天;人均收入只有47元。到1998年,农村人口增加了1倍多,而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22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814.56元,比1949年增长了80多倍。
1949年,浙江省农村人口8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全省只有22台拖拉机和386台抽水机。到1998年,青壮年文盲下降到1.5%,并有21万农民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98.84万千瓦,85%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机械耕作,居世界领先水平;粮食作物统一供种率达39.6%,粮食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72.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
1949年以前,浙江农民过着饮水靠井、点灯靠油、传话靠信、养老靠儿、治病靠郎中的传统生活。而现在,全省农村电灯、自来水、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了100%、77.5%和9.9部/百人;80%左右的农村人口享有农村初级卫生保健,94%的乡镇、83%的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
1949年以前,浙江农民能住上土砖青瓦房就很满足了。而如今,浙江农村到处是一幢幢现代楼房,城郊农民甚至住上了别墅。
改革开放以来的最近20年,是浙江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的时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到1998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2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4%,比1978年增长390倍;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14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2%;上交税金242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60%。
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大大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一大批工贸结合、商贸结合、旅贸结合的小城镇崛起,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村落,落户城镇。1998年全省有建制镇1006个,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36.6%。近8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转移出来,农民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1998年,农民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52.6%、21%、26.4%。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890.65元,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471,表明浙江农民消费水平已进入小康阶段。高档消费品拥有量达到较高层次,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98.3辆,电冰箱31.9台,洗衣机24.0台,摩托车17.0辆,电视机115.76台。农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达38.5平方米,衣着消费趋向成衣化和城市化。至1998年,全省共有60个小康县(市、区),全省基本实现了小康。
浙江省已明确提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05年全省着力于打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力争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第二步,到2010年全省有三分之二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第三步,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城市化的进程
“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城市化,全面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争取达到50%以上,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通过推进城市化,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文明进步。”这是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小城镇迅猛发展,浙江城市化获得较快发展。1997年底,全省共有设市城市35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6个),建制镇993个,城镇非农业人口855.15万人,占总人口的19.34%,加上居住在城镇的农村人口,浙江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35%。
同样一个明显的标志,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00美元。这意味着浙江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浙江省委、省政府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去年底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要顺势应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方针。
省政府成立了省推进城市化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编制《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省建设厅已初步提出了《浙江省2010年城市化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技、基础设施和环境6大类共39项指标。建立这一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切切实实地把城市化建立在现代化的质的基础上。
规划至2010年,浙江省城镇数量和规模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届时浙江省将拥有杭州、宁波、温州三个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省域中心城市;绍兴、嘉兴、湖州、金华、台州等一批人口规模在50万~100万的区域中心城市;义乌、临海等22个人口规模在20万~50万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一大批人口规模在5万以上20万以下的中心镇。使人口规模10万以上的城市占全省总人口规模的比重达到76%以上,逐步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为龙头的结构合理、规模有序、集约发展的格局。
杭州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强化国际性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技术创新功能,形成国际性的交通、通信口岸,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功能。宁波市突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华东地区的重要贸易口岸和工业基地,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海洋开发基地。温州市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出海口岸之一,浙南中心城市,浙江省重要的海洋开发基地和东海石油勘探基地后勤。
到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CDP达到3500美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实现高度的社会分工与协作;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每户拥有经济适用住房,并逐步改善,向宽敞舒适、方便和卫生的方向发展。
把城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城市,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得到妥善保护,充分体现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大喜)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历史的巨变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张德江 浙江省省长 柴松岳
新中国建立以来,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省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经济建设不断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5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49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5%。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2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4位。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从1949年的68.5∶8.0∶23.5,调整为1978年的38.1∶43.3∶18.6,到1998年又调整为12.7∶54.3∶33.0,三次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使浙江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历史跨越。基本建设成就巨大,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逐步完善,社会生产能力增强,投资环境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控制力增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199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13.5%,集体工业占42.7%,个体私营工业占34.0%,外商及其他工业占9.8%。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浙江从一个经济比较封闭省份,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省份,1998年全省外贸出口达到120.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99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37元和3815元,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66倍和80倍。近20年中,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环境保护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80年代初的55.8%和55%,降至目前的42.5%和47.1%。目前全省已基本实现小康。
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省逐步实施,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浙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逐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形成了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二是大胆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三是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四是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和小城镇联动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五是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社会化投入和产业化经营机制。
在迈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到2005年,争取有近三分之一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争取有近三分之二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浙江人民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这一经济建设主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重点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产业提升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抓住科技和人才两个关键,加快推进科教兴省战略;以要素集聚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浙江在新世纪实现新的腾飞。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多种所有制的活力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活力之源。
到去年底,全省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私经济、“三资”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体上分别为11.5%、40.3%、42.5%、5.7%。
“多轮驱动,多轨运行”,使浙江经济“列车”保持了快速、稳健的前进速度。去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87.5亿元,增长10.1%;今年上半年达到2264亿元,同样增长10.1%。
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发育较早。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浙江人民,从本省工业企业95%以上都是小型企业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所有制形式的框框,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温州、台州等地区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铺平了“起飞”的跑道。有资料表明,在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省占了112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90%以上的商业零售、饮食和服务网点由个体私营经济经营,4600多个专业市场中,90%以上的经营者是个体私营业主。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浙江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城乡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改变了过去“拾遗补缺”的地位,在许多竞争性领域替代了国有经济,使更多的国有资本集中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和途径。温州、台州地区创造的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模式,现在已被全省极大多数国有企业所采用,75%左右的国有企业实行了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制改造。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下岗职工安置提供了回旋余地。仅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就为浙江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国有单位安置下岗职工的压力。去年全省安置18万下岗职工中,个私企业安置了4.7万人,占1/4多。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了财力保证。到去年底,全省财政收入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收入占73%左右。    (建国 国庆)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国有企业的生机
本报记者 袁亚平
过去有一种印象,好像浙江省只是个小省,国有工业就微不足道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国有工业总资产增长了27倍。这里有一组数据:浙江省国有工业总资产目前在全国居第13位,相当于山西省、吉林省;净资产位居第12位,相当于黑龙江省、四川省;利税总额位居第八位,高于北京市、辽宁省;利润总额位居第七位,更是高于许多省份。
历来不显眼的浙江省国有工业,现在不仅“块头”不小,而且长得挺“结实”呢!
今年上半年,势头很好,直往上冒:浙江国有企业上缴税金增长32.33%,增幅列全国第二位;买现利润占全国的7.24%,总资产贡献率列全国第三位。
浙江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仅11%左右,但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对全省经济起着支撑作用。在电力、自来水和煤气生产供应业,比重超过80%;在化学、冶金等资本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比重超过50%;在电子、医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比重超过40%;在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冶金、食品、建材等行业中,经营规模最大的均是国有企业。
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对记者说:“我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强调从整体上搞活搞好国有经济,着眼于企业制度创新,重视政策配套和规范操作。”
浙江省从1994年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先后确定了138家企业进行试点。这些企业通过试点,理顺了产权关系,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了内部管理,经营情况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改善。到去年底,这些企业的80%以上都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其中18家已经上市。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普遍开展了股份合作、兼并、破产、租赁、拍卖各种形式的企业改制。到今年6月底,全省5017家国有企业,已改制3716家,改制面为74%。
为了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浙江把企业改革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结合起来,与培育电子、机械、医药、化工四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改造棉纺、丝绸、水泥三个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如今,在四个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大企业为骨干的产业构架。在传统产业中,主动淘汰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棉纺行业已压锭28.36万锭,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6737 万元;丝绸行业的缫丝加工机从5.4万台压缩到3.1万台,缫丝企业从407家压缩到181家,劳动生产力明显提高;水泥行业计划今明两年淘汰小水泥窑128座,削减生产能力500万吨左右。
尤为可喜的是,企业的发展观和经营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企业开始形成多元经济结构,国有企业由独资逐步走向多元资本结构,资产更清晰,资本经营的理念更强。东方通信、杭钢集团、巨化集团、西湖电子等一批国有企业的股票上市,一批企业家正在学会运用社会资本来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以人为中心”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准则。浙江省在企业领导体制这个敏感的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为人才开发,搞好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浙江省在去年颁布实施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行办法》,把经营者的收入增长与净资产、利润增长挂钩。省里在杭州钢铁厂、浙江水泥厂等国有大型企业中试行领导干部岗位公开招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省各市(地)也组织试点,金华市在49家国有工商企业进行了招标。
今年8月19日,杭州国有大型企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厂长。拥有6家分厂的杭州汽车零部件总厂,中标厂长三年任期内,实行年薪制,年基薪10万元。另根据合同按经营实绩辅以风险收入,并在推进企业改制过程中进行期权激励。同时对中标厂长实行风险抵押,抵押金10万元,如按年度考核未完成经营目标的,按合同规定扣除相应的风险金。
结果有51人揭榜应聘。他们均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四人有硕士学位,六人有高级职称,14人曾担任过厂长、经理。从51人中产生一名中标者,竞争十分激烈。
人们兴致所在,信心所在,果然是国有企业!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浙江一年
单位/年 1949年 1978年 1998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4.98 123.72 4987.50
工业总产值 亿元 5.80 132.11 11338.18
财政总收入 亿元 0.45 27.45 401.80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元 332 7837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元 165 3815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建设者的快乐 浙江日报摄影部供稿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东海石油第一口探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