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建设山川秀美文明富裕的新陕西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李建国
陕西省省长 程安东
陕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着辉煌壮丽的篇章。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做出过特殊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3600万三秦儿女在这块古老广袤而又蕴藏生机的黄土地上,又为陕西的历史谱写了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50年来,陕西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五”、“二五”时期,“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建设,陕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科教、旅游、能源三大产业优势。国内生产总值比解放初期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7.9%,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1998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40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是解放初的550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亩产由解放初的50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214公斤。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苹果人均产量居全国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362亿元,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公路、铁路、民航相衔接的交通网络。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陕北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开发全面展开,将为我国21世纪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旅游产业形成了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的十大旅游景区,成为陕西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省430万贫困人口,已有300余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结果。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积蓄发展后劲、力争后来居上的关键时期。江泽民总书记发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为陕西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陕西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能源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而且省会西安又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个中心城市,我们完全有信心也有条件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使陕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我们要从陕西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六篇文章,以新的姿态跨入新的世纪。一是确保实现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完成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调整改组的战略任务。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一批能够为跨世纪发展提供财源和积累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使陕西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迈上一个大台阶。四是继续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按照朱镕基总理提出的“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要求,苦干十年,从根本上治理全省1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五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六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力度,为迎接西部大开发热潮的到来创造良好的环境。
回顾50年成就辉煌,展望新世纪任重道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加快发展,一心一意把陕西经济搞上去。我们相信,曾经以汉唐雄风闻名于世的陕西,一定能够以山川秀美、文明富裕的崭新形象呈现在伟大祖国的西部。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延安:从光辉走向繁荣
50年的沧桑巨变,革命圣地延安又一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76.82亿元,财政收入12.28亿元,生产粮食97.7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18.8倍、2152倍和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356元,比1978年增长24.6倍。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光辉历史的延安正在走向繁荣,豪情满怀地奔向新世纪。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基了人民共和国大厦,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50年来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繁荣富强的新延安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贫穷不再是延安的代名词。今天,延安以烤烟、苹果、羊子、薯类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开发形成了规模。140万亩苹果、70万亩薯类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1/3的农户靠主导产业开发走向富裕。农村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67万人减少到1.9万人。
延安有了大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向导,围绕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支柱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资力度,新建和改建了一批重点企业。截止1998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6000多户,完成总产值70.2亿元,较1952年增长683.1倍。工农业生产的比重由1949年的2:98上升到67:33。延长油矿去年生产、加工原油133.6万吨,实现利税2.13亿元。延安炼油厂炼油能力达300万吨/年,成为陕北高原一颗耀眼的企业明珠。
延安人骑毛驴已成为历史。延安交通四通八达,西延铁路以及西包线、兰宜路横穿南北、东西,飞机航班直通西安、北京,程控电话随时可与国内外通话。入夜,昔日窑洞稀落的煤油灯如今已化做灿若繁星的电灯和五彩缤纷的霓虹灯。1996年底全市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村村通程控电话。
眼下,当你漫步延安街头,鳞次栉比的高楼耸立延河两岸,土窑洞几乎成了供游客参观和进行传统教育的场所。各种时装占、美容店遍布延安街头,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已成为舞台道具……正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母亲延安换新颜!(刘春景)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西安:从古老走向年轻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100余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使西安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她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发展,古老的西安已经走向年轻,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中西部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我国重要的科学、教育基地。西安现有高等院校37所、成人高校29所,在校学生22万人;各类科研及技术创新机构30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万人,占全部职工的27.4%,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社会和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关于“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的题词,高瞻远瞩地指明了西安发展的方向。近年来,西安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江总书记的题词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提出并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已连续8年保持了年均13.8%的增长速度,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名列中西部各大城市之首,同时,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财政收入达53.96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8亿元,增长8.93%。近几年对80.3%的国有小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去年非公有制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占到全市总产值的26.1%。旅游业总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47.9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4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058万人次,旅游收入56亿元,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西安市已与13个国家的15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高级官员访问了西安。
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八大工程深入发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取得新的成效,市容市貌发生令人瞩目的新变化,城市文明程变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现在,来到古城西安,人们都会感到这里街更宽了,楼更高了,地更绿了,灯更亮了,城市变得更美了,人们不禁惊叹:古城地下不仅有着谜一般的壮观,而且地上有着诗一般的瑰丽。 (郝小奇
 赵路明 梁栋)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杨凌:中国农业的希望
地处陕西关中腹地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沐浴着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发展成一个科教优势独特、城市环境优美、产业初具规模的现代衣业产业生态城,辉映着21世纪中国农业的希望。
有着悠久历史的杨凌曾是4000多年前神农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使杨凌逐渐成为拥有10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林水64个学科和600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的农业科研教学基地,为国家培养输送农业科技人才6万多名,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主席早在50年代对把小麦产量翻了一番的杨凌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教授说:“你的‘碧蚂一号’救了一个新中国!”
1997年7月29日,国务院决定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领导体制,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和陕西省政府组成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提出示范区的任务是:“解决中国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发展问题,解决下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存问题”。
本着“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效益示范”的原则,示范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南北两片起步区的路网工程,倍受广大科教人员关注的安居工程已经竣工;建成了杨凌水上运动中心。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招商引资的魅力日益显现。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的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日趋活跃。示范区推行“首问责任制”和办文办事“限时承诺制”,为入区企业审批、注册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优质服务。现在已有126家企业注册入区,其中85%的项目都是杨凌科教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昔日尘封抽屉的专利如今成了人们争抢的金娃娃。
春风吹来满眼绿,“绿色硅谷”绽新姿。杨凌示范区将紧紧抓住再造秀美山川和开发大西北的历史性机遇,在共和国21世纪的伟大进程中树起一座科教兴农的丰碑!(刘松焘)(附图片)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
新中国的陕西科技事业是在旧中国留下的科技废墟和一片荒漠中重建起来的。经过50个春秋的风雨历程和艰苦创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科技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今日陕西已成为名列全国前茅的科技大省,成为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经过50年的建设,陕西的科研机构,已从建国前夕的5个,发展到1998年的1065个,县以上独立的科研院所275个。在这些科研院所中有101个属优势专业方向,其中17个是全国唯一的,50个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34个居全国先进水平。陕西省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部门、专业专项重点实验室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每年有近2000项科技成果问世。
陕西的各类科技人员目前已达85万多人。在陕西的两院院士已有30人。陕西有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区),西安高新区已经具有相当实力,再加上咸阳、渭南两个省级高新区,形成了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陕西实施“1851”科技经济一体化计划。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在以超级程控交换机、数字化彩电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通信设备、数字化家电、生物医药、能源与材料、农畜良种与高效农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新兴产业已具雏型,推动了全省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了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了依托本省科技优势,加快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今年6月28日,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化的决定》,为深化利技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薛浩)(附图片)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陕西的部分全国之最
●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西安
●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军事城堡——西安城墙
●中国最大的农业科学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国军品综合科研生产能力最强的企业群体——陕西军工企业
●中国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西飞公司
●中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咸阳陕西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
●中国最大的彩色偏转线圈生产基地——咸阳偏转集团
●中国最大的钼业基地和“中国钛城”——金堆城钼业公司和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中国最长的隧道——全长18.754公里的秦岭西安至安康铁路隧道
●全国最大的天麻生产基地和中华猕猴桃产区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
1997年12月4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这两个决定象燎原之火,迅速燃遍了三秦大地,成为加快陕西发展的突破口。
面对全省国有小企业86%的负债率、54.4%的亏损面和相当数量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困难状况,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产权置换为核心,坚持改制与转制相结合、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相结合,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今年七月底,全省累计完成国有小企业改制4390户,占总数5636户的77.89%。
为了使“放开”的企业尽快“活”起来,陕西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从而使亏损面下降到25.6%,已改制的企业40%呈现出发展加快、效益提高的好势头,焕发了新的活力。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1998年,全省新增个体工商户14.3万户、私营企业1.05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24%和70.4%;增加数相当于改革开放20年来总数的20%和40%;注册资本近百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20年来总数的五分之三;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和分流人员23万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一半。
一年多来,两个决定配套推进,相互呼应,推动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比由过去的8.8:1.2发展为8.2:1.8。实践已经证明:两个决定既是陕西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更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增长点”。(秦声)(附图片)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陕西以文物观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陕西旅游已成为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接待人数、外汇收入大幅增长。1998年末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54万人次,外汇收入2.47亿美元,居全国前列;接待国内游客达2550万人次,收入7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94.5亿元。1978年至1998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游客5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53亿美元,接待国内游人3.1亿人次,收入420亿元。
旅游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1978年以前,全省旅游点只有10余处,1998年末,全省已开发如秦兵马俑、西安城墙、华山、黄河壶口瀑布、太白山等对外开放的著名旅游景区(点)170多处,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文物古迹为特色,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10大旅游区、4条旅游线路、20多项丰富多采的专项旅游。
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已具相当规模。现有涉外旅游饭店101家,其中星级饭店67家,拥有14000张床位,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能力可达100万人次。西安已开通7条国际及区域航线,116条国内航线和10余条包机线。
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大旅游产业格局。全省现有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31家,国内旅行社126家,专职翻译导游人员2300人,全省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近50万人。
为了使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省上成立了陕西、西安两大旅游集团公司。今年1—7月份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29.5万人次,同比增长23.6%,旅游外汇收入1.1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颜宗岳 王希枫)(附图片)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
扩大内部需求改变瓶颈制约
新中国成立50年来,陕西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据统计,50年来,国家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达3362亿元,其中改革开放20年新增投资是前30年的13.6倍。1998年全省公路、铁路长度和发电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21.1倍、4.7倍和888倍。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决策,尽快改变陕西省基础设施欠帐过多的局面,陕西省委、省政府于1998年9月13日做出了《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199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了545亿元。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全省将有4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57个项目续建。
今后两三年,力争使全省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
基本建成西安——安康、延安北——神木北铁路,建设西安——南京铁路干线和西安铁路枢纽工程,形成纵贯南北、横通东西的铁路运输网络;建成渭南——潼关、铜川——黄陵、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公路主骨架;完成扩建咸阳国际机场工程,开通与世界一些城市的国际航线,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航空运输中心。同时要建成西安——合肥、西安——呼和浩特光缆等通讯工程、宝鸡二电厂、蒲城电厂二期、韩城二电厂等一批电源工程,完成东雷二期抽黄、黑河水利枢纽、冯家山取水等水利和城市供水工程以及天然气入户工程。
以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榆林北部风沙滩区、渭北高原、秦巴山区为重点,建设一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使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8.8%提高到32.1%,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陕西打下良好的基础。(张盈安 王琦)(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