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共和国为你骄傲

  吴仁宝:农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吴仁宝30多年来带领华西村艰苦创业,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成功地把昔日偏僻落后的穷华西建成了富裕、美丽的新华西。
  1961年吴仁宝担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时,就立志要改变华西村贫穷落后的面貌。1964年,他和村里其他领导一起制定了华西村15年发展规划。在他的带领下,华西村成了家家有余钱、户户住新房的“幸福村”。
  改革开放使吴仁宝如虎添翼,他跳出单一农业经营的思想框框,调整经济结构,走出一条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他们先后办起了以冶金、纺织、有色金属为主的多个企业,全村大部分劳力投入了工业生产;在副业上,他通过专业承包形成了较大的养殖规模。工副业的崛起为现代化农业的稳定发展铺平了道路,农业的稳定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吴仁宝使华西村建成了江苏最大的村级乡镇企业集团。华西村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众多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作为华西村30多年的“老当家”,吴仁宝清正廉洁,坚持做到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领全村最高奖金。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光荣称号。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共和国为你骄傲

  韩素云:支持丈夫戍边的“好军嫂”
  “全国拥军模范”韩素云,是山东省梁山县韩垓乡马甸村农民。为了支持丈夫安心戍边,建功立业,在家庭面临严重困难和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心里装的是国防建设,想的是让丈夫安心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爱融进了祖国的边防事业。
  23岁那年,韩素云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来到未婚夫的家———那个让她牵肠挂肚的家:未婚夫远在边陲戍边,家里80岁的奶奶卧床不起,父亲患脑血栓药不离身,母亲胃病犯时神经性头疼跟着犯,嫂子习惯性流产身子虚得连盆水也端不起,哥哥在百里外的矿上工作,弟弟视力不足0.1,一双孪生妹妹尚在上小学……从此,她含辛茹苦,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一个多难的军人之家。
  10多年来,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她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务,精心照料病弱的老人,悉心照顾弱小的孩子,关心丈夫的弟弟妹妹;吃苦耐劳,以辛勤的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助人为乐,把温暖送给他人,把苦和累留给自己。即使自己患了重病,她也不愿给远方的丈夫透个信。公公劝她,婆婆求她:不能再瞒丈夫了。她却说:他又不是医生,让他知道,他急,部队上也急……
  韩素云把爱亲人、爱丈夫与爱军队、爱国家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被人们称为“好军嫂”。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报道

  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深圳高标准创建文明城市成效显著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将文明创建工作引向深入,本报从今日起开辟“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报道”专栏,陆续推出10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城市和先进县的典型报道。本期介绍的是深圳市高标准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
  本报深圳9月5日电 记者任维东报道:行进在宽阔、平坦的深南大道上,宛如走进一座四季常青的花园,路两旁的绿草、鲜花、大树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夺目。这是一条令深圳人自豪的花园大道,是近年来深圳创建文明城市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深圳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深圳的目标是要建设成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花园式、园林式、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主题是“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以“创三优”为重点,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规定了30条系统量化标准和11项千分制检查评比标准,层层签订责任状,不惜投入大量建设资金,由主要领导亲自抓。
  从规划入手,大力整治环境。向国际水平看齐,首先搞好城市规划,保证50年不落后,对新的中心区规划建设面向国际招标。重点抓好机场、检查站、火车站、海关、主要道路的净化、美化、绿化工作,努力改善城市形象,新建了一大批新型巴士站亭、街心景点、灯光工程景区、街头雕塑、广场和公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同时,大量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物,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全市去年新增绿地面积187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
  依法治市,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规章,用法律规范政府、市民行为和市场秩序,强化监督;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拍卖;实行工程建设招标制;改革政府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同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着重打击凶杀、抢劫、车匪路霸等暴力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全市近三年刑事案件发案率一直呈下降态势,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现已建成安全文明小区1699个,覆盖人口数达383万。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五十而知“天命”
  米博华
  新中国走过半个世纪的征程,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我们都经历过了。回过头去看,确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慨叹。每念及此,又总是想起孔夫子的那句话“五十而知天命”。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人生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当然,对于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五十岁是相当年轻的,犹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倘以社会主义中国作比,“五十而知天命”的涵义是,经过了“而立”和“不惑”之年,我们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当然之故”的认识,与日俱进,与年俱增,渐次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浴血奋战,创建了新中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开端。对于前者,我们是胜利者;对于后者,我们是探索者、实践者。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表达这样的意思,对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摸索。回顾新中国五十年的历程就会清楚地看到,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是多么的艰难。
  新中国五十年是胜利的五十年,辉煌的五十年。“五十而知天命”,是说我们从成功和胜利之中,从挫折和失误之中,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也曾有过幼稚的狂热和痛定思痛的迷惘。我们曾经以为,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化解决了农业问题,三大改造解决了工业问题,公社化解决了所有制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提前进入共产主义。认为愈“大”愈“公”愈“纯”愈是社会主义。致使我们在取得重大成就的过程中走了弯路。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和否定这段历史,因为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使社会主义这一新型制度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振兴中华,这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要付出代价才能换取胜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个经历坎坷曲折取得重大胜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天命”的过程。“知天命”的一个重要成果和标志,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等重大问题,都作了精辟回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五十而知天命”,表现了我们党在政治和理论上的成熟,是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清醒把握。这是五十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中最具根本性的成果。当然,时代在发展,认识无穷尽,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特别是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未知领域还很多,需要有志于“学”,有志于“立”,不断地达到“不惑”、“知天命”的更高境界。这样,我们就能在党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第4版(要闻)
专栏:

  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写在《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出版之际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十万个为什么》,我国影响最大的科普读物。倘若没有这块基石,共和国人才辉映的科学殿堂里,也许就少了几颗耀眼之星。
  38年历史翻过,一部重新编著的《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正在走向读者。它将引领新世纪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向科学的海洋,使共和国涌现出更多的栋梁之材,跻身世界之强。
  一
  《十万个为什么》,十万把金钥匙。它开启每一个人的心灵,给予每一个人无限的智慧。1961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部问世,立即产生轰动效应。其时,正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不久,处处涌动着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春潮。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一扇扇科学之门。青少年喜欢,年长者也爱不释手。
  至今,全国各地飞向编辑部的读者来信没有断过,用成千上万封概括决不为过。一封封,表达的是对作者编辑的感激之情;一封封,求助的是帮助购买和配齐书籍;一封封,提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不解的种种问题;一封封,渴望的是有一部更新更全面更具权威性的新的《十万个为什么》问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深情地回忆道:“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在求知求真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素养和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在我小时候读过的科普读物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那时在班上我是团支部书记,曾组织同学们一起读,一起讨论。就是从那时候,从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讨论中,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就逐渐培养起来。”
  还有众多是发自海外的电子信件。这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留学生王水平的电子信:“从小学到高中,如果还记得读过什么书的话,就是那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了。可以说,我们的科学常识就是从《十万个为什么》来的。在整理旧书时又翻出那几本《十万个为什么》,除了对书的旧情不变以外,看看内容都已经陈旧了,不是我的眼界高了,而是科学发展了。于是想,如果有一套新的《十万个为什么》,能将我们中国的下一代带进21世纪科学的大海边,那该有多好。”
  一切诚念如此相遇在一起。出一部新的《十万个为什么》,惠泽下一世纪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也是海内外读者的期盼和要求。
  二
  在《十万个为什么》幕后英雄中,刻有中国最负盛名的老一辈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张作人、苏步青、张钰哲等人的名字。他们都曾为《十万个为什么》出过题目,写过文章。
  在《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强大的编纂队伍中,人们又可以看到卢嘉锡、干福熹、叶叔华、孙钧、杨福家、陈佳洱、谷超豪、洪国藩、谢希德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了这部书的编委会。还有众多的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100多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参与编写。
  学识丰赡的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科普事业,不约而同地走向这部为青少年而写的科普读物中来。那天,《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开印,中科院院士、医学家吴孟超也来了。在印刷机旁,吴教授对记者说:“再忙,我也要来。为什么?因为这部书在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子。李洪志为什么能骗人,就是我们的科普工作还做得不好。真科学一定要出来讲话,要占领阵地。”气象学家严济远,是旧版的作者,后来又数次参加修订工作,这次是《地球科学》分册的主编,他说:“将自己的学识、观念写给青少年,这是一种责任。你不写、他不写,那么就没有人写,伪科学就要出笼,就要去毒害人。”
  一种强烈的责任,对国家、社会、人民、下一代的,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而发生在科学家们身上的那种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同样感召后人。
  什么是微电子技术?为什么生产集成电路需要极净的环境?校改这样两篇简易文章,对于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它却花费了谢教授相当精力。正在住院的她数次打电话到复旦,征求同行的意见。有同事和学生来看她,她也总是请他们一起讨论,看如何表达得更准确些。谢教授坦诚地说:“写科普文章难度也相当大。一些科学常识,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要正确,不能有一点错。《十万个为什么》是学生课堂以外的重要参考书,所以一定要认真。”
  杨雄里教授是神经生物学家,他在审读了人体科学的一些有关目录后,发现脑科学方面的条目有所欠缺,于是亲自写来文章,在给编辑的信中还特别提到:“请尽管修改。”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撰写有关地下建筑的文章。在稿件交出后,他思来想去,觉得表达得还不是最清楚,于是又绘制图表加以说明。
  在《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中,有些分册由两位科学家担任主编。这是为什么?其中之谜相当感人。赵君亮是著名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台长。编辑部请他担任《宇宙科学》分册的主编。赵先生在接受邀请后又诚恳地提出:“宇宙知识极为丰富。我可以保证在天文方面不出差错。但是不能保证在航天方面不出一点差错。因为我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希望再请一位主编。”所以,这部分册有两位主编。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容不得半点似是而非。来自科学家们身上的那种品格、那种精神、那种境界,是《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的魂与脊梁。
  三
  “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只要读者反映不错就可以了。”在编辑部的办公室里,5名编辑面对记者的采访,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较之旧版,《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有2/3的内容是翻新重写的。在学科建立上,增加了环境、信息、遗传、航天、人体、工程等内容。每一学科中的为什么从何而来?专家们的提示是一方面,读者来信又是一方面,还有就得靠编辑们迈开双脚,到中小学校向小读者们征求意见。于是,一些重大的、众所关注的学科前沿的问题,一些大量来自人们周围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些与现代科技发展有密切关联的问题,一些自然与反自然现象问题等等,都被网罗在这部读物中。
  这半年,是编辑部最为紧张的时刻。白天加晚上,周末连周日,所有的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在办公室,记者看到好多方便面空盒箱,这都是他们饥饿时消灭的“战果”。有的编辑无暇照顾家庭,索性将年幼的孩子送到乡下请人带。编辑部只有两台电脑,不够用,有人就将自己家里的搬来用……
  苦心孤诣,五度寒暑。当所有的辛劳化为果实的今天,编辑们仍有一种惶惑感。会不会有差错?读者会不会喜欢?会不会没有将当今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出来?一切担心,都缘于一种信誉、一种责任、一种承诺。
  现代社会是科学的世界,谁拥有科学就拥有力量,拥有未来。《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第4版(要闻)
专栏:

  吴邦国会见科特迪瓦总理
  据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第二十二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今晚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前来参加大会的科特迪瓦总理达尼埃尔·卡布兰·敦坎及夫人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司马义·艾买提会见埃及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埃及宗教基金部长哈姆迪·扎格祖格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中国对巴以签署备忘录表示欢迎和祝贺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今天在这里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就执行怀伊协议及恢复巴最终地位谈判达成一致并签署备忘录表示“欢迎和祝贺”。
  有记者问:9月5日,巴以就执行去年10月签署的怀伊协议及恢复巴最终地位谈判达成一致,并签署了备忘录。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孙玉玺回答说:巴以经过认真谈判,就执行怀伊协议及恢复巴最终地位谈判达成一致并签署备忘录,这是中东和谈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对此,我们表示欢迎和祝贺。中国政府支持巴以双方以及中东和谈有关各方为推进中东和谈所作的积极努力。中国始终认为,尽早实现中东和平是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是阿以双方现实和长远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继续作出努力,以联合国有关决议为基础,以“土地换和平”为原则,加速和谈,以早日实现中东和平。


第4版(要闻)
专栏:

  辉煌的50年
  (图片新闻)
  地处黄河故道的山东省单县蔡堂镇杨平楼村,过去,“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解放前这里大多数人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经过50年的沧桑巨变,该村农民不但脱了贫,许多人还过上了小康生活。①②为杨北长一家住上了新楼房,家里拖拉机、摩托车、电视机一应俱全。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③解放前,杨北长家和许多村民一样采摘树叶充饥。
杨绪木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