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农牧民投身大市场
  罗布次仁
  经历20年来改革开放的洗礼,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投身大市场,闯出新天地。西藏加强各类市场建设,实现了县县有集贸市场,打破了延续千百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
  市场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农牧民。在林海莽莽的藏东南,每年春夏时节,人们采集松茸、羊肚菌等众多野生真菌和田七、天麻等名目繁多的中药材,通过商贩出售到海内外。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江河谷地,农民瞄准城镇市场,将蔬菜生产由庭院式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每年生产50多个品种的几千万公斤蔬菜。同时发展农区畜牧业,把丰富的肉、蛋、奶产品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西藏农牧民以崭新的观念构筑自己的市场。位于藏东崇山峻岭之中的丁青县尺犊乡农民,近年来采取贷款购买建筑材料,群众义务投工的办法,在乡政府门前的荒滩野坡上建起市场,每天有四五百名深居沟壑的农牧民到这里卖出各种土特产品,买回所需的各种日用百货,年成交额达3000多万元。
  西藏农牧民闯荡大市场,使自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由1993年的706元增加到1998年的1158元。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江苏省投资4000万元援建的拉萨市江苏路。尼玛次仁摄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各族群众欢聚布达拉宫广场,观看“心连心”艺术团演出。魏黎耕摄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雪域高原谱新篇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 陈奎元 西藏自治区主席 列确
  西藏雄伟地屹立在祖国的西南边陲,藏民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在这块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勤劳耕耘,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
  旧西藏长期处于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束缚下,“三大领主”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剥削,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中央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以藏族人民为主体的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9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120.1%,年均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31亿元,比1990年增长26.5%,年均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24亿元,比1990年增长244.4%,年均增长1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63亿元,比1990年增长224.4%,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1998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64亿元,比1990年增长19.2倍,年均增长45.6%。基础设施明显改善,8年间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188.26亿元。市场建设得到加强,商品市场日趋繁荣,199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99亿元,比1990年增长172.9%。金融事业有较快发展,储蓄与信贷均有大幅度增长。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按照与全国框架一致、体制衔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先后实施了国有企业、计划、财税、投资、金融、价格、外贸、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并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农牧区在稳定“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国有骨干企业活力逐步增强,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投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在全区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2%下降到1998年的48%。财税体制、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公有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外开放、谋求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九五”前三年,全区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36亿美元。对国外和内地各省区市特别是15个对口援藏省市的开放力度逐步加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98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58元,比1990年增长99%。农牧区的交通状况、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教育条件都有较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3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3.4%。城镇住房建设、市场建设、“菜篮子”建设等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居民住房条件和其他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科教兴藏”战略全面实施,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教育科技事业得到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九五”前三年,地方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累计投入14.598亿元,比“八五”同期增长161%。截至1998年底,全区各类学校已达4361所(含教学点),在校学生36.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1.3%,分别比“八五”同期增长33.4%、46.4%和22.4%。全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2万人,比“八五”同期增长14%。三年来,全区共完成科技项目79项,其中60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设立了多种科技奖励基金和专项基金,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维修保护等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以及布达拉宫广场扩建工程胜利竣工。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馆已经建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迅速。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截至1998年底,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300多个、医院床位6300多张、专业卫生工作人员10900多人,分别比“八五”末增长9.1%、6.96%和2.11%。公费医疗和免费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在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深刻揭露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妄图实现“西藏独立”的政治图谋;粉碎了达赖集团策划指挥的多起骚乱闹事;揭露并批判了达赖非法宣布“班禅转世灵童”、祸藏祸教的反动行径,在中央的关心和领导下,严格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圆满完成了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工作,十一世班禅顺利坐床。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对全区寺庙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建立正常秩序”的工作,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今后十几年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决定着中国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对处于落后地位的西藏来说,今后的任务更为艰巨。发展的快慢,不仅对西藏本身,而且对全国都有重大的影响。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密切结合西藏实际、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九五”期间和到2010年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指标,制定了西藏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到2010年,在经济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多,力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10%左右,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到下世纪中叶,西藏要同全国一样,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满怀信心,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将会把一个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带入21世纪。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扶贫攻坚取得突破
  尕玛多吉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多年来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措施,使农村牧区长期的贫困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绝大多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由70年代末的8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4.7万人,即由占全区农牧民总人数的52%减少到6.72%。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百万农奴翻身做了国家主人。但是由于西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建设环境艰苦,解决农牧民的温饱问题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三度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在西藏实行了免征农牧业税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西藏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全面启动全国援藏工作,使西藏农牧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近5年来,西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扶贫开发,全区累计修筑水渠、水库、池塘、提灌站等390余处,这些水利设施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45.9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2.5万亩,开垦宜农荒地6.6万亩,建设围栏草场190.2万亩,改良天然草场14.6万亩,年增产粮油4027万公斤,增养牲畜254万头(只);修筑县乡公路和乡村骡马驿道166条,长5805公里,改善了140个乡500多个村的交通条件;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47项,5.1万人和185万头(只)牲畜饮上了安全卫生水。
  扶贫开发使西藏贫困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获得全面进步。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81.3%,乡级卫生院覆盖率达到90%,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学种田、科学养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对口援藏结硕果
  王能生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和西藏实际出发,制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62项工程建设,实际投入40多亿元,其中生产性项目42个,占总项目的67.7%,占总投资的73.2%。目前,62个项目中已竣工60个,沃卡电站和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也即将全面竣工。62个工程的建成,大大加强了西藏的基础设施和综合经济实力。
  15个省市和中央各部委选派干部进藏工作,是对口援藏的重要内容。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先后已有1200多名来自对口援藏省市和中央部委的干部赴藏工作,他们发扬“老西藏精神”,与当地藏汉族干部紧密团结,开拓进取,使不少地方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和变化。在1995年至1998年第一批干部援藏工作期间,以援藏干部为桥梁,对口支援省市和中央部委,在62项工程之外,又落实援助合作项目668个,资金达到8.8亿元;1998年第二批干部援藏工作开始后,各对口援藏省市和中央各部委,进一步加大了对口援藏的力度,一年来已商定援藏项目269个,资金总数超过12亿元。
  对口援藏促进了西藏的发展,使西藏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从1994年到1998年,西藏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3.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也是西藏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5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5亿多元,相继建成了一大批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拉萨、八一、泽当、日喀则等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羊卓雍错湖,湖面海拔4440多米,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岳富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