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重点新书

  再现新中国五十年
  盖军
  1999年是个非同寻常之年。它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百年富邦的门限:回眸前五十年,中国已经走上了复兴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展望未来的五十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将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国各族人民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国庆,并以高昂的斗志准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此之际,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编辑、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探索·曲折·起飞——共和国五十年》大型画册面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又是“一穷二白”的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人没有干过的,只能在探索中前进。经过曲折,付出代价,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有本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像巨龙一样开始腾飞。这部画册,以“探索·曲折·起飞”为主题,对共和国五十年历程作了精确概括,是一部别有风格、时代气息浓厚、催人奋进的上乘之作。
  这部画册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精心挑选八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并附有近十万字的文字,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编法,分成七个部分,展现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外交、民族、祖国统一及社会风貌、人民生活诸多方面的变迁,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象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波澜壮阔、艰难曲折、昂首奋进、成就辉煌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教训。图片生动直观,文字画龙点睛,形象和思想性、历史感融为一体,具有文章和专著难以达到的效果。
  书中既充分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光辉成就,又如实记录了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既有万众欢呼的感人场景,也有由于指导思想错误而导致重大损失的历史画面。这样就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历史的原貌,使读者在受到巨大成就鼓舞的同时,也从深刻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历史的智慧。画册特别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曲折和困难无所畏惧的高昂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今天的强盛和起飞。
  画册把领袖人物的杰出贡献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结合起来。多少英模人物在各条战线上的奋斗,多少人间奇迹的创造,通过一幅幅照片展现在眼前。
  书中不仅反映物质文明建设,而且注意反映精神文明建设,如全国学习雷锋,学习大庆王铁人,学习数学家华罗庚,学习第四军医大学华山抢险集体,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没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新中国的五十年间,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画册以对比的手法,表现令人振奋的欢快场面。如从“吃饱”到“吃好”;从“蜗居”到“安居”;从“蓝海洋”到“流行色”以及“三大件”的变迁等。
  翻阅这部充满激情的画册,可以知道中国已经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激励人们信心倍增,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斗。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新书拾零

  新书拾零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中国高校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近三年来,我国五十二所高校进行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大批的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名人被邀请到高校讲坛讲演,吸引了数以十万计人次的大学生听众,形成了全国瞩目的“大学校园人文现象”。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二、三卷)荟萃了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几十所著名大学经典“人文讲座”,融享誉海内外近百名知名学者的精彩演讲于一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季羡林、任继愈、杨叔子等学者们以平常人的心态、平等者的姿态,谈自己在做人和做学问的道路上执著追求真理的心得。其内容涉及到科学、文学、哲学、经济、教育以及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国旗往事》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五十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浙江人民出版社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国旗往事》(白芷著)一书,该书展示了国旗设计者曾联松设计国旗的经过,也展示了曾联松先生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
  《按下快门——聚焦五十年国事家事》
  在国庆五十周年之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向读者奉献一部图文并茂的新书《按下快门——聚焦五十年国事家事》。作者赵勇田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迷上了摄影,他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路。他拍摄的照片不仅真实地讲述了个人、家庭的悲欢,更再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共和国几十年来的重大事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决定出版一批图文并茂的纪实类图书。近期将推出的有《共和国的客人》、《天安门前的我》等。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重大事件留笔端
  袁理
  在我供职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先后两任社长的经历都颇为传奇:前任阎吾,以参加战斗最多、采写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三个“之最”;继任刘回年,则以经历的重大政治和军事事件之多而著称军事新闻界:从两次大裁军,到两代三军统帅交接;从“文革”期间奉周恩来之命调查解决贵州问题,到目击共和国历史上的超级审判……一系列的经历,被这位将军记者写成《重大事件亲历》一书,由新华出版社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重要读物出版。
  在刘回年近四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前二十年,他作为报道一线的政治记者,比较直观地目睹了祖国建设所经历的曲折与坎坷;后二十年,他作为新华社政治和军事报道的组织领导者,亲历了国家和军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正如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同志为此书所作的序文所说:“他满腔热忱地讴歌过祖国建设的光辉成果,他也头脑冷静地反映过人们探索中难免的失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卷进政治旋涡之中,刘回年也没有随波逐流。“文革”之初,红卫兵罢课,是刘回年的一篇内参引起毛泽东的关注,派军队干部训练师生,使大中学校的混乱局面得到控制。同样是在“文革”期间,凭着“根红苗正”担任新华社“五七”干校连长的刘回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主动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在《重大事件亲历》一书中,这样充满政治智慧和勇气的事例比比皆是。
  出生于中国革命摇篮的刘回年,戏称自己是“穿着草鞋进北京”的。走过几十年风雨,直到成为国家通讯社的第一位将军记者,他依然保持着井冈山人对共产党、对人民军队那一份纯真的情感。从六十年代在福建前线当兵锻炼,到亲临一线报道我军在台湾海峡举行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从舍生忘死采写共和国两次最大地震,到九八抗洪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泛洪区指挥报道……他把对党、对军队、对人民的那份赤诚一一倾注笔端。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刘回年在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我从一名井冈山下农家子弟、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成为国家通讯社一个部门的领导,成为共和国的一名将军。我的一切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党和军队的培养……我常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时代,没有时代赐予我的特殊机遇,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建筑业发展的丰碑
  ——祝贺《中国建筑业年鉴》第十卷出版
  顾孟潮
  编纂《中国建筑业年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伟业。“年鉴”如同是建筑事业上历史的接力棒,把前辈的好思想、好经验、好理论、好方法、好作风及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信息精选出来供后人参考。这是在做历史性的贡献。从1983年在建设部党组成员杨慎同志(后任副部长)带领下创刊,到1998年,十五年如一日,几位年过花甲的前辈——杨慎、王弗、张钦楠、林志群、傅仁章、杨永生、赵铁凡及建筑管理部门负责人张春林、吴奕良、姚兵、金德钧等先后担任主编副主编,和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了大十六开本近一千五百万字的洋洋大观的十大卷“年鉴”,堪称建筑业发展的丰碑,也是“老有所为的丰碑”。当我见到油墨未干的第十卷书时,我衷心地向这些老同志致敬。是他们把自己颐养天年的时间和精力贡献给建筑事业的传承工作上。这种献身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当今经济大潮下,实用主义短期行为严重,致使许多建筑业的朋友对“年鉴”有所误解,似乎都是些陈年烂谷子、旧信息,不理解年鉴的价值。年鉴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年年挑捡、年年总结、年年借鉴,让历史照亮未来,让历史上的好经验继续发挥光和热,让历史的错误和教训不再重演……这大概便是各国各部门各行业都重视年鉴编纂工作的原因。
  年鉴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的。今逢世纪之交,当我们回顾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建筑业发展的轨迹时,不时地需要查阅“年鉴”,从中获得真实可信的答案。当我看到第十卷中的特载里编有《新中国建筑业发展史略(1949—1999)》(王弗)、《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五十年成就》(夏靖华)、《中国建筑设计五十年》(袁镜身)、《中国暖通空调发展五十年的回顾》(吴元炜)、《中国建筑业改革的起步与发展》(肖桐)五章重头文章和《中国建筑业年鉴》一至九卷总目录时,我特别赞赏编者的远见,为领导科学决策、同行回顾与展望提前准备了珍贵资料。这在年鉴的编纂上也是创造性的贡献,突破了“先刊布后收入”的传统做法。
  《中国建筑业年鉴》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版较早的中央级专业“年鉴”之一。从1983年3月筹措出版,迄今已十六年,共出版十卷,自1993年起每年一卷。年鉴每册约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万字,包括各方面作者的一百五十至二百篇文章,并且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印刷精美的图片,而且每卷都比前一卷增加新的内容、有新的改进。
  如回顾三十年建筑业历程的首卷本出版时正值建筑业率先改革之年,为弥补1983年以前没有历史的空白,发表了从1952年建工部成立以来的三十二篇文献史料、二百七十幅历史照片和全国优秀设计项目三十七幅,引起海内外建筑界的重视。又如第二卷增设“科技进步”栏;第三卷增设“新中国建筑四十年”栏目;第四卷加强了建筑实录与企业信息量;第五、六卷增加“企业资质公告”;第七卷增加村镇建设;第八卷增加工业建筑;第九卷增加哲匠录、香港回归栏等。从而使其既有现实价值,又具有长久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当前有用,而且长远有用,正发挥着其多元化的功能。
  所谓“老有所为”,这里不仅指编作者的“老有所为”,更指人们从许多“老信息”、“老资料”、“老人物”中会有重新发现它们的魅力和作用的收获。故名之为“丰碑”。
  (《中国建筑业年鉴》第十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向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

  “了不起,毛主席”
  《开国领袖毛泽东》编剧王朝柱
  时逢新中国五十华诞,颂扬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丰功伟业,是创作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宗旨。我作为剧作者严格地遵循了如下的创作原则:
  忠实于历史。由于共和国只有五十周年,参加创建新中国的很多老同志——尤其是跟随毛泽东征战南北的老同志健在,因此,给予剧作者虚构的空间是很小的。也许出于同样的原因,唯有忠实于历史才有生命力,塑造的艺术形象毛泽东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或曰更能打动今天的观众。为此,我试图通过全景式地反映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新中国,三反、五反,和平解放西藏、新疆,访苏并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决策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以及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一部宪法等历史大事,客观地给今天的观众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形象。
  艺术地再现毛泽东。波澜壮阔的历史、浩瀚无尽的原始素材都是为塑造毛泽东这个伟大的艺术形象服务的。毛泽东是开国领袖,处理国事、家事的视角首先是领袖的品格。因此,当他毅然决策入朝参战之后,他要求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入朝的行为,更多的是从人民领袖的品格出发的。但是,当毛岸英真的就要赴朝参战了,他又想到了一起吃顿团圆饭,为儿子送行,这时的毛泽东就又从领袖还原成了普通的人民。同样,当他获悉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之后,他的泪和着血往心里流,这是父爱子的表现。然而当他听说要把毛岸英运回国安葬后,他立即想到了牺牲在朝鲜的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指战员,他又忍泪说出了“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就把岸英埋在朝鲜大地上”的话。很显然,这时的毛泽东又从普通人民的情感升华为领袖的品格。因此,当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每每演到此处,深深地为之掬出了忘情的泪水,感动得导演和在场的同行都为之发出了哽咽声。
  这就是艺术真实那特有的感染力!
  毛泽东是一位处变不惊的伟人。他获悉敌人准备炮轰天安门之后,依然坦荡自若地登上天安门城楼,与人民同庆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也就是在他刚刚登上天安门不久,遂又收到金日成请求出兵援朝的急电,他不仅一声不吭地参加完庆典活动,而且还出席晚会,与大诗人柳亚子唱和名词《浣溪纱》;等到京城的人民幸福地进入梦乡之后,他才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入朝参战的决定。因此,唐国强演完上述这几节戏后,感叹不已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了不起,毛主席!”
  毛泽东又是一位极富浪漫情怀的诗人。因此,当我们来到莫斯科红场,拍摄毛泽东向列宁墓献花圈的一节戏的时候,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和早已仙逝的列宁会见了。因为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一定会想到列宁,而且还会想到十月革命,甚至还会由十月革命想到巴黎公社革命、井冈山根据地……因此,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段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时空,为多侧面地重塑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又打开了一扇门。
  电视是综合艺术,需要导演、演员的再创作。《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剧在表演空间方面是有限的。举例说:全剧近六千个镜头,毛泽东就占了三千三百多个。其中,有一千六百多个镜头号是在菊香书屋。这就给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出了一道极难的课题,那就是要在三十平方米的空间中演活毛泽东。如何才能把这样长的文戏演活呢?唐国强作为表演艺术大家,就像马连良演《空城计》、梅兰芳演《三堂会审》那样,在三十平方米的菊香书屋中终于把毛泽东演活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向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

  不屈的怒吼
  ——观影片《国歌》
  龚政文
  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还很少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遭受了如此深重、如此漫长的苦难。潇湘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国歌》,以忧心如焚的忧患意识,以正视昨天惨痛历史的勇气,以艺术家对苦难的敏锐独特的感受,描写了中华民族在三十年代所遭受的苦难与屈辱,实际上也浓缩了我国人民在近代以来所遭遇的所有不幸。齐白山的累累伤痕、田汉的横遭殴打、东北士兵的绝望上吊、美丽的梅香姑娘惨死于日寇飞机的扫射……这一个个镜头,无不像鞭子抽打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痛苦,使我们悲愤,使我们椎心泣血。这些苦难与屈辱的场面,不是纯客观的展示,而是打上了艺术家强烈的主观烙印,带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它们既是田汉、聂耳们所亲身经历的苦难,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抹不去的昨日记忆。因而从这部带有导演吴子牛独特风格的影片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份沉重,一种悲壮。
  然而,《国歌》更是一部张扬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伟力的影片。
  在深重的苦难面前,中华民族没有沉沦;在嚣张跋扈的外寇面前,中国人民没有退缩。从东北流亡学生会馆中热气腾腾的抗日宣传,到兰心大戏院和戏院外广场抗敌戏剧的演出;从夏衍、田汉与民众在上海街头的示威游行,到吴公馆内爱国律师面对投降协定的怒不可遏;从淞沪战场上空前惨烈的拼杀,到东北暴风雪中义勇军战士的壮烈牺牲……这些酣畅淋漓的场面,构成了《国歌》回荡不已的主旋律。夏衍、田汉、阳翰笙、聂耳等左翼文艺工作者既亲身参加民众的抗日运动,从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又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影响和推动着抗日斗争的发展。他们扛着摄影机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场景,最鲜明最贴切地诠释了文艺与时代、文艺家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影片《国歌》完美而深刻地表现了流贯于《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的民族之魂。《义勇军进行曲》这样一部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堪称经典的作品,不是田汉、聂耳的心血来潮之作,也不是他们的苦思冥想之作,而是两位人民的艺术家用自己博大而深沉的心灵去感受民族苦难、拥抱民族精神后的呕心沥血之作。甚至,我们也不能认为这仅仅是田汉、聂耳两个人的作品。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空前的苦难面前所发出的怒吼!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向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

  为时代而歌唱
  本报记者 刘玉琴
  黑河民演兵塑成《北疆哨位》云南走来《阿诗玛的新族人》
  中国残疾人创造《生命之光》
  8月以来,一台台优秀剧目先后在京城上演,佳作迭出,各具风采。身处世纪之交的艺术工作者用汹涌澎湃的激情和别具一格的创意,向祖国母亲五十岁生日献上最真挚的赞歌。
  来自北国边陲的黑龙江黑河人民艺术剧院,携带着军旅话剧《北疆哨位》走上了京城舞台。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代军人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让人称奇的是,这次舞台上不是司空见惯的兵演兵,而是极少见到的民演兵。黑河人艺之所以敢向陌生领域挑战,因为他们要用真情礼赞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黑河,有一个曾被江泽民总书记签署命令表彰的黑河“好八连”。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催人泪下。为演好英雄,黑河人从全省各地选调主创人员,组织了九次重点策划与修改,将参加国家文华大奖戏剧剧目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请进北方边陲,深入八连同战士一起执勤、站岗,一起和主创人员切磋,最终将《北》剧立于舞台之上,戏剧工作者可敬的艺术责任感和精品意识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从阿诗玛故乡走来的云南曲靖滇剧团,为京城观众送来了一台四幕民族风情轻喜剧《阿诗玛的新族人》。滇剧一向以演传统剧见长,现代剧《阿诗玛的新族人》则在突破传统滇剧框架,吸引青年观众上做出了积极尝试。这出戏在高尚与金钱究竟谁最耀眼的冲突中展开剧情,轻松活泼、以小见大地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民族歌舞的艺术魅力和少数民族地域的风俗,这部作品的南国情调与《北》剧中所呈现的北国风光交相辉映,戏剧人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构成其中动人的旋律。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即将演出的歌舞晚会《生命之光》格外震撼人心。近日,记者走进了残疾人艺术团排练厅。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的五十多位演员正在排练。打着腰鼓欢跳着上场的小姑娘全是聋哑人,她们听不见鼓点、音乐,打大鼓的小伙子是盲人,他们凭着听力辨别着快慢和节奏、欢乐与悲壮。高位截肢和下身瘫痪的演员只能坐在轮椅上出场,轮椅的两个轮子上装了两面鼓,他们左右开弓,旋转如飞。雄浑激昂的旋律撒满了排练场,他们这是用心灵和汗水倾诉着追求和梦想。这支特殊的艺术团中有盲人、聋人、肢残人,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干部、学生。他们平时分散在全国各地,演出前汇聚到一起,此次的晚会上,他们将演出独唱、重唱、小品、舞蹈等,他们将用残缺的肢体唱响祖国颂和社会主义颂,抒写与命运抗争的“生命之光”。
  舞台上故事生动感人,演戏的人同样让人感动,一腔炽热的情怀同为火红的年代而歌唱。(附图片)
  题图为《北疆哨位》剧照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新中国电影五十年研讨会举行
  为了欢庆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日前在京举办了“新中国电影五十年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为新中国电影作出卓越贡献的电影界领导、老中青电影艺术家、电影事业家、电影理论工作者畅谈新中国电影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探求电影艺术规律。
  研讨会收到了五十多篇论文。与会同志发言指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电影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这些都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五十年来,我国电影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需要认真总结,以便更好地繁荣电影事业。为了迎接新中国建立五十周年,电影工作者新近创作的献礼影片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新中国电影五十年艺术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电影·新中国”,“剧照、肖像、新闻照摄影艺术集萃”,“电影海报:收藏与欣赏”。该艺术展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及文物资料展示新中国电影五十年走过的道路。(钟言)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向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

  《春天的狂想》优美动人
  在共和国庆祝五十周年生日的前夕,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将向全国发行大型音乐故事片《春天的狂想》。由该集团的北影厂和电影频道共同投资一千多万元拍摄而成的这部影片,已遴选为向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献礼影片。
  影片以组曲的形式讲述了作曲家赵黎明执著、辉煌的艺术历程。全片分为五个乐章——“天职”、“悠悠天地”、“风暴”、“灿烂辉煌”、“多情的土地”,每一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音乐段落。影片原型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片多情的土地》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贯穿于情节之间,优美的音乐与动人的爱情故事组成了这部完整的电影作品。该片荣获了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该片导演滕文骥以执导演音乐故事片见长,在这部影片中,滕导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在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因而荣获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两位正走红的青年演员——邵兵和瞿颖分别扮演片中的音乐家赵黎明和他贤淑的妻子。前者因此获得了“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袁泉因饰演片中女配角获得了1998年“华表奖”的评委会奖。
  音乐故事片《春天的狂想》一问世便受到观众的好评。此片参加了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展映。当影片在雄浑的乐曲声中结束的时候,电影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主创人员与观众的见面会上,大学生们表示非常喜欢这部音乐与叙事、音乐与人物矛盾冲突融合得很好的音乐片。(王丹如)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已完成,日前开始向全国发行。该剧透过北京大杂院里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凡生活,展示了当代京城百姓的喜怒哀乐,在略含苦涩的轻松幽默中反映了当代北京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乐观主义精神。该剧由刘恒编剧,沈好放执导。
  (向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