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中国,祝福你
  于宏建
  9月10日下午,宽敞明亮的乌克兰国家电视台演播大厅内,正在举行由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乌国家电视台、《事实与评论报》及乌中友好协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联合举办的“2000年相约在中国”知识竞赛颁奖仪式。
  悬挂在演播大厅正中的一幅傲霜斗雪的寒梅图格外醒目,银光闪闪的奖杯前站立的5位身着旗袍、仪态端庄的中国姑娘、精心布置在大厅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宫灯和工艺挂扇以及数十幅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精美图片,使整个演播大厅洋溢出更加浓郁的华夏文化气息。
  乌克兰文化部、外交部、国家电视台官员及中国驻乌克兰大使周晓沛出席中国知识竞赛颁奖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乌国家电视台专业节目主持人以其浑厚的嗓音公布了最终获奖的优胜者名单后,30多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获奖者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依次走上了主席台,接过了组委会特别准备的奖杯、证书和精美的中国纪念品。记者注意到,特等奖和大使奖获得者得到的奖品分别是中国大使馆提供的国产联想电脑和牡丹音响。
  在获奖者中,一位叫柳德米拉的中年妇女赢得了全场观众最为热烈的掌声。周大使现场介绍说,在基辅东方语言学校担任汉语教师的柳德米拉在得到比赛试题后,利用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查阅资料,精心答题,不仅用中文工工整整地写出了全部54道题目的答案,而且把每一道题目都相应地配上了一张彩色图片和文字说明,以一个图文并茂的精美画册交上了自己的答卷。柳德米拉老师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感动了使馆的外交官,比赛中一个计划外的特殊奖项———大使奖也由此而产生。
  据使馆文化处官员介绍,这次“2000年相约在中国”知识竞赛是近年来在乌克兰举行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有关中国内容的知识比赛。自今年7月8日全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事实与评论报》公布竞赛题目以来,掀起了一阵不小的中国热,截至9月初共收到近1500份有效答卷。参赛者来自全乌各地和各行各业,既有年逾七旬的古稀老人,也有刚入校门的学龄儿童,有些甚至是全家共同参赛。另外,乌国家电视台现场录制颁奖仪式后将在中国国庆节前夕向全国播出一台介绍中国的专题节目。这次中国知识竞赛对宣传中国文化,促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颁奖仪式即将结束的时候,获奖者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走到主席台前朗诵了一首自己专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创作的诗歌,衷心祝愿中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祝愿中国繁荣富强。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自得其乐 史宗星摄于新西兰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长城,了不起!
  〔泰籍华人〕 蔡义批
  我离开广东老家,侨居泰国已有30多年了。虽然我已加入泰籍,在泰安居乐业,但内心里时时忘不掉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忘不掉那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们。
  去年8月,我带领一批泰国青年企业家去沈阳参加国际旅游节。我们先由曼谷直飞北京,在北京首选的观光之处是八达岭长城。长城,我已游过多次,每次都流连忘返,可这次我的感受格外不同,思绪万千。
  我带领的这些土生土长的泰国年轻人,别看他们才二三十岁,他们中有不少人是走南闯北、踏遍欧美的董事经理、企业精英,有的是见多识广的硕士生、博士生。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年轻人一见到长城,竟挥动着手臂,惊呼跳跃起来。他们先是左一张右一张地拍照,后来有人发现团里的一位小姐用自己带来的望远镜,正贪婪地观赏着伟大长城的景致。这一下不得了,大家一窝蜂拥上去,你抢我夺,争着要用望远镜看长城。我叫他们排好队,挨个看。他们异口同声地对我说:“请阿伯先看吧!”我笑着对他们说:“我从小就知道长城的故事,上学后又学过长城的历史,长城就在我心中!不用望远镜,右首我能看到山海关,左首一直能看到嘉峪关。这长城可有万里之长啊!”话音未落,引起一片惊叹声。有位青年说,怪不得有资料介绍,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只是一个蓝色的球体,可上面能明显地看出中国的万里长城。此时,这些年轻人聚拢在一起,用刚学会但不标准的普通话,对着绵延起伏、雄伟壮丽的长城高声喊叫:“长城,了不起!”“中国,伟大!”随后,这些年轻人向前奔跑,争先恐后地攀登万里长城。
  后来途经上海,接待单位的朋友们把我们送到外滩,游览黄浦江。旅游大巴刚在黄浦公园停下,这些年轻人就急冲冲地下车,又是拍照,又是欢呼,为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而手舞足蹈。我对他们说,我少年时代曾来过上海,那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物是南京路上24层的国际饭店。可现在,上海处处是高大雄伟的建筑,令人难以想象。大家望着电视塔上那辉煌耀眼的明珠,望着浦东那边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显得非常激动。他们用刚学会的两个中文词汇高声喊道:“东方明珠!”“中国!”“中国,东方明珠!”
  历经沧桑,几经飘零的我,自信是不太容易感情冲动的。可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外国人赞叹中国的真情实景所打动,内心里更为中国是我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觉得周身热血在沸腾。
  我欣喜地看到,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神州大地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我们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无不为祖国的伟大成就感到欢欣鼓舞和无比自豪。我们的祖国就像东方的一颗明珠,正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美国老人市
  绍云 周晴
  在美国加州橙县的南部,有一处不大为世人知晓的地方。那里山峦起伏,树木繁茂,坐落其间的数千幢精致别墅,房前屋后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它就是拉古那山庄休闲世界,一个退休老人居住的地方。这一社区创建于60年代初期,创始人是罗斯·科尔梯斯。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内,这里由一片荒野,变成了一个集规模宏大的林园、舒适美丽的家园和设备齐全的乐园三位于一体的社区。目前,它占地2100英亩,拥有1.8万名居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由退休老人自治的区域。全美各地的退休者不断慕名来此定居,颐养天年。他们的平均年龄高达77岁,90多岁的老寿星不足为奇。
  休闲世界的老人均拥有一套舒适的住宅。这里的别墅多数是一二层建筑,由二套、四套或八套住宅组成。住宅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和三室一厅的几种。每套住宅内,均有卫生间、厨房、阳台或天井。空调设备、热水器、冰箱、烤箱等一应俱全。这些住宅,居民可以买,也可租。若买,每月要付420—480美元管理费,房屋外部的维修、室内设备的修理、更换、房产税、有线电视费、林园的维护、社区的安全警卫等问题均无需住户操心,统由社区管理部门解决。另外,住宅附近设有洗衣房和车库,居民有固定的免费停车位。社区内仅有两座多层的高楼,住在那里的人,多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楼内的管理类似旅馆,服务项目比其它类型的住宅要多。
  休闲世界内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路标醒目、路灯明亮。很多银发族成员自己驾车走亲访友、采购物品和办理各种杂事,潇洒得很。不愿开车的居民,可以免费搭乘社区的公共汽车。十多路公交车可抵达附近的医院、银行、餐馆、超市等服务性单位和园内的娱乐、健身场所。
  此地的居民一般均有医疗保险。健康状况尚可的老人,如患小毛病,可自己或在他人陪同下去医院就诊;如病情严重,也可请医生和护士上门诊治;如遇危急情况,急救车随叫随到。
  此外,老人社区并不乏活力。休闲世界内有六个大型俱乐部,含两个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骑马场、五个游泳池、五个按摩浴池、健身房、乒乓球室、桥牌厅、舞厅、剧场、电影院等。这里还建有电脑室、画室、图书馆、缝纫车间、制陶工场、木工房和一千块园地,居民可以租用,种植蔬菜、水果等。老人们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按照个人爱好,圆各人的退休梦。
  社区内成立了235个社团和俱乐部,如老战士、文学、艺术、写作、历史、体育、音乐、舞蹈、戏剧、桥牌等等,更丰富了老人的社交活动。笔者在画室看到一位老者化装成圣诞老人,准备当一次模特儿,等候绘画爱好者来此习作;在制陶工场,一位华裔居民高兴地告诉我们,他无需用很多时间,就能做成一件工艺品,颇有成就感。当我们在园中漫步时,听到悦耳的乐曲,走近一看,原来是10多位身着盛装的老先生正认真地演奏管弦乐,20多位老太太围坐在几张桌旁,边欣赏音乐边喝咖啡,其乐无穷。社区有自己独立的电视系统,每周还出两份报纸。
  拉古那休闲世界的老人,不与儿孙们几代同堂。周末和节假日,有些子女携带孩子来看望老人,使他们不乏天伦之乐。这与中国流行的居住分开、假日团聚、经济独立、适当补助的风俗相类似。
  最近,居民们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他们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讨论和申请,在1999年3月2日的地方选举中,投票通过该社区自今年3月24日起正式设市,取名拉古那伍兹(意为拉古那林园)。这一新市作为加州橙县的第三十二个市载入了史册。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笛特和他的“自行车博物馆”
  黄学锋
  年近五十的笛特先生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装车间的装配调试技师,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技术水平,都堪称大众公司一流人材,被公司董事长称为“一个真正干汽车的家伙”。然而,当我到笛特家做客时才惊奇地发现,他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自行车博物馆”。
  笛特家住沃尔夫斯堡市斯莱尔镇,是一座祖上留下的木架砖瓦结构大屋顶平房,房屋面积很大,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大院子。后院一棵菩提树下有一座面积近40平方米的仓库式木房子,这就是笛特的“自行车博物馆”。笛特引导我走进这座木房,琳琅满目的自行车和零部件摆放得活像一间仓储式自选超市。室内全靠灯光照明,约3米高的四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自行车,还有许多小型自行车悬挂在棚顶特设的钢架上,架子装有升降机和纵向滑轮导轨设施,挂在上面的自行车可以纵向移动和随意升降,拿取十分方便。房间并列放置了三排玻璃橱,里面摆满了数千件不重样的自行车零部件。
  挂在墙上和棚顶的自行车,都按年代顺序排列,有古典式和现代式、平地式和山地式、男式和坤式、常速和变速、单轮和双轮、大轮和小轮、前轮大后轮小、后轮大前轮小,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市场上见不到的造型奇特怪异、色彩斑斓的自行车。据笛特介绍,整车中有三台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它们分别由挪威、英国和奥地利制造,是他祖父收藏并遗留下来的。最新式、最现代化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自行车也只有三台,分别产自美国、日本和台湾。有几台笛特花巨资购买的赛车,车把上挂着原车主骑在该车上的照片和亲笔签名,当年他们就是骑着这些自行车在欧洲或世界自行车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在房屋的一角,一台老式自行车涂抹着厚厚的防锈油并用透明塑料压膜密封起来,笛特说,它是一个时代转折的历史见证。这台自行车是笛特祖父历经千辛万苦,于1914年7月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花费重金搜集到的。它的主人是塞尔维亚青年蒲林齐卜。1914年6月28日上午,蒲林齐卜就是骑着这台自行车来到萨拉热窝博物馆,枪杀了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自行车零部件分门别类,按照生产年代顺序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玻璃橱里,每一样零件都从材料、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和规模上反映出自行车工业发展历史及近代工业革命进程。玻璃橱分成若干个专柜,有车铃、时速器、车把、车锁、货架、鞍座、手闸、脚闸、链条、轮子、脚蹬、车架、瓦圈等等。在车铃专橱里有各式车铃近百只,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月牙形、方形、长方形、圆柱形等,从材料上看有铜、铁、钢、合金、镀金、镀银等,其中一只最古老的车铃已有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口小钟,把它挂在车把上,金属钟槌坠露在钟体外,一端拴条绳子系在车把上,平时钟不响,用时向上拽绳子使钟槌碰撞钟体,发出悦耳清脆的钟声。最新式的现代化车铃则是清一色电子产品,有遥控、声控、光控、电控,用时发出柔和动人的音乐声。几十个自行车计速器活生生地再现了这一领域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
  笛特一边向我讲解“藏品”,一边介绍了“自行车博物馆”的历史。原来,笛特祖父年轻时曾是当地一位有名的自行车赛手,那时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生产力低下,社会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谁家拥有一台自行车是件值得夸耀的大事。老笛特省吃俭用,几乎倾注了全部积蓄,买了一台当时特别时尚的“多列尔”牌自行车。他无论到哪都神气十足地骑着这台令他骄傲和自豪的自行车。后来在一次欧洲七国举办的自行车竞赛中,他荣获亚军,名声大震。老笛特不仅爱好自行车运动,还竭力收藏自行车和零部件。他为此几乎倾家荡产,曾卖掉家里的两头耕牛和一块肥沃的田地。目前“自行车博物馆”里的“展品”约有30%是老笛特遗留下来的。老笛特去世后,这些收藏品就堆放在仓库里,笛特的父亲对此毫无兴趣,曾几次想卖掉它们,都被年幼的笛特阻止了。倒不是笛特知道其收藏价值,而是祖父的兴趣遗传到他身上。与祖父不同的是笛特不擅长自行车运动,更喜欢拆卸和组装自行车。笛特继承了祖父这份遗产后,将仓库重新装修并把“藏品”一件件地清理出来,经过除锈上油后,上墙的上墙,入橱的入橱,“博物馆”初具规模。以后,笛特继续扩充“藏品”,整车部分除具有特殊收藏意义外,基本上都是笛特买回零部件后组装而成,以至有了那些色彩奇特,样式怪异的整车“藏品”。
  在谈到“藏品”的价值时,笛特告诉我,近年来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他的“自行车博物馆”,其中有一些著名收藏家想购买部分“藏品”,有的要收购全部“藏品”,但均被笛特婉拒。笛特笑着摇了摇头说:“恐怕在我这一代不会考虑卖了。”“那你对下一代人有何要求?”“没有什么要求,随他们便,正像祖父对我们没提任何要求一样。”
  最后我问笛特:“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会将你的‘自行车博物馆’对外开放?”笛特微笑着连连点头:“想过!想过!我把积蓄都花在这上了,现在手头没有资金,我曾想退休后贷款修建一座大型‘自行车博物馆’,以馆养馆,以馆养家。”“那太好啦!”我不禁脱口而出。我衷心希望他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建筑艺术欣赏

  情怀岂在三五步间
  ——日本的庭园(之二)
  日本的城市民居用地,多数局促紧凑。但日本人极善于在狭小的空间里营造天地自然的意境。即使在三五步的一块天井,他们也能如中国画的山水写意,寥寥数笔,已现自然魅力。
  右图为建筑家村野藤吾融传统与现代手法而建造的中庭。满地白砂如一片海洋,两块有绿苔植被的土地象征岛屿,方寸之间可呈浩淼之势。
  左图为“坪庭”,即被建筑物包围着的更小的中庭。一丛棕竹、一只石灯笼、一块石中一汪水,在房舍中间点活一片生机,平添诗情画意。
  (慧)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情系华夏

  我的中国心
  [美籍华人] 陈香梅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这将是一个十分值得庆贺的日子。新中国在半个世纪的征途中,历经多少挑战,多少艰辛,多少沧桑,但又有多少成就,多少突破,这一切都让海外侨胞欢欣鼓舞。
  我出生在北京,幼时又在北京上学,对首都北京有一份深厚的乡土情怀,我有幸被邀赴京参加50周年国庆大典将是终身难忘的大事。
  自从1980年除夕第一次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在过去近20年中,我每年都回祖国两三次,访问了很多地区,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人士,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有深刻的印象,对祖国的明天有更多的期盼。
  1980年,我应邓小平主任(当时我们是这样称呼他的)之邀,带着刚刚被选为总统(还未正式宣誓就职)的里根的亲笔函,作为他的特使到北京,向中国领导人表达美方希望发展美中关系的愿望。这对我来说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当时我的舅父廖承志先生还在世,他是人大副委员长,经常和我通信,也由他安排一切。我们久别重逢,恍如隔世,悲喜交集。在华盛顿,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先生也多次同我会晤,促成了我的祖国之旅。
  雪花飘飞的大年夜,我到了北京。和我同行的还有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参议员史蒂芬夫妇,他们刚刚结婚,我邀他们两人到北京度蜜月。史蒂芬曾在先夫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服务,1945年在中国协助中国空军抗日,他非常高兴有机会到新中国作第一次访问。史蒂芬现在是美国参议院的资深参议员,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比较了解,而且非常友善,实在是中国之友。
  自1981年始,我访问过祖国许多大城市。两次是以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率领美国大企业访问中国,代表团在北京、上海等地区会见领导人,商谈投资项目,不但促进了中美友谊,也推动中美两国的经贸发展。现在这些美商都在中国打下了基础,开拓了市场,而且为了互利都希望中美关系向积极方面发展。
  1989年秋和1990年初,我两次带领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访问、投资,团员们都是初次访问祖国大陆,都说百闻不如一见。北京领导方面为了表示对该团的重视,特别安排他们住钓鱼台国宾馆。大家都知道那里是专门用来接待外国元首的,台湾同胞得到如此特殊招待,无不喜出望外。我能先走一步,历经多方阻难,做个过河卒子,带领台湾同胞到祖国投资,也算做了件好事。现在台胞在大陆的投资数目很大,也是海峡两岸该继续商谈为统一大业多多努力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人口已近13亿,20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惊人的改善,正朝着四个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不但沿海各大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少内陆城市也在旅游、商贸、工业、教育、文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得到发展。我初去海南访问时,它还只是广东省的一个区,经济比较落后,现在的海南今非昔比,亚龙湾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江西南昌、吉安等地也都有了可喜的进步,那里的发展进步是中国官方和民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我感到高兴的是,我和一些朋友也为一些地区的发展出了一份力,譬如,我们曾义务协助三亚国际机场的设计,在江西搞了一些建设项目等。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近10年,中国领导层已趋向年轻化、知识化,除了中央许多部门的领导由有学识、有才干的中青代接班外,不少妇女也被委以重任,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此外,中国大力推进国际交流,通过派人出国访问及同外国各方人士沟通交流,认识世界,也让国际人士认识中国,这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5月25日,“陈香梅教育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200多名来自落后、边远地区的教师获得奖状和奖金,有些教师激动得流泪,我也十分欣慰和感动。我们海外游子今后为祖国做的事还很多很多,让我们共同欢庆祖国50岁的生日,共同迎接21世纪的来临。
  附上歌词两首,以表达我的故土情怀:
  《拥有一片故土》
  故土有万年沧桑,故土有宫殿华堂,故土有秦淮明月,故土有赤壁辉煌,故土有小桥流水,故土有大豆高粱。中国中国,我的东方!东方东方,我的家邦!我拥有一片骄傲的故土,我心中充满希望,充满希望。
  故土有黄河太阳,总在我梦中闪亮;故土有长城风铃,总在我耳边回响;故土有万千风韵,总在我身边高扬。中国中国,我的东方!东方东方,我的家邦!我拥有一片自豪的故土,我心中燃烧热望,燃烧热望。
  《故土在呼唤》
  呼唤!呼唤!亲爱的祖国在呼唤我,远方的故土在呼唤我。祖国是母亲,伸出双手等待拥抱我,故土的春风,吹过了万水千山在温暖我。
  我要去长城上欢舞,我要去长白山高歌,我要去黄帝陵凭吊,倾诉我五千年的问候和求索。我要去红枫湖戏水,我要去亚龙湾踏波,我要去太阳岛赏雪,留下我赤子的深深的脚窝。
  啊,归来吧!归来吧!祖国在召唤我,故土在等候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