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黑土地的硕果——绿色食品
  谷涤非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黑龙江的农村和黑龙江的农业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只有58亿公斤,发展到1996年,粮食总产已达到30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粮食储备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的挑战,黑龙江人开始重新审视眼前这片资源:黑龙江省开发建设相对较晚,农业生产基地大都处在远离大中城市的边远地带,地域广阔,山清水秀,土净田洁,生态环境非常好,有着开发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黑龙江人决定,把发展绿色食品产量作为推进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切入点,使其成为支撑黑龙江农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该省第一个在全国创办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第一个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在全国率先开发绿色食品。目前,全省已有93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9个品种,128个产品,占全国绿色食品总数的12.6%。其中AA级绿色食品有7个,占全国总数的25%,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的A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2个,进入一年生产建设期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全省已有40个市县,42个农牧场生产绿色食品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监测面积已达20万公顷,占全省可耕地面积的2%。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的《绿色食品基地管理规定》及《绿色食品初级产品生产基地管理细则》的要求,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上已初步培育起的粮、肉、乳制品、林特产品、肉禽、饮料、酒类为主的八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该省绿色食品向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久前,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一项检测结果显示,今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质量合格率又一次达到100%,是全国唯一的100%合格省份。如今,庆安县的“七源河”大米和肇源县制油厂生产的AA级绿色食品葵花子色拉油等已成名牌产品。
  为保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全省40个市县和6个农垦分局、32个农牧场都成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绿办系统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机构,建立了一整套绿色食品申报考察认证、环境监测、标志管理等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省委、省政府做出决策,努力把黑龙江省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绿色食品大省。力争用3—5年时间,使绿色食品总量占全国的15%以上,用10年时间达到30%以上,从而形成生态种植、养殖、野生资源采集、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产加销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产业规模,形成以绿色食品为轴心产业的农村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附图片)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红红火火的边境贸易
  靳更新
  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7个州区,双方边界线长达3000多公里,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由易货贸易开始,1983年全省进出口额是1590万瑞士法郎,到边贸最红火的1993年,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1713万瑞士法郎(20.9亿美元),占全国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易货贸易额的1/3。边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9%。全省对外贸易也由1981年全国第十六位,跃居全国内陆省份之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省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各类企业达590家,边贸在俄罗斯远东七州区、俄罗斯的其它地区和独联体其它国家有客户2000余家。
  黑龙江省目前获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有25个,居全国第二位。这些口岸分布在沿江14个市县和松花江流域6个市县,构成水陆空俱全和客货运兼有的口岸群体。特别是能从佳木斯河运口岸经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出海,通过鞑靼海峡进入日本海,开展国际江海联运业务。
  过去黑龙江省是交通末梢,旅游业不发达。现在开通了俄罗斯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七日游和对等旅游、现汇旅游等多种形式旅游。口岸年平均过货250余万吨,进出境人员150万人次。
  过去19个边境市县长期处于贫困封闭之中,省财政每年年均补贴4000万元。边境居民人均收入仅200元。边贸开展以来,边境市县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增长2.2倍,年均达到4800万元。据初步统计,目前边境地区人均收入达2000元,人均存款额达1万元。特别是绥芬河、东宁等口岸城镇,已由偏僻落后的边境小镇变成整洁繁荣的新型边陲城市。
  边境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哈洽会把俄罗斯等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客商引向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市场,把国内和周边国家的客商引向俄罗斯等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市场。1990年以来,连续十届哈洽会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与会,其中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客商占90%。黑龙江省已成为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大通道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热点地区。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在两次创业中腾飞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徐有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 田凤山
  黑龙江是全国解放最早的省份,她的版图像展翅高飞的天鹅,镶嵌在祖国的东北边疆。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先后展开了两次举世瞩目的伟大创业实践,把一个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北大荒”,开发建设成了一个具有相当经济实力、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崭新的黑龙江。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90年代初,是黑龙江开发建设的“第一次创业”时期。这次创业最主要的成就是建成了国家的“三大基地”,不仅确立了黑龙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位置,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开发亘古荒原,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把“北大荒”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耕地总面积、农机总动力、粮食商品量和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00亿公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6倍,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0亿公斤。二是开发丰富的战略性资源,建成了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在年产石油560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年产煤炭7000多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年产木材调减到700万立方米,仍居全国第一位;累计提供了占全国1/2的石油、1/3的木材、总量第三的煤炭。三是白手起家发展现代工业,建成了国家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拥有“三大动力”、“十大军工”、大庆石化等一批“国宝”企业。发电设备、机床设备、工量具、轴承、电工仪表、石油化工等一大批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累计向国家提供了1/3以上的电站设备和大量的重型机械,对提高全国工业装备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次创业”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过程中,勤劳智慧的黑龙江人民还形成和铸就了以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为主要特征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共和国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以来,随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黑龙江开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创业的全新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作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黑龙江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这次创业是“第一次创业”的继承、发展和升华,主要是:发挥特有的资源优势,创农业强省之业;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之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创多元经济发展之业;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创开放型经济之业;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知识经济之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依法治省之业。目标确定以后,全省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二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去。1998年我们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2833亿元,按可比价格,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20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30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5倍。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在黑龙江的两次创业中,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给予了极大关怀和支持。1950年,毛泽东同志到黑龙江视察时亲笔书写了“学习”、“奋斗”、“发展生产”、“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重要题词;邓小平同志三到黑龙江,对我省加快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江泽民同志对黑龙江的改革和发展非常关心,无论是几次视察还是在其它情况下,都对黑龙江各方面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使我们深受鼓舞。黑龙江的第一次创业,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3700万黑龙江人民一定能在“第二次创业”中,再振雄风,和全国各兄弟省市一道,为振兴中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附图片)
  压题照片:黑龙江大规模进行农业开发,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昔日的“北大荒”今日成为“北大仓”。杨松庭摄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美丽的油城——大庆
  贺海滕 徐大勇
  在松嫩平原北部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这里高楼林立,街道宽敞,鲜花怒放,她就是闻名于世的美丽的油城——大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缺少石油,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甚至有的公共汽车都要背上煤气包。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原油,标志着大庆油田正式被发现。
  1960年初,石油工业部组成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从全国石油系统抽调了精兵强将,与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一道,拉开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序幕。
  石油会战时正值国际上对我国实行封锁,国内经济十分困难时期。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进行了艰苦创业。没有吊车,他们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井场;没有房子,他们砌起“干打垒”;出现井喷,他们奋不顾身跳进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吃的不够,他们就自己开荒……奋战中,大庆油田涌现出了1205钻井队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创造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岗位责任制”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职工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精神,闯过了重重难关,高水平高速度地拿下了大油田,为实现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贡献了力量。大庆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庆人对这句话最有体会。大庆油田开发的每一口井,采出的每一吨原油,无不凝聚着科技的力量。为把含在油砂中的油取出来,他们发明了多项新技术,最初采用以水驱油,采收率由40%提高到50%,后又采取聚合物驱油,采收率提高到60%,如今,又开始采用更先进的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采收率已达70%。在运用高科技采油过程中,大庆油田还涌现出了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新一代“铁人”。
  进入90年代,随着石油储量的减少,大庆向何处去成为新的课题,为了避免油尽城废的厄运,大庆油田开始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大庆时提出,要未雨绸缪,并题词“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
  大庆油田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油田积极深化内部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石油公司体制基本框架。依靠科技确保原油高产稳产;另一方面,以二次创业为新的契机,整治环境,招商引资,发展高科技替代产业,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
  大庆油田从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以生产原油天然气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特大型企业。目前,全油田共有职工28.9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0亿元,净值282亿元。到1998年底,累计生产原油15.16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已连续23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的高产稳产。4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2131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44倍。(附图片)
  右上图: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外景。郑勇摄
  右下图: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在加工转子。
  马毅行摄
  左下图:联合收割机正在丰收的田野上作业。杨松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