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国企改革发展攻坚话题观念篇

  迎难而上
  ——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创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朱剑红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上,国有企业改革一直牵动人心,常常激起思想观念的层层波澜。正是改革的实践不断促进着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又不断推动着改革的深化。
  今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六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讲话时指出:“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不断探索、认识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不断开辟新的发展境界。”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激励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向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关发起总攻。
  不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
  1978年10月,四川省6家国有企业率先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试点的内容是:企业完成规定的经济技术指标,可从计划利润中留成(最多5%),还可以从超额利润中留成20%。
  这些改革内容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小儿科”:无非是给企业留一点利润,让企业有一点产品自销权,能给职工发一点奖金。但要知道,“小儿科”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而是完全听命于国家的计划。
  扩权让利突破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自然也会引起人们的疑虑、责问。
  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同志还记得“几分钱奖金风波”。1979年,蛇口的一个企业在码头施工中,实行了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每个工人完成每天的55车定额,可获得2分钱奖励,超额一车可得4分钱奖励。几分钱的奖励激发了人们的干劲,每人每天的运泥量由二三十车提高到八九十车。可是,不久这项制度被上级部门勒令停止,理由是“不许滥发奖金”。后来事情惊动了中南海,定额超产奖才得以恢复。
  扩大企业自主权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也打破了人们对国有企业的传统认识。从此,经过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思想解放,一次次的观念突破,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认识越来越明晰。
  在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上,突破了国有国营的限制,企业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上,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企业从一切面向国家计划,转变为面向市场。在企业的存废上,突破了社会主义没有企业破产的限制,从“长生不死”,转变为优胜劣汰。在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上,突破了单一国有资本的限制,确立了股份制也可以为社会主义使用的观念,从国有独资企业一种形式,变成了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等多元投资形式。在改革的发展阶段上,从扩大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进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在改革的着眼点上,从搞活单个国有企业,发展到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在改革的布局上,从企业自身改革单兵突进,深入到包括宏观调控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观念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国企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和企业体制的强烈冲击,必然触及支撑传统体制的思想观念,所以,它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
  “三个有利于”是根本标准
  就像大包干是小岗村农民的创造一样,国有企业改革也是群众、企业、地方的创造过程。
  广东省顺德市,一个小小的县级市,近年来却吸引着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顺德人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政府机构,转换政府职能,给政企不分来个釜底抽薪;采用兼并、合资、股份制等形式,“抓住一批,放开一批,发展一批”,实现了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转变了企业经营机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积累了几十亿资金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改革养改革”。
  顺德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种种非议不时袭来。压力最大的时候,顺德的同志坦言:“真不想改了。”但是,顺德的同志坚持下来了。顺德以体制改革的优势迎来了经济发展的优势,顺德成了广东著名的“四小虎”中的一只虎,如今,又成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试点。
  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于幼军认为,顺德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准了“三个有利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判断改革正确、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
  党中央坚持“三个有利于”,尊重群众的实践,尊重企业的创造,尊重地方的探索,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政策高度,把握改革的规律,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企业改革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实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逐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租赁制和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提出了认真抓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指导改革不断深化的法宝。
  思想上也要攻坚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打好攻坚战,同样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攻坚阶段面对的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认为,在攻坚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着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包袱沉重;二是体制机制不合理;三是观念障碍;四是权力利益调整艰难。
  攻坚阶段的任务分外艰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逐步加以完善,那么,怎样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怎样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国家怎样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职能?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有进有退,那么,从哪里进退,怎样进退,如何有序进行,如何既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一个个难关有待突破,一道道难题有待破解。桩桩件件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方方面面都需要探索创造。解放思想是个长期的过程,探索创造将伴随改革的全程。
  改革攻坚,思想上先要攻坚。随着攻坚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某些观念还会与改革措施产生新的碰撞,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破除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攻坚要有昂扬的士气,振奋的精神,必胜的信心。面对难关,丧失信心,无所作为,等待观望,都是不足取的。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新的部署,有多年改革的经验积累,有千百万群众的创造,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企改革攻坚战一定会凯歌高奏。
  解放思想不是无原则的解放。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是搞私有化。大胆探索也不是不要政策规范。大胆探索是把中央的部署与本地、本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后,这句简短有力的话语就成了改革时代的强音,激励着人们勇敢地投身改革实践。在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再次强调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又一次吹响了改革的进军号角,鼓舞我们夺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