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共和国之庆

  光耀黄河三十春
  ——记刘家峡水电厂
  杨闻宇 秦德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象征,其上游迂回曲折,闯荡出许多峡谷急流,仅在海拔二千多米的陇西高原,就冲刷出十个盆地、十一条峡谷,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集地区。自大禹治水的积石山起,滔滔黄河出积石峡由南朝西拐一个弯,进入了刘家峡峡谷。三十年前,这里出现了中国版图上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厂——刘家峡水电厂。
  1971年9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参观刘家峡水电厂时,即兴赋《满江红》一首,内中写道:
  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泄水,何殊万马。一艇风驰过光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
  一千二百年前的民歌是这样描述刘家峡地域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郭沫若的词作,写出了新中国用自己的巨掌一把抹去了刘家峡亘古以来所形成的贫瘠、荒凉的不毛景象。新中国的水电建设者们,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削山头、挖河道、修围堰、凿隧洞,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力工业的诸多第一:第一台单机容量最大的双水内冷式水轮发电机组,第一台大容量有载调压变压器,第一条线路最长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电力是现代化与高科技的血液,在一个农耕的国度里,没有充足的电力,一切的发展蓝图皆是泡影。那年月,发电伊始,刘家峡水电厂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建国初期全国发电量之总和。从1969年春天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累计发电一千二百八十四亿千瓦时,创工业总产值八十八亿元。为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在防洪、灌溉、防凌诸方面发挥了从未有过的巨大作用。
  一
  黄河桀骜难驯,国家贫穷落后。众所周知,刘家峡水电厂是我国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的,诸多方面都属于首创之举。首创,固然显示着创造者的胆识与智慧,而另一方面,初创之作总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967年秋天下闸蓄水,左岸导流隧洞出现漏泄。黄河漏泄,无异于天河漏水,势必给下游造成损失。翌年2月8日,在全国上下动乱、乌云翻卷的日子里,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国务院业务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刘家峡水电站堵漏工作。10月15日重新下闸,蓄水取得成功。1971年3月,周总理在刘家峡重大事故的报告上进行批示:“请予以极大注意,并研讨事故的内因何在!”
  那是个特定的年月,事故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然而,“极大注意”四个字,却是意味深长,针对新中国土地上初次崛起的大型水电事业而言,周总理积数年之观察,在这里是一针见血地向水利建设者们挑明:“安全第一”,天经地义是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方针,是电力生产的基础,它在水电事业中举足轻重,是电力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举世闻名的黄河泥沙是全世界水利专家们望而生畏的难题,自然也是刘家峡水电厂安全发电中的头号顽疾。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推移,水库坝前泥沙淤积越来越多,过机沙量不断递增,过流部件磨损甚为严重,发电机组效率降低,安全生产步履艰难。水库里的水碧绿如蓝,在祖国三分之一的西北大地上撒下了数不尽的灿灿明珠,而在这百余米高的大坝的底部,泥沙之龙却给这座担负着西北电网调峰、调频的大型水电厂蒙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影,严重制约着电厂的生产和发展。
  刘家峡水电厂的管理者们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机关干部蹲点基层,后方职工支援前方一线,全厂总动员,吸取教训,广泛开展设备革新和技术改造。1977年厂党委作出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十条决定”,随后又建立起了安全生产的“四个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预防为主的超前管理。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了“千项操作无差错”、“万里行车无事故”、“党员身边无事故”、“四无”班组竞赛等活动,通过每季度、每月、每周的安全网会、安全分析会、安全活动会,把过去发生过较大事故的日子定为“难忘日”,对全厂职工认真进行“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使职工队伍中相继涌现出一批事事想安全、处处创安全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起重班班长崔锡泉,带领全班人员从小处做起,抓每一个细小的工作环节,在每年起吊、转运三万件部件的情况下,近年来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共青团员张心冠,练出了一双明辨秋毫的眼睛和察微知著的耳朵,人们说他“听听声音,就知道机组带多少负荷”。他在工作中先后发现大小缺陷几十次,被电力公司团工委授予青年安全标兵称号。
  为了确保机组的安全满发,从技术人员到全体运行人员,像边防哨兵警惕地守卫着哨卡那样,悉心守护着日夜运转的五台大型机组。工人技师冷光辉从十几岁开始参加工作干运行,二十八个春秋如一日,坚守在运行一线。提出“请予以极大注意”的周总理已经过世二十三年了,而坚持在大坝之下的运行机组作为优秀群体,三十年来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所有运行人员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大敌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自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三十年无事故,被原电力部授予“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刘电人深切体会到安全生产不仅是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工作,而且在关键时刻得拿出勇气,吃大苦,流大汗,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1993年,全厂开展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期间,五号变压器紧急抢修的余音未消,又传来一号机闸门槽被冲坏,二十二点五万千瓦机组被迫停机的消息。怎么办?聘请施工单位修复需要六个月的时间,费用高,时间长,而且还会影响汛期大发电及泄洪等安全防汛工作。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检修职工主动请战,承担起艰巨的抢修任务。在地下六十米深的钢管管道里,他们克服工作场地狭小、上下不便、阴冷潮湿、通风不畅等困难,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相继完成了测量、开挖、切割、补焊、浇筑、化灌等十几道工序,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抢修任务。有的职工抢修中累得便血,仍然坚持在现场,有的累倒住进医院,睡梦中仍念叨着抢修。
  长期以来,刘电人群策群力,从事故中汲取教训,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战泥沙、斗洪水,掌握规律,整治设备,以自身强韧的毅力渐渐扭转了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创造了安全生产一千三百八十二天的长周期纪录,荣获原电力部“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的光荣称号。
  二
  黄河日夜向东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电力工业的发展更其迅猛。改革大潮中,刘家峡水电厂的决策者们密切地关注全局,适时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发展自己。他们以远见卓识和非凡的勇气,以超前的、开拓性的思维,大胆提出了大打设备翻身仗、搞好机组增容改造的战略目标。在完成1号机定子线棒更新、3号主变增容、开关更换、发电机组电制动和通风改造等几十项设备革新改造的基础上,一场纵深发展的设备改造战在黄河底部拉开了序幕。
  人们不会忘记1994年4月10日这一天,经过上千名职工一百四十七天奋战,通过十二天效率、振动等一系列试验,随着调度的一声令下,带着二十五点五万千瓦负荷的2号发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它标志着该厂第一台单机容量净增三万千瓦的改造获得圆满成功。面对这一场机组增容改造的硬仗,形成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场面……优秀共产党员、发电机班班长郭永进,这位新时期的“刘电铁人”,在机组改造转子叠片堆积中,带领职工仅用了八天时间,将近万片总重量达一百八十吨的转子铁片清洗处理并完成堆积任务,创下全国大型水轮机组转子堆积的新纪录,令许多专家惊叹不已。水轮机转轮组焊是一项对技术、温度要求特别严的工作,六十人组成的突击小组,围着温度达二百摄氏度的水轮机,顶着刺耳的噪音、呛人的粉尘和硝烟,勇士冲阵一样轮番而上,躺在隔着木板、石棉与毛毡的转轮叶片上作业,在庞大笨重、刀山剑树似的转轮上测量、打磨、焊接、清扫。空间狭小,呼吸困难,高温炙烤,他们抱起焊枪逐段焊接,连续几天不回家,硬是将两个各五十吨重的庞然大物用一根根细如竹签的焊条焊合为一体,天衣无缝,结结实实。
  这仅仅是职工作业的一个镜头、一叶剪影。中国人要将天火收回人间,要让千古黄河化为由人手控抑的电流,谈何容易。天地间有谁能换算出,自天而下的九曲黄河水要变成照彻天地、照亮未来的强大电流,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共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
  7月,在电力部主持召开的“刘家峡水电厂2号机组改造增容技术成果鉴定会”上,与会专家确认:改造后的机组增加了三万千瓦的可调出力,提高了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改造增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在国内尚属首次,其综合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
  1996年7月3日,朱镕基同志视察刘家峡水电厂时,着重强调:设备老化问题是全国老企业、老电厂普遍存在的问题。刘家峡水电厂在设备改造方面的思路和方针是可行的,所以设备改造工作不仅要继续搞,而且速度要加快。
  朱镕基同志是在实地考察、听取汇报、调查研究之后才对其增容改造工作的成绩予以肯定的。继刘家峡水电厂之后,新中国的水电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老电厂普遍存在的“设备老化”问题怎么办?能不能焕发生机?能不能重振雄风?朱镕基同志从刘家峡水电厂发现了新生的苗头、可喜的迹象,这对刘家峡水电厂的增容改造工作是进一步的鞭策和鼓励,更加坚定了大搞技术改造的决心和信心。
  1998年,对4号机实施一次性增容改造又获得成功,使该机组容量由原来的二十二点五万千瓦增至二十五点五万千瓦,再次净增出力三万千瓦。3号机组的增容改造现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机组出力将由二十二点五万千瓦增至二十六万千瓦,净增出力三点五万千瓦。今年下半年将对5号机进行整机改造,机组容量将由二十六万千瓦增至三十二万千瓦,净增出力六万千瓦。计划到2001年1号机增容三点五万千瓦改造完工,全厂将净增容量十九万千瓦,年发电量将增加八亿千瓦时。
  十九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相当于在黄河上又重新建起一座中型水电厂。目下建成这样一座水电厂,需要投资十五亿元以上,刘家峡水电厂预计只用五亿元左右的投资。
  刘家峡水电厂设备增容改造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是全厂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结果。周总理生前说过:“水利比上天还难。”刘家峡水电厂三十年的经验,显示出了一种比具体工程、比经济效益更深远、更伟大的东西: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有自力更生、开创前途的能力,有自艰难中抗争的气魄和意志。黄河千万里,“北斗七星高”,难于上天也要上,而且一定要上到高处。穷山恶水不可怕,这样的土地上照样会飞出金凤凰;这金凤凰不是别的,正是从刘家峡水电厂工人干部身上所辐射出来的一束强烈、耀眼的精神光芒。
  三
  大禹治水,起自积石,大禹自己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巍峨形象,顶天立地,高于五岳。
  在这二十世纪之末,一个企业要树起自身的形象和品位,归根结底得依靠职工的品格和素质。在刘家峡水电厂、广大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塑造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1966年,丰满水电站的四十三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走出白山黑水,奔赴大西北的刘家峡着手筹建电厂。国家将第一座百万千瓦的水电厂交给他们建设,如何建设与管理好她?怎样向竭力要摆脱穷白与贫困的黄河子孙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新的课题使他们深感责任重大。
  1969年3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他们就像慈爱的母亲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着发电机组。由一群热血青年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在大会战中顶着五百摄氏度的辐射高温,战斗在焊炉旁,手磨破了,脸烫伤了……但为了尽快烫开五百多根定子线棒接头,七天七夜,他们和老师傅一起坚守在岗位上。
  十余年建厂,三十年整治,而今年及古稀的电气分场主任孙德润,曾经在机组大修、检修的紧张日子里,十天八天不出厂房门,坚守在生产一线,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直至最后晕倒在检修现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对技术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更是如此。不管是设备完善时期,还是设备改造增容时期,刘家峡水电厂的科技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水轮发电机专家蒋慰祖、许承度,治沙专家蒲乃达,技改专家胡金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彭学威,优秀党务工作者李法亮……三十个春秋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并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才能日臻完善,西北电网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才会有进一步的保障。
  毛泽东说过: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66年4月,邓小平、李富春、刘澜波来过刘家峡电厂建设工地;1981年9月,李鹏亲临电厂指导工作;嗣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来厂里进行视察。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刘家峡水电厂无异于摇篮里新生的水电婴儿。经历三十年运行而工程质量完好,是因为其间凝聚着新中国几代领导人、改革家的心血。
  大雁穿越风云离不开头雁,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刘家峡水电厂的各届党政领导不少是高等学府出来的高才生、佼佼者。尤其是组建不久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年轻有为,注重知识,朝气蓬勃,团结求实,在他们的带领下,刘家峡水电厂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再创新的辉煌业绩。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刘家峡水电厂三十年风雨历程,造就了一支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同心拼搏、甘愿扎根山沟、奉献青春的职工队伍。正因为有了全厂职工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刘家峡水电厂才能在共和国的水电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刘家峡水电厂是新中国建设事业向前迈进的一个雏形,是古老黄河焕发青春、大放异彩的一个缩影。历史不会忘记为电厂的建设、发展和振兴作出贡献的人们!
  新中国水电事业所写出的最为辉煌的第一笔,从积石山开始。积石山下坐落着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炳灵寺石窟,自炳灵寺至刘家峡,库区蓄水五十七亿立方米。此水只应天上有,清平如明镜,碧绿似翡翠,冉冉白云映入水库,像巍峨连绵的雪山,像一团团蠕动的羊群。在这片宁静、圣洁的黄土高原上,三十年风雨兼程,显示出中华儿女极不寻常的精神风采。在这二十世纪之末,他们将为中国水电事业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以此迎接新世纪的曙光。(附图片)
  开关站一角


第12版(副刊)
专栏:

  只留清气满乾坤
  项斯言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曾经说过:“欲知道者,必先为史”。当我们回首中华民族五千年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拨开表象的迷雾而潜心寻觅时,便不难发现,中国的历史是无数志士先贤用生命和智慧书写的一部辉煌灿烂的宝典,也是永掘不竭的精神源泉和文化宝藏。且不说这其中有兴亡盛衰、治乱得失的规律和经验,值得今人品味、思考;仅从历代儒者修身的哲思、诗人志存高远的豪迈语句中,我们就能吮吸到她背后蕴藏的丰厚内涵。每每读起,总能让人回肠荡气、引人深思、促人前行。
  儒学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尽管在本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以及八十年代的文化反思中,它曾被视为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对立物而遭到批判;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人们对儒学开始重新审识,这是因为经过历史波涛的涤荡,儒学中的许多精华更加熠熠生辉,尤其是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的许多精辟论述,在今天依然有着广泛的意义。
  儒家认为人应当有追求并乐此不疲。孔子本人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最得意的门徒颜回则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另一弟子曾参,虽生活窘迫,连去见鲁国国君时都“捉襟而见肘,纳履而决踵”,但不改其志,一心向学,不仅把孔子学说的精髓传给孔子之孙孔伋(即子思,据说是《中庸》的作者),而后由孔伋传给孟轲,使儒家学说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同时,相传儒学的经典之作《大学》也出自他手。
  儒家强调要讲求个人修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格物、正心、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修身就必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要“慎独”。
  儒家强调精神、道德高于物质利益。要“重义轻利”,“养心莫善于寡欲”,“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曾说:“何必曰利”,“生,亦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儒家强调要“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去私心,行公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受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后世的政客骚人经常借诗咏怀,奋笔挥毫,来表达自己报国忧民、志存高远、不随俗流的抱负和情操。其中有许多名句,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吟咏,并影响和感染着千百代的志士仁人,忠心报国,一心为民,洁身自爱。
  在爱国忧民方面,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郁;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渴望;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志向;而素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的清人郑燮,则在知县任上,在一幅竹图上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破碎的明王朝,顾炎武向世人高声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金人的入侵,被梁启超称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则“位卑未敢忘忧国”,八十五岁时还在诗中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林则徐虽因禁烟遭贬,仕途失意,即将流放新疆,仍吟诗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在气节方面,宋朝丞相文天祥被俘后,不仅愤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而且被押解至京城后,面对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又作《正气歌》一首:“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个人操守方面,经历过“安史之乱”全过程的诗圣杜甫,虽然备感“万国尽穷途”,但却是“艰危气益增”;宋代龙图学士包拯作名联一副,张贴在官衙门外,上曰“直干终为栋”,下曰“真刚不作钩”;宋代的儒学大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用“冽冽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地不生尘”的诗句,提醒开国元勋之一的刘基,留心别人的恶语。刘基就此作墨梅一幅,并配诗曰:“不要枝头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此来表达自己不争名逐利,只留清白操守在世间的追求。明代的于谦,少年时代就写出了“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石灰吟》)的诗句。任河南巡抚时,每次进京上朝,均“空囊以入”,于是有人劝他至少应带点土产,于谦赋诗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四十岁后,一些亲朋好友要给于谦过生日送贺礼,被他婉言拒绝。生日那天,他特地作诗一首:“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于谦一生,带走的是清贫,留下的是清廉之风和治内人民的安居乐业,后天昭昭,美名长存……
  岁月无情,但岁月留痕。历史走到了今天,面对先贤们的苦苦求索和以诗言志的高尚情怀,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无不以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无不以其抒发的爱国情操、浩然正气为自豪。无论是他们工作讲话的反复应用,还是著书立说的旁征博引,无不渗透着传统与现代人性修养融合的艰辛,呼唤着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今天的思想升华。现代人早就发现,即使在物质文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主体的人,依然需要拼搏、牺牲和奉献精神,也唯有如此,人类才能不断发展,我们才能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两种绿色
  赵先德
  第一次到南方的人面对满眼的绿,以及随处可见的鲜花,自然会感到一种赏心悦目、一种新奇。然住的时间一长,经历了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饱尝过梧桐更兼细雨的冷冷清清,便会不时怀念起北方的朗天丽日。
  第一次到北方的人盼望的是能看到一场如席的大雪,然而摊上黄沙蔽日的北风天就觉得像进了地狱一般。
  北方的狂放与南方的阴柔或许是两个极端,但细细比较,我却被一种全新的感受震颤。
  那是在南方住了半年以后的一个春天,我从满眼绿色的深圳飞往老家山东。当时,深圳因进入雨季,气温只有二十一摄氏度,身上总觉得被一种潮气裹挟着。飞机掠过泰山,降至济南遥墙机场上空,俯视脚下的原野,便被目及的一切——昔日看惯了的、看厌了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为了这种发现,我站在飞机舷梯上欣赏脚下的大地足足有五分钟。小麦、杨树、山川,一切萌发着生命的植物都是全新的绿!全新的!只有看到了这样的绿,你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勃发。与这样的绿比起来,南方的新旧交替的绿是一种暗淡的,病恹恹的生命。
  再看夹在绿色中的黄土地,那种被农人们耕耘过的黄土地,松软、膨胀、勃发,等待着播种,是生命的孕育,是满含欲望的生命!是一块真正的处女地!漫延着绿欲的地方是没有真正的处女地的。
  有了黄色的衬托,绿才更加抢眼。有了绿色中间的空白,人们才注意起生命的原始状态。
  错怪秋天的萧煞、冬天的严酷,这是人类易犯的老病。空白与等待是一种孕育,更是一种审美观的考验。
  在沙漠中望见绿洲是一种真正的满足,在绿地中看见新绿感受的是一种滋生。由此,沂蒙山区的那位敢说鱼翅与粉条差不了多少的教师,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十三万元作为奖学基金决不是傻冒。他渴望的是另一种绿色。


第12版(副刊)
专栏:

  黄河风(歌词)
  禹本愚
  你从天外飞来,
  磅礴直入东海。
  黄色是雄厚的沉思,
  金光是耀眼的霓彩。
  你激荡九曲衷肠,
  昭示民族的奔腾;
  你拉成万年强弓,
  将远天迷雾射开。
  啊,黄河,
  我们的力量所在!
  你从云中飞来,
  溅入我们的胸怀。
  心田永不枯竭,
  笑靥永不衰败。
  你那皇天后土,
  把苦难埋于千古;
  你用波涛的鼓点,
  叩撞崭新的时代。
  啊,黄河,
  我们乘风向着未来!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钟健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