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国企改革发展攻坚话题 布局篇

  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本报记者 皮树义
  世纪之交,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再一次摆在全党面前。
  改革攻坚,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再一次成为重大课题。
  8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东北和华北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率,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书记的讲话,放眼全局,高屋建瓴,进一步深化了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方针,深刻阐明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大意义。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要在微观上改革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也要在宏观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
  “资源小省变为经济大省”。人们这样评价浙江省的变化。
  浙江地处东南一隅,资源缺乏。1978年以前,浙江经济一直徘徊在全国中游。近年来,浙江令人刮目相看,经济总量一跃位居全国第四。
  朱镕基总理最近在听取浙江工作汇报时指出,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走了一条很有特色的道路。国有企业比重不太大,但控制力比较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经济保持了繁荣。在当前面临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浙江的情况是好的。浙江的经验值得总结。
  浙江在增强国有经济和乡镇集体经济活力的同时,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在能源、交通、通讯和重要原材料等重点领域增强了控制力。个体私营经济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2.5%。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有112家,位居第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仅是浙江的经验,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改革以前,我们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以为国有企业越多越好,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又是绝对的大头。1978年,国有企业占到77.6%。改革以来,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已有了重大变化,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使国有企业活力受到制约。
  国有企业分布过宽,超出了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有限的国有资本,面对庞大的国有企业,只能是撒芝麻盐,星星点点。结果,国有企业就像密植的庄稼,挤在一块地里,谁也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谁也长不壮。目前,国有企业普遍缺乏资本金,债务负担过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7年的计算,如果保持国有经济现有的行业和企业分布状况不变,要使国有企业基本具备与国内外竞争者的同等财力,国家至少需要投入2万亿至2.5万亿元。显然这是国家财力难以承担的。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才能使国有资本真正发挥作用。
  国有企业分布过宽,难免力量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优势。在23.8万户国有非金融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9357户。在最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国有企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而众多的中小国有企业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干着其他所有制企业都能干的事情,低水平重复,又缺乏竞争力。用兵打仗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经济建设也是如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优势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正是为了集中力量,在那些最能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的地方,让国有企业大显身手。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决不是要搞私有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经济成分不是越纯越好,国有企业也不是越多越好。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国有经济才能增强整体实力;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让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也让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改革20年来,伴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降两升”现象,就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在下降,但国有经济总量和国民经济在增长。1998年与1978年相比,国有企业总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占绝大部分降到52.9%;国有资产总量从6849亿元增加到822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1亿元增加到79553亿元。这个时期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平均增长9.7%。这说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仅有利于国有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是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在结构调整中培育“富翁”。这是上海的一条经验。
  上海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1998年实现利润116.08亿元,约占全国同类企业的1/4。
  上海国有企业效益哪里来?调整结构是一个重要渠道。80年代初期,上海工业的摇钱树还是纺织工业,平均一年有20亿元的利润。但是上海人未雨绸缪,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收缩纺织工业,锭子压缩到历史最高年份的1/3,并大举向汽车、通信、电站设备、精品钢材、石油化工、家用电器这些资本比较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进军。目前新形成的这六大产业实现的利润,占到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近70%。
  上海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中,通过兼并、合资、股份制等形式,盘活了资产,提高了效益,增强了经济控制力。
  国有经济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需要保持一定的数量,也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退是为了进,有所不为是为了有所为。关键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党的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质量。
  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需要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体化,明确国有经济在哪些方面进退,逐步有序地进行。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要有合理的布局和结构,也要有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积极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来实现。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要积极吸收和利用非国有的社会资本,以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样就会使国有资本以一当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改革以来,多元投资主体的国有控股企业逐年增加。国有企业通过产权多元化改造,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大大提高。1998年底,国有控股企业吸纳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资本为39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以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合作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多元投资主体企业为2.4万户,已占全部国有企业的10.1%。
  只要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就不会影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较长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积极稳妥的态度,不能莽撞行事。
  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实际上已伴随着经济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多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各地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一些教训需要记取。在调整中,既要发挥政府的“红娘”作用,又不能乱点“鸳鸯谱”,搞“拉郎配”;既要有一定工作力度,又不能刮风,搞一刀切;既要鼓励大胆探索,创造多种形式,又要遵守政策规范。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不是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可以盘活存量资产,使其发挥效用。让那些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可以使国有经济卸下包袱、轻装前进。出售一部分国有中小企业,是把国有资产从实物形式变成资金形式,国家可以把变现的资金用于安置职工、建立社会保障和发展其他国有企业等方面。只要坚决按政策规范办,就不会发生国有资产流失。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调整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都要公开透明,都要进行资产评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和国家税款,注意妥善安置职工,保护职工利益。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将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部署,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将进入新的阶段,国有企业将迎来新的春天。


第2版(经济)
专栏: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召开会议
  李岚清副总理与新方主席李显龙共同主持
  本报南京9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殷学成、李灿,本报记者曲哲涵报道: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今天在苏州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理事会中方主席李岚清和新加坡副总理、新方主席李显龙共同主持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历程。园区建设五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良好进展,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并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到目前为止,园区共吸引外商投资企业379家,合同外资金额63.25亿美元,园区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建成具有国际高标准的初步繁荣的工业园区,并拥有设备齐全的为工业区配套的社会公益设施。园区开发建设借鉴了新加坡规划、开发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园区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中新两国政府高层领导对园区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过去的两年里,江泽民主席和李光耀资政关注并讨论了有关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问题,中新双方全面总结了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共同探索推动园区继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并于今年6月28日签订了《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会议一致认为,《谅解备忘录》反映了两国政府要加强友好密切合作的意愿。并确认,这种中方财团持有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大股权,并承担主要管理责任的合作方式以后将继续下去。
  会议同意双边工作委员会提出的苏州工业园区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强调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最紧迫的是中新双方履行《谅解备忘录》达成的协议,在2000年底前重点集中搞好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的建设,全面建成这一范围内的工业区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区和服务设施,鼓励城区人口东迁。会议明确提出,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滚动开发,实现园区的初步繁荣和良好效益,使园区成为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发区。为此,会议要求中新合作双方工作人员在2000年底以前,竭尽全力,圆满完成《谅解备忘录》确定的工作目标。
  会议重申,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是中新经济技术合作的重中之重。会议赞赏苏州市政府重申继续大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把适合的项目推荐给园区,通过加强协调避免无序竞争。会议支持苏州市政府、园区管委会和CSSD对投资商的承诺维持不变和依法维护投资商合法权益的举措。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发展,通过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参加理事会议的其他理事或代表,中方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李荣融、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陈邦柱、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孙广相、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光华等。新方有:贸易与工业部部长杨荣文、卫生部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林勋强、新加坡驻华大使陈燮荣等。
  在苏州期间,李岚清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省长季允石等陪同下,考察了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区老城改造工作。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
  信息产业质量效益提高
  本报北京9月14日讯新华社记者唐虹、本报记者冉永平报道: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通报了当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他说,今年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宏观管理得到加强,产业重组和企业改革进展顺利,网络运营和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基传首先介绍了我国通信运营业的情况。他说,今年是邮电分营后的第一年,各项通信业务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8月底,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3亿元。长话业务电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数据通信端口等都有较大增长;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全国联网工作基本完成,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建成连接省会城市的宽带骨干网,为国内互联网络提供了高速汇接平台。
  吴基传说,由于国家调整电信资费,特别是调低了电话初装费,使许多城市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排队装电话的现象。今年以来已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406万户,总数突破1亿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31万户,总数达3619万户,移动电话业务量占整个电信业务量的比重已接近50%;因特网用户从去年底的210万户增加到目前的400多万户。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等企业还在4个城市进行了IP电话试验。
  在记者招待会上,吴基传还就电信业对外开放、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今天的记者招待会由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主持。


第2版(经济)
专栏:

  江苏省跨径最大、高度最高的城市立交桥——南京市三层互通新庄立交桥主体,近日完工。该桥每天可迎接10万辆江北过境车辆。
  沈洁 广泉摄


返回顶部